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_第1页
发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_第2页
发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_第3页
发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_第4页
发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第一部分引言,1。发热的定义:人体正常体温范围,平均体温37.0,波动范围36.2 37.5,最低在早上6点,最高在下午4 6点。发烧的定义是口腔温度高于37.3,肛门温度高于37.6,或一天内体温变化超过1.2。什么是发烧?1.诊断学中的定义是,当身体是由热原或各种原因引起时,体温上升超出正常范围,这称为发热。2.病理生理学定义为体温调节点在热原的作用下向上移动,导致调节体温升高(超过0.5)时的发热。3.其他参考书指出,发烧指的是由于某种原因体温调节中心功能失调引起的高体温。也有人指出,发热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人体对治疗因素的全身反应。发热器官:安静时骨骼肌和肝脏,运动时骨骼肌或疾病伴发热,散热器官,直接导致发热、甲亢、剧烈运动、惊厥、癫痫持续状态等。主要是皮肤(对流、辐射、传导、蒸发)、广泛的皮肤损伤、心力衰竭等。2。发热的机制,下丘脑,前部和后部,密集的温度传感器,少数冷传感器,刺激,散热反应,产热反应,神经“智能”整合的位置,体温调节中心,发热的机制,发热的机制,人体内大多数发热可能与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心有关,定点理论,外源性热原:脂多糖,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生动物,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热类固醇(如发热的机制,发热的目的:增加炎症反应,抑制细菌生长,创造不利于感染或其他疾病的病理生理环境。发烧可以被视为许多临床疾病的常见表现。体温升高、生理性体温升高、经前期剧烈运动应激、病理性体温升高、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适用于正常体温)、过热(被动体温升高,超过正常体温水平)和3。发热常见疾病的一般分类。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急性、慢性全身或局部传染性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热性立克次体、寄生虫、原生动物等)。)血液学淋巴瘤、恶性组、噬血细胞综合征、风湿热如白血病、药物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变态反应性多发性肌炎和结缔组织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脂膜炎、实体瘤如成人斯蒂尔病、肾癌、肾上腺癌、物理和化学损伤中暑如肝癌、肺癌、大手术、神经性发热如创伤和烧伤、脑出血、脑干损伤、其他甲状腺机能亢进如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痛风、非感染性发热、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识别一般发热应把握的两个关键点,1 .即使对于困难的患者,具有非特征性表现的常见疾病仍然相对常见。注意掌握一些常见疾病的非特征性表现,如心内膜炎心脏杂音;肝脓肿肝肿痛,叩痛;胆道感染黄疸,墨菲氏征;粟粒性结核结核菌素试验等。2.注意寻找“定位”线索,对可疑诊断进行初步分类。无论是感染性疾病还是非感染性疾病,它们往往都有共同的发病部位,即有一定的特征性“定位”表现。诊断程序的第二部分包括:1 .病史收集和体检,2。目标原则和“重复”原则。一、针对性原则。询问病史和体检时,也应该有这样明确的目的。“我想找什么?有什么线索可以帮助我做出明确的诊断?”收集病史和体格检查,分析并给出实例,反复出现短暂的寒战和寒战,随后出现高热、菌血症、局部感染病灶,查询和搜索“定位”线索,如牙龈红肿、皮肤脓溢和疔疮;心脏杂音、肺呼吸音改变、罗音、腹部压痛等。收集病史和体格检查,病例中,患者患有严重肝病,每天下午高烧,伴有菌血症,血像明显升高,局部感染,腹腔感染可能性高,无病灶发现,两次b超检查,患者顽固性呃逆,随体位改变加重,膈肌刺激,右侧膈下脓肿,复查b超,收集病史和体格检查。一、有针对性的原则二。“重复”原则,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重要检查、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病史询问和入院初期检查有时不可避免地会遗漏,医生遗漏或忽略患者遗忘、忽略甚至隐瞒,疾病发展有其自身的时间规律,一些症状和体征逐渐出现,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1)发病姿势,常见传染病发病较快,特别是血液系统疾病。 如恶性肿瘤、淋巴瘤、噬血细胞综合征等除细菌和病毒感染、伤寒和结核病外,其他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相对较慢,可表现为突发性,不能作为危险情况的重要鉴别诊断依据; (2)热型,漏热: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等。松弛热:风湿热、败血症、败血症、肝脓肿、严重肺结核等。间歇性发热:疟疾、肾盂肾炎、布鲁氏菌病等。波热:布鲁氏菌病;热量消耗:败血症;鞍热:登革热;热带热:热带热、霍奇金病等。不规则发热:风湿热、感染性心内膜炎、流感、阿米巴肝脓肿、肺结核、恶性肿瘤等。热型、发热的高度、热型和间歇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与诊断无关。动态观察热型变化可能更有助于诊断。重要的诊断线索通常隐藏在体温单和医嘱记录单中。不要滥用退烧药。应注意:提示:正确治疗,病情恢复,病例1,病例2,提示:用药剂量不足或出现耐药菌株;(2)双重感染如真菌可能发生,特别是当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时。病例3表明:细菌感染的诊断正确吗?(2)受感染的细菌可能对所使用的抗菌药物有耐药性;(3)无论是药物热还是热型,许多患者在病程中经常使用一种以上的抗生素。此时,详细了解用药时间和体温曲线的变化可能会发现重要的诊断线索。由于多种因素,临床热型并不典型。2.在分析热类型时,还应注意两种或多种热类型同时或相继存在的现象。3.一些学者也将潮热和再热归类为反复发热。4.发烧后:很难将这种类型与双相热区分开来。一般来说,这意味着一些传染病退热后一至几天又会发烧。有学者建议在分析分析后发热和继发发热时应考虑以下情况:其他感染性疾病经治疗后有所好转,但未完全好转,停药后复发。(2)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效果显著,但致病菌并未完全消除,转到L型细菌,再次发热。(3)当药物用于控制原发疾病中的发热且未停止后再次出现发热时,应考虑药物发热。反复发热疾病的二次发热。在原发病得到改善和控制的情况下,与疾病相关或无关的新的并发症较为复杂。380C低烧:较常见于轻度疾病、慢性疾病或功能性发热的患者。38.10摄氏度-390摄氏度中度高温:当大多数疾病伴有发烧时,体温大多在这个范围内。39.10摄氏度-410摄氏度高热:度更多 3个月是长中暑注:中暑的含义不是发烧的持续时间,而是发烧的过程在更大的意义上,包括一些反复发烧的过程。临床上提出热病程有助于疾病的诊断。(4)发热病程,1。急性发热:指2周内的自然发热病程,其中绝大多数是传染性发热病毒,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一些传染性病毒感染性疾病只占非感染者术后短期发热的一小部分,这还不到38。在C的情况下,它通常被认为是由局部吸收引起的。此外,一些与自身免疫机制相关的疾病也可能表现为短病程,如亚急性甲状腺炎、强直性脊柱炎、赖特综合征等。发热(FUO)定义:发热持续2 3周以上,体温超过38.5,不能通过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检查明确诊断。FUO结缔组织病的病因学,最终诊断为感染肿瘤性疾病不明,80%,5 10%,FUO和FUO的病因学在不同年龄组有不同的规律:名6岁以下儿童有最高的传染病发病率,特别是原发性上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或全身性感染;6-14岁儿童的结缔组织血管疾病和小肠炎症疾病是最常见的原因。在14岁以上的成年人中,传染病仍然占第一位,但肿瘤疾病的发病率明显更高。FUO,美国FUO最常见的疾病分类,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其他混合疾病,心内膜炎,白血病,成人斯蒂尔病,药物热,骨髓炎,淋巴瘤,颞动脉炎,人工热导管感染,恶性组风湿病,类风湿家族性地中海肝炎,胰腺炎,结节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前列腺脓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干燥综合征,肺栓塞,鼻窦炎,肉瘤,韦格纳肉芽肿病,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肺结核,良性心房粘液瘤,结节性红斑,心肌梗死,腹部脓肿,直肠癌,克罗恩在美国FUO:最常见的肿瘤疾病是淋巴瘤。最常见的实体瘤是肾细胞癌。最常见的全身细菌感染是结核病。 3.长期低热(慢性低热),定义:体温37.5 38.4,持续4周以上,非功能性疾病,功能性疾病,肺结核,链球菌感染后,慢性尿路感染,慢性局灶性感染(牙周脓肿,鼻窦炎,胆道感染,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炎等。),慢性病毒性肝炎、巨细胞病毒感染、梅毒、甲状腺机能亢进、结缔组织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不明原因肠炎、血液病、恶性肿瘤、感染、非感染、经前期低热、妊娠低热、夏季低热、神经功能低热、感染后低热等,长期低热,如长期低热伴有血沉明显增加,一般不能用功能性疾病来解释,但应考虑结核病、肿瘤或结缔组织疾病。(4)伴随症状:1。令人不寒而栗。结核病、伤寒、立克次体和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细菌感染和疟疾。寒冷是罕见的,通常在风湿热中找不到。传染病引起的颤抖与输血反应不同:对于输血反应而言,颤抖更为严重,在输血后不久开始输血前没有反复发作,也没有明显的全身毒血症表现,如疲劳、厌食和不适。停止输液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可在10-15分钟内终止寒战。对于伴有咳嗽和咳痰的高热患者,应考虑呼吸道疾病,如肺炎、肺脓肿和脓胸。肺结核更常见于低烧、盗汗和疲劳。胸痛可能伴有胸膜疾病和肺部疾病,如肺炎、肺癌和空洞性肺结核。当伴有咯血时,应排除肺癌、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栓塞和肺血管炎。伴有头痛和意识障碍的高热应考虑中枢系统感染,如流行性脑膜炎和浴盆2.其他伴随症状,1。面部特征,伤寒脸,醉酒,蝴蝶红斑,苍白的口围,唇疱疹,多见于大叶性肺炎,间日疟,流行性脑膜炎等。小叶性肺炎、干酪性肺炎、恶性疟疾和结核性脑膜炎一般未见,(5)体征,3。皮疹、粘膜皮疹、玫瑰疹、巴氏线、柯氏斑、抓痕样出血斑、恢复期袖状脱皮等。识别几个特征性皮疹:莱姆病-慢性过渡性红斑皮肌炎-淡紫色眼睑Gotton征结节性脂膜炎-皮下结节,4。淋巴结、全身性淋巴结病可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肺结核、兔热病、弓形虫病、艾滋病病毒感染、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结缔组织病等。局部淋巴结病可见于:局部感染,恶性淋巴瘤,恶性肿瘤转移等。注意检查引流区,恶性淋巴瘤和淋巴结病:发热是16% 30%患者的第一症状;约70%的患者有颈部淋巴结肿大,但只有少数患者有深部淋巴结受累。在某些情况下,肿大的淋巴结甚至会自发收缩,容易被误诊。浅表淋巴结肿大的程度不一定与发热程度成正比。5.其他身体迹象。对于怀疑患有结缔组织疾病的患者,应特别注意皮肤、关节、肌肉和其他部位的表现。(二)辅助检查和试验、常规、血常规、尿便、胸片、b超、血沉、传染病、血、尿中、粪、骨髓、痰等病原体培养;缩合试验、异嗜凝集反应、肥达反应、外飞试验、结核菌素试验等。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评分,C反应蛋白;咽拭子、痰、尿和粪便涂片用于检查真菌。痰和粪便涂片被用来检查寄生虫卵。影像学检查包括感染病灶、结缔组织病、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狼疮细胞等。蛋白质电泳和免疫球蛋白定量;皮肤、肌肉或肾组织活检;肌电图、恶性肿瘤、CT、MRI、同位素扫描等影像学检查;内窥镜检查,如支气管镜、胃镜和肠镜;骨髓、淋巴结及相应组织的穿刺活检或手术探查,甲胎蛋白、本-周蛋白等。辅助检查和化验,特别提示:血象检查时应注意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轻度增加:可见于猩红热、何杰金氏病、结节性多动脉炎和药物热等。明显增加:常见于寄生虫病或缺乏过敏性疾病:强有力的证据诊断伤寒或副伤寒,且血沉检查不具体。然而,伤寒的早期血沉一般不会加速,这有助于与败血症的鉴别。有时应在多个位置和时间重复骨髓穿刺,并采集血培养标本。在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前,应在寒战和寒战期间尽可能多地采集血样。(2)采血量应在8毫升以上,考虑厌氧菌和L型菌;(3)对于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必要时可在停药后48 72小时进行采血培养或血凝培养;对于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动脉血培养可提高检出率。(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