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机房工艺规划设计交流.ppt_第1页
传输机房工艺规划设计交流.ppt_第2页
传输机房工艺规划设计交流.ppt_第3页
传输机房工艺规划设计交流.ppt_第4页
传输机房工艺规划设计交流.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输机房工艺规划设计交流,5所吴丹飞2009.9,主要内容,机房规划的目的机房功能规划传输机房布置原则传输机房设备分类规划传输机房走线架(槽道)布置要求传输机房的孔洞分配与其他专业的协调尾纤槽道介绍机房内设备、走线架照片示意举例:浙江湖州二环西路传输机房规划设计,要点概括,机房规划目的,机房规划的目的:1、前瞻性的对机房使用情况做整体布局规划,避免后期设备布置凌乱、无序,出现机房面积利用率低的情况。2、通过对机房空间设备放置数量进行预测统计,了解机房所能满足的使用年限。3、避免因机房梁下净高不足或机房内消防管道布放的高度过低,而影响后期机房走线架或风管布置。4、避免出现机房上线空洞不足的情况。,随着机房内设备的不断增加,在中心传输机房建设及设备布局中,如何在机房内合理地进行设备的布局,提高机房的有效使用面积,减少线缆的不合理布放,克服以往在机房建设及设备布局中的不足已逐渐成为建设方关注的焦点。以移动公司为例,近年来所建设的机房大楼,在建设初期,均进行全专业机房规划。,机房功能规划,机房功能设置:光缆进线室:首选地下进线室,次选半地下室和地槽进线方式;便于进线,进线室应靠主要马路侧;进局方向12个;一侧靠实墙,便于上线;电力电池室:尽量靠近通信机房负荷进行设置,应考虑直流系统全程3.2V压降的要求;可选择几个楼层共用一电力电池室或每层独立设置电力电池室的方式;尽量安装于靠近低配输出线缆或密集型母线上线孔洞一侧;传输机房:因传输机房与其他各个机房之间的通信线缆较多,建议可考虑将传输机房设置于中间楼层,以方便交换、数据等机房与其进行线缆互通,还可提高孔洞的使用率;以地市公司为例,传输机房需求的设备装机面积相对较小,因此可在传输机房层设置相对较大面积的电力电池室。,传输机房布置原则,应根据近、远期规划统一安排,以近期为主。应使设备之间的布线路由合理,减少往返,布线距离最短,应便于维护和施工。应照顾自然采光及有利于抗震加固。在机房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主设备与DDF架垂直布放。在有利于提高机房面积利用率基础上适当考虑机房的整齐和美观利用光纤槽道解决机房尾纤、跳纤走线问题,使机房内任何一个机架的上方均能灵活地上下跳纤以进入设备和ODF架。,全局布置原则,传输机房设备布置原则,设备机架列架间宜采用面对面或面对背的单面排列方式,如在原有机房装机,应充分结合原机房设备布置方式,在机房负荷允许条件下新建机房也可采用背靠背双面排列方式。(目前机架设备大量采用前进风、后排风的方式;因此在设备布置时采取“面对面、背靠背”的机柜摆放方式,机柜的正面为“冷通道”的冷空气区,冷空气流经设备后形成的热空气,排放到两排机柜背面中的“热通道”中,通过热通道上方布置的回风口回到空调系统,使整个机房气流、能量流流动通畅,提高了机房精密空调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制冷效果。)主设备应排在同一机列内或相对集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光纤分配架排列可相对集中(新机房一般考虑ODF集中放置);数字分配架应单独成列或相对集中,2Mbit/s和155Mbit/s接口数字分配架均应单独成列,开辟数字分配架区域,数字分配架的布置应预留近期扩容的足够位置。机房内柱子建议设置于设备列中,以保证空调送回风通道的顺畅及维护通道的便捷。在前期设备设备布置时必须考虑后期设备搬运维护通道。,设备布置原则,设备列间距要求,l主要走道宽度:单面排列机列机房应不小于1.3m;双面排列机列机房应不小于1.5m。l次要走道宽度:短机列机房应不小于0.8m,个别突出部分可不小于0.6m;长机列机房应不小于1.3m,个别突出部分可不小于1.0m。,l机列之间的距离:相邻机列面与面之间净距应为1.2m1.4m;相邻机列背与背之间净距应为0.7m0.8m;相邻机列面与背之间净距应为1.0m1.2m;机面与墙之间净距应为0.8m1.0m;机背与墙之间净距应为0.6m0.8m;,列间距设置,传输机房的设备分类,1、电源设备(电源区域传输区域):电源分支柜、蓄电池、各列的列头柜。2、传输设备:根据本节点在运营商网络的位置,主要分为一干传输设备、二干传输设备、本地网传输设备。一干、二干传输设备主要为波分、10G为主(或者是中继传输设备),本地网传输设备以10G/2.5G为主,根据业务发展的趋势,近几年也在逐步的配置波分设备,用于放置网管路由器等小型设备的综合机柜。3、BITS设备,主要为本地网的传输设备提供精确的时钟信号。4、ODF,光纤分配架。5、DDF,数字分配架,包括传输专业的和交换专业的。6、数据设备目前的专用传输机房基本不设置。,传输机房的设备区域分配,1、电源设备区域:交流配电柜直流配电柜蓄电池等等电源专业统一规划,2、传输主设备区域:ODF列,3、DDF区域:2M155M自成一列;一干二干可置于同一列;本地网设备单独成列;如有交换侧DDF需与传输侧分列放置。,一干设备列:列头柜、一干设备、BITS二干设备列:列头柜、二干设备、BITS本地传输网设备列:列头柜、本地网设备,传输机房的设备区域分配,由西向东,由东向西,1、提高机房利用率2、维护方便性3、结合电梯位置,综合考虑设备搬入时的便利性4、设备列设计时需考虑包柱子5、预留好空调的装机位置,设备量少时,可考虑做区间隔断提高空调利用率。节能,传输机房,设备列布置,传输机房的设备区域分配,传输机房,电源,传输主设备,DDF区域,ODF,一干,二干,本地网,本地网,电源,传输主设备,DDF区域,ODF,一干,二干,本地网,本地网,方式一,方式二,传输机房的设备区域分配,传输机房,电源,传输主设备预留,ODF,一干,二干,本地网,本地网,DDF区域,电源,ODF,一干,二干,本地网,本地网,传输主设备预留,DDF区域,方式三,方式四,传输机房的走线架(槽道)设计,走线架设置:主走线架列走线架过桥架绕柱走线架,所走线缆类型不同:尾纤、光缆、电源线、2M通信线缆,机房内走线架的类型:,主过道平行,一般处于主过道上方,设备列上方,一般与设备列平行,一般与主走线架平行,与列走线架垂直,处于两个列走线架之间、主设备区域与DDF区域之间,传输机房的走线架(槽道)设计要求,1、尾纤:有专门的尾纤槽(主、列均有)2、光缆:进局馈线孔ODF机柜完全分离路由3、2M线缆:设备列上方走线与设备列上方至DDF区域走线尽量少交叉,层高允许的条件下可考虑分层立体式走线。4、电源线:与2M通信电缆分开绑扎,尽量分层布放。5、网线:可与尾纤设置在同一走线架。,对不同类型线缆的设计要求:,设备区,DDF区,设备区,DDF区,传输机房的走线架(槽道)设计要求,走线架高度设置:,新建机房根据电信专用房屋设计规范规定电信主机房净高应为32003300mm,因此在设有过桥走线架的机房,列架高度最高应为:3300150(布放电缆高)100(维护距离)3050mm,举例:梁下3950mm,预留空调250mm,消防400mm,可用净高3300mm。(DDF区除外)设备区机架高度2200mm第一层:2400mm列内尾纤、电力线缆第二层:2700mm列内2M通信电缆第三层:3000mm2M电缆过桥走线布放电缆高150mm,维护距离150mm。,净高允许的条件下,适当放宽2层之间的距离,便于维护。最宽300mm。,净高有限时可适当压缩第一层走线架与设备顶距离,最小可压缩至2280mm,层间应保持250mm。,传输机房的走线架(槽道)设计要求,走线架宽度设置:,1、列走线架宽度:一般与设备列同宽,或略宽于设备列。(600mm或800mm),2、主走线架宽度:一般根据机房大小设置,机房小设备列少考虑600mm,机房大设备列多的可考虑800mm。,3、过桥走线架宽度:根据机列多少可设置成800mm/1200mm。,无特定的标准,根据机房条件、机列数量、机房可容纳的设备数量,灵活进行调整设计。,传输机房的孔洞分配,机房内孔洞:建筑工艺设计时均已设计好,孔洞结合机房规划进行分配。,1、电源专业:工艺母线槽上线洞孔、空调母线槽上线孔洞、直流电源上线孔洞、交流电源上线洞孔、工作/保护接地线上线洞孔、光缆加强芯保护地排上线洞孔,2、交换专业:中继线缆上线孔洞,3、传输专业:光缆上线洞孔、网线上线洞孔、尾纤上线洞孔,如孔洞各专业分配后还有闲置,可定义为x专业备用孔洞。,2000mm,600mm,与其他专业的协调沟通,照明、消防管线、空调风管和走线槽道的敷设布置应统一考虑,不得自行其事。机房照明往往在设备安装后,被空调风管和走线槽道阻挡。因此,灯具不宜吸顶安装,采用吊挂方式,便于以后位置和高度随时变更和调整。消防管应贴梁安装,主管沿墙,尽量不与空调风管交叉,风管尽量利用井字梁高差穿越。空调风管布置在消防管的下方,空调风管和消防管的总高度控制在400600mm范围之内。消防的温感、烟感或光感探测器的高度不宜超越风管下沿。,走线槽道应在消防管和空调风管安装之后再安装,主槽道沿两侧走廊布置,吊挂或用立柱支撑在机列端的上方,风管的下方;列槽道安装在机架的上方,在有风管的地方,利用机架支撑;在无风管的地方,也可吊挂。,消防、空调、设备安装设计人员之间应经常沟通,相互协调,前面的设计要为后面的设计着想,后面的设计要弥补前面设计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安装工程中的矛盾,使用户感到满意。,尾纤槽道的设计,从各电信运营商的大多数机房来看,因通信机房布线无规范、不规则并在不断地扩容中,使得机房非常凌乱,已造成维护困难、不易及时处理故障,还存在消防隐患等问题,而且随着光尾纤、跳纤数量的日益增多,已趋于无序、不可管理的状况。各电信运营商均想彻底解决而又苦于系统割接影响业务、机房无改造空间、目前尚无可靠和节约投资的办法等原因而束手无策。,目前在国内各大电信运营商的通信机房内,光尾纤、跳纤基本上是与业务线一起布放在防静电地板下或机房设备上方的走线架上。光尾纤内的业务速率较高,但只有一层PVC保护层,十分脆弱,不像电缆有多层防护,因此大多数机房内均采用阻燃PVC材料、直径为2030mm的软管进行防护,由工程施工人员或设备运维人员从ODF架将光跳纤通过防静电地板或走线架布放到相应的DWDM或SDH设备上,这样从ODF架到设备就有很多软管,有时两根光跳纤就占用一根软管,既浪费机房的空间,又不美观且不利于设备的扩容。,背景,尾纤槽道的设计,采用光纤槽道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在传输机房内,使用光纤槽道可构成一个封闭的环,机房内任何一个机架的上方均能灵活地上下跳纤以进入设备和ODF架。,尾纤槽道的设计,光纤槽道的材料应选用阻燃ABS(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或阻燃PVC(聚氯乙烯)树脂材料。在实际的使用中,光纤槽道内的跳纤不宜放满,按经验一般放至槽道高度的2/3为宜。如果是5英寸(槽道底宽120mm)的槽道可放光尾纤570根(按直径为3.0mm/根,占光纤槽道容量的2/3估算)左右,而10英寸(槽道底宽240mm)的槽道可放尾纤1200根左右。一般要求ODF架列和连接不同通信设备列的槽道为主槽道,其每列安装设备上的槽道为列槽道。光纤槽道应与走线架一起设计和布局,主光纤槽道一般放在主走线架的上方;列光纤槽道一般安装在列走线架的侧面。,尾纤槽道的设计,设备布局示意图:设备列南北走向,ODF单独成列,也为南北向;DDF为东西向。,走线架示意:设备列走线架分两层,2300层走电源线和尾纤槽道、2600mm层走中继电缆!,斜坡走线架示意:传输设备高度为2200mm、DDF高度为2700mm,两个区域的走线架之间通过斜坡走线架进行沟通!,光尾纤槽道:主光纤槽道宽220mm、列光纤槽道宽110mm。,2M中继电缆走线路由示意:2M电缆从传输设备沿2600mm列走线架走线架到2800mm过渡走线架,再去相应的斜坡走线架!,2M中继电缆走线路由示意(续):2M电缆经2800mm过渡走线架,上斜坡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