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论文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改变期特点策略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1页
青少年心理论文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改变期特点策略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2页
青少年心理论文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改变期特点策略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3页
青少年心理论文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改变期特点策略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4页
青少年心理论文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改变期特点策略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少年心理论文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改变期特点策略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摘 要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儿童青少年转变期是个体一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国内外儿童心理健康的目前状况分析,目前存在的理由 _;如何有效预防这一转变期可能出现的心理卫生理由,推动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需要社会、学校、家庭采取有效措施,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转变期心理健康形成。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儿童 青少年 1002-7661(xx)05-0011-02 自1979年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独生子女已成为城市青少年的主体,其心理健康状况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甜水里泡大的一些独生子女们,在父母双亲外加老一辈的过分溺爱下,其心理状态令人担心。尤其是学龄前后、儿童少年过度期独生子女的心理变化,将影响到其今后的性格形成与心理健康,因此应该给予高度关注。 儿童,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给出的定义是: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年纪比“少年”小)。其中“少年”指“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儿童-青少年转变期是学龄前期进入学龄儿童的时期,随着神经系统进一步发展,突出表现为大脑结构的完善和技能的进一步成熟,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即,心理过程往往是不能意识到的,其心理活动也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儿童心理健康“标准”包含:1.智力发展正常;2.情绪稳定协调;3.心理特点符合实际年龄;4.行为协调、反应能力适度;5.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6.个性的稳定和健全。 儿童-青少年转变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转变期,是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互相交错。随着身体发育的成熟,在生理、心理、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心理的发展从一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向另一个年龄阶段的特点的转变,它标志着前一个发展阶段的结束和下一个发展阶段的开始。转变期可划分为转变前期、转变期、转变后期。在每一个心理发展阶段的稳定期,发展是逐渐的、平稳的;而转变期的变化,则是急剧的、激烈的。转变期又称敏感期,是指有机体对外界的感受最敏感的时期,它是以前一个年龄期间所固有的一种优势状态,改造成为后一个年龄期间所需要的新的优势状态为特征的。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独生子女化等各种社会变革的加剧,儿童的心理压力日益加重,心理行为理由也日渐突出。国外报道儿童行为理由检出率已达到5 %30 %。美国每年有300万儿童青少年接受各种心理健康服务,为此花费掉150亿美元。在北美做的调查表明,大约每5个儿童中就有一个因心理健康理由而导致功能下降,而每10个儿童里就有一个符合特殊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心理障碍儿童中的大约20%可持续终生,影响到整个成年期生活。儿童-青少年转变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同时受到生物遗传因素、家庭因素、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和生活水平不同,以及语言、宗教、生活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小皇帝现象” 独生子女儿童的父母对他们的溺爱养成了他们的娇气与任性,适应环境的能力弱,依赖性强,耐挫折能力极差。因此这些家庭的儿童赖床,有的孩子离开妈妈不知怎么睡觉,行为幼稚,不听话,神经过敏、以及过度担心、恐惧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处处以“我”为中心,不能容忍别的儿童的缺点和过失。甚至有些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常捉弄其他学生、欺负弱小儿童。倡议父母教会他们懂得父母爱他们,他们也要爱父母,爱伙伴。爱是相互的,爱你身边的人,才会得到身边的人的爱。 2.孤独 如今的独生子女最大的心理特点可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就是“独”。通常认为,年龄越大的人会更多地体会到孤独,而事实并不完全如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密尔凯恩通过调查发现,孤独更容易在孩子身上发生。其中一个重要理由是,孩子正处于一个走出家庭和寻找新知己转折点上,他们往往会因为缺乏知己而更容易受到孤独的体会。中国已进人跨世纪独生子女新生代的社会,独生子女长期存活在缺乏伙伴的孤独的先天环境中,极易形成不良的能力及素质。 1.学习障碍:简称LD,也称学习困难,指不存在智力低下和视听觉障碍,亦无环境和教育剥夺以及原发性情绪障碍而出现阅读、书写、计算、拼写等特殊性学习技能获得困难的一组综合征。 2.品行理由:易发展为“右脑综合征”及违法犯罪。 3.情绪理由:主要包括过度焦虑和强迫行为。过度焦虑是由于担心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增加失败感和内疚感,从而形成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强迫行为的特点是重复出现缺乏现实作用的、不合理的观念、意向或行为,常导致焦虑、自责和忧郁。表现为强迫思维、强迫疑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计数、强迫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等。 4.顽固性不良习惯:指有些儿童青少年在不良环境条件下,或精神及躯体不适时出现的某些刻板的、不良的习惯性动作或行为,表现形式多样,但无特殊精神异常。(1)习惯性抽动:是指同一组随意肌肉快速、突然、频繁、不自主无目的地抽动。如眨眼、耸肩、擤鼻等,以头面部最为常见。 (2)吸吮手指和咬指甲。 (3)遗尿:是指儿童5岁以后反复发生、不适宜不自主的排尿,而又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因。 (4)口吃:俗称结巴,是较常见于2岁5岁儿童的一种表现为言语节律异常的语言障碍。 (5)多动性障碍:也叫多动症或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缩写ADHD),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行为异常综合征。特征是智力正常的儿童,具有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集中困难、行为冲动和活动过多的特点,因而导致学习困难、学习成绩和社会适应力差。 (6)网络和电子游戏、电视依赖。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根据心理发育特点,积极开展(1)加强健康教育包括道德规范教育;(2)防治常见的心理行为理由,包括学习障碍、自卑感、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忽视与*、一般行为理由、 _行为、精神分裂症等。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当前我国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行政职能部门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各级各类学校和一线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变到主动培养其心理健康素质上来,提升其心理健康的保健意识与调适能力,进而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预设目的。为转变期儿童的健康心理形成提供重要保障。 2.从“学会关心”到“学会共同生活” _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召开的“新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把会议主题确定为“学会关心:新世纪的教育”。会议报告认为教育必须教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