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韧性论文关于心理韧性对大学生心理家园的构建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1页
心理韧性论文关于心理韧性对大学生心理家园的构建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2页
心理韧性论文关于心理韧性对大学生心理家园的构建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3页
心理韧性论文关于心理韧性对大学生心理家园的构建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韧性论文关于心理韧性对大学生心理家园的构建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摘 要】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踏入大学校门接受高等教育,作为特殊群体,他们正是处于埃里克森所提出的“心理延缓偿付期”,其成长过程中扑面而来的各种压力,包括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令一部分大学生不知所措,若没有及时疏导,甚至会走向极端。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理由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面对逆境、困难或重大压力时的有效应对与良好适应。心理韧性强的大学生能很快地融入集体活动,广泛发展人际关系,追求积极的自我实现。作为一种动态的发展能力,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培养加以提升,本文就此发表了一定看法。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韧性 培养策略 1.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内涵 心理韧性,国内也翻译为“心理弹性”、“复原力”或“ 抗逆力”。 早在20 世纪50 年代,Werner及其同事就对夏威夷Kauai 岛上的200 名高危儿童进行长达32 年的纵向研究,结果发现尽管这些儿童在2 岁以前经历了诸如母亲围产期、压力、贫困、家庭组织涣散和父母存在严重心理理由等不利因素,仍然有72 名儿童发展良好,至少没有出现心理疾患和行为理由2。这一心理弹性发展现象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同,虽然研究尚不完善,但是其发展已经延伸到大学生、老年人、灾后心理重建等各个方面。具体来说,心理韧性是能够在压力情景与生理疾病或心理困扰之间起缓冲作用的个体特质或能力,意味着个人在生活压力与挫折经历中的一种反弹能力,其结果是克服困境、恢复良好适应的功能或行为结果。 实践和研究均表明,心理韧性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一种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个体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和发展以提高自己的心理韧性水平3。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有助于完善大学生自身的适应系统,从而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内在支持体系。 3.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策略 3.1推动个体内在积极心理素质的提高 积极的心理素质与高心理韧性密切相关,关注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感、自我效能感、内部制约倾向、积极归因等都将直接有利于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一方面应积极参加诸如参与式学习、社团等有作用活动,发展自己良好的沟通能力与理由解决能力,另一方面应寻找正确的学习策略,通过努力获取高的学业成绩,这两方面都可以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心理韧性水平,让大学生看到自身力量的强大,从而达到高水平的自我实现。 3.2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结构的完整性与稳定性影响着孩子得到的支持和关注的程度,在大学生的成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温暖的家庭氛围、融洽的家庭关系、父母的关爱和支持等均是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对于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发现,高亲密性的家庭、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表达和沟通的家庭,能为孩子营造出一种和谐安全的家庭氛围,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信任感与安全感,形成了孩子的高心理韧性素质,使孩子在面对困难挫折时,能更好的战胜压力、走出逆境。 3.3学校应提供积极的外部支持 外部支持是心理弹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大学生来说,学校是其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积极向上的、包容支持的校园文化及安全的、相互关爱的学校氛围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 可以缓解大学生面对的种种压力,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战略性的作用。学校应提供更广阔的活动场所和多元化的活动形式,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加强人际交流,提高自我效能感,提升心理韧性水平。学校还应该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升学校心理咨询部门的素质水平,及时有效地为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3.4构建完善的立体社会支持体系 研究表明,健全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关注大学生 _的健康发展,构建大学生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有助于推动大学生的心理韧性的提高,有助于推动大学生能力的提升,进而提高面对不利情境的适应性。 总之,大学生在进入新的环境尤其是踏入社会后,各种困难和挫折会接踵而来,而良好的家庭氛围、亲密的同伴友谊、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这些于不同方面的社会支持体系的积极关注,都会推动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提高。因此,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大学生 _健康发展的关注和支持,构建大学生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推动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提高,让这个群体能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 _: 1宋娟,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建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xx,(13-14). 2曾守锤,吴华清.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进展与应用J.宁波大学学报,xx,(2). 3许渭生,心理弹性结构及其要素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4). 作者简介: 王晓寒,xx年毕业于 武汉大学 临床医学 专业,学历本科,医学学士学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