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学术论文摘要范文医学学术论文摘要写 医学学术期刊是健康传播的一种方式,对传播和交流学术思想、沟通情报信息、推动医学学科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但是,医学学术期刊的健康传播过程也存在信息的选择方式较传统、出版时滞长、表现形式单一和受众面相对小等问题.医学应该努力提高专业素养,提高稿件处理效率并不断学习大众媒体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以更好地发挥医学学术期刊的健康传播作用. 当前,我国的出版事业空前繁荣,图书出版品种和数量逐年增加,版权贸易活跃,从每年图书出版品种、数量等方面看,我国已步入世界出版大国的行列.学术图书出版是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是学术出版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但是,在我国出版的生物医学学术图书中,影印、翻译、编译等出版形式占了较大比重,原创性的学术图书很少,尤其缺乏经典的学术著作.欧美等发达国家所出版的英文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占据了世界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的主流,代表了当前国际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的趋势和方向.本研究通过对欧美发达国家出版的英文生物医学学术图书的分析,探求生物医学学术图书的出版规律,并通过中外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比较研究,发现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寻找缩小差距的对策,对提高我国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首先采用计量研究、案例研究、专家咨询等方法,针对生物医学发展与学术图书出版之间的关系,对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规律进行了研究,其次,通过对中*绕同一主题出版的生物医学学术图书进行了比较研究,以发现中外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的差距,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得出的出版规律对生物医学学术图书选题策划进行了预测研究,基于中外比较结果针对缩小中外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差距、提升我国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本论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规律探讨.首先,在对生物医学发展历程做了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选取3个重大事件作为研究对象:“重组DNA”或“分子克隆”技术发明与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发明与应用、“基因组”研究与应用.其次,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分别通过对围绕以上3个重大事件的论文发表数量与相关英文学术图书出版品种关系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图书出版时间及出版形式分析、图书主题分化分析、图书出版机构分析,得到以下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规律:学术图书出版品种的高峰一般在论文发表数量高峰后的25年出现,首部学术图书通常出现在知识源出现后的14年,出版形式以论文集为主,经典专著出版的时间一般是在知识源出现后10年左右,实验技术类图书出版具有周期性,目前周期为3年左右,技术手册是生物医学图书出版的永恒主题,随着研究进展出版主题越来细化,在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领域,商业性出版社仍占有重要地位,学术出版社也可以依托母体优势形成出版特色. 第二部分是中外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比较研究.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外以“重组DNA”或“分子克隆”、“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组”为主题的学术图书出版品种、首部学术图书出版时间、图书出版方式、图书出版机构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外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在品种上存在巨大差距,中国首部同样主题的生物医学学术图书比国外首部图书出版时间要晚,国外出版的生物医学学术图书以原创性著作为主,中国出版的生物医学学术图书中影印、翻译或编译等出版方式占了较大比重,原创性著作较少,在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领域,国外学术出版社和商业出版社各有特色,中国出版企业战略不明确,选题策划能力较低.为了探求以上差距的深层次原因,根据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模型”,从出版资源要素、出版产业政策要素、出版企业经营战略和组织要素、出版技术要素四个方面对中外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得出结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较低. 第三部分是对策研究.首先,基于第一部分研究发现的出版规律,通过对xx xx年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和时代杂志年度“十大”医学突破中有关生物医学内容的分析,预测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生物医学学术图书的重点选题领域:基因测序与基因治疗,蛋白质组研究,干细胞研究,细胞重新编程技术,合成生物学.其次,基于第二部分发现的中外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差距,为缩小中外差距,提出了发展我国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的对策:加大出版力度,增加出版品种,抢占优势资源,提高原创水平,发展版权贸易,引进优秀图书,依托自身优势,形成出版特色.最后,基于中外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国际竞争力的差距,提出了提升我国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的策略:国家要加大生物医学科研投入,对生物医学学术图书出版给予优惠的税收和财政补贴政策,鼓励组建以专业化为特色的出版集团,出版企业要制定国际化战略,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技术. 第四部分是主要研究结论与讨论.简要概括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以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李中梓,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居士.生于1588年,卒于1655年,享年67岁.江苏云间南汇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李中梓精究医学,全通诸说,去粗取精,兼容金元四大家之学,其学说平正通达,示后世以康庄途径.其治病不拘泥于古法,一方开出,常能出奇制胜,十不失一.其著书,参伍古人,穷究本末,变化不离其宗.李氏著作等身,是其生平所学医术及其临证诊疗经验的结晶,主要论述了其对内经、伤寒论的研究阐释,对中医本草著作的提要钩玄,对中医脉诊的总结归纳以及对临床证治经验的阐述分析.通过研读李氏著作,可以总结归纳其学术思想,对其学术思想进行剖析研究,从而对他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作出客观评价,同时指导习医者继承和发扬学说中的精华. 主要采取文献检索、分析比较、归纳论证等科学严谨的方法,全面系统地分析归纳李中梓的医学著作,查阅了关于李中梓的大量文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李氏学术思想进行剖析研究. 1生平及门人学派 李中梓,幼年习儒,并有文名.后因两亲以药误,而本人又常患病,遂自学医术,成为一代医学大家.中梓之学一传沈朗仲,再传为马元仪,三传为尤在泾.继承其学术思想的门人弟子尚有李延昰、尤生洲、郭佩兰、董宏度等.由于李中梓医学成就和学术著作俱丰,并经过其弟子的弘扬传播,其学术思想流传广泛.故其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称“李士材学派”. 2学术渊源及其著述 李中梓重视研究医理,对素问、难经诸经有深刻的理解和阐释,一直指导着李氏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其学术思想也深受儒家、道家及佛家的影响,他把三家之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医德思想和医学学术体系,此外,李氏还全面继承各家之说,而不偏执某家,认为他们是根据各自的医疗实践来阐述经旨,从而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来丰富和充实祖国医学理论的发展. 李中梓博览群经,考诸家之说,参考内经等书,并结合多年临证经验,著作颇丰.有内经知要、药性解、医宗必读、伤寒括要、士材三书、删补颐生微论等.其著述,大都卷帙不多,而概括面较广,文字精简,深入浅出,便于初学,故流传颇广,在医学普及上起有重要作用.其中尤以内经知要、医宗必读最为有名. 3治学方法及医德 李氏治学严谨,主张贯通诸家之长,不偏不倚,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继承发扬各家学说.而且善于著书立说以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临证经验以及创新内容,使他已有的知识更系统、完善,也极大地丰富了祖国医药宝库.李氏认为医生应德才兼备.其在著作中对“医德”有专篇论述如不失人情论和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不失人情论是李氏读内经,方盛衰论之感,把人情大致分为三类:一曰病人之情,二曰旁人之情,三曰医人之情.感到正确处理医生与病人,与病人亲友,医生与医生之间的关系,对疾病的诊治大有裨益.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是对孙思邈一句名言的感受与解释.他从孙氏“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中悟得了为医之真谛,便结合自己的见解与临床实践对这四个临诊条件发挥的尽善尽美.明确指出医之神良不仅要具备高明的医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品德. 4医学学术思想及诊治经验 李氏提出了“先后天根本论”、“水火阴阳论”、“化源论”、“辨疑似论”等重要学术思想,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其长期临证实践中总结大量经验如:治疗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注重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处方主张不以一定之方应无穷之变,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肝肾同治,治病求本、脾肾并重,治泻九法和治癃闭七法等. 5注重养生 李中梓重视养生,通过遵循“贵保精、贵虚静、贵调养脾胃、贵顺应自然”四个原则来强身健体,却病延年. 综上所述,李氏的学术思想是博采众家之长,而受薛己、张景岳及金元四大家影响较大,而对于前人不科学的论述,则尽己所能加以摒弃.由此可见,他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态度来前人有关理论和经验,深入研究其中的内容,对继承和发展中医学大有裨益.他的一些诊疗经验经过长期临证实践检验,对后来习医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医学科学研究,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李中梓的医学学术思想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目的 现代中医内科学把感冒、咳嗽、肺痿、肺痈、哮证、喘证、肺胀、肺痨等八个病证归类入肺系疾病,而在上述肺系疾病中,又以咳嗽临床最为常见.咳嗽病证发作的年龄也不常限是儿童、年轻人或是老年人,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对生活环境的污染,有关肺系咳嗽病证的发病率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咳嗽病证亦常伴随其他疾病一起发作,妨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的品质,严重者可发展为肺系的其他疾病如喘证、哮证、肺痿、肺胀等器质性疾病,更甚至危及生命.咳嗽病证作为临床常见的症状,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西医的急性咳嗽,包括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鼻窦炎、肺炎、过敏性鼻炎等,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等.西医的亚急性咳嗽,多为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包括支气管炎、鼻窦炎、哮喘等.西医的慢性咳嗽,一类为初查X线胸片有明确病变者,如肺部感染、肺结核、肺癌等.另一类为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以咳嗽为主或唯一症状者,即通常所说的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简称慢性咳嗽).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为:咳嗽变异型哮喘、鼻后滴流综合征、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这些原因占了呼吸内科门诊慢性咳嗽比例70%左右.其它病因较少见,但涉及面广,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内膜结核、变应性咳嗽、心理性咳嗽、药物性咳嗽等.由于肺系咳嗽病证在临床的出现频率很高,病因病机也复杂多样,所以历代医家及当代临床医师都对该病予以了很高的重视. 岭南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其特定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和人群体质等因素,对该地区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岭南历代医家对肺系咳嗽病证的论述很多,其中有不少具有真知灼见者.在岭南历代医书中也有关于肺系咳嗽病证治疗的记载,积累了大量的方药、组合规律及临床经验,对肺系咳嗽病证的治疗留下了的丰富内容,值得我们研究效法与发扬光大.肺系咳嗽病证的诊治不仅为古代医家所重视,亦是近代医家及科研者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岭南医家对肺系咳嗽病证的论著内容丰富,然而,针对岭南历代医家的临床及学术经验方面,其内容资料和思想的厥如.因此,亟需要有一个切入点提纲挈领的进行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的归类、分析及研究. 岭南中医药历史悠久,岭南地区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逐渐发展出其独特的岭南中医理论和临床的效验.历代岭南医家诊治咳嗽病证积累丰富经验,本论文尝试从历代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的论述中,作分门别类之和系统性研究.按照年代顺序从晋、宋、元、明、清、近代各岭南医家对咳嗽病证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现代则以广东省名老中医诊治咳嗽学术经验为主线,按照咳嗽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分类、理法方药及临床治疗医案进行,从中寻找岭南医家对咳嗽病证辨证论治规律与特点,期待能对当今临床与科研提供借鉴和参考.因此,以咳嗽临床病证作为研究岭南中医学术史的切入点,从病因病机,证候分类、方药治法、临证医案等方面进行探讨,将岭南医学中论治肺系咳嗽病证的重要论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对岭南医家关于肺系咳嗽病证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探讨,岭南医家对在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成就,发掘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特色.系统研究岭南中医药学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发展过程,使前贤宝贵的学术经验更清晰地呈现在今人及后学者面前,对今后岭南中医学术研究开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 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与理论评述方法完成学位论文.文献研究法:包括文献的查找,资料的收集、鉴别、汇编等.理论评述法:在占有原创资料基础上,采用归类分析、传统阐释、临证解读、相关对比等方式,对岭南医家诊治咳嗽病证学术经验进行评述,探讨岭南医家诊治咳嗽病证学术内涵及及临床价值. 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库KI(xx年1月xx年12月),中医有关咳嗽的论文共计有4152篇.文献检索及综述的结果,仍未见有专门从文献、理论升华的角度,系统地探讨肺系咳嗽病症的学术源流和思想,以及各医家的学术论著.笔者寻找到咳嗽病证学术前沿空白点,即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有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专门研究.论文研究方法包括资料收集汇编、学术理论分析评述凝练两部分. 1.资料收集汇编. 发掘收集历代岭南中医古籍文献,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包括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宋代刘防幼幼新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xx年出版;元代释继洪岭南卫生方,中医古籍出版社xx年出版,明代玉华子程斋医抄密本,xx年国家图书馆分馆编,国家图书馆藏稀见古代医籍钞(稿)本丛编第十三册;清代何克谏撰生草药性备要,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科技出版社xx年出版;刘渊医学纂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陈复正幼幼集成,人民卫生出版社xx出版;何梦瑶辑医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xx年出版;潘名熊撰评琴书屋医略及叶案括要,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科技出版社xx年10月出版;程康圃儿科秘要,广东科技出版社xx年出版;陈珍阁医纲总枢,1892年醉经楼藏板;民国陈伯坛读过金匮卷十九,广东科技出版社xx年出版;卢朋著四圣心源提要,民国21年9月(1932年)出版;黄省三流行性感冒实验新疗法,广东人民出版社1958出版;黄恩荣洄溪医案唐人法,1933年黄干南药行出版;卢觉愚觉庐医案新解附医话录存,香港雅露毕印务公司1938年出版;胡真山草药指南,广东科技出版社xx年出版.现代以广东省名老中医诊治咳嗽学术经验为主线,广东省名老中医是指1962年出席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座谈会”的广东省各地名老中医共72人,197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刘赤选等67人“广东省名老中医”荣誉称号者,他们公开在刊物著述发表有关咳嗽病证诊治学术经验,选择其中对咳嗽具有系统论述及鲜明见解的名老中医,将其诊治咳嗽病证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进行汇编. 2.学术理论分析评述与凝练. 已收集的原创岭南诊治咳嗽文献资料非常宝贵与不容易,论文采用纵向研究即按照历史年代沿革之先后,从晋*始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历代岭南医家著作中对有关对肺系咳嗽病证的相关文献著作进行分析与评述,包括肺系咳嗽病证的各种理论论述、病因病机、症候特点、证治特点、用药特点等进行分析与理论凝练,从内科方药乃至儿科等相关论述内容中,溯其源流,审其变迁,归类发掘,汇编各岭南医家在其论著中对肺系咳嗽病证的论治与相关理论、方药等,提取与肺系咳嗽、咳喘、喘咳、咳逆相关的医论医案,将每个医家论治肺系咳嗽病证的相关内容特点,依咳嗽病证治之相关内容,分门别类提纲挈领地归内内容,列出相关研究的纲目顺序,从纵向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 在附录部分采取横向研究方法,按照现代中医内科学体例,分为咳嗽病的定义、咳嗽病的病因病机、咳嗽病的治疗原则、咳嗽病的辨证论治(包括外感咳嗽、内伤咳嗽、杂病咳嗽、小儿咳嗽)、咳嗽病的预后转归、咳嗽病证医案举隅、当代岭南治咳制剂进行分类与资料汇编.并展示本文涉及的古代文献的书影. 有基于此,本文主要采用研究方法有:文献调研,包括文献的查找,资料的收集、鉴别、汇编等,将其录入电脑,以Word、Excel、图片等形式保存,形成整个研究工作的基础研究素材;理论评述及资料分析,采用归类分析、归纳演绎、传统阐释、相关对比等方法,对原创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凝练学术观点,以中华医史杂志、中医文献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行业标杆发表论著为行文体例,按照其行文规范的要求,对岭南咳嗽病证学术源流进行研究,最终形成学位论文. 结果 1.晋唐宋元时期岭南医家论治咳嗽病证文献收集与.论文从学术发展纵向的研究角度,对自晋代起及至清代,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研究分时段进行探讨.晋唐宋元时期岭南医家论治肺系咳嗽病证的文献评述,该段时期岭南医著较少,重点了葛洪肘后备急方、刘昉幼幼新书、释继洪岭南卫生方.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诊治的急救方和食疗方,在诊治咳嗽病证,针对各症候证型的治疗中,方药特点是方小药物少,药物制剂多元化,如汤剂、丸剂、散剂等;服药方法不拘一格,尽服、频服等;治疗方法多元,有服药、灸法、吐法、渍法,外治法熏法,食疗兼补等;论述中不乏对药量服用详细说明. 宋代刘昉幼幼新书论述儿科有关肺系咳嗽病证,包括咳逆、喘咳上气、咳嗽作呀呷声、咳嗽声不出、惊膈嗽、伤风嗽、痰嗽、寒嗽、热嗽、久嗽等诸症,对小儿肺系咳嗽病证的内容汇编,从诊断、辨证、治疗、方药、用药规范、护理、预后等无不论及,且药物制剂及服用方法详备,除常用的丸、散、膏、丹外,亦有针法,灸法及外治法.本书收集的小儿肺系咳嗽病证和代医学文献的内容,症候之多也是史无前例的,其辨证论治内容,全面地反映了古代儿科肺系咳嗽病证各家学说和学术争鸣. 元代释继洪岭南卫生方论述南方热带传染病瘴疟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和方药特点,体现了岭南医学的特色.瘴疾咳嗽兼证,释继洪分别应用苏子降气汤、六和汤、参苏饮三方治疗.释继洪主张因地因时制宜,注意甘温扶正,调理阴阳升降,岭南卫生方中“无痰不作疟”的思想,贯穿整个治疗过程,该书重视气候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特别重视岭南气候炎热等因素导致人体阳气常泄、引起以上热下寒为特点的病理变化,在防治时主张保护阳气和脾胃,重用温法而慎用清法,对目前临床仍有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2.明清两代岭南医家诊治咳病证理法方药收集与评述.明清时期岭南医家论治肺系咳嗽病证的文献资料逐渐增多,重点对明代盛端明程斋医抄密本、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刘渊医学纂要、陈复正幼幼集成、何梦瑶医碥、潘兰坪叶案括要、评琴书屋医略及陈珍阁医纲总枢、程康圃儿科秘要进行研究. 明代程斋医抄密本仍然未脱离辑录方药的范畴,但其中亦收录了较为经典的理论论述,较之岭南前代的单存辑方有所进步.强调外感咳嗽之“湿邪”,认为“湿有自外入者,有自内得者,阴雨湿地,皆从外入,治宜汗散,久则踪通渗泄之”,内伤咳嗽当效法遵从李杲,内伤脾胃. 清代刘渊医学纂要在定义和病机上提出理论并做了证治分类,总结咳嗽病辨证论治、各临证特点及咳嗽的症候,并列出有关肺系咳嗽病证的肺痈咳喘等相关病证,系统总结咳嗽病证各个症候特点和证治要点.肺为五脏华盖,主一身皮毛,喜清凉而恶风冷,爱滋润而嫌*.脾湿动而为痰也,有痰有声,曰咳嗽,因伤肺气而动于脾湿也.其要有二:一曰外感,二曰内伤.因此,在肺系咳嗽病证的立法和治疗中,内伤宜审阴阳注重温补脾肾,外感宜分寒热为其诊治大法. 清代陈复正幼幼集成分析小儿咳嗽和成人咳嗽的病因、病机、治疗和预后,论治咳嗽病证的主要证型有:伤寒、肺热、肺虚、肺阴虚、痰嗽、食积、木火刑金等,在病因病机方面则强调小儿咳嗽病因无非“寒热”二证,对于咳嗽病证的治疗主要方法有:清肺、降逆、润肺、补虚等.陈氏汇集儿科诸家之说,研究其肺系咳嗽病证的诊治病案可知,陈氏著书之理论是参以已见编撰而成,无论在儿科理论,还是在诊断治疗方面,都有独到的发挥.在治疗方面,更是独具卓见、补偏救弊之功.除了理论方面提供的临床指导外,在临床实际操作方面,给予更多的启发和理论依据. 清代何梦瑶医碥以外感、内伤为总纲,认为咳嗽皆以肺为主,外感邪从皮毛入,内伤则脏腑之火,上干于肺.何梦瑶认为:火刑肺金,燥痒不能忍因咳.咳因瘁,痒因火燥,是咳必有火,然有虚实之分.何氏论治肺系咳嗽病证中,对五脏生克学说、阴阳水火理论、八纲辨证要点、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都有独到的见解,对先前诸医家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之医理叙述详明,并掺以个人见解.尤其是,由于久居两广,何氏对岭南多种温热病的证治匠心独运,依据岭南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临床辨证论治,全面体现何氏“因地制宜”的临证理论. 清代程康圃儿科秘要提出儿科“八证六字说”.八症者何一风热,二急惊风,三慢惊风,四慢脾风,五脾虚,六疳积,七燥火,八咳嗽是也.六字者何平肝泻心补脾.咳嗽为儿科八证之一,程氏曰:凡咳嗽,总因内先有痰,更与肝风盛、生心火,心火相克肺金,而成咳嗽.治宜平肝、泻心,兼理肺虚,兼理脾以生肺气,要在心、肝、脾、肺四经,风、火、痰而作用.重视小儿咳嗽的指纹辨证,对小儿百日咳提出病因由“乳痰积结,肝肺*,肝肺火郁,薰蒸气管而成”,治以“清肺化痰”为法的学术观点. 清代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继承了清代以前岭南地区药物学发展的成就,所著生草药性备要,第一次系统地了岭南民间使用草药治病的经验,对后世医学家颇有影响.何氏从食疗调理、制剂要求、草药生长环境及形态、泡制功效的差别及药物不同部位的功效主治等方面全面汇集,直到今天,岭南医家在诊治肺系咳嗽病证时,在岭南地区临床中,这些药物常常被使用,且取得很好的疗效,如七叶一枝花、枇杷叶、桑树皮、五爪龙、万年青等. 清代潘名熊评琴书屋医略、叶案括要,囊括了肺系咳嗽病证的理论思想及理法方药.其中包括肺系咳嗽病证的各种兼夹症候,以及各类痰嗽证的理法方药.潘氏在前辈的方药同时,发挥自已的临证经验及对药物及其剂量的认识.在辨证论治中强调脉诊的重要性,在对肺系咳嗽病证的全面论述中,潘氏把脉诊、药物使用和对内经天人合一的理论实践,极致地运用发挥在临床的辨证论治上,为后世学者研究相关肺系咳嗽病证的理论和临床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陈珍阁医纲总枢具有早期中西汇通特点,将咳嗽喘证病位定在“小息管”,认为“咳嗽为病,息管受病也.”接受西医解剖学的认识,突破传统中医定位在“肺”的藩篱,分别定位在小息管、肺内卫筋、息管等,体现了他对解剖学知识的熟悉,从中西医汇通角度论述喘、哮、咳、嗽等症,丰富了岭南医学论治肺系咳嗽病证的理论体系. 清代岭南医家论治肺系咳嗽病证最显著的特点是对中原不同中医流派学术观点的传承,如医学纂要传承了张景岳温补学派的观点,医碥引进了王肯堂的学术理念,叶案括要及评琴书屋医略更是全面继承叶天士的理论学说.不同学术流派的理论、观点在岭南的传播与争鸣,促进了岭南医学治疗肺系咳嗽病证的进步.此外,清代岭南医家在辨治岭南咳嗽也开始出现原创性的系统理论总结.生草药性备要第一次系统地了岭南民间使用草药治疗肺系咳嗽病证的经验;儿科秘要在治疗肺系咳嗽病证上运用“平肝泻心补脾”进行系统论述.由此看来,明清时期是岭南医家论治肺系咳嗽病证学术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时期. 3.民国时期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文献资料研究与评述.收录了陈伯坛读过金匮卷十九、卢朋著四圣心源提要、黄省三流行性感冒实验新疗法、黄干南洄溪医案唐人法、卢觉愚觉庐医案新解、胡真山草药指南等. 陈伯坛读过金匮卷十九是民国时期注释金匮要略的巨著,对仲景学说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理论的阐述极其详尽.陈伯坛注解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有关条文,反映他咳嗽病证学术观点:本条注重在肺咳,心肺位居上焦,异在心恶热而肺恶寒,因心肺交换寒热之故,于是不为寒咳为热咳.论治咳逆(咳嗽)上气,陈伯坛解释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二证使用指征. 卢朋著四圣心源提要传承了黄元御的学术理论.其论咳嗽,认为乃肺胃气逆所成:咳嗽者,肺胃之所病也.胃气上逆,肺无降路,雾气湮塞,故痰涎淫生,呼吸壅咳,则咳嗽发作.其多作于秋冬者,风寒外闭,里气愈郁故也.而胃之所以不降,全缘阳明之阳虚.造成肺胃气逆的病因有肺寒、*、土湿,卢朋著治疗肺胃逆升咳嗽推崇姜苓五味细辛汤. 黄干南洄溪医案唐人法,其对徐灵胎洄溪医案的注解,传承了徐灵胎的学术观点.当然黄干南对咳喘证诊治也接受近代西医知识:西医以肺中小气管痰结塞,忽然收缩,气不通行,膈肉向上挺住,翕而不张,气倡不得出,因之咳喘,此体肌物理之变化.治法祛痰开喘,衣必格、或乍波兰的,为发表类中最要药.近始发明麻黄精,明中土麻黄发表定喘之效力(桔梗素治咳亦新近发明). 卢朋著四圣心源提要与黄干南洄溪医案唐人法这两部书使岭南医学中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继承了更多不同的学术流派.但与清代又有所不同,表现在中西医汇通观点的崛起.如黄干南洄溪医案唐人法在传承了徐灵胎的学术观点的同时,结合西医观点论述了其对喘证的认识.卢觉愚觉庐医案新解、黄省三流行性感冒实验新疗法更是在中西医汇通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理论达到较高水准.如以咳嗽为主病名嬗变为支气管炎、肺炎型流行性感冒等.黄省三对流行性感冒即使热退后咳嗽仍不止者,用“黄氏贝母紫菀汤方”,卢觉愚对麻黄医治喘息作用及其有效成分的分析,反映这一时期中西汇通诊治咳嗽学术特点. 胡真山草药指南对岭南草药治疗咳嗽者专门集中论述,有“咳嗽药”专篇,篇中罗列岭南治疗咳嗽的草药共33味,篇中所提到的咳嗽有热咳、内伤咳嗽、小儿乳咳、痰火咳嗽、风寒咳嗽、哮喘咳嗽、风痰咳嗽、血热咳嗽、寒痰咳嗽等,说明已能从病因、病机辨治咳嗽.其中,治痰火咳嗽的药物最多,有7味药,既然岭南治咳草药中治痰火咳嗽者最多,也反映岭南咳嗽以痰火证居多.对岭南草药治疗咳嗽者专门集中论述,在本草学上也超越前代岭南本草专著.该时期岭南医学在诊治肺系咳嗽病证方面已渐趋成熟. 4.现代广东省名老中医诊治咳嗽病证学术经验.收录了钟耀奎、陶葆荪、沈炎南、刘仕昌、文子源、黎炳南、何炎燊、邓铁涛、岑鹤龄、董岳琳、甄梦初、关汝耀、罗元恺等岭南当地名医.他们是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前人经验与岭南临床实践相结合,解决现代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他们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展示出融古今中医学术理论为一炉的水平,并有系统的南药使用经验,针对岭南咳嗽病证的岭南特点做出了阐述与发挥.呈现出岭南医学学术特点与理论特质.本章还收录岭南百年老店潘高寿出品的治疗咳嗽病证的中成药,以此作为岭南诊治咳嗽病证在临床实践上成就的一种展示. 岭南医家的理论思想及临床经验,均并注重着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秉承着临床的经验.每个时期,岭南医家在中医文化深厚的理论指导下,将肺系咳嗽病证的方药和地域人群个体体质,匠心独运地以其特有的文化和思想,精妙应用在临床上,使岭南中医独特的方药理论和思想集中地体现,每个时期,不论是外感或是内伤咳嗽,不论是成人咳嗽或是小儿咳嗽,岭南医家在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实践与理论创新上,都发挥着特有的临证特点. 5.附录分二部分.附录一为岭南医家诊治咳嗽病证文献资料分类,将已经收集古代近代岭南医家有关咳嗽病证有关论述文献资料,按照现代中医内科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xx年)方式,分类为咳嗽定义、咳嗽病因病机、咳嗽与肺痈、肺痨、肺胀、哮喘的鉴别、咳嗽病的辨证论治(外感咳嗽、内伤咳嗽、杂病咳嗽、小儿咳嗽各证)、咳嗽病的预后转归和治验医案等,方便读者对原著查阅.“治验医案”选录明代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治疗咳嗽医案十则,张继科、陈复正、黎庇留、潘名熊、蒋希曾、黄晖史、孙言言、陈任枚、陈渔洲、陈应期各一案,有些医家在上文中未有论述,但其治疗咳嗽的医案展示出其独到的学术见解,故采录之以补阙.如:张继科重视脉诊,引经据典,对所诊嗽喘证论理极详;从蒋希曾与陈应期的医案可见其对咳嗽、肺痿、肺痈、痨证的鉴别. 附录二收录文中涉及的古籍书影16张,依次是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之三,治卒上气咳嗽方第二十三、刘防幼幼新书,卷第十六,咳嗽诸疾,咳嗽第一、盛端明程斋医抄密本,第六:三因门,咳嗽、刘渊医学纂要,利集,咳嗽病因书影、陈复正幼幼集成,卷之三,咳嗽证治书影、医碥,卷之二,咳嗽书影、叶案括要,卷二,咳嗽书影、潘名熊评琴书屋医略,卷三,咳嗽书影、程康圃儿科秘要,论咳嗽症治第八则书影、陈珍阁医纲总枢,卷三,咳症书影、陈伯坛读过金匮卷十九,肺痿肺痈咳逆上气脉证并治第七书影、卢朋著四圣心源提要,咳嗽书影、黄省三流行性感冒实验新疗法,黄氏贝母紫菀汤方书影、黄干南洄溪医案唐人法,痰喘亡阴书影、卢觉愚觉庐医案新解,肺病与麻黄书影、胡真山草药指南,咳嗽药书影.各书具体版本信息见正文.以图片的形式增强对岭南医学的直观认识,也以此保留珍贵的文献材料. 结论 1.本论文以朝代为主轴,从晋、宋、元、明、清、近代这一轴线,对岭南主要医家及其论著观点进行剖析,总结前辈们的成就成果,并分析前辈们的医学思想.重点阐述从晋*始,经历宋、元、明、清、近代各历史时期岭南医家临证思想及其对肺系咳嗽病证的论述.大致而言,肺系咳嗽病证,最早见于内经,并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等理论观点,为后世医家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对肺系咳嗽病证痰饮、喘咳等证理法方药的阐述为后世临床提供理论和方药研究.至晋唐中医药学全面发展的阶段时间,岭南医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成为第一部岭南医家的著作,为后世临床开启岭南特色中医的第一页,从此之后,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岭南医家对肺系咳嗽病证的研究,不论是从思想理论的发挥和临证方药的思路,或是从成人咳嗽到小儿咳嗽的专述中,其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临床经验无论从时间的跨度,或是从临床的创新,或是从证治分型的立新,中医典籍理论之整体思想、天人合一、五行生克、因地制宜等理论体系完美地贯穿其临床思想的发展,并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论指导. 2.民国之前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论述多散见于各医家之内科病证论述中,搜集这些医著,并摘取岭南医家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部份,仔细研读找出重点,分门别类地把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相关医论医案的诊治,和临床遣方用药的特点归纳总结.透过研究这些医著及医案,把岭南医家临证的特点内容小结纲要,冀望能对未来岭南人群肺系咳嗽病证的临床诊治,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及更充份的理论基础. 3.现代广东省名老中医诊治咳嗽病证学术经验非常宝贵,他们把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前人经验与岭南临床实践相结合,是解决现代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他们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展示出融古今中医学术理论为一炉的水平,并有系统的南药使用经验,针对岭南咳嗽病证的岭南特点做出了阐述与发挥.中医临床工作者,通过阅读名老中医宝贵的医著及医案可以开阔视野,激发思路,间接地获取宝贵的经验,正所谓“踩着巨人的肩膀”上,激发思想,开拓视野,灵活思路,以求触类旁通.本论文汇编的岭南中医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医著及医案,充实了历代医家对肺系咳嗽病证的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的论述,涉及领域广阔,摘录内容丰富,若能对岭南中医独到的经验加以探索和学习,无疑在临床上将会提高我们的诊治水平和医疗技能. 4.本论文在岭南医家针对肺系咳嗽病病证的理论总结和临床研究中,无论外感咳嗽,或是内伤咳嗽,自始自终地贯穿中医的整体理论,因此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相互转化,“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理论思想,更加彰显出“五脏相关学说”的理论思想的价值体现,此理论源自临床并指导实践. 民国前岭南医家论述肺系咳嗽病证的思想内容和理法方药,是由古医藉的资料中,逐一摘取医藉原文,尊守原文的思想理论,把肺系咳嗽病证相关内容,归类铺排,上述研究以前虽有学者进行,但不够系统,多无文献出处等标引.因此,论文第一个创新点,是发掘考证了民国以前历代岭南医家对肺系咳嗽病证论述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历史时期分段与评述,这一工作为过去从所未有;论文还对现代部分广东省名老中医诊治肺系咳嗽病证的学术经验,从病因病机、证治方药、临证特点、医案医话、验方制剂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集成,这是论文第二个创新点. 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也积累资料,岭南医家诊治咳嗽病证文献资料不易寻找,故在论文附录部分,从横向的角度,把资料分门别类,按照现代中医内科学体例分为咳嗽病的定义、咳嗽病的病因病机、咳嗽病的治疗原则、咳嗽病的辨证论治、咳嗽病的预后转归、当代岭南治咳制剂,进行分类附录于后供读者参考,以期能为中医临床和教学科研提供使用资料,实现资源共享. 本研究也有诸多不足之处.岭南 当今中医学在以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为核心经典的主流医学之外,仍然存在着道医、铃医、巫医等其他医学门类,其学术与主流医学存在明显差异.同为华夏医学之脉,各自学术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其学术思想、医疗技术源自何时何地何人如何发展各门类之间关系如何目前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集中于道教医学、方士文化方面,还没有“方士医学”相关的专题研究.本研究采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文献学方法,着眼于整体的中华文明得以缔造、各文化因子得以落实的汉代,以承上启下的方士医学文化为立足点,搜集现存医学文献、史志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旁及相关道家道教文献,少量其他朝代医学文献,参考现代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归纳,分析考据,上寻其源,下顺其流,力图理清汉代方士医学的学术起源、传承、发展脉络,明晰与儒医、道医等中医学主要门类的历史学术渊源与流变关系. 医学自远古至汉初这一段历史时期,总体来说,并不具备学术及技术上的独立性,一直是作为“究天人之际”有关学术及技术的附庸而存在,初纯为巫术附庸,历春秋战国时期,经阴阳五行化改造,作为阴阳五行思想指导下的实用技术之一,医术很快作为方术附庸而存在了.较完整的方士医学体系,由“医-方-巫”三种元素交叉作用演变,大概在战国末期阴阳五行理论整合完善之后而形成. 对于方士医学形成过程的分析,本研究分别关注“医-方-巫”三元素的交叉作用,分成“工”和“术”两个层面来探讨. 第一,从“工”的层面来看: 医源于巫.上古时期,巫医不分.大约至战国时期,医官开始分化出现,至秦汉完全独立,形成了稳定的太医制度,其他还有一些不稳定的“待诏”等官职.巫职大约从春秋时期开始被分割细化,职权逐步缩小,社会地位急剧下降.西汉初设立七巫职,其职权不断被方士所侵夺.至东汉,巫家出身已不能为官. 方士阶层“王官”,上古官学尽由巫阶层所掌握.春秋时期,官守分化、没落,官学下替,阴阳五行思想应用于实用技术,产生了方士阶层.方士阶层的出现,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民间色彩.方士阶层在汉代地位较高,武帝之前主要是神仙方士获得更多进入上层的机会,武帝之后逐渐儒生化、士族化,儒士化的方士精英拥有相当尊崇的社会地位. 在“脱巫入方”这一点上,医工层面与医术层面并不同步,医工的脱巫肯定要比医术迟得多.汉代医官并不是世官世业,应当都是由方士选拔而来. 第二,从“术”的层面来看: 巫术无疑是早期实用技术的一个源头,但很难说方术完全起源于巫术,也很难说医术完全起源于巫术.方术和医术都是多源合流形成.方术起源于“气一元论”、“阴阳”、“五行”思想萌发发展的过程中,当这些思想被运用于指导实用技术之时,便形成了方术,大部分方术的技术形式是由巫术脱胎而来.医术 _非常早,最初受巫术支配,但一部分医术如针石、本草汤液、导引按跷、房中术等,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特异性和独立发展能力,并不能很好地被巫文化理论消化,当方术理论平台出现后,这部分医术接受了阴阳五行化的改造,便迅速“脱巫入方”了. 方术还改造了一些巫医术的鬼神信仰,又以阴阳五行理论改造了部分祝由术、厌劾术和禁忌法.无法被方术 _改造而保留的巫医术,称“巫源医术”,是指秉持“万物有灵,天人相应”的理念,以非理性的“相似律”或“接触律”指导的医疗行为方式.巫源医术主要存在于祝由和厌劾祠禳两类术式之内,多与方术杂糅共存,颇难区分.巫源医术一直延续着生命力,盛行不衰,在汉代,不止为巫觋所掌握,大部分方士亦不废此. 巫源医术固然在“天人相应”的理念上与方术相通,但其秉持的“万物有灵”的理念,以非理性的“相似律”或“接触律”指导的行为方式,具有固守和夸大“超自然力”并使人盲目信仰的“宗教化”倾向,都与广义方士医学的原始科学体系特征和“科学化”倾向背道而驰.虽然大部分方士并不排斥将巫术应用于医疗,但少数有影响的方士已有意识地摒弃巫术,扁鹊“六不治”中的“信巫不信医”、张仲景“宿尚方术”而又反对巫医便是典型. 汉代方士医学的形成过程中,方仙道神仙方士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起源于燕齐地方的神仙传说与信仰,产生早期的神仙方士与方术,同时此处亦是“砭石”的产生地,初步与医学结合,形成独特的地方医学文化(扁鹊医学).至战国末期,与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产生了理论体系成熟的神仙方术理论.同是阴阳五行思想为纲,但为追求长生成仙,神仙方士发明了独特的理论和技术,反映在医术上,形成了鲜明的诊法(内视)、疗法(扶阳)、用药(金石*)、剂型(丹剂)全系列特征,覆盖针灸、本草汤液、行气导引按跷、服食、房中、符篆、禁咒各种术法,本研究将此类医术称为“仙源医术”.仙源医术渗透于汉代方士医学各门类之中,在汉代方士医学内容中占据主流地位. 阴阳五行思想在汉代继续发展,不断扩大影响.不只在实用技术领域如兵家、数术、方技迅速占领阵地,在上层建筑领域也取得突破.如汉初黄老思想盛行,阴阳五行便与黄老思想结合;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便与儒术紧密结合,儒经的方术化产生了谶纬.加之西汉诸帝多好求仙,带领了全社会求仙热潮,造成了方仙道的流行.数条线索交叉发展,造成了汉代学术方术化的大统一趋势,也使方士地位得以提高,少数方士精英足与儒士相拮抗. 学术大一统之下,汉代儒术自西汉后期开始,产生了今古文经学之争.今文经学在西汉后期逐渐陷入了僵化和烦琐,且又与谶纬结合,流于妄诞.同时,古文经学不断发展壮大,王莽当政时一度得立学官,东汉后期遂成压倒今文经学之势.汉末,郑玄兼采今、古文之说遍注群经,形成郑学,今、古文之争遂息.今古文之争的学风变化对方士医学的儒术化具有直接影响. 汉代方士医学主要由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家内容构成,其中医经又分黄帝、扁鹊、白氏三家.扁鹊医学是汉代方士医学中学术地位最高、传播地域最广、从业医者最多的一家;黄帝医学反而鲜见记载,并不活跃;白氏医学更是完全失去相关记载.汉志所载各家典籍,今仅黄帝内经传世,此外经方家的汤液经法可以从陶弘景的辅行诀间接获得其学术思想和部分内容.受神仙思想影响较大,运用仙源医术较多的,有扁鹊、汤液经法、神仙、房中数家.经阴阳五行化改造后的祝由、厌劾、禁忌之术,亦属于方士医学内容,因其常为四家方士所兼用而不专用,在整个汉代没有形成独立的派别. 汉末方士医学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华佗对扁鹊医学的传承和发扬;张仲景融合医经与经方并进行“古文经学化”改造;方士医学的“今文经学化”改造产生运气学说;道教的初兴糅合了神仙家、房中家与巫术,等等.如果处在一个繁荣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很可能引起医学界新一轮的 _.但是汉末社会动乱不堪,各家医籍医学都存在自身朝不保夕的问题,根本不存在学术争鸣的条件.对于各家学术来说,谁能被幸运地保存下来,流传下去,谁就能赢得不争而胜的学术胜利.仲景的著作被王叔和编次而保存流传,客观上仲景医学也赢得了与同时代的华佗医学无形学术之争的胜利. 汉末方士医学各家学术的显隐,带有一些 _偶然性,但背后也隐含一些必然性因素.仲景医学与儒学发展大方向吻合而终成显学;今文经学、神仙文化的衰落,分别与运气学说、华佗医学的幽隐对应.社会大背景、主流学术大背景的变化便是这些偶然历史现象背后隐含的必然原因. 汉代之后,方士文化式微,方士阶层不再具有明显的阶层特征.其上流精英分流为儒士、道士.下层方士仍然存在于社会,但范围大大缩小,只包括不入道籍的神仙家和非儒士的术数家. 汉代之后,方士医学各种类与巫源医术交织发展,转而形成儒医、道医、铃医、祝由科等主要门类.儒医主要由黄帝医学、经方家结合,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发展而成.道医全面吸取融合了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各家以及巫源医术,而以其中的仙源医术为主要特色.铃医主要继承发展了扁鹊医学的一部分*攻邪的特色.祝由科则主要由巫源医术以及方术化的祝由、厌劾、禁忌之术糅合而成. 汉代方士医学对后世医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汉以后的中国本土文化分为两大系统,即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方士医学顺应这种变化趋势,主要为儒、道文化所分割.儒医与庙堂接近,道医与江湖接近.此外,民间方士仍然存在,以医、卜为生者绝不鲜见.儒医,以儒家文化为依归,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中庸”、“和谐”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孝悌*,尊奉孔孟之道,以“三纲五常八德”教化万方百姓为宗旨,以救死扶伤为己任.道医,以道家文化为依归,大要在于法于自然,修德行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IEC TS 8236-1:2025 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rovisioning,forecasting and management - Part 1: Data centre IT equipment
- 【正版授权】 ISO/IEC 9234:2025 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Information modelling for virtual,augmented and mixed reality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s
- 【正版授权】 IEC 60966-2-8:2025 EN Radio frequency and coaxial cable assemblies - Part 2-8: Detail specification for cable assemblies for radio and TV receivers - Frequency range up to 3
- 机械车位的合同范本
- 河南(新乡)电池研究院招考7名工作人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机床保养协议书范本
- 兼职营业员合同范本
- 公司手机管理协议书
- 新民周刊社工作人员招考13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延边州民政局所属事业单位2025年下半年招聘笔试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餐厅店铺转让合同范本
- 企业法律实务培训课件
- 公益广告创意方法
- 循环水系统基础知识培训
- 学堂在线 海上作战与三十六计 章节测试答案
- 2025年下半年南通市通州区兴仁镇招聘城管协管员2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车棚合同范本编写规范2025版
- 广东省肇庆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英语一模试卷
- 医院信息安全隐患排查及整改报告模板
- 2015海湾消防JB-QB-GST200 火灾报警控制器(联动型)安装使用说明书
- 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