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治状态下中国乡土格局的无讼状态探究_第1页
礼治状态下中国乡土格局的无讼状态探究_第2页
礼治状态下中国乡土格局的无讼状态探究_第3页
礼治状态下中国乡土格局的无讼状态探究_第4页
礼治状态下中国乡土格局的无讼状态探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律社会学课程论文在传统与现代中找到制定法与习惯法的平衡点对“送法下乡”的思考与探究院系名称:法学院班 级:132012姓 名:杨亚婕学 号:132911212015年5月20日教师评语在传统与现代中找到制定法与习惯法的平衡点对“送法下乡”的思考与探究不同于现代国家诞生以后依据成文的法律法规来治理社会的手段,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依旧坚挺地保持着传统的礼治的格局。今天,距离费孝通先生撰写乡土中国一书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的时间了。在这几十年间,以各种方式,中国社会一直继续着自二十世纪初以来的巨大社会变革和转型,我们也看到这几十年间对于“送法下乡”的反思,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乡村基层人民的思想风貌、法律素养、生活方式以及交往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中国基层乡土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这个阵痛期,如何处理好制定法与类法律规范的关系,是我们当下依旧要考虑的问题。1、 礼治状态下的中国基层农村风貌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的社会秩序的维持手段是不同的。很多人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的。在这里,“无法无天”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这种没有法律的状态并不等于中国基层农村处于秩序混乱的状态,它是通过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来调节人际交往间的矛盾与冲突。习惯道德规范是指那些既不是国家制定的,又不是由社会组织制定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涉及人们之间厉害关系的无形行为规则 赵震江. 法律社会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123-127。习惯道德规则不同于风俗习惯,习惯道德规则是道德的内心评价机制,它是对人的内部的约束。一个人的道德习惯有先天的因素,而更多地还是依赖于后天的社会生活条件。而风俗习惯就是对于形成个人习惯道德规范的最重要的因素。风俗习惯通过声誉、评价等方式逐渐教化个体,使得个体的习惯到的规范同风俗习惯趋于同一,以此来保证基层社会价值取向的同一性,使个人主动在教化中臣服遵守传统和习惯。2、 礼治状态下的诉讼方式在礼治秩序中,任何人作出了逾矩的行为,都会相应地对其的道德水平的评价降低,并且同时牵连到负责教化其的家族和家长。因此,在礼治状态下,由于害怕自身的道德评价降低,人们都是尽量避免诉讼的发生的。因此在乡土社会里,职业的讼师都是评价很低的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58-72,而真正决断诉讼的地方官由于是一方的行政首领,集行政权和司法权于一身,当他以其行政威严来决断诉讼的时候,一般的情况下的解决方式是对诉讼的两造都各打五十大板,通过其权威来解决争纷。偶尔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包公施公,也是因其人格魅力而受到赞誉而非司法制度其本身的优越。3、 “送法下乡”在农村基层遇到的困窘与出路因此,当一套以现代国家理念为基础而建立的法律体制被推广到基层农村的时候,由于其不适应乡土社会的经济传统与文化观念,在适用上就产生了很多合法而不合情理的案件解决结果,也导致了在建国初期同包公断案很相似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在基层的成功与追捧 苏力. 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173-191。其实,在乡土社会的土壤里所成熟的习惯同现代社会土壤滋生的制定法是一种互相弥补的关系,而这种弥补关系有时甚至也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对抗和否定。依据城市发展水平而设置的司法制度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经济是必然的。盲目地推进“送法下乡”只会导致农村原有的礼治秩序和思想观念更残暴地被破坏,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群众性事件。因此,应当在原有的裁决的诉讼解决纠纷方法上,在农村更加推广调解的诉讼解决方式。正确地处理好制定法与习惯规范之间的关系,发挥调解和审判相结合的纠纷解决方式,形成一个多元的纠纷解决机制,才能够更好地兼顾各个层面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国家法和类法律规范的有效合作与管制,交往互通,才可以对社会实现更有效的控制。“送法下乡”是一个漫长的正在进行的过程,其并非简单粗暴地在农村基层推行法律,而是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纠纷解决机制。参考文献:窗体顶端1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58-722苏力. 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173-1913赵震江. 法律社会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123-1274梁鸿. 出梁庄记M. 广州:花城出版社, 2013. 157-1625张剑, 张文丽. 简读送法下乡对当前基层司法问题的思考J. 中学生导报, 2014, 4(4): 252-2536蔡柯楠, 李文静. 简谈“类民间法”的社会实证意义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