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术年会会议总结_第1页
2017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术年会会议总结_第2页
2017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术年会会议总结_第3页
2017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术年会会议总结_第4页
2017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术年会会议总结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术年会会议总结会议主题:农业资源与环境(教师报告场)会议地点:主楼102会议时间:13:30-17:50主持人:李崇光(),刘伟平()点评人:陈晓光,孙顶强()杨三思,孙顶强()汇报人:陈红汇报题目:环境要素对我国粮食生产效率时空分布的影响本文的目的是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揭示环境要素对我国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以此探讨从环境要素方面提高我国粮食生产效率的可行办法。陈教授指出目前我国农村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农村需要提高粮食的生产效率,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效率。其次是关于生产效率的测算,其中最主要的测算方法是DEA法。陈教授提到从他们的研究经历看:运用DEA方法测算“我国粮食主产区不同环境规制下农业生产效率:差异和原因”(2015),研究的过程发现一个问题, “粮食主产区的和主销区禀赋差异较大”,剔除“禀赋”后不同地区的粮食生产效率如何,粮食生产不同功能区的“种粮”机会成本差异如何,是否可以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均衡过程来解释:同级政府间的“粮食安全补偿”的可行性。关于文章的理论基础和假说,陈教授指出文章的假说是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是实现配置效率的基础,同时配置效率通过环境要素影响技术效率,环境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体现决策单元的种粮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决定经营主体和地方政府种粮和提供补偿两个行为的选择。文章所运用到的测算方法是三阶段DEA, 第一阶段是运用投入为导向的DEA模型(BC2模型),对决策单元生产效率进行测算,此阶段关键的问题是正确确定粮食生产中的投入和产出指标,明确决策单元。第二阶段是构建SFA回归模型,将第一阶段DEA模型中的松弛变量分解成:环境因素、随机变量和管理因素三个自变量的函数。第三阶段是把剔除了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同质的粮食生产投入要素代入传统的DEA模型,再次计算各个决策单元的粮食生产效率,比较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测算出的各省粮食生产效率,可以评估出各省粮食生产效率受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关于数据的处理与来源,受统计年鉴中的统计口径为大农业的限制,为了准确测算粮食生产效率,本文首先根据各省的种植业生产总值占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计算各省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投入量,然后用各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对化肥使用量、机械动力和有效灌溉面积等统计数据进行调整,从而得到较为贴近粮食生产的投入数据;在剥离环境要素之前评估结果显示:主产区生产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明显高于主销区和平衡区。30个决策单元中粮食主产区达到DEA效率的最多(四个省份:江西、吉林、湖南、黑龙江)。其他区域只有上海和重庆达到了DEA有效。剥离环境要素后粮食生产效率下降两个等级的地区有:北京、天津和上海;下降1个等级:青海、贵州和福建和重庆;剥离环境要素后粮食生产效率上升两个等级的地区:河北;上升1个等级有:四川、江苏、山东;只有黑龙江、吉林和湖南剥离前后均属于高效率的地区。最后,陈教授说明了文章所得到的结论以及相应的政策启示,环境要素对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方向和强度不同。剥离环境要素后粮食主产区的各类效率指标提升,而主销区和平衡区各类效率指标下降,且粮食生产主销区各类效率指标下降的最多,且主要是由于规模效率下降引起的。环境要素对粮食生产投入要素松弛量的影响方向和强度不同。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粮食主销区的环境要素对粮食生产效率影响最大,且主要是由规模效率导致的,所以,可以根据各个省粮食的供求缺口和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设计省级地方政府间的横向粮食补偿机制。孙顶强老师点评:孙老师首先说明了效率的概念,指出陈教授文章中有些地方混淆了生产率和效率的概念。研究效率时不要只看单一要素的效率,而是要以户为单位,综合不同农户投入的要素的效率进行研究。其次孙老师指出文章是对加总数据进行研究的,因此对结果的解释应该从加总层面主销区,主产区解释而不是从农户层面进行解释。孙老师建议从微观层面分析农户的行为对文章结论的解释会更全面。现场评论者:建议文章题目需要仔细斟酌,题目中的环境要素在文章中体现不明显。同时对文中生产要素的定义和文章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汇报人:纪龙汇报题目:中国化肥减量投入的地块特征分析基于6省29县的农户调查纪龙博士的汇报是从背景与问题,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数据与方法,结果与讨论这四个部分进行的。首先纪博士分析了文章的背景,指出在农业生产中化肥投入的作用很重要,但是过量投入化肥也造成了用量大,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的问题。他认为,减少化肥的不合理投入主要在农户的决策。而农户不合理施肥的原因可以从个体与家庭特征,农业制度与政策以及生产与经营环境的方面来解释。目前学者的研究主要针对个体与家庭特征,而纪博士提出土地的相关因素地块特征对农户化肥投入也可能有影响。纪博士指出文章的理论基础是基于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即农业要素禀赋及其相对价格变化会对农业技术变迁产生诱致性作用。在理论基础上做出了四个假说:1.经营规模扩大有利于农户化肥减量投入;2.土地租金上涨不利于农户化肥减量投入;3.地块集中程度提高有利于农户化肥减量投入;4. 地权稳定性提高有利于农户化肥减量投入文章的数据来源是长江中下游6省29个县的水稻种植户,通过对数据的交叉分析来看地块集中程度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在实证分析中选择的模型是广义有序Logit模型,从模型估计的结果来看假说1、2、3得到了验证假说4没有得到验证。纪博士指出模型估计的结果只能反映地块特征对农户化肥投入影响的方向,但是不能准确的体现出影响程度,于是他们又做了边际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土地经营规模对农户化肥合理投入影响最大,地块集中程度次之,土地租金最小。其他因素对农户化肥投入水平的影响农业劳动力和兼业化水平有显著的正向,施肥技术培训没有显著影响。最后,纪博士说明了文章的结论,土地经营规模、地块集中程度对农户化肥投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地块集中程度有助于农户化肥减量投入。其次土地租金对农户化肥投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租金过高不利于农户化肥减量投入,地权稳定性对农户化肥投入没有显著影响。根据这个结论得到的启示是要重视地块特征对农户化肥投入的影响。首先要继续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有序流转,扩大经营规模;引导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其次要创新土地流转形式,通过多种举措促成地块集中连片。最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在保障农地转出户合理权益的同时也要为农地转入户减轻成本压力。陈晓光老师点评:陈老师提出文章中的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是相反的,纪博士解释这是因为先选择了比较好解释的连续变量,比如看土地租金上升导致化肥投入过量的概率,如果是正的就表示会土地租金与化肥投入量呈正相关。而从土地规模来看,土地规模划分为五个等级,其中10亩以下被作为基准,表中500亩对应的系数表明与10亩以下的农户相比,500亩以上的农户过量施肥的概率会显著降低,但是在化肥的合理投资上不会有明显的变化,所以虽然结果是负的但是总体趋势是向好的方向转变。孙顶强老师点评:孙老师认为文章从土地规模研究化肥投入量这个角度很新颖,之后孙老师指出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义化肥投入过量,因为化肥投入过量不能简单的去进行加总,也不能根据农户数量的多少看他们的化肥投入量是否过量,所以对化肥投入过量的指标不如换成化肥的实际投入量。其次,孙老司机指出文章中实际估计的是要素需求函数,在计算交叉价格弹性时没有考虑化肥的价格,还有样本中考虑的都是有土地租金的农户没有考虑到没有土地租金的农户,数据的选择有偏差。现场点评者:认为文章得到的结论土地租金上升导致化肥投入量增加与实际情况不符,另外对于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导致化肥投入量减少的原因应该进一步阐述。汇报人:马梅汇报题目:草地载畜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锡林郭勒盟为例马梅教授的汇报是从引言,研究思路,实证结果和结论与启示这四个部分进行的。首先引言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马教授指出目前我国的草地退化是非常严重的,超载过牧是影响草地退化的主要因素而超载过牧又与草地载畜量的多寡直接相关,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影响草地载畜量的驱动因素是什么?而且,这些因素对草地载畜量的影响程度分别是多大?第二部分是文章的研究意义,文章运用了实证研究影响草地载畜量的驱动因素,可挖掘出载畜量背后、影响草地退化的真正原因,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的提出治理和改善草地退化的政策措施,以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部分是文献综述,马教授说通过阅读文献,她总结出草地政策与自然灾害都会影响畜牧业生产,但是现有研究成果偏少且主要集中在规范分析方法,未将影响草地载畜量经济、政策、气候三因素纳入在一个整体中进行研究。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总结,马教授将草地政策与气候要素引入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对传统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进行改进,构建了一个“经济-政策-气候”的模型( C-D-P-C模型)。并且提出了三个假说,分别是物质资本与劳动力投入对草地载畜量产生正向影响;草地政策可以降低草地载畜量;气候要素对草地载畜量产生影响。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之上,文章中还使用了固定效应的实证模型模。研究假定可利用草地面积对牲畜数量影响的规模报酬不变,研究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的弹性变化关系,构建双对数实证模型。文章中的数据主要来自锡盟,使用锡盟10个牧区旗市1981-2013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的结果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际操作,第二部分是结果分析,通过实证检验,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通过实证验证了经济、政策及气候因素均对草地载畜量产生了影响;第二,在其他条件一定的前提下,草地政策是影响草地载畜量的最重要的因素;第三,物质资本的投入是影响草地载畜量的主要因素;第四,在气候要素中,夏季降水量及其他气候要素对草地载畜量的影响较显著,而夏季平均气温对草地载畜量的影响不显著。结论带来的相关启示是政府应该出台连续、有效的草地保护政策,同时培育职业牧民,提高牧民个体产出效率。杨三思老师点评:建议用每年载畜量的分量或者变动量作为解释变量,其次用气温和降水量的水平量来解释农业的生产可能会存在显著的问题,所以降水量最好加上平方量代表它的波动水平。此外还要加上降水和气温的交互项,因为降水和气温存在相关关系。杨老师还建议今后可以专门针对超载草地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做相关的研究。孙顶强老师点评:固定效应模型用在本文的数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