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体性论文关于感性解放主体性想象“国片复兴运动”史论新评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马丽琳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强烈震荡带来了主体价值判断尺度的大转移,新旧文化之间的博弈及其形成的复杂、微妙的文化语境投射到电影领域,形成了新的竞争格局。罗明佑带领的联华公司提出“启发民智、挽救影业”的口号并发起“国片复兴运动”,其创作主体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资产阶级 _,不同于过去的“鸳蝴派”文人和文明戏演员出身的“旧派”电影工作者。剥离了“鸳蝴派”“旧派”电影人才子佳人、“飞剑斩人头”式的离奇叙事,这些新知识背景的电影工作者将采用什么不同于以往的策略与“旧派”抗衡并完成其电影想象的建构呢 “感性解放”的制片策略 经“*运动”时期的探索,中国电影已发展了“历史片”“社会片”“神怪片”等类型。周剑云认为当时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观影群体,一种是少数知识阶级,长久以来熏染于欧光美影之中,普遍认为中国影片幼稚,几乎不 _影片;另一种占中产阶级以下之大多数,由于不识英文,“更倾向于传统叙事,倾向于追逐动作性强、肢体语言丰富的武侠影片,这为中国电影从古装神怪片发展到武侠神怪片提供了市场需求”。“鸳蝴派”电影和武侠神怪片的盛行盖因其续接了中国人固有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习惯,而审美趣味和习惯的顽固性,非异质性变革不足以摧毁。这种审美习惯背后的文化积淀是虽受冲击但惯性仍存的儒家*,即马尔库塞所谓的“肯定性文化”。马尔库塞指出统治阶级的“肯定性文化”具有欺骗和慰藉作用。“肯定性文化”给予个体一个幻象的世界,使个体得到虚幻的满足,在 _中注入文化的幸福进而让“感性精神化”,就可能把生活中的痛苦和厌倦减缓甚至消弭。“感性的精神化”指感性受到“肯定性文化”的压制、贬低,并被迫以“内在化”的方式屈从于“肯定性文化”的逻辑,使生命被窒息到某种程度以便达到“有超然独立价值的东西”。正因为此,个体在灵魂领域寻求超脱而放弃了改造物质世界本身的努力,可见“肯定性”文化隐藏着对个体的身心残害。 然而正如尼采所说:“超越和来世的全部虚伪,都产生于贫困生活这个基础。”从而戳破了“肯定性文化”制造幻象的满足却无法掩盖现实的不幸这一事实。“肯定性文化”主导的社会通过将感性置于*制度的统治之下,即高扬理性和贬低感性对个体造成了压抑。马尔库塞认为,通过审美活动发展“新感性”可以将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以审美之维去调和被压抑的现实所撕裂的人类实存的理性和感性领域,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和完满。将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的桥梁即是被称作第三种心灵能力的想象力,“通过一个给予的表象而无意中被置于与知性(作为先天直观的能力)相一致之中,并由此而唤起了愉快的情感,那么这样一来,对象就必须被看作对于反思的判断力是合目的性的”。康德的论述解释了想象力发挥作用的机制,即想象力与知性的协调一致建立起心灵能力的和谐,而这归因于实存本身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马尔库塞认为与压迫社会的“肯定性文化”规定的旧感性决裂,发展“新感性”可以使被压抑的本能得到释放并使个体自由得以达成。“新感性”与想象力结合可以产生新的文化、新的道德和新的社会构想。马尔库塞把人的解放归于审美的感性解放。 电影作为感性与想象力的艺术载体,可以分享自由意向,经由审美过程中的情感满足指向个体的内在自由与解放,使“肯定性文化”受到动摇和冲击,通过情感一观念一行动的模式,产生变革社会的颠覆力量。“国片复兴运动”对“肯定性文化”的抵抗,体现在对个体情感*的肯定,并以“感性解放”的策略对压抑性的儒家礼教进行反抗。 1主体性与内在的解放 儒家心性文化传统及其正心道术总体上主张克制情和欲,“旧派”电影往往与“肯定性文化”联手,克制个体的情感*,打击宗法社会下的自由结合,以期求全于固有*道德的尊严。以“鸳蝴派”电影的代表作品玉梨魂为例,梨娘压抑爱情抑郁而终成为维护礼教的祭品。“肯定性文化”对于梨娘的死亡所做的诡辩是:“因为只有死亡,才能消除那些破坏永恒结合的外在条件,而这也正是个体一生与之抗争的东西。于是,死亡看起来就并非是生存在虚无中的停滞,而是爱情唯一可能达到的完满状态,因为对爱情具有最深切的意味。”压抑个体的渴望与自由,抬高所谓“固有道德”的地位,以爱情与生命的死亡维护礼教,得到所谓“灵魂的抚慰与净化”。这种“鸳蝴派”电影的爱情模式就是“肯定性文化”将感性精神化的例证。这种审美感性的固化迫使人克制情感*、放弃个体的主体性,沉溺于幻象的满足并屈从于现实。然而事实上“每一对自由的灵魂都为封建社会的阴影所窒死但死后都能够获得超脱”这种宗教式的解说,不啻于精神麻醉。正如 _所说,在东方叙事中“人很难摆脱被绝对化了的*,觉悟到个人选择的自由和获得为个人的自由选择所辩护的理由”。牺牲了个体“*”成全了“礼”制,这种“旧感性”消弭了主体性形成的可能。 自由恋爱在“五四”之后兴起,这对于传统礼教来说是大逆不道的。“新派”的联华公司采取了不同于“旧派”公司的文化立场。1930年孙瑜导演的野草闲花讲述了有钱的少爷和卖花女的爱情受到家庭禁阻,少爷冲破封建门阀观念与卖花女完满结合。郑君里评价这部影片是“反映在初期爱情片中之五四精神的复苏”。卜万仓导演的一剪梅改编自莎士比亚的维洛那二绅士,宣扬爱情自由和个体解放。“九一八”事变后,孙瑜拍摄的野玫瑰讲述了富家少爷和渔家女小凤的故事。二人的结合遭到家庭的反对而被迫分离,但在民族危亡时刻,少爷得以冲破家庭藩篱在拯救民族危亡与拯救自己的双重意义上走上了光荣之路。野玫瑰中的个体不再屈从于爱情本能的死亡,而是出现了旧式家庭的叛逆者,在反抗中实现对自身存在的确认和自由的达成。 王国维说:“夫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岂不以其有纯粹之知识与微妙之情感哉”可见感性的解放、对情感*的肯定,张扬了个人的主体性。借电影的审美活动冲击“肯定性文化”、净化人心、启蒙思想的致思路径,正是“国片复兴运动”中的电影人对时代命题的回应。这正契合了蔡元培、朱光潜等提出的“通过对人的情感*的升华以及对审美价值的肯定,走出一条交织着审美独立和心灵启蒙的国民性改造路径”。“新感性”与想象力结合可以产生新的文化、新的道德和新的社会构想,进而产生改造物质世界本身的力量。这种对个人“主体性”的唤醒在“新兴电影”中被整合进“集体主义”框架,并导致政治激进行为,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国片复兴运动”为“新兴电影”塑造了前心理结构。 2健美的外在感性形象 孙瑜在导演后一文中写道:“有健全的身体,然后有健全的思想。病西施、瘦张生的时代早已过去了!”“国片复兴运动”对个人“主体性”的聚焦和对感性维度的张扬反映在“内在”与“外在”两个层面,内在层面表现为对个人情感、本能的解放,外在层面则呈现为健美的感性形象塑造。 野玫瑰中,王人美饰演的小凤、金焰饰演的江波以健康的、运动的形象给出了不同于旧式“才子佳人”的“新感性”形象。野玫瑰中小凤在江波家的宴会上无意露出了腿,遭到太太小姐们的鄙夷和公子哥们的*注视,多重目光的投射中反映出不同道德立场和文化的冲突,小凤被指认为“野孩子”被逐出江家。正是这群被“上等人”看不起的“野孩子”,在国难当头的危机时刻,走上街头加入救国的游行队伍,而“上等人”反倒退缩在公寓里。电影把现实变为幻想的转化中,将价值重估和政治唤醒元素织入叙事的流程中,表现出艺术的倾覆真理,进而发挥政治动员的力量,唤醒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野玫瑰将男主角江波的身份设定为画家,这一身份设定极其重要,因为艺术家才可能从无功利的、审美眼光发现小凤(王人美饰)的清新、自然之美,在感性与想象力的结合中构筑“健美”的新感性形象。康德认为正是愉快的审美活动表现、彰显了人的主体性。“为了分辨某物是美的还是不美的,我们不是把表象通过知性联系着客体来认识,而是通过想象力(也许是与知性结合着)而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相联系。”观众在观影活动中得到情感的满足、收获新的感性形象,进而把理性的转型纳入感性的审美形式中,以艺术的颠覆真理来发挥理性的效力。这正契合了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提出的以情为心之基础、以情为本铺展新道术的现代美学之路。中国现代美学是“建立在肯定情感*的基础上的国民性启蒙,它充分肯定审美对于人生不可替代的独立价值,从而与儒家心性文化传统中以礼法天理正心、并视文艺审美为末流小道形成鲜明对比”。王国维认为这种审美过程中产生的高尚、纯粹的情感可以扩展到整个人生实践,可以从审美的情感满足人手提升思想境界来正心、改造国民性,进而解决现实问题。 另一位在30年代曾以健美的运动形象深入人心的演员黎莉莉曾说:“那个时候,要把武侠片、才子佳人、鸳鸯蝴蝶都逐出历史舞台,就得有一些新的形象;那么,像我们这样的演员,一出来就受到观众欢迎。”可见,展示健美身体、张扬外在“主体性”的“新感性”成为“国片复兴”影片对抗旧派电影的重要方式,也成为承载“新派”电影人传播“新文化”、感性启蒙的制片策略与审美选择。 1933年,张石川在一篇题为传声筒里的文章中写道:“空谷兰时代我不会忘记,火烧红莲寺时代我不会忘记,啼笑因缘时代我更不会忘记”在“九一八”、“一二八”事变之前,中国电影在主体上还是由“肯定性文化”即儒道*主导,在遵循商品生产与消费的循环轨迹中,需要对既存秩序和价值表示相当的尊重。因此20年代,新文化并未渗入电影业并产生重大影响。1931年,日寇入,给中国社会带来强烈震荡,使得主体价值判断尺度发生大转移。中国社会经历致命的瓦解,“肯定性文化”遭到沉重的打击,儒道文化价值观念失去效用和合法性。面对理论武装强大的新文化和民族危亡的震荡现实,“旧派”的电影公司被界定为迷信、落后、颓败、奉行“自杀政策”。罗明佑吸收了一大批新派 _,无形中把“五四”精神带进了联华公司,扭转了20年代末中国电影醉生梦死、脱离现实的状况,推进了电影的社会化进程。 “国片复兴运动”强调个人主体性并萌动着抗争情绪,以“感性解放”的方式实现对个体存在的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松果倾听者考核试题
- 2025年度产品采购销售合同
- 财经技能试题及答案详解
- 2025年医药销售与市场拓展高级研修课程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企事业单位行政岗位招聘面试指南及模拟题解析
- 2025年湖北省移动电话机采购合同(公示文本)
- 2025年初级阅读题库及答案
- 2025版合同提前解除劳动合同范本模板
- 2025废液处理合同
- 2025商场照明系统合同能源管理(EMC)项目商业策划书
- 水箱拆除专项施工方案
- GB/T 41130-2021展览场馆安全管理基本要求
- GB/T 21733-2008茶饮料
- 纪委案件审理课件教材
- CorelDRAW教学讲解课件
- 人才管理-人才选用育留课件
- 成功八步课件
- 江苏省社会组织网上办事系统-操作手册
- 小学生打扫卫生值日表word模板
- 小学一年级开学第一课
- 贵州师范学院学生成绩修改补登申请表 - 贵州师范学院教务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