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庆民俗_第1页
中国传统节庆民俗_第2页
中国传统节庆民俗_第3页
中国传统节庆民俗_第4页
中国传统节庆民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节庆民俗,传统节庆民俗,春节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流觞曲水,元日-人日-上元-社日- 寒食-端午节-伏日-七夕、乞巧-中秋-重阳节-至日-腊日-除夕-,传统节日称谓,正月初一正月初七正月十五农家祭祀祈年的日子春分前后清明前两天五月初五夏至三伏农历七月七八月十五九月初九冬至日农历十二月初八年末,朔日晦日望日既望下九初阳,农历每月的初一农历每月的末尾农历每月的十五农历每月的十六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古代的春节又叫“元日”“元旦”“新年”“正旦”“元辰”“端日”等,俗称大年初一。 辛亥革命后,阳历的一月一日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春节的来历,春节,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年俗活动,春节,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春联,年画源于唐朝的门神,它和燃爆竹一样,在古代都是用来驱鬼避邪的,现在却成了专为增加喜庆气氛的习俗了。贴“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们把写在红方纸上的“福”字,故意倒贴在门、窗、家具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年画和“ ”字,春节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个乞讨的老人。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院内突然传来“砰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从此人们用这种办法驱逐“年”,渐渐成了节日。,10,元日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甲午元旦 孔尚任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乾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扎花灯、 耍花灯、耍狮子、食汤圆等,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相传始于西汉,盛于唐、宋 。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元宵分实心和带馅两种。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桂花酒酿元宵,以肉馅、豆沙、芝麻、桂花、果仁制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葱、芥、蒜、韭、姜制成的象征勤劳、长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元宵,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 的灯市。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 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 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 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明朝增加了戏曲表演。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 “橘灯 ” “绢灯 ” “五彩羊皮灯 ” “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等。 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一百余种,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横生。,生查子 宋 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黃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因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又叫“仲秋节”。自唐朝,人民开始欢度中秋。这是我国第二大传统节日。 祭月、赏月、吃月饼、舞 草龙、砌宝塔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 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 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 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 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古人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中秋节,中秋节的传说,相传,远古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老药。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老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 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 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危急之时拿出不老药一口吞了下去。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 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 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 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中秋节的诗词,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由无数恒星组成的银河象一条天河横亘夜空,人们说,它把多情的牛郎和织女隔开了,只有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搭成一座鹊桥,他们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 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这一夜还有观天河祈祷五谷丰收的习俗,有些地方还举办“青苗会”。 七夕节有吃巧食的风俗。巧食的内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样面点。大家一面观赏着遥远的夜空,一面吃着各种巧食,认为这样会使人变得灵巧。,七 夕,七夕的诗词,鹊桥仙 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寒食,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惟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寒食卢象【唐】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多彩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寒食于清明相差一、二日,但两者属于不同系列。 寒食为古代政治遗俗,清明为古代历法中二十四节气之一。 唐代开始寒食节渐淡,清明扫墓渐兴。 清明扫墓是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活动,人们来到祖先的墓前打扫一番,以表他们尊敬之意。,端午,战国时代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忠心救国却被奸臣诬陷,结果抱石投河而死。 人民为了纪念这事,用粽子来祭祀他,把农历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 民间“端午节”还有赛龙舟、挂艾枝、挂蒲剑、饮雄黃酒、带荷包等风俗。,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古代以“六” 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的起源可追溯到西汉初期,但其名称见诸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 古老的重阳节风俗虽多,但主要是登高、插茱萸、赏菊和饮菊花酒。 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据西汉时的长安志记载,京城长安城外专门筑了一个高台,每逢重九,帽子上插着茱萸的人们纷纷登上高台,游玩观景非常热闹。到三国和晋代,登高活动更为普遍,历代诗人留下许多“重阳诗” “登高诗”。,重阳前后,菊花盛开,赏菊饮酒便成了节日重要习俗。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用菊花泡的酒,既能防止疫病,又可益寿延年。每逢节日,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特别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王维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的风俗,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恒景访遍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在仙鹤指引下,仙长终于收留了恒景,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 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