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玉论文关于译者主体性视角下MomentinPeking张振玉郁飞中译本比较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1页
张振玉论文关于译者主体性视角下MomentinPeking张振玉郁飞中译本比较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2页
张振玉论文关于译者主体性视角下MomentinPeking张振玉郁飞中译本比较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3页
张振玉论文关于译者主体性视角下MomentinPeking张振玉郁飞中译本比较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4页
张振玉论文关于译者主体性视角下MomentinPeking张振玉郁飞中译本比较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振玉论文关于译者主体性视角下MomentinPeking张振玉郁飞中译本比较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摘要:近年来译者主体性,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主观能动性,成为译学界热议的话题之一。本文比较了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 的两个中译本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对翻译风格的影响,可以发现,张振玉译本京华烟云颇具创造性,而郁飞译本瞬息京华则更加忠实于原作,两个译本都体现了鲜明的译者主体性。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林语堂;中译本一、译者主体性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却在中国多元文化系统中长期遭到遮蔽,处于隐身地位。近年来,翻译主体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并走向深入,成为译学界的新趋势和热门话题之一。 对于译者主体性的定义尚无统一的标准。查明建(xx)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它贯穿于翻译活动各个层面。” 1. 林语堂与Moment in Peking 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林语堂最初的计划是将红楼梦这部不朽的中国名著翻译成英文,但因为红楼梦的清朝封建制度背景与现代中国距离太远、差距太大,所以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写出了Moment in Peking。 小说描写的是19001938年在政权更迭、军阀混战、人心郁闷的北平城中,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各类人物在特殊历史时期的性格演变、思维撞击和命运选择,凸现了儒、士、商阶层由盛转衰的过程,全景式地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2. 张振玉与京华烟云 张振玉先生是中国台湾著名学者和翻译家。一方面作为台湾人,张先生对于中国内地的风土人情尤其是北京方言的认识有一定局限性,导致译作京华烟云中出现了一些文化性的误译。另一方面,张振玉是研究林语堂的著名学者并翻译了多部林语堂的作品,其对林氏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意识熟稔于心,再加上熟练的翻译技巧和独特的翻译风格,其译本见解独到、优雅流畅。张先生在谈及自己翻译理论时,曾对严复的“信、达、雅”原则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如若单纯追求原作表面形式上的“信”,则求“信”反而不能“信”,并进而伤“达”“雅”,至于要体现原文的风格,就更谈不上了。他主张一定要领悟原文之精髓,否则,只求把握字面上的生硬翻译,就是“硬译”与“死译”。 3. 郁飞与瞬息京华 当年Moment in Peking在美国出版大获成功后,上海也紧跟着出现了大量劣质的盗印版以及不少滥译本。在当时的情况下,有四点原因迫使林语堂找来老友郁达夫帮忙:一是林语堂当时事务繁忙,腾不出时间自己翻译,而且身为福建人对当时的北平方言并不熟悉。二是郁达夫精通国文和英文,有丰富的翻译经验。三是郁达夫的翻译没有林语堂最头痛的不中不洋的文字(当时上海最早出现的郑陀、应元杰译本就出现了很多“不中不西”的表达,为此林语堂专门写了篇文章表达了对这个译本的不满)。四是林语堂将小说中诗词歌赋和典故的出处出来,附上定金,汇给郁达夫,希望有一个令他满意的译本问世。不料时局动荡,郁达夫翻译了全书开头一小部分便被日本宪兵枪杀,作为郁达夫之子的郁飞便立志完成父亲和林先生的遗愿。他的翻译宗旨是向原著保持忠实的态度,仅删掉了原文中几处向西方读者解释中国事物的文字,因为这些文字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1. 小说中译名的翻译 林语堂在给郁达夫的信中建议将书名译为瞬息京华,一般说来作者译的书名可作为权威。然而张振玉并没有采用,而是译为京华烟云,有趣的是被大众广为接受的也是京华烟云这一题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京华烟云”在结构上是典型的汉语四字结构,在这个四字结构中“烟云”是作为主体的中心词存在的,“京华”是作为修饰词存在的,正如Mo?ment in Peking中,moment是中心词,in Pe?king是修饰词,翻译前后的结构以及重点含义是一致的。相比之下瞬息京华的中心词在“京华”,这并非小说要凸显的内容。从意象上看,“烟云”这个意象颇受中国古代文人的喜爱,常出现在各种诗词歌赋中,Moment译为“烟云”,给人一种空虚缥缈、转瞬即逝的感觉,而“瞬息”用来比喻极短的时间,缺乏意象之美。 虽然京华烟云这个版本的书名伴随着台湾拍摄的赵雅芝主演的著名电视剧早为中国读者熟知,郁飞却仍然选用原来的书名,他认为,哪怕影响了译本的销量,也要尊重林语堂自己定的小说标题瞬息京华。“译者只有忠实转述的义务而没有变更意愿的权利。”在他的翻译观中,一名合格的译者必须要遵循忠实表达原意这个原则。 2. 卷首献词的翻译 献词是西方文学创作中一种特有的形式,林语堂采用这种形式顺应的是西方文学创作的惯例。下面的表格将林语堂献词原文和张振玉译本以及郁飞译本进行了直观的比较。 张振玉译本与原文有一定出入,首先“全书写罢泪涔涔”和“歼倭抗日人”增加了原文没有的信息。据林语堂之女林如斯回忆,父亲在创作这部小说时投入了极深的情感,多次在创作过程中因为主人公和家国的命运而泪流不已。“歼倭抗日人”既表达了对抗日官兵的崇敬,又体现了对侵华日军的仇恨。张振玉把原文献词以七言古诗的形式译出,更大胆地把写作时间从公元纪年转换成为民国纪年,读者皆以为这首中文献词乃出自林语堂本人之手,就证明了翻译的惟妙惟肖。 郁飞的译文遵从了原著的格式,因而显得比较西化。他甚至采用了中间集中,两边对称的英文式的排列方式。郁飞赋予了将译文比较西方化的形式,这首献词给中国读者的感觉就是坟墓上伫立的是西方的十字架而非中国传统的墓碑,为小说增添了不少西方色彩。译文中将创作时间放在献词的最前面,显得有点头重脚轻,而且献词的翻译风格和整本书的翻译风格并不是很统一。 3. 篇章结构的翻译 原文三部曲以Book I、Book II、Book III加以区分。张振玉为上、中、下三卷,分别为“道家女儿”“庭园悲剧”“秋季歌声”;郁飞则译为第一、二、三部,分别译为“道家的两位小姐”“园中的悲剧”“秋之歌”。“卷”的说法更为古老,张振玉把三个标题译为四字结构,形式更为整齐。 原著小说共计四十五章,未设标题,而张振玉不但在译本目录中增加了各个章节,而且在每个章节后还取了概括各章节内容的小标题,十分具有创造性,如“第八章病榻前情深肠空断绝望中徒祈幻成真”,就有典型的章回体小说的特征,而章回体正是中国明清文学作品中极常采用的叙述体式,用单句或者对偶句概括本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看出其中一些小标题如“利欲熏心王府探宝职责已尽四海云游”非常有红楼梦(“投鼠忌器宝玉瞒赃判冤决狱平儿行权”)之形神,展现了译者的文化功底。然而从另一角度而言,私设回目的做法有违原作者的创作初衷。 4. 方言的翻译 Moment in Peking中随处可见北京方言、俚语,因此在翻译到方言内容时,生长在中国内地的郁飞明显更加具有优势。 例如: “What is the use of silver when you are dead?”Replied the driver“Those bullets from foreign rifles dont recognize persons.Peng-teng! It goes through your brain-cap and you are already a corpse with a crooked queue.” 原文中“Peng-teng”是北京话里的拟声词,郁飞将其翻译成“嘭腾”,而张振玉并没有看出其含义,选择了省略不译。“crookqueue”其实是北京话中“翘辫子”的意思,这对生长在台湾的张振玉来说是陌生的。因此,张把其译为“弯着辫子躺在地上”,实在让读者摸不着头脑。而郁飞则准确地把握了这些方言和俚语的真正含义,他的译文符合北京口语风格,文笔生动,行文流利,基本恢复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