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民互动与区域社会变迁_第1页
官民互动与区域社会变迁_第2页
官民互动与区域社会变迁_第3页
官民互动与区域社会变迁_第4页
官民互动与区域社会变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官民互动与区域社会变迁以明清时期洪山泉水利管理为中心 中山大学历史系 武勇内容提要 洪山泉现位于山西省介休市洪山镇,是该市最大的泉水出露,本文的主要资料,是源自黄竹三、冯俊杰等编著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结合地方志文献对碑刻记载所做的一次尝试性解读。主要从明至清(含晚清)洪山泉管理活动出发,如:庙宇的修缮,水利设施的修复以及水利诉讼活动展开与地域社会发展的关系。在研究中惊喜的发现其管理活动特别是管理者角色的变化,与介休一地商业活动的发展以及晋商兴起的大背景有着微妙的关系,即在管理活动中的乡绅,虽不是富商大贾,却也是捐纳功名的热心者。而介休在乾隆年间捐纳功名者的急剧增加,与洪山泉管理活动中有功名者的人物的增加不无关联。由此试图勾勒出介休县在清代,至少是乾隆年间以后商业繁荣与地方社会管理变迁的图景,并作出初步的解释。关键词 洪山泉 官民互动 水利管理 魏特夫曾经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是水利社会,水利设施的修建与水资源的分配在社会变革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农业生产必须依赖大规模的灌溉工程。大批的劳动力必须施予严格的命令,以求顺利执行任务,因此专制势力的产生不可避免。 黄仁宇: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因此,在过去的学术研究中,有关中国水利的研究成为热门话题。 行龙:从治水社会到水利社会,读书,2005年第8期。随着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兴起,两者开始相互结合,出现了不少成果。 日森田明:清代水利社会史研究,郑梁生译,(台北)国立编译馆,1996年。这其中,山西省的水利问题尤其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张俊峰:明清时期介休水案与“泉域社会”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另张俊峰:介休水案与地方社会对泉域社会的一项类型学分析,史林,2005年第3期。前文较后文稍有改动。笔者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注意到,历史上山西省的水利问题,在明清时期晋商大量兴起以后,其管理方式开始产生变化,晋商与地方社会的相关研究在过去的晋商研究中已经有不少成果可以借鉴。 范淑萍:近二十年来明清晋商研究的成果和动态,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第10期。因此本文拟以介休市洪山泉的相关水利问题为中心,结合过去水利管理、晋商研究与区域社会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地方志和碑刻资料入手,对明清时期山西的水利管理做一初步考察。本文论述的洪山泉位于山西省介休市洪山镇洪山村(介休市东南十三里)狐岐山下。狐岐山又名洪山,故泉以山名,又因为泉前有庙,称源神庙,洪山泉又被称为鸑鷟泉,源神庙前有池,也称洪山泉为源神池。系断层作用奥陶系石灰岩与二迭系砂页岩溶洞水受阻而形成的泉水。汇水面积500平方公里,流量比较稳定,历年平均径流量为4130万立方米,近年流量逐步下降。此外,洪山泉上建有源神庙,其有记载的重建年代在北宋至道三年(997),与洪山泉的开发密切相关。历史上洪山泉是介休最大的灌溉区,现在仍然是介休最大的的灌区。洪山泉所在的介休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的南缘,秦代建县,北魏时移建于现址,后或郡或县,均无变名。1992年撤县改市。其地形分为三部分:南部是土石山地,中部为黄土丘陵,北部是平川。汾河从东北向西南纵贯全境,河川径流集中在夏季汛期,平时水量不丰。中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季短,干燥期长,年平均降水量477、2毫米,水资源紧缺。 以上专业性文字叙述,均选自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一书导言,21-22页。由此背景可以看出,在水资源相对贫乏而来源渠道相对单一的介休地区,洪山泉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对洪山泉的管理因此涉及面十分广泛,故历来政府和民间社会都重视对洪山泉的管理,洪山泉成为影响区域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此通过对历史上洪山泉管理的考察,进而探讨区域社会变迁诸问题就成为可能。一、历史上洪山泉的管理内容与区域变更1、洪山泉的管理中心洪山泉的管理实际是围绕源神庙展开的。洪山泉是介休最大的泉水出露,源神庙自然居于介休水神庙之首,此外,源神庙还是一座地方性的庙宇,清末还是碗窑行会的祭祀场所,可以说,是一个多功能祭祀的公共场所。 选自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一书导言,35页。“光绪二十一年的修源神庙碑,主要为东河所立,碑文说东河公所在源神庙,乐台之右有厅三楹为东河办公之地。 “殿傍有房屋三间,系三河之沙堡村(东河)修盖。嗣后如遇酬神、演戏、祭祀,以及一切因公会议,无论上游洪山等四村,下游三河四十八村,均准向东河值年水老人暂时借用,不准久占。若非庙内公事,一概禁止。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源泉平讼记,258页。本段说到的光绪二十一年修源神庙碑在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一书中并无辑录。源神庙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集祭祀国家帝王、民间偶像以及道家和儒家先贤为一体的庙宇,同是还是水管理组织和碗窑行会的活动场所,是一个地方重要的公共祭祀和活动空间。” 本段选自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导言,页35。2、 洪山泉的灌溉范围洪山泉是介休流量与灌溉面积最大的泉水,其灌溉范围主要包括架岭(洪山河与狐村河)、东、中、西河所囊括的五十二村, 该数字源自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源泉平讼记,页258,上游与下游相加之和。本文碑刻资料选自黄竹三、冯俊杰等编著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如无特殊说明均源自该书。这些村落分属于介休县东、南、北各乡。其中,东乡包含的村庄最多,而洪山泉其本身就流经东乡。流经南乡、北乡村落较少。在历史上,洪山泉水利设施和管理制度渐趋完善,灌溉面积屡有增加。万历年二十六年,史记事 史记事,万历26年任介休知县,字义伯,号莲勺,陕西渭南人,以进士授介休令,锐意民事,严抑强宗。有以盐税至者,谢弗见,时将加派纲站银于汾、介二邑,公与平阳守力争之,得减去。值岁旱,捐俸振抚,劝富室输粟周济民,赖以安邑。有三河水利开潞国公文,讼数百载来随时捐益,而中西两河为弊复多。公乃计亩多寡,相度高下,筑渠,定水程,使不争夺,又穿井一千三百余穴,以利灌溉,建育才馆于文庙旁,亲课甲乙刻、正俗、训蒙、五、化愚图及四礼集,要以教黎庶。重修文庙,置漏泽园。万历二十六年,增修西南门、环城悬楼,又精风鉴,尝云:“介邑北方宜建塔,不果行,邑人张恭友等始集赀,助工造塔于北关外。任五年,无利不兴,无弊不去,教养兼至,民戴之如父母。修县志七卷,王榆阳称其义例精核,历官光禄寺少卿,以劾逆珰夺职,祀名宦。民国介休县志,录第五,卷十八,名宦录,页512514。(民国)张赓麟修,董重纂,民国19年(1930)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76。任知县期间,又增加了冬春水额,扩大了用水村落, 嘉庆介休县志,卷二,水利,冬春水额东河二十村分溉地共一百三十顷中河九村分溉地共七十三顷西河十八村分溉地共六十九顷八十亩狐村河分溉大许村地八顷九十五亩,水程二十日毕即放入东河。页157158,清嘉庆24年(1819)刊本,徐品山修,陆元纂,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76。到清康熙二十九年,知县王埴 王埴,康熙二十八年至四十二年介休知县。字陶斋,陕西榆林卫人,监生。生性倜傥,能以庄重宽仁为政,莅介既久,境内民生利病罔不周知,修文庙,躬亲土木,百工咸励,以故规模有加于昔,建箭亭,修演武场、虹霁桥及城垣。洪山水渠岁久填淤,侵占滋讼,公勤度水渠,酌诸舆论一一裁定,较昔更为详密,讼端永息。县志久缺,公披辑遗文,汇诸掌故,勒为一书,使介之文献不泯者,尤其力也。升河南光州知州。民国介休县志,录第五,卷十八,名宦录,页517518。为了尽可能利用泉水,把余水纳入水利法规体系以减少争水诉讼,又将开渠时间延续到九月寒露后,实际上也扩大了灌浇面积与范围。到光绪年间,洪山泉的水利灌溉面积与范围趋于稳定。在光绪山西通志中记载:东河渠,起磨沟村,南度樊王石河,灌连福、宁远、东、西胡龙、盐场、武屯、张良、大、小堡,暨下庄、李屯、曹家湾,王里三堡,又越涧河,溉东、西杨屯、沙堡、南辛武,至孟、董、霍、王村而止。东河水地五十三顷六十七亩七分有奇,水程五十三程四时一刻。冬春二十村分溉,共地一百三十一顷。中河渠,起石屯,与西河分水,灌石屯、三佳、下磨头、洪善、宋安、东、西段屯、邱屯诸村,至东、西湛泉镇止,地三十八顷八十五亩一分有奇。水程四十程八时,春冬九村分溉,共地七十三顷。中河下流为马家河,十四村冬春得分溉,共地一百七十二顷,水程四月。先上十村,后下四村。西河渠,灌南、北褚屯,曹麻、南、北堡、东、西宋丁,及崇贤、温村,至城东南厢止,石屯、三佳二村亦得分溉。共地六十顷七十六亩二分有奇。水程六十九程六时四刻。冬春十八村分溉,共地六十九顷八十亩。 光绪山西通志,卷六八,水利略三,页4801,北京,中华书局,1990。其灌溉范围大致与碑刻所述相符。除了洪山泉外,其流域还有如灰柳二泉、拔戳泉、龙洞沟泉、武屯泉、马家河等,各灌溉土地不等。二、明清时期的洪山泉管理洪山泉的管理活动既包括了洪山泉业已形成的祭祀,取水用水制度,由水老人、渠长、程头负责,还包括了,源神庙的修缮,水利设施的修复,处理民众争水诉讼等。由于某些活动如:神庙与水利设施的损坏程度,以及诉讼活动均是不可以预计的,下面将从洪山泉的中心活动主要是庙宇的修缮和水利设施的修复活动入手,纵向比较这些活动的变化情况。1、庙宇修缮源神庙的修缮,涉及到如何组织兴修活动、兴修的资金来源等问题。源神庙碑刻记载明清时期源神庙相关的修缮活动有14次之多。从源神庙本身来看,源神庙不仅是地方祭祀的场所,也是地方团结的象征,地方凝聚力强,庙宇的修葺工作就容易顺利进行,反之则无法进行修葺或者愆期。为了便于观察其变迁,笔者列表一如下:表一、明清源神庙历年修葺表年代主持人身份缘由资金来源万历十九年(1591)王一魁知县当途者欲置于理,以示惩,则叩头悔忏于前,以愿新神庙为词。余乃为白于守道侯公,侯公亟报曰:“可。”以致于当途者,当途者又辄可焉。余亦时出稍食之入以佐之。其他诸土人用灌浸享其利者,亦各输钱谷为助。清康熙二年(1663)县令李公鲁委县尉蒋董理其事,县尉乡人张嘉秀等遂以乞唯复祠告,蒙道行县,县令李公鲁委县尉蒋董理其事,率四河渠长水老人照地醵金,工庀物。居无何,李公升秩,工亦中驰。清康熙二年(1663)呂叔胤知县观其庙貌摧颓,询知其故,爰令纠首张嘉秀等复续前工。清康熙八年(1669)潘懋达知县“爱悯道士贫寒,而为之批据云:准著各渠长、水老人,从公布施,以奉香火。纠首张嘉秀等募于乡众,或照地输资,或任便捐金,置地若干亩。清康熙八年(1669)潘懋达李芳春知县前任知县嗣是而介民之饮流享利者,莫不家户户祝以颂王公者颂二公矣。沿各河纠首督催钱谷。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洪山村纠首“庙貌重修增补,维系人心不一,工及半途,几几废矣。幸逢正堂杨老爷讳允和,敬神勤民,其工克赖以成焉;贴堂徐老爷讳言祯,为民报本,其工克赖以赞焉。出示劝输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德老爷叶楷汾州清军总捕分府水利介休县知县分府水利德、邑侯叶公率吏民,瞻拜宇下召四河渠长而谕之曰:“乌有世资其利而漫厥神如是耶?亟新之,罔有。”于是士庶乐从,督工兴役,越数月而告竣。捐银清道光八年(1828)宋邦侯郭桂州同加二级按察知事甲申之春三月三日,邑侯恒具祀于斯,祀毕周回览视,黯然神伤者久之。时村人晓峰王公在侧,具道其所以,因力赞其成,恒公遂谕四河水老人郭炳辉等,复出示以示众,郭炳辉亦慨然应允,凡一切周长殆不惜焉。四河公派,仍照旧章,公举董事,具材鸠工。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东河架岭河经理董事乙未秋,我东河会同架岭、中、西河老人,商议补葺大殿如何分派,众口一词,慨然应允。越半月,中、西河老人各执一词,有碍前议,想亦别有所见也。迨季秋,复与架岭老人会议妥办,约丙申上巳之日卜筮兴工。经营筹划,东河派钱四百缗,而架岭所出减半焉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四河经理水老人岁乙巳春三月,邑侯郭公循例诣庙,祀享毕,见其一望荒凉,为之感叹者久之。乃与洪山村公耆郭君之淦、刘君德荣、杨君立金,架岭河水老人刘德荣、宋梧,东河老人马云锦、白恩绶,中河水老人孙希恺、闫清源,西河老人宋灏、马思孝,议复旧规。非邑侯提倡之力不至此,亦非诸君经营之力不至此。知县及各河捐钱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中河值年水老人永庆村孙希恺、闫清源水老人适捐款有余,乃将庙前之龙虎殿及八字照壁、牌坊,被以丹青,施以藻绘中河九村捐钱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长班总理等乡绅、水老人、公耆乡保等又于丁未三月上巳,曾县亲诣祀典,劝谕各河老人金妆补塑神像,且不费前功,亦有始终四河踊跃,从事公议。每河捐钱一百五十吊,共派钱六百吊存款不足,焉能再派。即在本村募捐补足资料来源:黄竹三、冯俊杰等编著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7月。第174,191,197,201,210,220,235,252,261,262页。表格说明:1、清道光八年(1828)四河使水派银旧规。此次兴工,每河派银八百两整。洪山狐村一河,洪山使架岭河水六分,应该派纹银四百八十两,狐村使架岭河水四分,应派纹银三百二十两。东河使三河水一河,应派纹银八百两。中河使三河水八分,应派纹银六百四十两。西河使三河水十二分,应派纹银九百六十两。2、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资金来源如下:知县郭曾启捐功德钱一十千文;架岭捐钱二百五十吊零七百文;东河捐钱二百五十吊零七百文;中河捐钱二百吊零零五百六十文;西河捐钱三百吊零零八百四十文。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康熙二年(1663)由知县李鲁委县尉蒋董理源神庙重修之事,但是“李公升秩,工亦中驰。” 清康熙二年(1663)重修源神庙碑记,页191。可以看出知县在修庙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没有知县主持,修庙活动就停滞。康熙四十九年出现了由洪山村纠首和其他纠首为董事的修庙活动。但是,此次重修进行得极不顺利。“庙貌重修增补,维系人心不一,工及半途,几几废矣。幸逢正堂杨老爷讳允和,敬神勤民,其工克赖以成焉;贴堂徐老爷讳言祯,为民报本,其工克赖以赞焉。是工也,起于甲申(1704)之春,成于庚寅(1710)之秋,诒今壬辰(1712)岁季冬二十日立碑。” 康熙四十九(1710)重修源神庙记,页211。仅仅是修复一事,竟延续了数年,最后在知县的压力与赞襄下,才算完工。从开工到立碑记事相隔了八年。尽管如此,但毕竟是洪山泉地方社会自我组织的修庙活动。道光八年、光绪三十一年、三十四年的修庙活动均有知县出现在碑刻中,甚至是知县带头提倡重修庙宇,而重修活动具体的董事、经理则又是交给地方的水老人、乡绅去代理。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修源神庙碑记之前就有过修庙倡议,但是“第以民生凋敝,筹款艰难,屡议兴修弗果。”知县郭循“先为提倡,捐廉钱一十千文。”这才“四河老人等踊跃从事,各出劝募,鸠工庀材”所以撰碑人也在最后感叹道:“夫作事之难也,不难于经理之无人,而难于劝导之无术;不难于帑项之支绌,而难于众志之和同。是役也,非邑侯提倡之力不至此,亦非诸君经营之力不至此。”可见光绪三十一左右,洪山泉民间社会自身无法组织修复活动。除了经费困难之外,倡导不力是个重要的原因,缺少影响力大的人物。光绪二十二年(1896),三十一年(1905)中河捐修源神庙碑则纯粹是民间自行组织的修庙活动。从各河修葺经费来看,民间修葺规模比较小。2、水利设施的修复洪山泉灌溉工程建设主要包括河道的疏浚,泉源的疏导,水平的修复以及相关设施的维护。笔者以时间为脉络,列表二如下:从表二看出,洪山泉水利设施修复,从官府的主持实行,到民间的自行修整。体现出民间组织自我管理的逐渐成熟。最初嘉靖二十年间“乃自石河壅淤,西渠之水莫能远达,盖百年莫能复焉.。” 明嘉靖二十年(1541)复西河水利记,页157。按碑刻记载“石河故道浚深七尺,构坠道二百余步,达泮池,高三尺,广二尺有奇,凡十日竣工。” 同上注。十天就可以完工的小工程竟然近百年不能修复,可见嘉靖二十年之前,洪山泉民间管理组织是松散无力的。因此,真正要说到民间组织与官府之间的互动,关键是民间组织的成熟。乾隆朝以来民间组织维护洪山泉水利设施的行为看出民间对水利设施修复的热情。因为水利设施的修复,直接关系到各河用水的平均与否,上关国课,下系民生。虽然乾隆八年后主持维护水利设施的不再是官府,但官府的力量并不是销声匿迹了。如乾隆十六年举人张任正修葺中西两河水平则是“两河人佥议兴修,请诸邑侯宋公,中河以侯君起明张君宏汉,西河以杨君清凤经纪其事,而名余(即张任正)董之。” 乾隆介休县志,卷十二,艺文二,张任正,修石同分夹口记页49B50A。道光十年重修三河水平,“八月初八日兴工,九月初三日军宪福大老爷、邑侯李父台,亲诣三河勘立水平。” 清道光十年(1830)重修三河水平记,页242。光绪二十年施地功德碑中更是一开始就点明了“遵奉军宪朱老公祖大人均命。” 清光绪二十年(1894)施地功德碑,页251。可见官府虽不主持维护,但威信仍然是很高的,在具体的水利管理中起监督、鼓励的作用。从上面的分析看出,有关的修庙与水利设施的修复从康熙后期至乾隆年间,在逐渐向民间社会偏移,形成一种官民之间的互动关系,逐渐形成了新的制度。如,庙宇修复的资金来源问题, 清道光八年(1828)重修源神庙乐楼记“四河公派,仍照旧章,”证明在修庙的资金分派方面已经形成了定例。在光绪三十一(1905)中亦是如此。主持庙宇与水利设施的修复问题。表二、洪山泉历年水利设施维护表时代主持人身份开发维护经费北宋文彦博嘉靖二十年(1541)濑川于公参政嘉靖二十五(1546)吴绍增知县万历二十一(1593)刘衍畴汾州知州万历二十六(1598)史记事知县崇祯间李若星知县康熙八年(1669)李钟盛知县康熙二十二(1683)李应龙知县乾隆八年(1743)架岭水经理洪山河狐村河摊派乾隆十一年(1746)张任正举人乾隆十六年(1751)张任正举人“两河计亩而出”乾隆五十九(1794)郭淇洸水老人(庠生)洪山河狐村河摊派道光十年(1830)三河经理水老人(监生等)三河摊派 “计开各款花费帐:一宗挑河工钱一十七千三百文,一宗石灰土钱一十五千九百文,一宗石匠工钱二十千零五百文,一宗泥匠工钱七十七千二百文,一宗石头钱一百三十七千二百文,一宗水平铁八吊钱一百一十八千文,一宗请老爷备酒席钱二十八千六百文,一宗去张兰县请示办物料用钱二十二千五百文,一宗修垒两月余一应火食杂用钱九十四千六百文,一宗本庙香烟并炭钱一十六千文,一宗酬神立石花费碑价钱二十二千文。以上十一宗共用钱五百七十千有余。各宗有零数。”清道光十年(1830)重修三河水平记,243页。这里做参考。光绪二十年(1894)郝子组首事水老人郭少君施地堆放渣石资料来源:1、黄竹三、冯俊杰等编著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7月。第157,187,215,230,242,251页;2、乾隆介休县志,卷二,水利,10A12B。3、说明:康熙八年(1663),知县应为潘懋达,李钟盛康熙十一年(1666)才上任,县志记载有误。三、官民互动格局的形成官民间的互动,既有民间主动寻求官方支持、保护的行为,也有官方一定程度上的主动介入。从清乾隆年以来,洪山泉地域社会管理,由以官方为主导,逐渐向官民互动的格局发展。民间社会力量的觉醒,是这种格局形成的基本条件。民间社会由原来被动地接受官府的谕令,到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诉求,积极地自行组织水利修复。民间力量的活跃,与民间力量的多元化有很大关系。洪山泉地方社会中多种角色参与了水利事务的管理。总的来说,洪山泉水利事务的管理主要是从官方与民间着手的。1、官方角色官方的角色在洪山泉水利事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洪山泉水利管理的前期(清代康熙朝之前)是水利事务管理的主导力量。如前文提到的嘉靖二十年(1541)的疏浚西河水道,就是在参政于公的直接干预下,“命县尹董宗鲁君兴其役,主簿董君举正督之”。 明嘉靖二十年(1541)复西河水利记,页157。然后完工的。再如康熙二年(1663)年修庙“李公升秩,工亦中驰。”的现象。官府介入民间方式大多属于引导监督性质的,而非直接插手代办。较为直接的参与,多发生于民众用水诉讼情况之下。这种情况在康熙朝以来表现得比较明显。一如本文中提到的康熙四十九年(1710)的修庙活动。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源泉平讼记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源泉平讼记,页257258。中,甚至对民间“岁庚子(1900),洪山村民未会众村,兴修池泉。村近源泉,民众而俗悍,少年狂狡,乘隙恣横,毁碑败匾,殴伤三河渠长某等。”此案从庚子年(1900)到壬寅年(1903)持续了近三年之久,“委员会鞫,未克允服。”并上报到台司。直到知县陈模壬寅二月上任时“奉台司檄平其讼。”尽管有知县审理本案,但却“命县佐卫君海鸿,城绅李君天相,居间以和其事。”最后的审理结果仅仅是“毁败碑匾,断令照旧赔修”,而主持修池的洪山渠长田宝和,“勒令捐助经费银二百两,以备修庙动用,庶使后来知警。”在这次讼案中,委员会应是民间组织, 李三谋:清代山西主要农田水利活动,古今农业,2005年,第二期。作者在文中提到,在晚清,山西晋北地区出现了绅商组织股份公司来经营水利。加之此时,清末提倡地方自治,委员会很可能就是这一背景下的新组织。再者,本案的审判过程表明,委员会的威信不足以处理此案,后在知县的督办下才平息了讼端。却成为办理此案的主体,尽管知县亲临洪山庙,但仍然是委员会审判,然后经过知县“检阅判语”,上复台司。可见,官府在诉讼中也默认了委员会的行为。介休县除了知县外,还有张兰同知 张兰镇,县东四十里,孔道咽喉,亦县东屏蔽,四面旧筑土垣,康熙五十八年重修。乾隆十七年设立巡检,二十二年裁,移汾州府同知驻此。嘉庆介休县志,卷一,关隘,页102。另“汾州府同知驻张兰镇。”光绪山西通志,卷二十四,府州厅县考二,介休县。页538。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同知、通判,分掌粮盐督捕,江海防务,河工水利,清军理事,抚绥民夷诸要职。其直隶布政使者,全国二十有二,制同直隶州,或隶将军与道员,各因地酌置。”清史稿,卷一百一六,职官,页3357。北京,中华书局,1977。专门负责管理。 “水利同知署在张兰镇西街”。民国介休县志,卷十五,营建,页442。“清军厅旧在府治西。康熙二十七年移驻介休县城,即居旧分署。乾隆二十一年又移驻张兰镇,以所裁之巡检司署改为同知署。”乾隆汾州府志,卷五,城池,69页,中国基本古籍库。张兰同知设于乾隆二十二年,同知按其职守每年要劝谕和催促及时进行堤渠的修浚护卫工作。制定有关水程和规则,并派员巡察用水情况。洪山泉水利碑刻中也多次出现“军宪”, “军宪”这一官职在乾隆八年,二十七年道光十年,光绪二十年,二十六年碑刻中均有出现。军宪应为张兰同知之别称。它的设立表明对汾州府对介休水利特别是洪山泉水利事务的重视。其次地方官员还直接参与了洪山泉的管理。如在某些管理程头身份还是守备,儒学训导,布政司理问,千户、吏目等。综观明清以来官府角色变化,可以看出,官府在对源神庙的修缮中居于主导地位,这可以说是官府通过神权渗入民间,实现控制或者说管理民间社会的目的。2、民间力量民间力量参与洪山泉非制度性管理是康熙、乾隆年间逐渐发展起来的。从碑刻的落款来看,民间力量最初由单一的用水户组成,清降以来逐渐有新的力量加入。一地方士绅(贡生、监生、庠生、从九,以及“三宾”等)。从康熙二年(1663)的碑刻开始,有生员张化鹏等士绅参加了重修源神庙活动,康熙八年(1669),张化鹏又以纠首身份参与洪山泉的修庙、置地活动,并撰写了碑记,特别是在修庙活动中,各河的纠首均有地方士绅的存在。从洪山泉修庙与修复水利工程的落款来看,地方士绅参与这些活动,最初是作纠首, 参看清康熙二年1663)重修源神庙碑记,页192。康熙八年重修源神庙碑,页202。康熙四十九年重修源神庙记,页211。组织民众修庙、治水,后来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洪山泉内部运作的管理活动中,作水老人,渠长。实际上,这种趋势反映了两种变化过程,一是洪山泉的修庙与修复水利设施的活动,正在形成一种制度,正是在这种制度约束下,民间社会才能自主运行;二是士绅在逐步地融入洪山泉的管理活动。也就是说地方士绅势力渗入了水利组织,形成了一个水利管理“乡绅化”过程。 此说法在导言中为乡绅化与官府化的过程。见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一书导言,29页。而且在这些管理活动中各种官员、退休官员和乡绅的名目明显的增加。 参看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重修源神庙碑记,页220。道光八年(1828)重修源神庙乐楼记,页237。道光十年(1830)重修三河水平记,页242,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修源神庙碑记,碑阴重壮观补塑神像碑,其落款上各水老人几乎均有功名在身。士绅的双重身份,一面是官方的代表,一方面是地方利益的维护者,这是洪山泉地方社会官民互动格局的形成的主导力量。二“堂”、“社”“号”以及祠庙。(普济社、安仁社、顿仁社、公济堂、渍润堂、思忍堂、三义堂、纯锡堂、毓厚堂、 以上堂号、社出自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源泉平讼记,碑阴。裕德堂、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重修架水桥碑记,狐村河二十六程渠长,第八程,裕德堂。页231。同盛号、 清道光八年(1828)重修源神庙乐楼记,第一程,同盛号。东岳庙、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重修源神庙碑记,计开西河渠长,东岳庙,页221。东岳庙,在张兰镇,元至大元年建,一在小靳村,元广交胡献撰碑记。嘉庆介休县志,卷三庙坛,页217。林宗祠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重修源神庙碑记,计开西河渠长,林宗祠,页222。林宗祠,即郭有道祠,在郭有道墓前,在县东五里官路。嘉庆介休县志,卷二,冢墓,页183。);在光绪二十九年源泉平讼记碑刻中,东河渠长各村有9个社、堂组织管理,沙堡村渠长更只有“公济堂”。尽管不清楚这些堂号、社属于村落什么组织,但可以反映出地方社会管理的复杂性。乾隆二十七年碑刻中,落款西河渠长中祠庙也出现在渠长的行列中。道光八年碑记中也出现了“同盛号”,这很可能是具有商业性质的机构。所以,在管理洪山泉水利事务中,组织机构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村落组织,又有祠庙以及商业机构,反映出管理角色的多元。三宗族与“乡土能人” “乡土能人”表述见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一书导言,42页。洪山泉管理中的家族色彩也是很明显的。乾隆八年(1743)皇清诰授中宪大夫今管汾州府清军分宪事加三级魏公讳乾号玉庵万民感戴碑中,狐村河二十六水程中宋姓出现多次。仅仅是“敷”字一辈就有荣、英、新、泽、五、成六人,可见宋姓在狐村是用水大户,也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族。并且,一人可以担任多个程头、渠长,如康熙八年(1669)源神庙置地碑记,洪山村程头中,二程与十八程程头均为“董青云”。狐村河程头一程与二十程均为“刘正志”,五程与九程均为“宋光通”。乾隆八年(1743)皇清诰授中宪大夫今管汾州府清军分宪事加三级魏公讳乾号玉庵万民感戴碑中这种情况更为多见,洪山河十八程中,靳正镗在各程中出现三次,张奇贵三次,张轩凤两次,任大禄两次,州同郭擢两次,监生郭玉润两次,郭玉润甚至出现在狐村河二十六程中。乾隆五十九年(1794)重修架水桥碑记中,水老人张正和兼任狐村河两程渠长。可见水利事务也是逐渐为各受益村中的乡绅大族与乡土能人所把持。四委员会的出现。委员会作为新的地方机构出现,是在上文提到的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源泉平讼记中出现的。它参与了此案件的审理,表明一种“委员会”的体制,正被官方与普通民众接受。 此观点源自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一书导言,29页。此外,一些女性程头 清康熙八年(1669)源神庙置地碑记“九程,梁李氏,门李氏”,页198。的出现,反映出一些女性参加地方事务管理的现象。综上所述,洪山泉水利管理中官民互动格局形成主要表现在其民间社会成分发生了变化。由于士绅阶层在地方社会中的特殊地位,使得他们成为水利管理变迁的关键性因素。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1、源神庙地位的下降,由原来的祭祀性活动演变成管理活动,而开渠与封渠的当天也演变成庙会,成为民间贸易活动的媒介。并且其地位的下降与洪山泉水域的自然环境的恶化及其流量减少不无关系。2、就源神庙来说,尽管明清以来源神庙的修葺逐渐转到了民间,但一直是知县一级的官员前来祭祀,这说明祭祀也是官府对民间管理的一种形式,官府通过对民间祭祀的把持,把神权与政权相结合,达到控制地方社会的目的。源神庙地位下降,但是祭祀活动仍然在举行,而有关洪山泉水利设施的修缮却是与地方利益息息相关,而这些活动的主持者到后期的关键人物是地方士绅。3、管理活动的多样化,程序化。从碑刻的记录来看,最早的修缮活动,有起意人,有纠首主持,到了后期出现了董事,经理,并且委员会来处理一些诉讼。原来所设的水老人,渠长,程头,用水户与后来所设的总理,经理相辅相成,完善原来的管理组织。四、官民互动格局形成原因分析洪山泉管理过程中官民互动格局的形成对当地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这种格局的形成也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密切相关。以下将对这一格局形成的相关因素做一初步分析。1、人地矛盾的激化乾隆年间举人张任正写道“余邑生齿既繁,非商贾生涯即尽力于南亩。” 乾隆介休县志,卷十二,艺文二,张任正,修石同分夹口记页49B50A。提到介休一地人口增加,土地的开发无法满足人口激增的趋势,很多人从事商业活动。嘉庆县志户口中记载“康熙元年除优免绅衿外,实在行差三万三千七百六十二丁康熙五十年户口日滋,共行差人六万七千七百二十丁。” 嘉庆介休县志,卷四,户口,页249。“自康熙五十年至乾隆三十一年增丁二千五百二十一,共行差人六万九千七百四十一丁。 乾隆介休县志,卷四,户口,页9A。康熙五十九年至六十一年连年大旱,故丁人口增长不多,主要还是康熙元年至五十年间增加的丁口数。仅仅五十年的时间,“丁”的数目增加了一倍多,也可以看出人口增长的趋势是相当迅猛的。户口中还记载“自康熙五十年到乾隆三十一年实在土著民六万八千四百六十二户,男妇大小三十七万八千八百二十八口。自乾隆三十一年至嘉庆十八年实在土著民八万八百八十七万户,男妇大小五十九万五千四百三十二口。” 嘉庆介休县志,卷四,户口,页251。可以看出,康熙至乾隆、嘉庆年间,人口增长是趋势,并且是一个激增的过程,康熙五十年到乾隆三十一年人口与乾隆三十一年到嘉庆十八年的人口增长近1、6倍。所以县志风俗中提到“介邑土狭人满,故繁庶之地也。自康熙五十二年奉旨丁不加赋,迄今百年生齿又复增倍,” 嘉庆介休县志,卷四,户口,页245。并非妄语。而从康熙年间起,介休可耕土地却没有相应的增加,县志田赋中“国朝康熙二十一年开垦实在成熟地共六千二十顷三十二亩有奇。又历年清出开垦民地共一百二十七顷二十一亩有奇今实在民地共六千一百四十七顷五十三亩有奇。” 乾隆介休县志,卷四,田赋,页1B。除此之外,在嘉庆介休县志中也没有土地增加的纪录。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地矛盾,很多人开始从事商业活动,开始经商。2、自然灾害的影响山西历来是自然灾害的频发地区。在县志记载的自然灾害有大旱、大水、地震、霜冻、蝗灾、冰雹等。而且清代介休地区的自然灾害呈现连续、集中的特点。从崇祯四年到顺治十二年,几乎是天灾人祸并行。康熙三十三至三十八年,五十九到六十一年,乾隆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嘉庆七年至十二年,均是自然灾害的高发期。下面以县志所载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年间自然灾害为基础,作表三如下:从表中看出,康熙年间自然灾害为最多。特别是旱灾,有六起之多。在县志中记载,康熙年间的地震4起中有三起是分别在康熙十八年、十九年、二十一年连续发生。康熙三十年,“三月朔雨雪杀麦,五月旱,大风折木;七月虸蚄 “虸蚄”即黏虫。幼虫头褐色背面有彩色纵纹。成虫淡灰褐色有迁飞习性。是农作物的重要害虫。虸蚄系当地人对此虫的称呼,甚至在介休当地有为虸蚄建庙的记载。食苗。闰七月,淫雨。东城圮数十丈。”更是多种自然灾害并发,造成“岁大饥,诸粟翔贵,饿殍载道。”的悲惨景象。康熙五十九年到六十一年更是连续三年的大旱,造成了洪山泉的断流,至雍正元年,始有一二分水流出,此后二十余年,池水出口铁孔未满,这是洪山泉历史上第一次干涸。 此资料源自张俊峰:明清时期介休水案与“泉域社会”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页10。对洪山泉地方社会肯定造成了重大影响。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干旱对洪山泉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洪山泉水法影响比较大的几次变革,均是在干旱年民间争水引起的。在洪山泉可以统计到的争水诉讼中,康熙年4起,乾隆年有5起, 此数据源自张俊峰:明清时期介休水案与“泉域社会”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页10。自然灾害与争水诉讼相互交织,影响了洪山泉地方社会的稳定,民间力量需要自行组织起来维护一方社会的稳定。在自然灾害发生期间,各大乡绅大贾纷纷慷慨解囊赈灾, “刘世昌,介休县人,候选员外。康熙四年,两次助赈输粟三千余石银二十余两,所居堡遭水患,出银六百凿渠,分其流,俾水不为害。贡生周企儒,康熙年间岁饥,输榖七十石。郭天立输银五百七十余两。生员张文湛输榖百石银二百两。贡生李之贞输榖百石银百两。温冲玉输银二百两。曹国祥张恭让各输榖八十石。承德郎乔士多输银三百两。贡生董协征,康熙五十九年,采买米麦减价平粜仍以所粜银五百两散给得议叙教职选用。雍正十一年监生范毓馨输助赈银二千两。监生温馥以本村戸长多累置义田数十亩以为应充者工食。乾隆二十四年输助赈银四百两。韩维翰亦捐银五十两生息给本村。戸长李正明,以坊地低陷一雨即成巨浸,捐资买地五亩凿为深池,以贮水。乾隆二十四年,输助赈银百两。田玉侯捐地开渠以利一村。乾隆二十四年输赈米百余石。指挥使郭镇璋,乾隆十三年输饷银八千两议叙,二十四年与从弟镇琳镇璜共输银四千两米六百石。李实干输银八百两。刘昌基输银七百两。府通判乔凌霄输银三百两。贡生张崇楫输银百六十两其余捐赈有差,而薛有焕于二十四年输银并所募共二千六百余两。”“范三拔,介休县人。康熙六十年捐赈五千两又助修文庙,生平多义行,祀乡贤。”“曹建经,介休县人。浚沙河筑堤堰数十村免于水患,生员乔甲第亦捐银修所居村水堤,而守御郭拔捐银三百两修洪山村及源神庙大路。”“张国珍,字朝修,介休县人。性孝友,岁饥,出粟赈济者数次尝为输钱粮,积逋所居村修堡墙,西面百余丈,所论著有易书评解、四柏斋文集。以岁贡官太原府训导卒于官。董协宁,介休县人。值岁饥捐米百五十石以给饿者。县苦盐商坐贩之弊为陈于知县萧蕙,革商办引,民咸赖之。”汾州府志,卷十七,义行,263-265页并且一些人富户并且因此而获官。一方面通过赈灾获取声名,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地方管理,获得一种实质性的权力诉求。表三、介休四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自然灾害统计表朝代/自然灾害旱灾虫灾水涝灾地震雹,霜总计顺治232411康熙6224317雍正112乾隆117312资料来源,嘉庆介休县志,卷一,兵祥说明:一年之中如果数灾并发,也将其统计入内。另,顺治元年即为崇祯十七年,当年自然灾害也统计入内。3、乡绅数目的增加乡绅数目的增加,表现在各类有功名的人数的增加。下面笔者根据县志记载作数据统计,列表四如下:从表四可以看出,总体来说,从顺治到乾隆年间乡绅数目是增加的,这就使得他们能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民间事务中来。从增加其所占比例来看,例贡所占比例为最大,而且在乾隆三十五年前增长数目是惊人的。例贡是不被认为是正途的仕途之路,是通过捐纳而入监者。所以例贡数目的惊人增长,从一个侧面上反映了在乾隆年间,地方社会势力的成长。而这种增长源于地方经济实力的增强。这与康乾年间介休当地商业的繁荣发展的大背景是不无关联的。表四、介休县四朝功名表朝代/功名进士武进士举人武举人明经例贡总计顺治83181032465康熙9626399119190雍正32161416859乾隆68505072165349资料来源,乾隆介休县志,卷六、七,选举;嘉庆介休县志,卷六,选举说明:1、清代明经包括岁贡、拔贡、恩贡、副贡、优贡五种,县志中只载前四种。2、例贡,与例监均为捐纳而入监者。凡由廪、增、附生及俊秀监生援例报捐的贡生,称为例贡。这是捐纳入官的必经之路。“例贡与例监相仿,由廪、增、附生或俊秀监生援例报捐贡生者,曰例贡”。清史稿第03107页3、此处数字165乃是根据乾隆三十五年介休县志乾隆元年到三十五年相加的数字,所以,就整个乾隆朝来说,例贡数目当多于135。4、为了方便比较,这里采用了顺治与雍正,康熙与乾隆朝相比较手法。在洪山泉的水利碑刻中,地方乡绅数目也是在逐渐增加的,并且逐步渗入到水利事务的管理中。这与乾隆年以来地方乡绅急剧增长是密切相关的。4、商业的发展与介休的繁荣康熙年间起,人口激增,由于土地承载能力有限,“介邑土狭人满,多挟赀走四方,山陬海澨皆有邑人,故繁庶之地也。” 嘉庆介休县志,卷四,户口,页245。也就是说,介休因人们积极从事商业活动而变得富庶。县志中有关介休地方人们从事商业活动的记载也增加。如:“古西河地人民繁庶,重迁徙,服商贾,颇好神而建讼。 乾隆介休县志,卷四,风俗,页20A。“其地商贾走集,民物浩穰,俗用侈靡,讼狱兹烦。” 乾隆介休县志,卷四,风俗,页20A。“每挟赀走四方,所在皆流寓,其间虽山陬海澨皆有邑人。” 乾隆介休县志,卷四,风俗,页21A。商业的繁荣除了使大量的资金流入介休外,介休本地的风气大变。奢靡的风气逐渐盛行起来。嘉庆县志中记载“闻康熙乙丑(1685)年间,斗米不过百余钱,而婚嫁无百金之聘,宴会无山海之珍,尤有勤俭遗风焉。今物价日腾而婚丧之用或至十倍于昔,岂操赢居奇者多而相竟为奢。” 嘉庆介休县志,卷四,风俗,页267。这种豪奢风气的盛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介休当时的繁荣。除此之外,介休此时还出现了著名的商人,最初的范氏商人, 可参看清史稿卷 三百一七,列传,页10734。嘉庆介休县志,卷九,人物均有传。范姓商人是在康熙年间比较典型的“皇商”,在赈灾时期也有其身影的出现。相关研究可参看:张正明、张舒:从范氏族谱看山西介休范氏家族,张正明、孙丽萍、白雷译主编中国晋商研究,4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等。山西商人研究日寺田隆信 张正明等译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亦有提及。以及后来的侯氏、冀氏。 关于晋商中介休商人的研究,多见于晋商研究著作中提及如:明清晋商及民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晋商兴衰史:称雄商界500年张正明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等著作中。可见,介休商业的兴起除了本地人地资源紧张的背景,还有晋商崛起的大背景。商业的繁荣与地方社会势力的兴起息息相关。积累一定财富的商人,为提高自己的声望、地位,使自己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相符,并在地方事务中赢得主动,并通过捐取功名跟官府接近,达到表达、维护自己利益的目的。而相对的国家力量在民间则是在减弱了。五、结语洪山泉地方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