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程管理专业导论论文摘要范文工程管理专业导论论文摘要写 探讨当前大学专业导论课程的主要目的,阐述利用TOPCARES-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重新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导论课程进行构思和设计,对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目的、能力指标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进行改革. 我们生活在变化显著、日益全球化的时代:知识呈爆炸式增长,信息和技术迅速更迭,驱使工程活动的范畴被重新定义,工程人才的职能不断演化、持续拓展.然而传统的工程教育模式脱离工程活动的发展轨迹、甚至愈演愈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中表现为过度的理论化、专门化和陈旧化,导致培养的工程学生在数量和质量上前景堪忧,更难以为社会输送具有扎实工程基础、深厚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素质的工程拔尖人才.在此背景下掀起了一股新旧交替、范式转移的革命风暴,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的实践与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 _的景象.本文并不志在开辟又一个创新模式,而是旨在研究这些模式所蕴含的集成规律、要素框架和内在逻辑,取其为“基于集成的工程教育模式”之说,以期为工程教育改革提供系统指引. 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如何系统构建并长效运行以集成为特征的工程教育模式,从而适应现代工程对人才的复合性需求.由此展开涉及到3个环环相扣的子议题,具体而言:(1)要素识别工程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及其重要程度如何(2)模式构建应该集成哪些要素以及怎样集成这些要素(3)模式运行针对我国实际,需要为集成模式提供哪些政策保障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在充分论述教育模式的概念及模式构建理论的基础上,以集成观和系统论的思想为指导,通过较为充分的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结合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方法和因子分析、契合度比较等手段,开展了一系列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首先,工程教育模式是一个多级层次、多重范畴的概念;不论是风靡全球的PBL、CDIO或是其他优秀的教改实践,这些工程教育模式都剑指一个共同的问题“去工程化”,呈现出一个共同的特征“集成”.本研究通过梳理不同视角下的模式学说,澄清了教育模式的要义但不受困于具体定义.根据系统的观点,界定模式内涵所指的三个层次理念层、体制层、操作层,以及模式运行的三重范畴教育及其环境全系统、教育系统、教学系统.研究还从近几年备受瞩目的工程教育创新案例中选取了美、俄、英、澳等四国的优秀实践.这些院校改革时间有先有后、变革程度有渐进兼容有 _推翻重来,它们从不同的路径指着同一个方向:通过整合课程体系、综合教学资源与手段,使得工程教育重新回归“工程”,集成工程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 其次,基于集成的工程教育模式由人才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支撑条件等四大模块搭建,由9个公因子及其42个要素组成.本研究首先综述有关文献,识别并剖析了教育模式的四大模块、从中汲取出47个基本要素.然后通过案例研究和同行研讨,调整部分要素及其内涵.在此基础上,面向工程大四学生和毕业人士(3年内)发放问卷.接着对433份数据进行处理,经信度检验和因子分析,从42个要素中提炼出9个公因子并赋予涵义,由此修正集成模式的要素框架并构建结构模型. 再次,各要素的重要程度与其在实际教育中的受重视程度有显著差异.本研究根据调查结果,比较各要素在重要程度与实际受重视程度评分的差距,为集成模式构建的资源倾斜之处提供理据.总体而言,课程体系契合度较好,但教学方法和支撑条件落差较大,尤其是与非STEM、工程实践与应用、跨学科和创新有关的要素在契合度比较上问题明显. 最后,构建基于集成的工程教育模式,其整体架构包括:二维平衡的综合化目标体系、横纵贯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学适配的多元化方法体系以及集成创新的协同化条件体系;本文还进一步深入挖掘集成的内在机理理论与实践、分析与综合、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关系.同时强调,所谓集成模式不是要素的简单拼凑,而是要素之间的有机整合.文章最后结合我国实际,就集成模式的运行提出了对策建议. 本文的贡献主要在于:其一,基于系统论、集成观和大E工程理念,提出“基于集成的工程教育模式”,此乃新视角;其二,基于文献、案例与实证研究,识别并剖析模式的要素内涵与结构框架,从而构建“基于集成的工程教育模式”,此乃新内容;其三,深入研讨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要义,挖掘基于集成的工程教育模式构建的内在动力机制,此乃新思路.本文的研究对工程教育系统构建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对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高校专业导论课对指导学生学好专业及规划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校开设专业导论课的覆盖面正逐步扩大,但该课程教学内容设置还存在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及随意性与重复性问题.结合教学实践与文献调查,探讨专业导论课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认为该课程应设置专业发展概况、行业发展现状与专业适应岗位、专业课程结构与技能技术、角色转换与专业学习方法、专业素养与专业创新意识等内容,并提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导论教学内容设置参考方案. 近几年来,专业导论课作为独特的课程形式陆续走进各高校课堂.在课程教材和资源还普遍缺乏的情况下如何教授好工商管理专业导论课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应从工商管理专业导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成绩考核等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讲授内容要重点突出,形式多样,最好请一些企业管理人士现场说法.应以启发式教育为主,从身边或最近发生的一些社会问题、企业现象引发问题讨论,引出教学重点内容.广泛搜集资料与学生共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教师的身体力行与以身作则. 通过对导论课的分析提出工程导论课课程建设问题,通过对不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比较,确认一个理工科大学培养目标的参考体系,从而确定工程导论课的课程目标,提出以模块分解目标、以功能矩阵标定任务的方式,将课程目标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提出工程导论课建设的难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关于工程导论课课程建设的开创性理论研究,对工程导论课研究和教学实践有指导价值. 任何一项课程政策从提出到执行,总是需要面对理想和现实、当下和未来的碰撞与抉择.结合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对“自上而下”的集权式课程管理体制和“自下而上”的分权式课程管理体制进行比较与分析、认知与自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课程管理”.它的形成过程,既要打破坚持以稳定强于一切的保守心理形成的极“左”思潮,又要革除信奉*重建式的革命心理形成的激进盲目的极“右”思维,在从“国家本位”的精英先导路径转向主导社会*进程的渐进理路中,寻求课程建设的良方. 礼记,礼运言,“大道行,天下为公.”*课程管理权力运作的公共场域应当是教育真正能够体现育人成才、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地方,应当是教育内在独有的一套逻辑发展规律能够转化为现实的地方.坚持以课程当事人的“和合共生”之大爱为价值砥柱,以完善健全的课程改革“制度链”为中坚保障,最终实现课程管理的“公共”鹄的. 由于课程参与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课程管理体制中,必然会出现课程当事人从自身利益出发作出的权力博弈.*课程管理的权力运作研究,通过揭示国家、地方和学校的权力失范,意在明确它们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从而使课程改革最大限度体现公平和正义,使课程改革最大程度满足其参与者的需要,为建设 _、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课程改革提供条件和保障,实现课程管理权力的“软着陆”. 论文尊重事实,以应然取向实然分析追踪探源善治之道为基本研究线索,充分运用包括教育学、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坚持言之有理、论之有道的方式,进行深入探讨.全文共分以下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本部分系统介绍和分析以*课程管理的权力运作作为论文研究主题的原因,澄明了研究的价值所在,经过对前期相关研究梳理,在不断地探讨“这是谁的权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如何行使权力”.坚持从现实场景中发现问题,借助理论予以阐释;同时,通过对现实的描述来分析理论,使理论走出“假”、“大”、“空”的阴影,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交映. 第二部分,*课程管理的权力构成.*课程管理进入人们的视野,最先是以政策的方式出现.政策文本本身,又具有某种合法化、权威化和制度化.论文借用话语分析法,以“回到”的方式、“经过”的姿态,对相关“政策群”这一宏大叙事的“思想观念”进行把脉,就“*课程管理”的权力定位基础、权力主体构成、权力职责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第三部分,*课程管理权力运作的价值诉求.文章坚持和合之学是*课程管理的基本价值取向,指出由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管理层次的有效整合,需要在课程建设中坚持尊重差异的和生诉求、和平共处的和处诉求、与人为善的和立诉求、共生共存的和达诉求、达泽天下的和爱诉求.惟以此,方能“化干戈为玉帛”,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共赢”. 第四部分,*课程管理的权力分配.如果把中国的课程改革比作一个大蛋糕的话,那么,蛋糕难做,蛋糕更难分.因为,在分蛋糕的过程中,往往产生着利益纠葛和权力争执.具体来说,“过密化”的国家层面权力分配在课程决策权、教科书编审权、课程监督权、财务权等方面呈现出一系列病理症候群;“ _”的地方层面权力分配在课程自主权、课程执行权等方面仍有些问题亟待解决;“去主体”的学校层面权力分配则在课程领导权、课程执行权等方面出现纰漏. 第五部分,*课程管理的权力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管理层次在“自组织”化的课程环境中相互影响,彼此之间在“离场”的同时“在场”.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管理层面在“动”的过程中又分别不同程度地异化着课程管理体制的预设目标.在动态化的“权力流”影响下,受“目标置换”困扰的国家层面表现出力求规避风险决策思维、“改革疲惫”的决策执行力、权威僭越的行动逻辑、缺少制度层面对共识的保障;政策规避的地方层面则表现出政策敷衍下的明哲保身、政策缺损下的断章取义、政策附加下的唯利是图、政策替换下的固步自封;“杂草丛生”的学校层面则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表现出保守化、附庸化、形式化和实用化倾向. 第六部分,*课程管理的权力调控.这是对国家、地方和学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是否充分而有效地行使“在手之上”的权力,进行拷问.研究发现,国家层面尚存有监督评价机构自主权缺失、教育质量监督体系常态化缺位、法制体系规范有待健全;地方层面则集中表现在政绩工程导致改革两层皮、激励机制匮乏造成改革动力不足;至于学校层面,则突出反映在“核数文化”浸染下的评价导向偏差、“两种文化”割裂下的评价手段避重就轻、“被选择的人”主导下的评价对象锁定. 第七部分,*课程管理权力运作偏离的探源.通过“行动者环境制度”的动力系统演绎方式,对*课程管理权力运作的偏离进行了深度剖析.就行动者而言,行动者的认知参与结构化、行动者的有限理性规约化,是发生偏离的潜在因素;从环境层面考虑,测不准的偶然事件、文化地景的时空转换,是发生偏离的可能条件;聚焦于制度层面,制度取向的“自行贬值化”、制度变迁的“反向诱致性”、制度定型的茧式化锁定,则是发生偏离的必然成分. 第八部分,*课程管理权力运作的改善.论文认为,“底线共识”和“顶层设计”的有效结合,是*课程管理权力运作进一步改善的基本立足点.课程建设有着源发于教育学的内在力量,而不是一纸空文的行政指令.因此,*课程管理权力运作的改善,需要彰显合情(符合国情的存在之真)、合理(合乎规范的存在之美)、合法(有章可依的存在之善)的基本原则;体现实践关怀的交往理性、*自由的文化氛围、形神兼备的分布式领导和管办分离的制序等专业品质;坚持以问题解决的自组织制度建设为前提,理论自主的课程行动研究为动力,“认同”走向“承认”的主体间性理解为条件,督导监督为保障的实践准则. 中国旅游教育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不断成熟与进步,培养了大批的旅游专业人才.随着国内、国际旅游市场变化,旅游人才需求结构的不断调整,旅游教育也有了由初期的规模化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客观要求.旅游课程体系变革是旅游教育新发展模式下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因为旅游课程体系能够直接反映旅游教育水平与成熟度,并且直接影响旅游人才的培养质量. 中外旅游教育发展时间相差不大,专业内部分支与构成基本一致,但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迥异.这一现象是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另外,当前的国际教育正由“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教育”模式演进,大学本科教育正是这一变革的主体和主要表现.旅游本科教育的发展同样值得关注. 基于中外对比视角下的中国旅游本科课程体系研究,顺应时*展与教育变革的内在要求,借助对中外旅游专业本科阶段课程体系差别的研究,期望探索出符合旅游专业跨学科特点并且能够满足中国旅游业人才发展需要的合理化的中国旅游本科课程体系. 通过对国外三个旅游教育发展较成熟国家的多个样本与国内五所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旅游院校课程体系的对比研究发现,中外旅游本科教育除了前期发展、专业设置方面比较接近外,在专业依托、设置依据、考核方式、课程涵盖内容、旅游教育关注重点等方面差异较大.国内院校旅游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专业细分,对基础理论学科与专业课程的联系以及个别专业学科的建设等方面需要汲取国外课程体系中的长处. 中国旅游本科课程体系建设是在遵循旅游专业跨学科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提出新的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建设应采取在旅游管理专业内部进行细分,如划分成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规划开发等方向,并对各个细分方向进行各有所不同侧重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同时在专业细分与不同方向各有侧重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现实条件及培养目标,建立主要面向就业的“实践型”课程体系以及主要面向理论研究型的“研究型”课程体系. 随着信息化教育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高校教师对于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来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具有自主能力、创造力的学生,肩负着重大责任.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班级容量相对较大的情形下,教师需要耗费很大精力去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展.另外,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方法单一,课程内容学习很难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针对以上的问题,本研究在软件工程导论的课程教学中引入混合式学习模式,依托虚拟学习环境自主创建的ELKOE平台.该平台支持资源共享、讨论交流、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活动,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得以发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将传统学习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以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参阅、问卷调查、访谈和数据统计方法展开本文研究.通过采用文献法,对混合式学习在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混合式教学设计及其平台的选择与所应用的课程特色有密切的关系;然后阅读相关文献,进一步对三款典型的传统学习管理系统的结构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平台的特色功能和适用性.并基于可借鉴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出了基于ELKOE平台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软件工程导论课程为实例,进行了具体应用.结合这门课程特色,充分挖掘ELKOE平台的功能,对ELKOE平台支持下的前期分析、学习活动设计与学习评价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论述与实践.同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笔者通过多个阶段开展问卷调查.前期对学生的混合式学习认知、学习风格和团队协作技能调查;后期统计学生对混合式教学质量的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并结合访谈,深度分析学生的态度;最后从学生的态度、在线学习参与情况、期末成绩与学习者的项目作业质量等多方面对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衡量,探索混合式教学在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定安工程潜水铺设方案(3篇)
- 牵牛花的种植课件
- 临床不需要编码手术操作定义及编码规则
- 安全教育平台使用培训会课件
- 山东省济南市2025年中考物理真题附真题答案
-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现代种业创新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职工劳动合同样板范本
- 上托管协议的法律要素
- 新能源产业绿色升级:2025年技术创新与环保责任路径报告
- 汽车行业供应链风险管理案例解析与韧性保障报告
- 围墙施工质量验收评定表模板
- YS/T 3019-2013氰化堆浸提金工艺安全生产技术规范
- GB/T 8948-1994聚氯乙烯人造革
- GB/T 6482-2007凿岩用螺纹连接钎杆
- 小学英语人教PEP六年级上册Unit3Myweekendplan击鼓传花小游戏
- PEP小学英语单词表(3-6年级)
- 2020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新教材教材分析解读课件
- DB4401-T 43-2020 反恐怖防范管理+防冲撞设施-(高清现行)
- 教学课件:《新能源材料技术》朱继平
- 专业技术职称与职业(工种)技能人才评价对应表(试行)
- DB37∕T 4328-2021 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