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论文关于读写语文腾飞之双翼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1页
腾飞论文关于读写语文腾飞之双翼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2页
腾飞论文关于读写语文腾飞之双翼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3页
腾飞论文关于读写语文腾飞之双翼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4页
腾飞论文关于读写语文腾飞之双翼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腾飞论文关于读写语文腾飞之双翼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我一辈子和语文打交道,一辈子从事语文教育教学,是专职的语文教师。三句话不离本行,现在就结合自身经历和人生体验,谈谈学习语文的问题。 学习语文要紧紧抓住两个关键词:“读”和“写”。 关于“读”,或者说“读书”,有一段话写得很深刻,值得我们好好玩味,仔细解读。这段话是: 读书是学习,更是一种生活;是提升,更是一种滋润。读“有用”之书,让我们得到生活的技能;读“无用”之书,令我们收获精神的丰盈。在阅读中,我们可以自如地穿越古今,和群贤交流;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容地游历世界,与自然对话 第一句话讲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为了掌握必要的技能。这可以说是今天我们这个功利社会中最为常见的读书目的。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学生在发奋苦读。高雅点说,这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实际点说,这是为“学习应试知识和应试技巧”而发奋苦读他们属于典型的为了“学习”而“读书”的人。这类“读书”,正是为了在某一方面“提升”自己“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或是“提升”自己某一方面的素质以迎合社会的需求。另一种是基于兴趣的学习。这是一种剔除了功利成分的读书方式。读书已经成了这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就跟吃饭睡觉一样,已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人,无论走到哪里,书籍都会是他们必备的行李。宋人黄庭坚有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可见在黄庭坚的生活中,读书已是一种“生活的必需”。 第二句话是从读书的作用或意义方面来说的。常有人将书籍划分为“有用”“无用”两类。前者如课本以及各种实用书籍,后者如各种思想、文化、艺术类读物,尤其是文学作品。没有前一种书,这个社会就难以发展。但是,没有后一类书,就无法体现出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本质特征精神世界的璀璨和思想矿产的丰富。世代传承的那些有关思想、文化、艺术、文学等方面的书籍,正是人类精神和思想的宝库。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这些“无用”之书,不只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生活”,为了从“人”的本质上提升自己。 第三句话讲的是阅读感受。书籍让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书籍让我们放飞思想,舒展灵魂;书籍让我们瞻仰群贤,俯瞰众生。正如一位作者所写,夏日在树下,在时时吹来的清风中,读圣贤之书,能涵养身心,体会大道;读君子之书,能知察天地,通晓人情;读见闻杂记,能抒发思古之幽情,能在瞬间品味“日行万里”的快意。读过了,看过了,不仅获得了美感享受,还净化了心灵,排除了烦恼,在不经意间进入“心静自然凉”的境界。而要进入这样的境界,就我体会,一要选一些书来精读,二要选一些名篇来背诵。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 _,要直接读大师的作品。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一句话:“谁要是向往哲学,就得亲自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找永垂不朽的大师。”从一定程度上说,大师的原著是最可靠的。我国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说:“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这是因为,读书有着特殊的规律,必须经历一个吸收、转化、升华的过程。再说熟读成诵。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讲了十遍、二十遍的经典课文,不如背会记在心里来得牢靠。只有背会了,烂熟于心了,讲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左右逢源。我最近背的一诗一文。诗歌是白居易的琵琶行,文章是苏东坡的赤壁赋。都比较长。琵琶行,七言诗,88句,616字;赤壁赋,537字。我是向八之人,明年按虚岁来说,就是八十岁的人了。我能背会,年轻人应该更能背会。读书须趁早,趁你还年轻,应该多背一点,多储存一点。 不少家长向我反映,小学三、四年级的语文阅读题,孩子无法下手,大人也辅导不了。至于初中学生就更不要说了。这是事实。这里除了少数试题出得刁钻古怪、毫无实际训练意义外,多数试题学生之所以感到棘手,不排除许多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未能掌握这个因素。文学鉴赏题里经常考到修辞手法。山西省xx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卷里有这样一道题:“文中段画横线的句子浸透着林语堂强烈的情感,极富感染力,请简要分析是如何表达的。”画线句子指的是“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该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而赏析语句一般总会涉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即如该句将“恶性考试”比作“煮鹤艺术”,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明乎此,再结合句子所描写的内容来思考,就不难分析出林语堂所表达的情感了。答案为:该句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恶性考试”形象地比作“煮鹤艺术”,极富讽刺意味,饱含了林语堂对刻板考试制度的厌恶,表达了先生对学生遭遇的惋惜之情。教师如果由这道题受到启发,再给学生补充相关知识加以拓展,则肯定会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 对某一事物采用与其相似的事物来描述,使其具体、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就是比喻。比喻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比喻词多用“似、好像”等)、暗喻(比喻词多用“是、成为”等)、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的比喻)。 看下面几个句子: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2.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春) 3.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例1是白居易暮江吟诗中的后两句。前句交代时间,深秋月明之夜;“可怜”,可爱也。下句连用两个明喻,既写出圆滑的露珠,在新月的清辉下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又写出一弯新月初升,像一张精巧的弓,悬挂在碧蓝的天幕之上。两句诗写出了新月初升的美丽夜景,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例2是朱自清散文春的结尾。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多个比喻连用称博喻),构成递进关系,既表达了时间(孟春、仲春、季春)的推移,显现了具有无限生机的春境,又抒发了自己要紧跟春的脚步,努力“上前去”的心境。升华了主旨,很好地总结了全文。 例3是陈涉针对其他几位佣者所说话(“若为佣耕,何富贵也”)的回应。这里,燕、雀皆小鸟,喻见识短浅之人;鸿、鹄皆大鸟,喻胸怀大志之人。但本体隐去,直接以喻体代替本体,乃比喻中之借喻也。 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每次阅读文本的测试之后,都能作这样的延伸训练,既补充讲授有关的基础知识,又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阅读题的作答,又何难之有! 灿烂的祖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是人类艺术的殿堂,在诸多的艺术形式背后,都闪耀着炫目的人性光辉,浇铸了伟岸的人格丰碑。只有通过阅读,通过广博的阅读,学生才能打开这座文化艺术之宫,撷取瑰宝,增加养分,享受快乐,走向成熟。 关于“读”就谈到这里。下面,我们谈谈“写”。 “写”或者说“写作”,是感悟,更是一种释放。是完善,更是一种愉悦。写作,可以把自己对书籍、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舒心惬意地表达出来,与人共享;写作,可以与先哲、与伟人对话,或认同,或赞赏,或质疑,酣畅淋漓地宣泄出来,与人交流。读也无涯,写也无涯。展翼奋飞,此乐何极! 由于教学的需要,也由于个人的爱好,各种体式的文章,我都有所涉及。既写教学札记、学术论文,也写随笔杂感、怀人散文;既有长篇宏论,非五六千言乃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