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许人论文关于何许人正在挟文学为大用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1页
何许人论文关于何许人正在挟文学为大用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2页
何许人论文关于何许人正在挟文学为大用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3页
何许人论文关于何许人正在挟文学为大用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4页
何许人论文关于何许人正在挟文学为大用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何许人论文关于何许人正在挟文学为大用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前几天读到一位朋友写的文章文学:无用之用,是为大用,不禁浮想联翩。文学被边缘化已是不争,确实只剩下“无用之用”了,何以仍然有众多的人趋附于斯甚为疑惑。 如今還在做文学的人大致分为三种:一是那些以文学为职业的人;二是从幼到老心中始终怀有文学情结的男女人士;再就是以文学为钻营招式的一批功利主义者。第三种人只注重自己在烟火社会中的地位,浑然不知道自己在文学领域中到底有没有地位。偏偏文学对于前两种人只能是“无用之用”。惟有这第三种人,還真能够挟文学“是为大用”。 “无用之用为大用”出自庄周典故。说是庄子率弟子游到某山下,看见一棵粗百尺,高数干,树冠宽如巨伞,能遮蔽十几亩地的巨树,便忍不住问伐木工,如此好大木材,怎么没人砍伐,任它生长千年伐木工一脸不屑:“伺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庄子听完,立即总结出来一条哲理: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 从字面上理解,这里所谓的“大用”,是指那棵老树终于得以“终其天年”。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又完全得益于这树本身的“不材”。于是我便想到了文学。何为文学的“大用”我们应该以文学“终其天年”、“于己有为”为大用吗进而言之,为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就要让文学蜕变为“不成材之木”。让文学“无所可用”以成全天年之寿。此言当乎这样简单地套用先哲弘论,显然极其不当。 朋友在文章中提到了一批“文学梦做不下去”的年轻人。他们“没有天分却想把文学当成终生职业,甚至想靠写作发大财”。不过我觉得这样的人倒也可爱。想把文学当成终生职业,毕竟還认为这项事业强过其他,说明他還有一个干净神圣的文化情结紧系于心中。靠写作发大财的想法也无可厚非,只要他发得了这份大财,也算体现了文学的商品属性。正正当当的劳动酬劳,实实在在的取之有道嘛。朋友说他恨不得前去喊醒他们的梦,让他们回到现实中来。这当然是一种悲悯情怀,绝对没有恶意。我倒觉得对于那些真正在做文学梦的人,還是不要贸然喊醒的好。纵然他们“执迷文学而不悟”,那也只是暂时未悟,怎么见得会一世不悟倘若他智商正常,也不好轻易断定人家到底有无文学天赋。做梦嘛,何不由他去梦做不下去了,自然就会醒过来的。 倒是有太多的人需要人们去喊醒。说喊醒還是客气的,应该对他们当头棒喝。比如时下让人目不暇接的所谓“作品研讨会”,许多不过是一些自费出版完全没有文学品质的粗糙玩意儿(甚至還不乏请人 之作),不知怎么就召开了极其隆重的“研讨会”。钱钟书老先生很早就辛辣地讽刺过这种乱象,说那是“花一些不明不白的钱,找一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奇怪的是如今的参会者当中,居然也有真三真四的知名评论家现身其中。還煞有介事地说一些不轻不重、无根无据的违心话,然后被塞给一只不薄不厚的红包。 我贸然猜想,这些*来吹捧自己者,应该不属于做文学梦的人。当然这些人也在做梦,但是他们做的梦跟那些文学青年的梦判若云泥。这些人绝对不会真诚地去追寻文学,更不会梦想把文学当成终生职业。在他们的心目中,文学自有神功。岂止是“无用之用”他们绝对要把文学“是为大用”。 我曾经在省作家协会忝列过18年副主席。主席团每半年就要进行一次*表决,通过一批申请入会的新会员。漫长的18年当中,我发现申报者中,在任的党政领导干部越来越多,级别也越来越高。有一次讨论,八十多名申报者当中赫然就有三名正厅级官员。处级干部十好几位。当然不能根据人家是不是官员来决定取舍,理由是那三位领导我都认识,不客气地说,三位老兄没有一个够得上作协会员的资格。其中一位呈报的入会作品,竟然是他的一本“论文”集。洋洋五十万言,全是他平时各种工作报告的结集。而且他主管的是一个经济部门,跟文学风牛马不相关。 记得主席团啼笑皆非之后,也有人很现实地说,越来越多的领导申请入会,对于我们作协这尊清水衙门也许是件好事。至少今后开展点文学活动,寻求点资助什么的会方便一些吧耐不过人穷志短,于是也就稀里糊涂地通过算了。实践证明,后来这些领导還真就给予了一些支持。文学還真有些无用之用呢。 当时我有点费解。都是高级干部了,有的還官居知府,牧驭数百万平民百姓。种种实在的东西都不缺,又何必如此看重“作协会员”的虚无名分后来才发现我的这种费解实在过于浅薄,正如看不透商人如何算计将自己的资产滚雪球一般壮大。有一次我出差回到家乡,当地的市委宣传部长请我吃饭。他们部里正在考察提拔一名文化科长。部长在敬酒的时候似乎很随意地告诉我说,有三名候选对象,其他两名看来差了点火候。因为那两位同志都没出过书。“既然是选文化科长嘛”,部长条理清晰地说,“有作协会员的身份,优势当然就大多了”。 文化科长還只是科级干部。下去采访过程中,我就多次收到过县级领导递上来的名片。除了印有书记、县长或副书记、副县长之类的党政职务,還专门印有:省作协会员。宴请之前,就有工作人员将他的书搬来一大摞,由他签名赠送。我心里很清楚,他的上级领导或者跟前程有关的部门领导肯定早就收到过他的“著作”。比起前后出道的同僚,这样的干部便多了一个作家的身份。倒不是说作家就注定有什么优势,但可以在“综合素质”一栏加分添筹。 再往上走,厅级干部是否也在玩文学牌答案是肯定的。那次主席团会议上批准入会的三名厅级领导,其中一位是在职的市委书记,一位是某某厅的党组书记兼厅长。到了这个级别,有的人便玩得更具奇效。某个地级市的人大代表选举市领导,候选人高票当选。发言人说,本次选举风清气正,不存在拉票贿选理由。還用得着拉票吗人大代表早就被告知这位候选人是一名作家。人们敬仰作家。这是一种既无形又有形的示范效应,难怪有众多的官员们竞相效仿。对于千方百计渴望进步却又深感仕途拥挤的 _来说,文学的无用之用,的确是为大用。 官员弄文著述本属极其正常的事情。古代科举制度之下,考生人人平等,唯有文才佼佼者方能得以录用。所谓学而优则仕。文章从四书五经中选题,开始先揭示题旨,称为“破题”。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然后开始议论,称为“起进”。往后還有诸多名堂,总共有八股。在这样严厉的考试制度面前,若不是饱学之士,不是文章高手,绝对仕途无门,科举制度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历朝历代有无数传世诗人本身就是当朝仕宦。跟今天的官员不同的是,他们不会在自己官衔前面冠以前缀词。刘禹锡、苏东坡从来就没有把自己称之为“作家刺史”,王安石也绝不称自己是“诗人丞相”。先贤们对于文学的历史贡献,足以让后人去领会文学“无用之用为大用”的奥妙。 然而有为数不少的官员则是以文学为官场进取之阶梯,独辟蹊径,以获得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