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化学1课件_第1页
工程化学1课件_第2页
工程化学1课件_第3页
工程化学1课件_第4页
工程化学1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程化学,第一章绪论11化学与科学技术12“工程化学”的教学对象和目的13教学中怎样使用“工程化学”教材14基本概念一、物质的层次二、系统和环境三、聚集体和相四、质量守恒和能量变化五、物质的量六、反应进度,第一章绪论,学习要求1.了解化学学科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学习“工程化学基础”的要求。2.了解物质层次及其运动理论;明确原子和分子等原子结合态单元是介观粒子的概念。3.理解系统和环境,聚集体和相等概念,明确敞开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及相的划分。4.明确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变化,掌握化学计量数的概念。5.明确反应进度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符号、单位及有关计算。,化学主要是在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能、相互变化及变化过程中能量关系的科学。化学变化中发生的是分子组成(或组成晶体的原子、离子等)的质变,这种质变是由于分子中原子外层的电子运状态的改变而引起。在这里原子核的组成并没有任何变化,并不引起一种元素转变为另一种元素的原子。化学变化的特点:在原子核组成不变的情况下,发生了分子组成或原子、粒子等结合方式的质变。不属于这个范围的质变就不是化学变化。,工程化学从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出发,密切联系现代工程技术中遇到的如材料的选择和寿命、环境的污染和保护、能源的污染和保护、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传递、生命科学等有关化学问题,深入浅出地介绍有现实应用价值和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同学们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化学观点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工程化学特点:以化学原理为经,从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三条主线展开,突出能量变化;以化学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为纬,从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生命五个领域入手,突出化学原理、化学知识的应用;加强化学与工程学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糅合。,11化学与科学技术,人类自使用火以来,便开始了化学之旅。例如,金属的冶炼,陶瓷品的烧制,药物、染料和香料的提取和制备,塑料的合成和加工等等,都与化学有关。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热力学理论的形成,动力学研究的深入以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创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为化学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计算机、微电子、激光等技术的进步又为化学等科学工作者探究物质奥秘、进行分子设计和合成提供了更有力的技术支持,化学也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化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也越来越明细。传统的化学大致分为六大分支学科,即化学的二级学科。它们分别是:(1)无机化学(2)有机化学:它们主要研究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及其过程;有机物主要指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也有人称有机化学为“碳的化学”。,(3)高分子化学:主要研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性能和反应以及合成、加工、成型的方法。(4)分析化学:主要研究测量和表征物质组成和结构的方法。(5)物理化学:集中研究物质化学变化的原理、规律。(6)结构化学:集中研究物质的原子和分子等原子结合态单元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及其应用。,人类最早接触到的化学知识便是无机化学。据历史记载,中国、埃及、印度等国早在公元前就利用了不少化学知识,如金属冶炼、玻璃制造以及陶器、印染技术的广泛使用就是证明,我国早在公元前8000年,即新石器时代早期,便已开始陶器制造。15世纪中期以来,人类逐渐积累了较多的无机化学知识,这是无机化学成为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萌芽阶段无机化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到了十七世纪,英国科学家玻义耳(1627-1691)指出了点金术观念的错误,第一次给元素下了较为明确的定义。由十八世纪后半叶到十九世纪初期,无机化学形成一门独立的化学分支。这个阶段先后有质量守恒定律1747年,由罗蒙诺索夫建立和科学的原子论基础1808年,道尔顿的确立。接着,阿伏加德罗确立了分子论(1811年),盖斯确立了盖斯定律(1840年),门捷列夫于1869年创立了元素周期律,奠定了无机化学的理论基础。到1869年共发现了63种化学元素。,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30年代,由于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的蓬勃兴起,加之这期间无机化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并无大的突破,相形之下,无机化学落后了30年。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规模的飞速扩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有力推动,对有特殊性能的无机新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多,无机化学因而得到很快发展,特别是进入50年代以后,由于现代物理方法诸如光学、电学和磁学等测试仪器和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人们对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变化规律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无机化合物的结构数据、热力学和动力学数据不断积累,各种无机化学反应规律相继得以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庞大的现代无机盐工业体系,再加上无机化学的一个新兴领域配合物化学的蓬勃兴起和广泛应用,无机化学进入了复兴阶段无机化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近些年来,无机化学一方面继续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一直在进行着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如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交叉形成了有机金属化学;无机化学与固体物质结合形成了无机固体化学,,无机化学向生物学渗透形成了生物无机化学,等等,事实上,无机化学已经在材料、能源、信息、环保、生命科学及生物模拟等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预见,无机化学将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超导热,近几年的纳米材料的发展,这也是无机化学的新发展,总之,无机化学仍不失为一个具无限潜力的科学领域。,12“工程化学基础”的教学对象和目的对中国大学本科的化学教学应分成三个大类:一、化学研究类;二、化学品生产类;三、非化学研究非化学品生产类。能源、信息、环境、军事、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业、工业、医药等工程类及其各类的物资流通、管理等应属第三大类。它以化学原理为经线,以化学在材料、信息、能源、环境、生命诸领域中的应用为纬线编织而成。通过学习,应加深理解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物质世界,性能各异的各种材料,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在空间范围和时间进程中运动着,相互作用着,并排列组合形成分子等结合态单元。这种排列组合和相互作用都来自于电子运动状态的改变,而电子运动状态又与光子(充满宇宙的辐射或能量子)有关;材料、生物体中化学单元的组成结构与其功能紧密相关;它们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发生不同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时能量与质量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能量是物质存在的又一种表现形式。,13一些基本概念一、物质的层次物质具有层次性,分成了众所周知的微观、宏观和宇观三个层次。近年来,随着实验技术的进步和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发现在上述三个层次间和层次外还有不少层次和亚层次。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于1989年对其归纳总结,在表11列出了各物质层次的尺度范围和相适应的理论解释。一般认为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可用牛顿力学加以描述,而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则需要量子力学来阐释。从表11我们还可明确地知道,化学讨论的“原子和原子结合态单元粒子”,其空间尺寸大小约在10-1010-7m左右,它们不属于宏观物体,也不属于微观粒子,而是介于宏观加微观之间的介观粒子。在1820世纪中,科学家们经过艰苦探索,才有了描述大量物体和粒子行为的统计力学。深入到化学单元时,必然涉及原子的核和电子结构,涉及到电子和光子的相互作用。高速运动的电子和光子才称得上微观粒子。,人们曾经把凡是用肉眼能看到的和空间尺寸大于10-810-6m极多原子组成的物体称为宏观物体;把飞机在空间飞行,把电、磁、热等在空间传播的现象称为宏观现象;它们用牛顿力学予以解释。而把空间尺寸小于10-910-8m的,包括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称为微观粒子;把微观粒子和电、磁等在极小范围内运动,如有明显波动的电子在核周围运动及与光作用的现象称为微观现象;它们用量子力学解释。微观粒子间具有不确定关系,又称不确定原理。这个关系或原理认为,一个微观粒子的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愈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愈大。时间和能量也服从不确定关系,即微观粒子存在于某一状态的时间愈短,则这状态的能量确定程度愈差。,人类在对自然长期观察、实践和思想过程中,创立了原子、分子学说,这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测量技术有限的条件下,把波动性不明显,可以较长时间确定其状态和能量的原子和分子等原子结合态单元误解成微观粒子,这是人类认识过程中可以理解的错误。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测试手段的提高,今天的人类已能在空间尺寸10-1010-7m的范围内利用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STM)直接操作何安排原子来创新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中国科学院用探针拨出硅晶体表面的硅原子,排列成汉字中国,如图1l所示;在200飞秒(10-15秒)的时间间隔内用激光闪烁技术测定了原子和原子结合态单元及能量变化。这些事实已经充分说明,原子及其结合态单元粒子,不仅在空间尺寸上,而且在时间和相互作用力或能量方面都不能归属于微观粒子。,把原子和分子等原子结合态单元粒子从微观概念中分离出来,将使电子、光子等微观粒子的概念更加明确清晰: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具有(狭义)相对论效应。把原子和分子等原子结合态单元粒子确认为介观粒子,就能深入浅出地理解和应用已经建立的化学理论:化学热力学和平衡理论。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可以用原子和分子等原子结合态单元的动能、势能变化解释。在化学教学中确认原子和分子等原子结合态单元是介观粒子的概念,不仅深化了对物质的认识,而且也使工程技术把光、电、磁、热等更好地与化学变化联系起来。,二、系统和环境客观世界中,任何物质总是和它周围的其他物质相联系的。为讨论的方便,我们把某一部分作为讨论的对象,并将它与周围的物质区分开来,这部分讨论对象就称为系统,旧称体系。系统以外与之直接联系的部分,则称为环境。系统和环境是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根据它们之间有无质量(习惯上说有无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可将系统分为下述三类: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间既有质量的交换,又有能量的传递。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间没有质量的交换,而只有能量的传递。孤立系统系统与环境间既无质量的交换,又无能量的传递。,“系统”是根据研究对象的需要划分的。在讨论工程实际问题时更要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烧结炉是常用的工业设备(见图12所示)在这个例子中,如果要讨论烧结工艺的有关问题就可把整个烧结炉作为系统,它包括金属片、低熔点合金和气体介质,而烧结炉外空间中的物质则均为环境。如果想研究烧结炉内可控保护气体间发生的反应,则把氨、氮和氢三种气体的化学反应作为系统加以研究。,三、聚集体和相,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所处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称物质的聚集(状)态,它们构成的系统习惯上称聚集体。地球上常见的聚集状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通称物质的三态。它们在一个系统中研究,又统称聚集体(系)。比如,常压下,随温度由低到高,“水”可能发生聚集状态变化:H2O(s)H2O(1)H2O(g)式中的s,l,g分别表示固体(solid)、液体(liquid)、气体(gas)。这些变化过程中,物质化学单元的组成、结构、数目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称物理变化。冰、水和水蒸气有时又分别称为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相则定义为:大量原子和分子等原子结合态单元分散均匀,物理和化学性质相同,且可用物理方法分离出来的部分。相与相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面。实验研究表明,在273.16K(即0.0l)和611.73Pa的条件下,冰、水、水蒸气三相长期平衡共存,故把这个温度和压力条件称为H2O的“三相点”。,气态物质,一般总是形成一个均匀的单相。液态物质,如果彼此互溶,也形成一个相。如果彼此不互溶,则形成多相,相间有明显的界面。固态物质的情况比较复杂,有晶态和非晶态。晶态又可拥有多种结构,不同结构属于不同的相。比如,由碳元素所形成的石墨、金刚石和球碳(C60),它们是碳元素所形成的三种不同形式的单质(结合态单元),互为同素异形体,分属不同的相。,四、质量守恒和能量变化如果我们用P,Q表示反应物,用Y,Z表示生成物,用p,q,y,z分别表示它们的化学计量数,则一般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可表示为pP+qQyY+zZ或0pPqQ+yY+zZ化学反应通式可表示为0BB式中,B为物质B的化学计量数,相应指定物B可以是反应物P或Q等,也可以是生成物Y或Z等。通式的写法不仅要符合数学规则,而且还要符合化学事实,反应物的计量数取负值,以示在反应中是减少的;生成物的计量数取正值,以示增加。化学反应通式表述了化学反应的两个特征:(1)质量守恒。(2)能量变化。,五、物质的量无论是质量守恒,还是能量变化,都需要选择一个化学的基本量来进行化学计量。1971年,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选择了物质的量作为7个基本的物理量(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发光强度和物质的量)中的一个物理量,单位为摩尔(mol),用以计量原子、分子和电子、光子等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的符号记为,单位为摩尔(mol)。与阿伏加德罗常数NA和粒子数N的关系是NNA,其中NA6.021023mol-1。我们还知道某物质的摩尔质量(符号为M)是该物质的质量(符号为)与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M,它的单位为kgmol-1(读作千克每摩尔)。某物质的摩尔质量(符号为M)是该物质的质量(符号为)与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M,它的单位为kgmol-1,六、反应进度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可用反应进度这个物理量来表述,反应进度的符号用来表示。具有与物质的量相同的量纲。可采用反应系统中任何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在反应过程中物质的量的变化dnB与该物质的化学计量数B的商来定义该反应的反应进度。其表达式为ddnBB若反应未发生时的反应进度为0,则上式可表示为nBB必须注意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为负值,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为正值。根据反应进度的定义,它只与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有关,而与选择反应系统中何种物质来表述无关。例如,合成氨反应:N2(g)+3H2(g)2NH3(g),当反应进行到某阶段,其反应进度为正时,若刚好消耗掉1.5mol的H2(g)(即n(H2)-1.5mo1),按反应方程式可推算出同时消耗掉的N2(g)的物质的量为0.5mol(n(N2)-0.5mo1),同时生成了1.0mol的NH3(g)。按反应进度定义式得:n(H2)(H2)(1.5)mol(3)0.5moln(N2)(N2)(0.5)mol(1)0.5moln(NH3)/(NH3)1.0mol20.5mol由此可见,不管用反应系统中何种物质来表示该反应的进度,均为0.5mol。也就是说,当反应N2(g)+3H2(g)2NH3(g)的反应进度为0.5mol时,消耗掉1.5molH2和0.5mol的N2,生成1.0mol的NH3。如果化学反应方程式不同,那么它的反应进度不同,这一点将在第四章讨论中得到进一步明确。,第二章物质的化学组成和聚集状态,21物质的化学组成一、配位化合物二、团簇三、非整比化合物四、金属有机化合物五、高分子化合物六、自由基和生物大分子,第二章物质的化学组成与聚集状态化学从原子和离子、自由基、简单分子、配合物、团簇、高分子等原子的结合态单元来认识物质。因原子和分子等原子结合态单元所处条件不同,它们间的作用力也不同,可以聚集成固体、液体和气体等宏观物体,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功能和用途。物质由什么元素的原子、多少原子、以什么形态组成?这是物质的化学组成问题。化学家已经发现和制备了112种元素,其中的18种为人造元素。一、配位化合物配位化合物,简称配合物,也称络合物,它是一大类化合物。配合物是以金属正离子(或中性原子)作为中心,有若干个负离子或中性分子按一定的空间位置排列在其周围形成的复杂化合物。,处于配合物中心位置的正离子或中性原子称为配位中心,也称中心离子(或中心原子)。按一定空间位置排列在配位中心周围的负离子或中性分子称为配体。中心离子和配体之间靠配位键结合。配位键是指配位原子和中心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它不同于离子键也不同于经典的共价键。能够与中心离子形成配位键的原子称为配位原子。配位原子的总数称为配位数。例如,配合物Pt(NH3)4(NO2)C1CO3(碳酸一氯硝基四氨合铂()中,配体Cl-,NO-2、NH3中配位原子C1,N,N和中心离子Pt4+形成配为键。由于配体中有5个N原子和1个Cl原子作为配位原子,所以配位数为6。配合物方括号内的部称为配合物的内界,其余部分称为外界,如CO32-。如果内界部分带有正、负电荷,称之为配离子。某些中性原子与配体构的配合物没有外界,如过渡元素的原子Ni,Fe,Cr和Co等可以与CO形成羰合物Ni(CO)4、Fe(CO)5、Cr(CO)6和Co2(CO)8(八羰合二钴)等,又如Cr(C6H6)2(二苯合铬)等。,配位化合物的名称可系统命名或习惯命名。系统命名的一般原则如下:(1)整个配位化合物先命名阴离子部分,后命名阳离子部分;如果是简单阴离子,命名“某化某”,如果是复杂阴离子,则命名“某酸某”。(2)在内界中,先命名配体,再命名配位中心,两者之间用一个“合”字联结起来。(3)配体的命名次序是先负离子后中性分子。(4)负离子命名次序是先简单离子,再复杂粒子,最后是有机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称羟基,亚硝酸根离子称硝基。中性分子的命名次序也是先简单、常见、再复杂,先无机分子后有机分子。(5)在每种配体前用中文数字一、二、三等表示配位数目,并以中心点“”把不同配体分开。(6)当中心离子有可变价时,在其后加括号,用罗马数字,表明中心离子的价数。,复杂多元有机酸根、多元胺等常常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配位原子,它们作为配体时称为多齿配体。例如,乙二胺H2NCH2CH2NH2(用en表示),是双齿配体;乙二胺四乙酸根(-OOCCH2)2NCH2CH2N(CH2COO-)2,简称EDTA(用Y-4表示),是六齿配体。多齿配体与中心离子形成具有环状结构的配合物。又称螯合物,例如Cu(en)2SO4(见图21)。由于螯合效应,螯合物的稳定性很强。具有相同化学组成的配合物往往有不同的空间结构,并表现出不同的性能。例如,二氯二氨合铂()(见下图)的顺式结构具有抗癌活性,反式结构无活性。可见,配合物的性质和应用还与结构有关。,二、团簇团簇是指由几个至上千个原子或其结合态单元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化学单元。团簇的空间尺度在纳米(10-9m)量级左右。有金属簇,如Lin,Cun,Hgn;非金属簇,如Cn,Nn,Arn;分子簇,如(H2O)n,(NaCl)n等。团簇物质的性能和应用不仅与所含原子或其结合态单元数相关,还与它们间的空间位置及相互作用有关,它们不同于单个原子或分子,也不同于常规的固体和液体。例如,常规Fe,Co和Ni等是铁磁性的,但它们的团簇可以是超顺磁性的;常规顺磁性的Na和K等的团簇却是铁磁性的。团簇是众多纳米材料的基础。在大量的团簇中,研究最多的是碳团簇。碳原子数为20,24,28,32,36,50,60,70,84,120的稳定性较高,其中C60的丰度最大,C70次之。C60是1985年发现的。以C60作为结构基元而形成的C60固体是除石墨、金刚石外,碳的又一种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如图2-2所示。,除球形的C60等碳团簇外,还有1991年发现的碳纳米管(如图2-3),也称“布基管”,以及结构类似洋葱的“布基葱”。碳纳米管是一种由单层或多层石墨卷成的纳米微管,多层碳管各层之间的间隔为石墨的层间距。碳管两头可以是空的,也可被半个C60或更大的球碳所封闭。,三、非整比化合物固体中有大量物质,它们的原子和原子结合态单元的组成和结构都比较复杂。如金属间化合物Nb3Sn,Cu5Zn;碳化物Fe3C,Mn7C3;氮化物Fe2N,Fe4N等不符合正常化合价规则。LaH2.76,Fe1-xO,Sn1+xO2和PbO1.88等物质的原子数目不成整数比,称为非整比化合物,它们是稳定的物质,在常温下多为固体。晶体缺陷是形成非整比化合物的重要原因。其中有阴离子短缺的化合物,如NaCl1-x;阳离子过剩的化合物,如Zn1+xO;阳离子短缺的化合物,如Cd1-xS;阴离子过剩的化合物,如UO2+x;以及混杂缺陷产生的非整比化合物,例如Na1-2xCaxCl,Ca1-xYxF2+x,Zr1-xCaxO2-x和LixSi1-xAlO2等。非整比化合物等在材料中十分重要,可以控制或改善无机固体材料的光、电、声、磁、热和力学等性质。例如,碳化物、氮化物在钢材中能有效地提高钢材的硬度;Sn1-xCuxO2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时期“黑漆”古铜镜表层的耐磨物质的组成;,Y2O2S:Eu3+,Y2O2S:Tb3+,(Ca,Sr)10(PO4)6C12:Eu3+等分别是彩色电视发光材料用的红粉、绿粉和蓝粉的组成;非晶氢化硅-Si:H是信息、电子工业中经常用到的半导体材料,其中表示非晶态,Si表示硅,“:”表示掺入和掺入的量不确定,H表示氢。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它们的特性。例如Ti50Ni的相转变温度是600,而Ti51Ni就下降到-30,相转变温度是钛镍合金作为形状记忆合金使用时的重要指标。对这类物质的研究还在不断探索中,其组成与结构、性能、应用的关系有待深入探讨。,四、金属有机化合物典型的金属有机化合物是指由金属原子和有机基团中碳原子键合而成,含金属碳键(MC)的化合物,如(C2H5)2Zn,C6H5Ti(OC3H7)3,(C2H5)4Pb和RMgX(R为烷基,X为卤素)。金属有机化合物大体分三类:(1)离子型化合物。(2)键化合物。(3)非经典键化合物。,五、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简称高分子,又称高聚物,它的相对分子质量高达几千甚至几百万。有无机高分子和有机高分子之分。有机高分子中有纤维素、蛋白质、淀粉、木质素等天然高分子和有机小分子聚合而成的合成高分子。工程应用中多为合成高分子。以有机小分子为单体,通过加成聚合或缩合聚合等反应来合成高分子。nCH2CH2CH2一CH2n乙烯聚乙烯均聚反应:共聚反应:很多具有多重键或官能团的有机小分子都可作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表2.1一些高分子化合物及其单体,高分子化合物的命名比较复杂,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在单体或组成特征前面加“聚”(po1y),表示高分子化合物是通过聚合反应得到的,如聚乙烯、聚酰胺等。(2)在单体后面加“树脂”,曾表示树上流出的脂,多为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现在也将某些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称作“树脂”,如酚醛树脂,脲醛树脂,环氧树脂,聚氯乙烯树脂等。(3)英文缩写,如ABS是以其单体丙烯腈(acrylonitrile)、丁二烯(butadiene)和苯乙烯(styrene)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组合来表示;PE是聚乙烯(polyethylene)的英文缩写。(4)有时还以高分子化合物的主要用途或最初用途表示命名,属习惯名称或商品名称,如乙烯丙烯共聚物称乙丙橡胶,聚酰胺高聚物称尼龙或锦纶。高分子化合物制品很多,通用高分子主要包括塑料、纤维和橡胶三大类。一些常见高分子化合物的名称及简写符号列于表2.2。,六、自由基和生物大分子构成生命体的物质种类很多,构成生命体的物质在作用与代谢等生命活动过程中多有自由基参与,自由基甚至在参与和介人中起着导向的作用。这里对自由基、蛋白质、核酸和糖类等几种物质作简单介绍。1自由基自由基是指一个化合物的共价键电子对发生均匀分裂时,生成带有未成键的单电子基,一般在分裂后的原子或原子结合态单元符号旁加一个点“”表示,如CH3,OH等。在发现电子顺磁共振(ESR)现象并发明电子自旋共振仪后,ESR成为当今研究高分子合成、老化以及生物学和医学的前沿科学与技术。生物自由基主要有氧中心自由基(如OH,O2-),氮中心自由基(如NO,ONOO-)及活化氧H2O2等。1968年MCord和Fr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