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人贫富思想_第1页
北宋士人贫富思想_第2页
北宋士人贫富思想_第3页
北宋士人贫富思想_第4页
北宋士人贫富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宋士人调均贫富思想摘 要北宋时期,土地不均的现象十分突出,而朝廷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由此日益加剧了社会贫富的两极分化。以天下为己任的北宋士大夫,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所处的环境,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不同主张,通过改变田制的办法来控制这种现象,但由于他们自身的历史局限性,是不可能真正解决社会的贫富问题。关键词北宋,士人,贫富思想北宋时期,土地兼并日益频繁,导致贫富两极分化。而北宋统治者对于土地兼并不仅不打击,而且予以鼓励,这样加剧了社会矛盾。在这样的社会变革期,以天下为己任的北宋士大夫,就社会的贫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调均贫富思想,并加以实施。李觏“平土均田”思想,王安石“抑豪强、伸贫弱”思想,张载“井地治天下”思想,二程“正经界、均井田”思想等都凸现了北宋士大夫的调均贫富思想。本文拟就对他们的这一思想进行阐述,不足之处还请方家指正。北宋贫富状况关于两极分化和贫富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阐述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时,指出:“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这种两极分化,造成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土地是人们财富的源泉,也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占有土地的多少,是区分贫富的主要标准。北宋初年就出现了土地买卖。据史料记载,袁采袁氏世范卷三云:“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法禁虽严,多是幸免,惟天纲不漏。谚云:富尔更替做。盖谓迭相报酬也。”还有“乱亡之后,田庐荒废,诏有能占田而倍入租者与之,于是腴田悉为豪右所占,流民至无所归”。1说明土地兼并严重,贫富交替频繁。随后,出现了真宗、仁宗朝,徽宗朝,以及南宋初年的三次土地兼并浪潮。于是有宋一代朝廷取消了对地主占田的限制。同时,农民不再授田,任其自由发展。北宋将乡村户按照有无土地,分为主户与客户。乡村主户又按田地产钱为基准划分为五个等级。第一、第二等户称为上户。司马光在乞罢保甲招置长名弓手札子中指出:“第一第二等户,物力高强”2;张守毗陵集卷三则说:“盖有田三五顷者,多系上户”。因此,第一、第二等户属于社会上层。第三等户属于中户,主要是占田不多的自耕农。第四、第五等户为下户。关于下户,宋仁宗时:“天下州县人户,大抵贫多富少,逐县五等户版籍,中等已上户不及五分之一,第四第五等户常及十分之九。”3为了生存,他们要佃种土地,还要充当佣工,要向上户或高利贷者举债度日。朱熹说:“佃户既赖田主给佃生藉以养活家口,田主亦借佃客耕田纳租以供赡家计,二者相须方能存立。”4 说明在当时佃农已经普遍存在。乡村客户,按石介徂徕集记载,“不占田之民,借人之牛,受人之土,庸而耕者”。因此,北宋的农民阶层,由客户和主户中的第四、第五等以及大部分三等户组成。主户中的第一、第二等,以及第三等户中的小部分组成富人阶层,大商人、高利贷者则同属这个阶层。富人阶层在户口构成的总数中所占比例不大。土地占有不均现象十分突出,其中占户口几乎半数的客户和主户中的第五等户,几乎完全没有土地;而占总人口不过百分之十的富人阶层,则占有全国耕地的百分之六七十5。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贫富两极分化加剧。以天下为己任的北宋士大夫,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所处的历史环境,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调均贫富主张,通过改变田制的办法来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李觏“平土均田”思想北宋中期,皇室、官吏和豪强地主大量侵占土地。到仁宗时,已经达到白热化的地步。针对当时的土地兼并,李觏写了平土书和潜书等著作,具体阐明自己“平土均田”的思想,主张恢复井田制,抑制土地兼并,调均贫富。李觏认为,土地是当时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了土地问题,其他的社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解决土地的均平问题,是治国安民的根本措施。然而,土地所有制在当时极端不合理、不平均,形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诱发了各种社会问题,即“贫无立锥之地,而富者田连阡陌。富民虽有丁强,而乘坚驱良,食有粱肉,其势不能以力耕也,专以其财役使贫民而已。贫民之黠者则逐末矣,冗食矣。”6结果造成土地荒芜,地力不尽,谷米不多,赋税锐减,民贫国弱。为了解决土地分配不均,而造成贫富不均的这个根本问题,李觏提出了“平土均田,抑制兼并”的主张。他说:“民生之道,食为大,有国者未始不闻此论也。顾罕知其本焉。不知其本而求其末,虽尽智力弗可为已。是故,土地,本也,耕获末也。无地而责之耕,犹徒手而使之战也。法制不立,土田不均,富者日长,贫者日削,虽有耒耜,谷不可得而食也。食不足,心不常,虽有礼义,民不可得而教也。尧、舜复起,末如之何矣!故平土之法,圣人先之。古之行土政必自此始。”7就是说,土地为国家的根本,不抓住这个根本问题,而弃本求末,则是徒劳无益的。李觏指出,由于商鞅实行“废井田,开阡陌”,至今数千年来,造成土地不均,法制不立,致使广大贫苦农衣食无着。他以周朝的井田制,作为平土之法的理论根据。在平土书里,他把周礼的田制加以美化,认为井田制度是解决土地分配最理想的办法,他提出了具体的均田方案。一方面,把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使人们安其居处,稳定生产,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从而缓和农民的反抗,巩固封建统治;另一方面,限制大地主大官僚对土地的兼并,以保护中小地主的经济利益。李靓认为,井田制的好处,不仅可以使耕者得食,蚕者得衣,使人民丰衣足食,安稳常住,而且能做到方可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他还进一步指出,造成当时的各种社会问题,特别是广大农民的饥寒冻馁,痛苦万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制度,他说:“吾民之饥,不耕乎?曰:天下无废田。吾民之寒不蚕乎? 曰:柔桑满野,女手尽之。然则如之何其饥且寒也?曰:耕不免饥,蚕不得衣;不耕不蚕,其利自至。耕不免饥,土非其有也;蚕不得衣,口腹夺之也。”“呜呼!吾乃今知井地之法,生民之权衡乎!井地立则田均,田均则耕者得食,食足则蚕者得衣;不耕不蚕,不饥寒者希矣。”8李觏提出的主张,代表了中小地主的利益,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实行均田只是一种空想。至于周代的井田制,是比封建制剥削更残酷的农奴制,早已被历史所淘汰,更是不合时宜。同时,他的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的一种改良措施,封建大地主决不会放弃占有的土地,所以,这种改良措施只是幻想而已,不可能实现。三、王安石“抑豪强、伸贫弱”思想北宋中期,中央集权更加巩固,官僚大地主兼并土地之风日盛,使得国家税收猛减,财用不足,贫富悬殊,国力日削。王安石看到这种社会积弊,极力主张解决贫富不均。同时,王安石认为土地兼并是根源。并企图通过“井田”、“平土”等办法来解决。王安石早在任知州县时,他的兼并诗“三代子百姓,公私无异财。人主擅操柄,如天持斗魁。赋予皆自我,兼并乃奸回。奸回法有诛,势亦无自来。后世始倒持,黔首遂难裁。秦王不知此,更筑怀清台。礼义日已偷,圣经久堙埃。法尚有存者,欲言时所咍。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材。俗儒不知变,兼并可无摧。利孔至百出,小人私阖开。有司与之争,民愈可怜哉。”寓言诗“婚丧孰不供,贷钱免尔萦。耕种孰不给,倾粟助之生。 物赢我收之,物窘出使营。后世不务此,区区挫兼并。”这两首诗便表达了他的抑制兼并、调均贫富的主张。具体的措施则表现在他的变法中。为了身体力行,他还在家乡买地一块进行井田制的实验。由于他把对土地均平的执着追求,看作是为多数人谋利益的事业,所以,他认为即使有少说人不赞成,也要坚定去实行。他说:“使人既喻此意,任亦自从,虽少不原,然悦者众而不悦者寡矣,又安能每每恤人情如此!”25进行改革总会有少数人不赞成,但绝不会有这些人的阻碍,而动摇自己的决心。他曾说:“利,利于民则可谓利,利于身利于国皆非利也。”26这种在改革中以民利为重的思想,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张载这种自上而下,依靠各级封建政权,维护地主阶级若干既得利益的“井田”方案,并没有能付诸实施,因为这个方案根本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即使实行起来,也一定要失败。五、二程 “正经界、均井田” 思想在封建社会里,土地是广大农民立命的根本。有了土地就可以生活,没有土地就会衣食无着,没法过正常的生活。二程不仅看到了这一点,而且深深懂得其的重要性。他们提出“有田则有民”27,只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为了防止土地兼并之风的蔓延,他们提出“正经界、均井田”的主张。程颢在论十事札子中说:“天生蒸民,立之君使司牧之,必制其恒产,使之厚生,则经界不可不正,井地不可不均,此为治之大本也。唐尚能有口分授田之制,今则荡然无法,富者跨州县而莫止之,贫者流离饿殍而莫之恤。幸民虽多,而衣食不足者,盖无纪极。生齿日益繁,而不为之制,则衣食足蹙,转死日多,此乃之乱之机也,岂可不渐图其制之之道哉?”28这里不仅指出了土地兼并之风的严重性,而且也提出了“正经界、均井地”的办法,来解决土地兼并之风。如果土地问题不解决,人口日益增多,而衣食却越来越少。这样下去就会酿成大祸。所以,能否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是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二程为了解决当时的土地兼并,是贫富不至于悬殊。而抬出孟子的“均井田”的主张。因为孟子最先提出“正经界,均井地”的主张。据孟子滕文公上卷三载,他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曼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说的“正经界、均井田、均谷禄”的主张,是为了防止暴君污吏破坏土地所有制。孟子的主张能否在北宋复现,他们也很迷惑。他们在洛阳和张载议论井田能否实现时,表现出了这种忧虑。首先,富户占田太多,让他们把多占的土地全部退出或者退出一部分,是不可能的;其次,复井田、均贫富的主张,虽然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但富室贵族反对,仍难以实现;程颐还认为要正经界,只凭眼力也没办法把土地的界限划清楚。在当时,恢复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不可能的。所以程颐说:“不行于当时,行于后世,一也。”29这种期望于后世能复井田的想法也只能是幻想。综上,在社会转型与变革期,以天下为己任的北宋士大夫努力重建社会秩序,在救弊图治的政治理念支配下,就社会贫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并多能付诸实践。他们多从当时的社会和自身的角度展开论述。李觏“平土均田”思想,王安石“抑豪强,伸贫弱”思想,张载“井地治天下”思想,二程“正经界、均井田”思想等着眼于北宋社会现实,以此达到社会的有序公平,凸显出北宋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注 释:1脱脱宋史(卷二百九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72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m丛书集成本3张方平.乐全集(卷二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44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一百)m四部丛刊初编本.5漆侠.论等贵贱、均贫富j.北京:中国史研究19826李觏.李觏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7李觏李觏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8李觏李觏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9徐松.宋会要辑稿(一百二十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710脱脱宋史(卷三百二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7711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612陈舜俞.都官集m宋集珍本丛刊13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14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15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16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17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18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