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学论文关于感受性的生物学解释途径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摘 要:在现今认知哲学的领域内,物理主义可谓盛行一时,赞同这一主张的认知哲学家们的立场也很明确,他们认为所有的心理现象都可以等同或还原为物理现象。其实,物理主义者的主张也受到当代一些认知哲学家的挑战,关于感受性是否可以还原的难题就是其中之一。面对强有力的挑战,物理主义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回应,他们认为应该借助现代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先进理论和实验成果,运用成熟的生物学知识才能解决感受性问题。 关键词:感受性;心理现象;物理主义;还原论;生物学特性 :B0文献标志码:A:1002-2589(xx)04-0081-02 在现代的认知哲学领域内,感受性问题一直是物理主义者与非物理主义者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物理主义者认为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和存在的事物都是物理的,而且业已存在和发生的物理事件都可以用物理知识描述出来。然而,还有许多的认知哲学家不太赞同物理主义的主张,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除了有物理事件外还有心理事件,其中关于感受性质无法被还原成物理事件就说明了心理事件的存在。那么感受性问题的难点是什么物理主义者又是如何解释的呢这些争论对现代认知哲学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呢本文主要围绕这三点来谈谈看法。 “感受性”从词源上来讲,拉丁文,它的意思为“关于某种性质的”“某物的性质”“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等1。也指感觉系统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通俗地讲就是人的感觉能力。在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它特指一个心理状态或事件(主要是感觉和知觉)的感觉性质,比如人所看到的颜色、听到的声音、感到的疼痛等。也有人认为思想和*等高级的心理状态同样有感受性。而物理主义运用功能主义和还原论来解释感受性,把人的感受能力还原于身体各个物质器官综合的结果,但是还面临着一些难题,这些困惑主要还是由于感受性的特质引起的。感受性问题的提出主要依据感受性的“主观性”“现象性”和“私人性”,关键点在于如何把感受性的这些特性还原为物理状态。 其实关于感受性主观性和私人性的难题在古希腊和近代哲学中都有体现,例如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已经意识到感觉经验的“私人性”,普罗塔哥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强调了感觉认识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到了高尔吉亚提出的三个怀疑主义的命题,更是说明了自我的感受和认识无法言语和沟通。而近代哲学家洛克在论述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观念时,提出来物质的第二性质与第一性质不相似,物体没有颜色、气味等属性,从而强调了感觉的现象性。还有些中世纪的神学家针对感受的主观性,提出来一种心灵实体的假设。虽然他们运用模糊神秘主义的学说还是难以解释感受性,不过倒是为现代神经心理学研究人的意识机制以及潜意识问题有所启发。现代心灵哲学普遍的观点认为关于感受性的问题其实都是心理事件如何还原的问题,而通常情况下,都把感受性的心理状态等同于大脑神经系统的作用,任何心理事件都可以对应相应的物理事件,不存在无法还原的感受性问题。 现代我们对感受性的认识主要延续了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思想,只不过通过更为科学的方法和语言来阐述。我们在认识事物时,首先都是从我们的感官开始的,从感官出发的这种认识活动就不可避免地涉及感受性的问题。在认识过程中所获得的外部信息转化到内部心理体验时就会产生主观性特征,而这种内部的主观性体验只能是私人的,你无法知道他人是如何体验和处理信息的,所以就带来一些解释空白和理论空缺,而这些因素导致现今的认知哲学家认为无法运用当前的物理主义理论来解释和突破。而感受性的现象性特性是因为我们认知到的外部事物总会以某种现象概念产生,与物理事实不相容。所以当物理主义运用同一论和功能主义来解释感受性的难题时,一些哲学家也根据感受性的特性做出各种思想实验来反驳和诘难。比较著名的有托马斯内格尔的蝙蝠论证、杰克逊的知识论证,还有由布劳克(Net Block)等人提出的“颠倒光谱的思想实验”等2。这些思想实验都深入探讨了感受性问题的难点所在,同时也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感受性问题,当前物理论者还不能清楚地说明它与神经系统之间的密切联系,也解释不了感受性质到底是什么。感受性质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此前我们研究主要注重心理与行为、心理状态的过程、事件的本质及与物理事件之间的关系,现在触及了心理状态本身,可以说越来越贴近意识这一根本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断争论其实也是对物理论的反思和修正,而现今合理的物理主义解释就是还原论借助生物学所提出的主张,认知活动中的感受性质其实就是大脑的一种机能,是具有物理属性的,是可以还原的。 首先,感受性质必须借助身体的各个外部器官来认识外部事物。客观事物具有一定的属性,如颜色、声音、味道、气味、温度、软硬等等。当事物的这些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大脑就产生对它的反映。这种由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感觉。感觉是脑反映现实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感知觉不仅为记忆、思维、想象等复杂的认识过程提供了材料,也是动机、情绪、个性特征等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感知觉也就没有人的心理。当人的感觉被剥夺或感知觉缺损不能正常感知时,人的心理就会出现异常,人们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难以生存。感官是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包括眼、耳、鼻、舌、身等。大脑是一切感官的中枢。通过身体的五官,人才会获得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在认知活动中,人的不同感官对应不同的外部事物,在感觉的基础作用上还有对空间时间和运动产生的知觉,它们统一成为人体感受外部事物的基础。人类的知识无论自身经历的直接经验,或是通过阅读书本得到的间接经验,都是先通过感知获得。人类的知识无论多么复杂,也都是建立在通过感知而获得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感觉和知觉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使个体与外部环境保持平衡。 其次,大脑神经系统是处理各种感官知觉的中心枢纽。大脑作为人体中最重要的物质器官,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人类的想象,而它与神经系统一起构成了感受能力的最终器官。人们认识世界和客观事物,首先通过五官眼、耳、鼻、舌、身来获取各种视听信息,然后通过神经系统反馈给大脑,大脑再进行系统的处理做出相应的反应,由此产生了各种认知行为。人类的大脑是人感知外部世界的基本物质器官,如果大脑遭受损坏,人的认知能力就会缺失和损坏。所以,人的感受性质离不开人的各种身体器官,感受能力也是感官和大脑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存在某种心理现象。我们可以得出:感知的本质其实就是刺激大脑神经系统而产生的一种物理状态。不同的客观物体具有不同的感知,我们感知世界和表达感觉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是通过我们的知觉和大脑神经系统来得出知识和经验的,一切的记忆和感觉经验都会依附在我们的身体中,不能脱离我们的大脑独立存在。 总之,现今成熟的物理主义论者对待感受性问题的解决应该求助于现代科学主义的发展,要运用成熟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同时保持一种科学主义的态度和信念才能真正解决感受性的问题,而泛泛的哲学论证和理论假说对于难题还是无法解决。所以,根本点在于要运用大量的科学实验和观测数据来论证感受性到底是人类内在的精神活动,还是外部对大脑神经系统的刺激作用。而流行的科学主义的观点比较倾向于:包括感受性在内的一切人类精神心理活动都可以还原为神经细胞、胶质细胞以及各种原子、分子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影响。要进一步解释感受性,就要更进一步发展脑神经科学和生物化学。因此,科学主义者把心理问题的解决寄托于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上面,特别是脑科学和神经科学。 在现今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讨论感受性的问题,只能把人的感受性看作是人所具备的一种能力,这种感受外部事物的能力是各种生命体所具有的共性,只不过在人类身上更为高级。塞尔面对感受性的难题,首先反驳了感受性问题被搁置的观点。他认为感受性的问题其实质上就是意识难题,或者说感受性问题是意识问题的重要子问题,如果去除或者搁置感受性问题,那么意识问题就没有必要再研究下去。塞尔重要的理论观点就是要把意识问题作为一种可研究的神经科学和生物学问题,使意识问题从哲学讨论变为科学研究。所以,要放弃传统的意识的主体性导致的无法成为一门科学的错误观点,意识也不能作为一种精神问题而探讨。塞尔认为意识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生物体的属性,它是一种自然生物学现象,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对它进行研究。 如果说感受性的问题与意识问题密切相关,那么研究这一问题无疑对现代认知科学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感受性问题与大脑神经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样也是认知哲学中研究自我意识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生物科学领域内的所谓意识也就是我们醒着的一种大脑状态,这种状态之下我们与外部世界发生种种关系,通过认识和行为来与世界发生互动。感受性问题所关注的对外界环境和事物有刺激反应的大脑状态实际上是一种生物学现象。感受性问题所涉及的意识问题凸显了生物学的重要性。而通过两种学科的相互交流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关于感受性的难题。这一问题的探讨很好地融合了两种学科的优缺点,对认知哲学的意识问题和生物学领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地户内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数量词的课件
- (2025)安全生产法知识考试试题(带参考答案)
- 直播卖茶基础知识培训
- 数码知识体系培训总结课件
- 工地垒墙知识培训课件
- 2025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制度考核试题及答案
- 数控车床获奖课件
- 公务员考试时事政治题及答案
- 2024年跌倒、坠床报告护理相关测试题(附答案)
- 2025年老司机三力测试题及答案
- 会计转岗考试题库及答案
- 吞咽障碍康复护理专家共识
- 安全生产诊断报告
- 监理业务挂靠管理办法
- 高速数字示波器研究-洞察阐释
- 乡镇办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2025 城镇燃气设施运行、维护和抢修安全技术标准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人丙种球蛋白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骨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
- 医疗卫生专项整治实施纲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