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新的_第1页
武汉城市圈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新的_第2页
武汉城市圈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新的_第3页
武汉城市圈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新的_第4页
武汉城市圈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新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42/0741993(2002年修订)联合发布DB42 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湖 北 省 建 设 厅2008-实施2008-发布武汉城市圈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esign Standard for Energy Efficiency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Wuhan City Zones(征求意见稿)DB42/ 2008湖北省地方标准 1DB42/-2008 目 次目 次I前 言II1 总 则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14 室内热环境和建筑节能设计计算参数25 建筑和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26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节能设计57 照明节能设计108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节能设计11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外墙平均传热系数与平均热惰性指标的计算14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建筑物体形系数和窗墙面积比的计算20附录C (规范性附录) 空调器室外机搁置平台(或搁板)的设置规定22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固定外遮阳夏季的外遮阳系数的简化计算和活动遮阳设施的太阳辐射透过率23附录E (资料性附录) 外窗传热系数估算、常用国产玻璃光学和热工性能参数25附录F (规范性附录) 建筑围护结构设计文件编制深度28本标准用词说明29前 言II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1 总 则1.0.1 为贯彻国家有关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改善建筑热环境,提高采暖和空调的能源利用效率,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湖北省武汉城市圈各地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居住建筑的建筑节能设计。1.0.3 居住建筑的建筑热工和暖通空调设计必须采取节能措施,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采暖空调能耗,使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居住建筑在DB42/301的基础上再降低30%。1.0.4 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50176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12021.3 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3 术语3.0.1 建筑物体形系数(S) surface to volume ratio of building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体积的比值。3.0.2 窗墙面面积比(wdw) area ratio of window to wall窗洞口面积与房间立面单元面积(即房间层高与开间定位线围成的面积)的比值。3.0.3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K)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building envelope 在稳态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度差为1 K,1h内通过1m2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为W/( K)。3.0.4 单一朝向外墙平均传热系数(Kmi)mean heat transter coefficient of a exernal wall 考虑了墙上存在的热桥影响后计算得到的单一朝向外墙传热系数,单位为W/( K)。3.0.5 凸窗 bay window凸出建筑外墙外表面的窗。4 室内热环境和建筑节能设计计算参数4.0.1 室内热环境设计计算参数,应符合下列要求:卧室、起居室等居室室内设计计算温度采暖取18,空调取26;换气次数取1.0 次/h。4.0.2 建筑能耗计算设备能效比取3.0,性能系数取1.9。5 建筑和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5.1 一般规定5.1.1 建筑群的规划设计,单体建筑的平、立面设计,应有利于区域和室内在夏季的自然通风,当室内自然通风不良时,宜设置机械通风系统。规划设计宜采取降低建筑密度、提高绿地率、以及其它有利于减轻区域热岛效应的措施。5.1.2 建筑物宜采用南(南偏东22.50至南偏西22.50,含22.50)北适宜朝向布置,不宜采用东西(东或西偏南67.50至偏北67.50)不利朝向布置。5.1.3 建筑物的体形系数应符合表5.1.3限值的规定。建筑物体形系数的计算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表5.1.3 建筑物的体形系数限值建筑层数3层46层718层19层建筑物体形系数0.550.400.350.305.1.4 一个功能的房间不宜设置三面外墙。5.1.5 一个功能房间除在开间立面单元设置外窗之外,不宜同时在立面单元相邻外墙上设置外窗。5.1.6 居住空间顶部的斜坡屋面不应设置透明天窗。5.1.7 外窗(包括阳台门透明部分)的窗地面积比不宜小于表5.1.7的规定。表5.1.7 建筑窗地面积比房间功能客厅、餐厅、卧室、书房、厨房楼梯间窗地面积比1/71/125.1.8 卧室、起居室(厅)、卫生间的通风口可开启的净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1/15(6层及6层以下)和1/20(7层及7层以上),厨房的通风开口净面积不应小于其地板面积的1/10,并不得小于0.6m2。5.1.9 采用分体式空气调节器时,应按室(或户)设置房间空调器室外机的搁置平台(或搁板),不得将室外机安装在外保温层上。室外机搁置平台(或搁板)的设置应符合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5.2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5.2.1 采暖空调房间外窗(包括阳台门的透明部分)的窗墙面积比限值应符合表5.2.1的规定。窗墙面积比应按本标准附录B第B.0.7条的规定计算。表5.2.1 不同朝向外窗的窗墙面积比限值建筑类别外窗朝向窗墙面积比限值建筑类别建筑朝向窗墙面积比限值建筑层数3层南0.35建筑层数3层南0.40北、东0.30北、东、西0.25西0.25注:表中的“南” 代表南偏东22.50(含22.50)至南偏西22.50(含22.50),北代表北偏东22.50(含22.50)至北偏西22.50(含22.50),“东”代表东偏南67.50至东偏北67.50,“西”代表西偏南67.50至西偏北67.50。5.2.2 不同朝向、不同窗墙面积比外窗(包括阳台门透明部分)的传热系数、遮阳系数(夏季)、玻璃可见光透射比不应超过表5.2.2规定的限值。表5.2.2 不同朝向、不同窗墙面积比外窗的传热系数、遮阳系数(夏季)、玻璃可见光透射比限值建筑层数建筑物体型系数S窗墙面积比 wd/w外窗的传热系数注2K W/( K)遮阳系数(夏季)SC注2玻璃可见光透射比朝向朝向南北东西南北东、西3层S0.300.253.00.250.203.00.500.550.500.540.252.60.250.252.60.500.500.450.302.40.300.252.40.450.500.400.352.22.20.350.450.30S0.400.253.00.250.203.00.400.500.400.252.60.250.252.60.400.500.350.302.40.300.252.40.350.500.300.352.22.20.300.453层S0.550.402.00.250.252.00.550.550.55注:1 表中的南、北 、东、西同表5.2.1注1。2 楼梯间、不住人阁楼、电梯机房外窗无SC值要求,传热系数也可取K3.5(建筑层数3层)、K2.6(建筑层数3层)。3 南、北向有透明侧向窗的凸窗(含转角凸窗)的传热系数(包括侧面和正面窗),应将表列规定的限值乘0.80的修正系数后采用。4 遮阳系数SC窗的遮阳系数外遮阳的遮阳系数。窗的遮阳系数玻璃的遮阳系数(1-窗框比)。玻璃的遮阳系数各层玻璃和镀膜层遮阳系数的乘积。PVCU和木窗的窗框比取0.300.40、铝合金及彩钢窗的窗框比取0.20或实际值。外遮阳设施的遮阳系数按附录D的规定计算。5 当表中遮阳系数SC值小于0.50时,各朝向外窗宜设置本标准附录D第D.0.3条所列太阳辐射透过率20的活动外遮阳设施。设置活动外遮阳设施的外窗,认定其遮阳系数符合表列限值的规定。5.2.3 外窗和阳台门应具有良好的气密性能,起居室、餐厅、卧室(含书房)、卫生间外窗和阳台门的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 71072002规定的4级,厨房、楼梯间、不住人阁楼、电梯机房外窗的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上述标准规定的3级。5.2.4 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指标应符合表5.2.4的规定。其中,外墙的传热系数、热惰性指标应考虑结构冷、热桥的影响,取各朝向外墙的平均传热系数Kmi与平均热惰性指标Dmi,其值应按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计算。表5.2.4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限值部 位建筑物体形系数S建筑层数3层建筑层数3层S0.300.30S0.3250.325S0.350.35S0.40S0.55传热系数K W/( K)热惰性指标D屋面(含楼梯、电梯机房、顶窗屋面)注2、注3K0.40, D3.0K0.30 D3.0外墙(含楼梯间、电梯机房、顶窗外墙)注3建筑朝向南北Kmi1.10,Dmi3.0;Kmi1.00,Dmi2.5Kmi1.0,Dmi3.0;Kmi0.9,Dmi2.5Kmi0.90,Dmi3.0;Kmi0.85,Dmi2.5Kmi0.85,Dmi3.0;Kmi0.80,Dmi2.5Kmi0.60 D3.0东西Kmi0.90,Dmi3.0;Kmi0.80,Dmi2.5 Kmi0.80, Dmi3.0; Kmi0.70,Dmi2.5 Kmi0.70,Dmi3.0; Kmi0.65,Dmi2.5 Kmi0.65, Dmi3.0; Kmi0.60,Dmi2.5分户墙、分隔采暖空调与非采暖空调空间的隔墙,楼板K1.8K1.5;分隔车库与居室的隔墙K0.6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K1.00或K0.65注6K0.9或K0.65注6K0.80或K0.65注6K0.70或K0.65注6K0.60或K0.50注6户门K2.00K1.0阳台门下部的门芯板K1.00K0.50架空地面,非采暖空调地下室和半地下室的顶板,与公共建筑衔接的楼板K0.65K0.60凸窗的顶板、侧墙板、底板K0.70D2.0K0.60D2.0外窗按表5.2.2的规定限值注:1 当屋顶和外墙的K、Kmi值满足要求,但Dmi值(包括外墙各热桥部位)不满足要求时,应按照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第5.1.1条验算并满足隔热设计要求。2 居住空间顶部坡屋面的传热系数限值应按表列规定值乘下表所列修正系数值后采用: 坡屋面传热系数限值的修正系数坡屋面坡度0.20.30.40.50.61.0K值修正系数0.89 0.860.810.760.70 0.47 表中其它坡度坡屋面的传热系数限值按表列值插值求取。3 当屋面、外墙的外表面为太阳辐射吸收系数大于0.70的深色饰面时,应将表中屋面(保温屋面设置在阁楼楼板上的坡屋面除外)、外墙传热系数的限值乘以0.90的修正系数后采用。深色饰面外墙应单独计算其Kmi及Dmi值。4 表中的建筑朝向指建筑主立面朝向,南、北、东、西同表5.2.1注1。5 保温坡屋面底部不住人阁楼的楼板传热系数限值应符合表中的规定。6 当架空楼板或外挑楼板的K0.65(3层)、0.50(3层)时,其表面积不参与体形系数的计算。5.2.5 出屋面构件(装饰构架或花架柱、排气道、排烟道、女儿墙等)热桥部位应做保温处理,经处理后的各构件传热系数应符合表5.2.4中屋面的规定。屋面不得取平均传热系数计算。当坡屋面底部为不住人阁楼时,屋面层保温宜设置在阁楼楼板上。5.2.6 除开敞式阳台梁板、栏板及隔板、雨蓬等大型构件外,包括凸出外墙的柱、装饰线条、小挑檐及天沟、大天沟内的外墙梁侧面、门窗套及窗台、变形缝(外墙、屋面、内墙、楼地面各部位)等热桥部位,应采取外(或内)保温断热处理措施。其中,门窗洞口的顶面、侧面及窗台的保温层最薄处厚度不得小于25mm,其它热桥部位的保温层不得小于同一朝向外墙的保温层厚度。外门窗框与墙体之间的预留缝隙,应满灌发泡聚氨酯,不得用砂浆填缝。内墙面粉刷材料宜采用粉刷石膏砂浆或加气混凝土墙专用保温抹灰砂浆。5.2.7 封闭阳台的围护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封闭阳台与连通房间之间设置有符合第5.2.1条至第5.2.4条相应规定的隔墙和门窗时,封闭阳台上的楼板、栏板及栏板上的外窗,均无热工性能和气密性要求; 2 当封闭阳台与房间直接连通时,封闭阳台上的外围护结构和楼板应分别符合第5.2.1条至第5.2.4条的相应规定。5.2.8 不宜设置凸窗(含转角凸窗)。当设置凸窗时,窗的传热系数应符合第5.2.2条表5.2.2注3的规定。5.2.9 围护结构的外表面应采用浅色饰面材料,其太阳辐射吸收系数不得大于GB50176附表2.6中的0.70(绿化屋面除外)。当太阳辐射吸收系数大于0.70的规定限值时,应按照第5.2.4条表5.2.4注3的规定,降低屋面、外墙的传热系数。5.2.10 建筑围护结构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应符合本标准附录F的规定。6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节能设计6.1 一般规定6.1.1 采用集中采暖、集中空调系统和户式中央空调系统时,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6.1.2 应预留设置采暖或空调设施的位置和条件;有条件时,宜设置采暖或空调设施。6.1.3 采暖、空调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建筑规模和使用特征,结合当地能源、环境保护、投资条件及运行费用,经技术经济分析综合论证后确定。采用集中采暖、集中空调系统时,应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余热、废热供冷供热技术。6.1.4 不应采用直接电热采暖设备或装置;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采暖和空调系统的热源。6.1.5 采用集中采暖、空气调节系统时,应设计分室温度控制及分户热(冷)量计量装置。 6.2 采暖6.2.1 采暖系统应采用热水作为热媒。6.2.2 集中采暖系统,采用散热器采暖时,供水温度不应超过95,供回水温差不应小于20;采用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时,供水温度不应超过60,供回水温差不宜小于10。地板辐射采暖楼(地)面结构应采用热惰性小的构造做法,相邻热水辐射管之间的辐射空间不得填灌混凝土,热水辐射管底面的保温聚苯板(密度30kg/m3)厚度不得小于30mm,热水辐射管空间上部的楼(地)面层的热阻不得大于0.15m2K/W。6.2.3 室内采暖系统所采用的制式应能保证进行分室温度调节。6.2.4 采用散热器采暖时,每组散热器进水管上应安装温度调节阀,且宜安装恒温控制阀。6.2.5 散热器宜明装,散热器外表面应刷非金属涂料。6.2.6 散热器的散热面积,应根据热负荷计算确定。6.2.7 集中采暖系统供水或回水管的分支管路上,应根据水力平衡要求设置水力平衡装置。6.2.8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应对室内采暖系统进行详细的水力平衡计算,除共有部分外,各并环路间的阻力差额不应大于15%。6.2.9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应对室外管网进行详细的水力平衡计算,当室外管网水力平衡计算达不到平衡要求时,应在建筑物热力入口处设置水力平衡装置。6.2.10 集中采暖系统热水循环水泵的耗电输热比(EHR)值应符合下式要求:EHR=N/Q(6.2.10-1)EHR0.0056(14+L)/ t(6.2.10-2)式中: N 水泵在设计工况点的轴功率,kW;Q 建筑供热负荷,kW; 电机和传动部分的效率。采用直联方式时, = 0.85;采用联轴器连接方式时, = 0.83;t 设计供回水温度差,oC。系统中管道全部采用钢管连接时:取t = 25 oC;系统中管道部分采用塑料管材连接时,取t = 20 oC;L 室外主干线(包括供回水管)总长度,m。当L500m时,= 0.0115;当500L7100W)能效比类型能效比(W/W)风冷式不接风管2.80接风管2.50水冷式不接风管3.20接风管2.906.4.4 当采用蒸汽、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及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作为集中式空气调节系统的冷热源设备时,其性能系数不应低于表6.4.4的规定值。表6.4.4 溴化锂吸收式机组性能参数机型名义工况性能参数冷(温)水进/出口温度()冷却水进/出口温度()蒸汽压力(MPa)单位制冷量蒸汽耗量kg/(kWh)性能系数(W/W)制冷供热蒸汽双效18/1330/350.251.4012/70.40.61.310.81.28直燃供冷12/730/351.20供热出口600.90注:直燃机的性能系数为:制冷量(供热量)/加热源消耗量(以低位热值计)电力消耗量(折算成一次能)。6.4.5 当采用房间空调器(热泵型)作为房间空气调节系统的冷热源设备时,其能效比不应低于表6.4.5的规定值。表6.4.5 房间空调器能效比类型额定制冷量(CC)/ W能效比(W/W)分体式CC45003204500CC71003107100CC140003006.4.6 当采用转速可控型空调器作为房间空气调节系统的冷热源设备时,宜选用符合转速可控型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21455)中规定的2级产品,不应采用能效等级低于3级的产品。6.4.7 当采用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时,其性能系数不应低于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21454)中规定的3级。6.4.8 当采用燃气取暖器进行采暖、空调时,燃气取暖器的热效率不应小于表6.4.8的规定值。表6.4.8 燃气取暖器热效率燃气取暖器类型热效率()家用燃气取暖器84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88常压容积式燃气热水器88(以高热值计算)燃气热水锅炉896.4.9 当采用地下水式水源热泵作为空调(热泵)机组的冷热源时,应根据水文地质勘察资料进行热源井设计。应确保地下水式水源热泵系统有可靠的回灌措施,并不得对地下水资源造成浪费及污染。7 照明节能设计7.0.1 每户照明功率密度不宜大于6W/m2,不应大于7W/m2,房间的照度值不宜大于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第6.1.1条的规定。7.0.2 房间和公用区(楼梯及电梯间、走廊、门厅等)的照明标准值,应符合GB500342004第5.1.1条、第5.4.1条的规定。起居室、书房、卧室、厨房及卫生间应按一般活动区和书写阅读、床头阅读、操作台、洗脸化妆区分区采用混合照明方式。7.0.3 房间照明光源应采用三基色等细管径荧光灯,不应采用普通照明白炽灯;开关频繁的公用区宜采用白炽灯。7.0.4 应采用开敞式、透明保护罩式及高反射比(抛光铝面、镜面、高白度光亮涂层)反射罩的节能型照明灯具,灯具效率不应低于65%。应采用高频电子镇流器或节能型电感镇流器。在不低于允许安装高度的条件下,应尽量降低灯具的安装高度。7.0.5 照明配电干线和分支线,应采用铜芯绝缘电线或电缆,分支线截面面积不应小于1.5mm2。7.0.6 公用区应采用智能控制(光控、声控、时控)节能型开关或装置。8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节能设计8.0.1 12层及12层以下建筑,宜做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的一体化节能设计。8.0.2 7至12层建筑应采用集中供热水系统;4至6层建筑应采用集中分散供热水系统或集中供热水系统;3层及3层以下建筑宜采用分散供热水系统或集中分散供热水系统。8.0.3 太阳能热水系统应设置辅助能源加热设备。辅助能源应采用燃气、工业(含发电厂)余热及废热、热电厂专供热水或蒸汽、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等,不得采用直接电加热设备。8.0.4 太阳能集热器宜设置在东、南、西向1800范围内,太阳高度角不大于20.50时无直射阳光遮挡环境条件的屋面(或屋面架空支架)上,保证集热器在“冬至”日有如表8.0.4所列不少于6小时、“夏至”日有不少于10小时的日照时间。表8.0.4 太阳位置(高度角h,方位角A)参数城市圈经、纬度范围季节太阳位置时间(当地太阳时)12时11时或13时10时或14时9时或15时8时或16时7时或17时6时或18时北纬29.833(咸宁)30.925(孝感)东经115.039(黄石)112.894(潜江)冬至h范围值36.72035.62034.8033.76029.42028.49021.39020.61011.53010.8900.46000平均值36.17034.28028.96021.0011.2100.2100A范围值016.81016.59031.78031.46044.16043.87054.18054.01062.40062.39069.38069.590平均值016.7031.6244.0254.0962.3969.48大寒(小雪)h范围值39.940 38.84037.89036.85032.2031.29023.8023.05013.59012.9902.2101.7500平均值39.39037.3731.7523.4213.291.980A范围值017.92017.67033.67033.3046.48046.14056.72056.51065.1065.06072.27072.460平均值017.79033.48046.31056.61065.08072.360春分(秋分)h范围值60.1059.0056.86055.89048.65047.93037.79037.3025.67025.36012.94012.7900平均值59.5556.3848.2937.5525.5112.870A范围值028.26027.49049.18048.26063.48062.73073.91073.41082.35082.1089.940.平均值027.8748.7263.1173.6682.2289.94夏至h范围值83.62082.52075.17074.73062.52062.38049.53049.55036.58036.73023.82024.09011.42011.80平均值83.07074.96062.46049.54036.65023.96011.610A范围值068.06064.35083.78081.7091.99090.71098.38097.570104.370103.90110.620110.410平均值066.18082.73091.35097.980104.140110.520大暑(小满)h范围值80.4079.3073.39072.78061.27061.02048.38048.32035.38035.46022.5022.7109.91010.240平均值79.85073.09061.15048.35035.42022.61010.070A范围值058.14055.14077.47075.54087.4086.18094.68093.910101.180100.730107.730107.540平均值056.62076.5086.79094.30100.960107.640注:1 表中h为太阳高度角(直射阳光与水平面的夹角),A为太阳方位角(直射阳光水平投射与正南方向的夹角)。2 表中范围值的前一数字为咸宁、后一数字为孝感的值。 3 太阳方位角(直射阳光水平投射与正南方向的夹角)A=0时为正南向;A=900时为正东向(早晨)或正西向(下午);A900时为东偏北向(早晨)或西偏北向(下午)。 4 表中的时间、h、A值相邻之间的值,可近似用插值法求取。条文说明为使太阳能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使集热器获取较多的太阳辐射热量,本条文规定应保证集热器在“冬至”日有不少于6小时的日照时间。因此规定当太阳高度角不大于20.50时在东、南、西向1800范围内不得有遮挡直射阳光的障碍物(包括本建筑和相邻建筑)。当正好符合此规定时:则太阳集热器在“冬至”日有6小时的日照时间(9时至15时按孝感纬度计算,下同);在“大寒”日有6.56小时的日照时间(8时43分至15时17分);在“春分”或“秋分”日有8.8小时的日照时间(7时36分至16时24分);在日照时间最长的“夏至”日有10.57小时的日照时间(6时43分至17时17分);在冬季平均可获取水平面上太阳总辐射照度日总量约83的份额,在夏季平均可获取水平面上太阳总辐射照度日总量约94的份额。 当南向有遮挡直射阳光的障碍物(如高层建筑物),不能满足此条文时,则丧失了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基本条件。为此,在小区规划时,由南至北应依次布置低层、多层、小高层、高层建筑。武汉市气象资料统计计算结果表明: 夏季水平面上的平均太阳总辐射照度日总量,是南向墙面上有日照时间内太阳总辐射照度日总量的3.01倍,是东或西向墙面上有日照时间内太阳总辐射照度日总量(不含无日照时间内的散射照度)的1.96倍; 冬季水平面的平均太阳总辐射照度日总量,是南向墙面上太阳总辐射照度日总量的1. 07倍,是东或西向墙面上有日照时间内太阳总辐射照度日总量的2.65倍; 夏季水平面的平均太阳总辐射照度日总量,是冬季水平面上的平均太阳总辐射照度日总量的3.1倍。同时,考虑到墙面上有相邻建筑的相互阳光遮挡、建筑立面美观等因素,因此本条文规定宜将太阳能集热器设置在屋面上(不宜在墙面上设置)。当在东、西、北向坡屋面及有楼梯间、电梯机房的平屋面上设置太阳能集热器时,宜采用架空支架设置方式,使其具有本条文规定的环境条件。8.0.5 太阳能集热器平面宜面对正南向,集热器倾角宜按表8.0.5选取。表8.0.5 太阳能集热器的适宜倾角太阳能集热器倾角季节夏至大暑(小满)春分(秋分)大寒(小雪)冬至倾角可调型8o20o35o55o58o倾角固定型20 o 35 o(按侧重供春秋或夏季热水要求选择)阵列组合型10 o 25 o(按侧重供春秋或夏季热水要求选择)注:表中倾角90o10至14时的太阳高度角平均值。阵列组合型按计算值减小100。8.0.6 太阳能集热器的布置,应便于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安装、维护保养、检修和屋面的翻修及清扫积雪。集热器之间不得相互遮挡日照。8.0.7 太阳能集热器应安装在混凝土或型钢专用支座(或支架)上,不得在成品屋面上直接安装集热器,安装用锚固螺栓不得破坏屋面防水层和保温层。太阳能集热器支座(含支架)应根据建设方选定产品的安装尺寸设计。支座应与屋面结构直接连接。支座周边和顶面应设置防水层和保温层,保温层宜采用x400x500型挤塑聚苯板等高强度保温材料及加强型保护面层, 支座处屋面的传热系数应符合本标准第5.2.4条表5.2.4的相关规定。集热器与混凝土支座的连接,宜采用预埋螺栓或符合JGJ145-2004规定的后锚固方法。(此时,锚固螺栓可穿透防水层和保温层,但应采用丙烯酸酯建筑密封膏或酮建筑密封膏做密封防水及防腐处理)。8.0.8 设置有太阳能集热的坡屋面,不应采用铺瓦面层和外露防水卷材或涂膜防水层。8.0.9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管线应通过管道井或预埋防水套管进入室内。管道井和套管应采取保温断热处理措施,其传热系数应符合本标准第5.2.4条表5.2.4中屋面的相关规定。穿屋套管内的空腔部分应满灌发泡聚氨酯,套管顶部应采用硅酮建筑密封膏或聚氨酯建筑密封膏等做防水封闭处理。8.0.10 热水或热媒管道应做外保温,冷水管道应做防冻保温,保温层厚度应通过计算确定。8.0.11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设计,还应符合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2005的其它规定。8.0.12 太阳能集热系统(含支座或支架)应在建筑平面、立面及效果图上绘出。 太阳能集热系统与建筑立面应协调统一,和谐美观。附录A (规范性附录)外墙平均传热系数与平均热惰性指标的计算A.0.1 单一朝向外墙的平均传热系数Kmi与平均热惰性指标Dmi应按下式(A.0.11、A.0.12)计算: (A.0.11) (A.0.12)式中: Kmi、Dmi单一朝向外墙的平均传热系数W /(m2K)、平均热惰性指标值;KP、Dp单一朝向外墙主体部位的传热系数W /(m2K) 、热惰性指标值,应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和本附录的规定计算;KB1、KB2、KBn、DB1、DB2、DBn单一朝向外墙各热桥部位的传热系数W /(m2K) 与热惰性指标值。应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和本附录的规定计算;FP,FB1、FB2、FBn外墙主体部位与各热桥部位的面积(m2)。应按外墙或内墙面上的墙面面积计算。其中与外墙衔接的构件(如室外阳台梁板、 阳台栏板及隔板、挑檐及天沟梁板、雨篷梁板、空调室外机搁板等,室内楼板及楼梯板、各种梁、内墙及柱等)的面积,应按其与外墙衔接面的面积计算。外墙主体部位和各热桥部位如图A.0.1-1、图A.0.1-2所示。 图A.0.1-1 外墙主体部位及热桥部位示意图图A.0.1-2 外墙凸窗热桥部位示意图A.0.2 单一朝向外墙上的外凸和内凹侧向外墙,架空部位(含过街通道、架空风道)和上部凹陷部分的侧向外墙,不分朝向,应分别计算其Kmi、Dmi值(此处i为轴线编号)。其中,架空部位的侧向外墙不计算Dmi值,并认定其符合本标准的规定。A.0.3 外墙平均传热系数计算,应包含外墙上的下列主体部分和全部热桥部位。1 外墙主体部位包括砌体结构的砌体墙,框架结构的砌体填充墙,剪力墙结构的混凝土墙,框架剪力墙等结构中占外墙面积比例最大的砌体填充墙或混凝土剪力墙。2 外保温外墙的热桥部位包括:有外保温层的混凝土梁(含圈梁、门窗过梁、窗台板、雨篷梁等)、柱(含构造柱)、剪力墙、凸窗顶板与底板及侧墙板、其他采用外保温将外露面全部包裹断热处理的墙外构件(如挑檐及天沟梁板、空调室外机搁板、耳条及装饰条板等);无外保温层的阳台梁和楼板、阳台栏板及隔板、雨篷梁板、挑檐及天沟梁板、装饰架梁板等外挑构件,以及非透明幕墙的悬挑或贴墙金属构件等。3 内保温外墙的热桥部位包括:有内保温层(即外墙内墙面临空)部分的混凝土梁(含圈梁、门窗过梁、窗台板等)、柱(含构造柱)、剪力墙,以及有外保温层的凸窗顶板与底板及侧墙板等;无内保温层(即与外墙内墙面连接)部分的内梁、内墙、楼板、屋面板、楼梯梁板、与内墙连接的柱(含构造柱)等。A.0.4 外保温外墙系统各种热桥部位可归纳简化为图A.0.41、图A.0.42所示有外保温层热桥和无外保温层热桥两种类型,应分别计算其传热系数与热惰性指标值。1 有外保温层热桥部位 (A.0.41) (A.0.42) 图A.0.41 有外保温层热桥示意图 图A.0.42 无外保温层热桥板部位示意图 2 无外保温层热桥部位(金属构件另行计算) (A.0.43) (A.0.44)式中:有外保温层热桥部位的传热系数(W / m2K);无外保温层热桥部位的传热系数(W / m2K);有外保温层热桥部位的热惰性指标;无外保温层热桥部位的热惰性指标;外保温墙面的热惰性指标;内表面换热阻(m2K/W),Ri=1/i=1/8.7;外表面换热阻(m2K/W),Re=1/e,外表面换热系数取冬季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