潜心论文关于引导学生潜心会文”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1页
潜心论文关于引导学生潜心会文”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2页
潜心论文关于引导学生潜心会文”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3页
潜心论文关于引导学生潜心会文”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4页
潜心论文关于引导学生潜心会文”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潜心论文关于引导学生潜心会文”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一、“潜心会文”的内涵 所谓“潜心会文”,就是读思结合,品词析句。作者写文章是有情感线索的,可以称之为“情路”,文章布局谋篇也是有脉络的,可以称之为“文路”。读书的时候,遵循这样的“路”就能“入其胸境”,与作者感同身受。读书时还要“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就是要推敲作者用词、炼句、构段的精妙。叶老指导读者:“潜心会文”既要宏观关注作者的“情路”和文本的“思路”,又要微观揣摩文本的一词一句,甚至一个标点。“潜心会文的主体应该是教师,也是学生。教师潜心会文,目的是研读文本,发掘文本应有的教学价值,并进行科学的教学流程设计。学生潜心会文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学习能力。教师的使命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潜心会文。” 二、“潜心会文”的有效策略 “潜心会文”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是提高学生阅读效益的金钥匙,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呢 1.循“情路”,识“文路”。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与叶老说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所谓“文章不是无情物,一言一语总关情”。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小学生对作者的“胸境”,文本的“情路”有较强的感受力,而对作者布局谋篇的“文路”存在一定的认知难度。一篇文章的“情路”和“文路”常常是水乳胶融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常常以“情路”为突破口,用“循情路识文路”的策略引导学生“潜心会文”。 比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段,这些片段的边缘并不十分清晰,第5自然段写了骆驼的咀嚼,也写了驼铃;第10自然段写了驼毛,也写了拉骆驼人的羊皮袄和驼铃。作者行文流畅,思绪到哪儿,文字就流淌到哪儿,但是学生却不容易把握文章的脉络。该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直抒胸意:“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同时,也流露出对童年一去不复返的淡淡忧伤。循着“思念”这一情感线,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概括作者童年生活的4个场景“学咀嚼”“谈驼铃”“想剪驼毛”“问去处”。这样,学生发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回忆童年生活,再抒发思念之情,渐渐进入“识斯真”“始与亲”的境界。 2.悟词句之神韵。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是微观层面“潜心会文”的策略,强调文本细读的重要性。词句是文章的基本材料,悟词句的神韵当然是“潜心会文”的基本策略。当前,学生学习词句存在种种弊端:有的机械背诵词典释义,有的脱离语境理解词句的表面意思,有的变换方式把词句意思重复一遍,本质上没有理解这样学习词句不但没有悟得词句的精妙,而且很难形成学习词句的能力。叶老指出:“仅仅翻了字典,知道这一词这一句什么意思,还不能算 _了解,必须更进一步,知道这一词这一句在某个场合才可以用,那才是尤其到家的方法。”显然,叶老反对机械记诵字典中词句的解释,提畅在语境中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比如燕子一文:“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其中“小圆晕”是学生需要了解意思,悟出神韵的一个词。联系语境,学生很容易知道“小圆晕”指湖面向外扩散的小圆圈,这是学生的原有认知,也是语言生长的关键点。教师顺势引导: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呢先请学生,了解“晕”的意思,“晕”指日光或月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经折射而形成的光圈。再联系这个自然段思考为什么用“小圆晕”。学生联系文中“在微风中,在阳光下”,想象到燕子的剪尾或翼尖沾了一下水面形成的美丽光圈。这样,学生通过学习一个词,既习得了词语学习的方法,又丰富了概念,还感受到燕子飞行速度快、飞行姿态优美的特点。可谓一石三鸟。 关键词句一般是指那些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起重要作用的词句。有的体现文章主旨,对全文起总结和概括作用,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有的能概括段落主要意思,如花钟里的“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这两句话分别在两个自然段的开头,体现了两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有的能深化文章主旨, 如掌声中“几年以后,我们上了不同的中学,英子给我来信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课文在讲了掌声的故事后,又以书信的方式,继续讲掌声的特定的含义。 有些关键句甚至可以成为一节语文课的教学重点,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 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 , 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句话概括了钓鱼这件事带给作者的启示,是一个富含人生哲理的句子。学生要想理解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和作者一起经历从“钓鱼”到“放鱼”的心路历程。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体会到得鱼之喜和放鱼之悲,在替儿子劝说爸爸留下大鲈鱼的言语实践中,体验到“诱惑力”和“严格的教育”,从而理解了“道德实践之难”。读了詹姆斯长大后拒绝“诱惑”的事例,理解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理解一个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读懂一篇文章,需要通过语言文字和作者一起经历一件事,才能真正“悟其神”。 3.辨明表现方法。 叶老指出:“表现方法是主旨明显不明显或站不站得住的关键,不辨明表现方法,对于主旨就只有模糊影响。”小学语文教材常见的表现方法有对比、衬托、反衬、联想、想象、渲染烘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点面结合、总分结合、铺垫、反复、呼应等。“潜心会文”的关键不是知道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么想的,为什么用这种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如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开篇交待了叶欣牺牲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但她的音容犹在。这是倒叙的手法。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中的时间顺序,明确这一段是事情的结果,应该归到课文最后一自然段。通过比较,学生发现,把事情的结果前置作为文章的开头,一方面可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另一方面能表达人们对叶欣的怀念、敬仰,更能突出“白衣战士”英勇无畏、舍已为人的崇高形象。有了对倒叙手法的学习感悟,学生在练习叙事类习作时可以尝试运用,实践倒叙手法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有些表现手法需要用心揣摩,思考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才能知道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三顾茅庐第三自然段,先写了隆中景色秀丽宜人,再写刘备恭恭敬敬地等候,同诸葛亮见面。这段景物描写显然是衬托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思考“卧龙”“松林”“溪流”“竹林”衬托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卧龙”称号,学生知道诸葛亮是一位雄才大略的隐士。通过“松林”“溪流”“竹林”,学生了解到诸葛亮是一位品德高尚之人。这时,教师补充资料,出示青松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引导学生认识松树象征“品性高洁”之人,再出示三国演义中草堂门上的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把景物特点与人物品性贯通起来,从而读懂景物衬托的深层含义。 三、“潜心会文”的常见问题 1. 浅尝辄止。 宋 学家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潜心会文”强调“心到”,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走向文本的深处。心不到,看到的就只是文字,看不到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收获大多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了解关于“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之类的问题,阅读停留在提取信息的粗浅层次。要使学生真正“潜心会文”,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言”和“意”两方面关注文本的语言现象,舍得花时间停留、驻足,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习得学习方法,努力实现得意、得言又得法的目标。 2. 面面俱到。 叶老指出:“国文教学悬着明确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学生写文章的技能。教学方法须特别注重。如果沿袭从前书塾里的老法子,只逐句讲解,就很难达到目标。”当前,部分教师因缺少“潜心会文”的能力,盲目照搬教学参考书,对文本进行烦琐、细致的分析,打破了作者的“思路”和“情路”,淹没了文本语言特质,破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