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干预绪论(201009).ppt_第1页
心理危机干预绪论(201009).ppt_第2页
心理危机干预绪论(201009).ppt_第3页
心理危机干预绪论(201009).ppt_第4页
心理危机干预绪论(201009).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第一讲绪论,毛富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研室主任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第一节心理危机的重要性,一、心理危机的危害危机事件的共同特点,也就是会导致原有群体和个体正常生活、生理和心理秩序的破坏,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对策这种破坏将无法恢复,甚至因为或者无法承受打击而导致系统崩溃。(一)群体层面的危害1、破坏原有社会经济秩序,导致社会混乱;2、巨大的心理丧失感,产生焦虑恐惧和悲观;3、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二)个体层面的危害危机事件作为一个社会因素,对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均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和改变,导致或加重多种心身疾病和精神障碍。1、应激相关障碍;发生危机性事件时,救援和相关受灾人员由于目睹一些惨状及受到惊吓,60以上会形成急性或慢性应激性障碍,在一定时期表现为焦虑、多梦、自闭等症状,严重者会产生社交障碍,甚至一生都难以恢复。,2、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等)在灾害过后,会出现许多心理和生理上症状,包括初级恐慌、焦虑、病态的恐惧。3、抑郁症、自杀行为。罪恶感、孤独、退隐、意志消沉、挫折感等。自杀是指个体任何旨在结束自己生命的有计划的行动。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有意或者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动”。4、物质依赖(烟、酒、毒麻品、药物等)5、心理生理障碍;心身疾病。,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亲子关系,生活事件,社会侧面,文化教育,生物侧面,应付方式,人格特征,心理侧面,人,行为习惯,观念信仰,遗传因素,躯体疾病,脑及脑动脉,植物神经,内分泌变化,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性1、人数众多;全国有1500所高校(1998)、在校生总数为1109万(2003),约占总人口比例为7.8%。2、是传染病的高危人群;体质下降、营养不良、缺乏运动。数量庞大、生活聚集、流动性大,等。3、是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恶性事件不断,学生休学首位原因。,半年内,北京科技大学连续发生三起自杀事件和两起刑事事件:2009年7月12日,延缓毕业的贫困学生黎力劫持人质,欲抢校内的中国银行;2010年1月2日,机械工程学院的两名大二女生到校外开房后,一女生(段晓宇)杀死另一人后自首;2010年2月7日,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一名即将毕业的男硕士从三斋学生宿舍跳下,当场死亡;2010年3月28日,矿大机械学院毕业生肖某从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大楼跳下,当场死亡;2010年4月5日清明节晚上,机械学院三年级女生、21岁的陈蕾从逸夫楼九层纵身跳下,身体摔成了三截。,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研究重点(一)干预研究1、群体干预:通过学校教育和管理手段。2、个体干预: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二)预防研究1、群体预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各项措施的效果,提出预防心理危机的综合策略。2、个体预防:研讨其与个性特征、应对方式的关系,提出在优化个性、改善认知、调整应对方式等方面的策略。,第二节心理危机的概念,一、突发性危机事件1、突发性危机事件:简称为危机,是导致社会偏离正常轨道,对社会公共安全、稳定造成较大影响的非均衡状态。2、危机产生的原因:(1)天灾,自然产生,如地震、洪水、台风。(2)人祸,人为引起,如“911”恐怖事件。(3)人为危机加强的自然危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往往是天灾是外因也是诱因,人类自身的失误才使各种自然危机灾难化。,二、心理危机1、概念:是指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困境时,无法用既有的解决问题方法,来有效进行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2、心理危机的三条标准:(1)有事件原因:存在心理影响的生活事件。(2)表现严重:引起急性情绪障碍或认知、躯体和行为等方面的明显改变。(3)不能自我缓解:当事人或病人用既有解决问题的手段暂时不能应对或应对无效。,三、心理危机干预1、危机干预(crisisintervention):属广义的心理治疗,是运用心理治疗的手段,帮助危机状态下的当事人,处理迫在眉睫的问题,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干预的对象不一定是“患者”,但大多数国家将此列为精神医学服务范围。2、危机干预的提出林德曼(Lindemann,1944)通过对遇难者调查,提出出危机干预的重要性。,3、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1)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2)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4、心理危机干预成功的意义:(1)个体可从中得到对现状的把握;(2)对经历的危机事件重新认识;(3)学到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危机有更好的应付策略与手段。,第三节心理危机常见原因,一、自杀危险因素(一)国外自杀发生率日本自杀率最高,每年30人/10万以上。其次是匈牙利和丹麦。自杀率最低的是冰岛、西班牙和希腊等国,少于每年5人/10万人口。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自杀率的变化出现过两次低落与两次高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自杀率明显较低。而在1932年到1933年的经济萧条与高失业期,以及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出现过自杀高峰。近一二十年来,自杀率又有轻度上升的趋势。,(二)中国人自杀危险因素在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2003),923例自杀和754例其它意外死亡的病例对照研究:抑郁程度重有自杀未遂史死亡当时急性应激强度大生命质量低慢性心理压力大死前两天有严重人际冲突有血缘关系的人有过自杀行为朋友或熟人有自杀行为,(三)中外自杀者危险因素区别1、自杀者的性别关系:在西方国家,因自杀死亡的,男女性别比为3:1左右,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而自杀未遂则是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为1:3左右。而在中国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2、自杀与城乡的关系:中国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其中青年女性居多。这可能与中国社会农村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低,封建意识较浓厚有关。,3、自杀与年龄的关系:国外研究,一般男性自杀死亡的高峰年龄为45岁左右,而女性则为55岁左右。在我国,自杀者中15-24岁的青少年占50%-70%左右,自杀的平均年龄仅22.5岁。4、自杀与精神疾病的关系:中国自杀精神疾病患病率相对低(本研究为63%,其它国外绝大多数研究为90%以上)。许多自杀者没有精神疾病,其自杀是在遇到强烈人际关系冲突之后迅速出现的冲动行为。,1、重要丧失。丧失因素涉及人员、财产、职业、躯体、爱情、职业、地位、尊严等丧失。2、环境适应。包括新生人学、学习困难、退伍、离休、动迁新居、初为人媳、移民等情况。3、矛盾冲突。面临各种急需做出决断的矛盾及长期的心理冲突等状况,如弃学就商、商海沉浮、现实的趋俗与良心道德价值观的激烈冲突等。4、人际紧张。严重的或持续的人事纠纷极易陷人心理危机,家庭矛盾、婚姻危机等。,二、负性生活事件,三、不良人格特征,(一)心理危机者的人格特征布罗克普1、注意力明显缺乏,容易出现应付和处理压力与问题的不当。2、过分内省的人格倾向,遇到危机情境总是联想到不良后果。3、情绪情感不稳定性,独立处理问题极差。4、解决问题时尝试性差,行为冲动,常出现无效的反应行为。,(二)自杀者的人格特点1、不能客观地评价自我和外界:不能对环境客观评价,倾向于夸大负性事件的危害;不能对自己客观评价,倾向于自暴自弃和自我贬低。2、存在多种非理性认知:看问题过度概括化,非此即彼,以偏概全;过分追求绝对化、肯定化;容易关注阴暗面;3、对社会有深刻敌意,与社会隔离,缺乏归属感;4、社会交往、适应能力、应付困难技巧与能力差;5、缺乏理性生活态度,人格不成熟,情绪不稳定,神经质;行为具有冲动。,四、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1、精神疾病是自杀的主要原因。占30-40%,比普通人群高6-12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