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礼仪探析.doc_第1页
司法礼仪探析.doc_第2页
司法礼仪探析.doc_第3页
司法礼仪探析.doc_第4页
司法礼仪探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司法礼仪探析崇信县人民法院司法礼仪讲稿中共崇信县委党校 高禄璋 (2011.6.21) 当你迎着初升的朝阳,踏进国徽高悬的人民法院,你是否深深的意识到,你是一名“法官”,你扛着人民的重托,背负着祖国的期望。当你站在法庭里,穿上法袍,擎起法槌,佩带徽章,你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因为你背后站着你无数的同志们,站着为公平和正义不懈努力的有志之士,站着13亿共和国的公民 康德说过,这世上只有两样东西能震撼人的,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天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为了维护这份准则,你们曾经发出誓言,持正义之天平,挥法律之利剑,除人间之邪恶,守法律之圣洁,这是你们要坚持的原则 但对于普通公民来说,在他们的观念或期盼中,法院代表法律,法官代表公正,法官的这种职业特点决定了其职业道德和操守比其他行业要求更高,标准更严,2005年11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法官行为规范,平地一声惊雷,这又是对法官群体在业内业外行为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是避免法官职业活动受到各种侵蚀的又一剂清醒剂,它要求你们要保障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遵守司法礼仪、加强自身修养、约束业外活动。 正因为这个原因,长久以来打心眼里对法官怀着一种由衷的敬意,你们是从事着神圣事业的神圣的人,按照西方好多人的心态和理念,法官就不是人,他们是至高无上的“神”。提到法官,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法庭,在庄严的国徽下,坐在高高的法椅上,身披法袍、手执法槌,代表国家裁判着社会的是是非非,那就是法官!他往往令人产生无限的崇敬感,仅这种美好的感觉,世界上还有什么可比?这是何等的荣耀!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法官都是备受尊崇的,他们都以自己是一名法官引以为荣,美国一位著名的大法官说道:“当我回头看看世界上的各种职业时,只有法官的职业让我心动和感激,她有智者的渊博,有上帝的仁爱,有父亲的慈祥。我选择了法官职业是我一生中做得最好的事”。这段话该算得上是法官职业光荣感最淋漓尽致、最发自肺腑的一段表述吧。 于是,西方好多国家才常常把法律工作者和法官和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西方国家经常会出现国家元首大都是法律工作者出身。请各位看一组数字:美国建国222年中一共右44届总统(只有43位总统,因为其中第22任和第24任总统是同一人)。其中律师、法官和检察官以及熟悉法律的就占了32位。v 美国总统中有多少律师、法官出身 美国总统在地球上算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出身一直为全球高度关注。独立战争从1775年开始,到1783年结束,历经8年,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1789年选举总统,从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到现任总统奥巴马,共计44届(只有43位总统,因为其中第22任和第24任总统是同一人)。美国历届43位总统中有29位律师、法官、检察官出身(红色字体)。还有3位熟悉法律的(紫色字体)。只有12位不是法律专业背景的总统(绿色字体)。1、乔治华盛顿:土地测量员,军人2、约翰亚当斯:律师3、托马斯杰斐逊:律师4、詹姆斯麦迪逊:律师5、詹姆斯门罗:军人、律师出身6、约翰昆西亚当斯:律师,教授7、安德鲁杰克逊:军人、律师、法官8、马丁范布伦:律师,法官9、威廉亨利哈里逊:军人10、约翰泰莱:律师11、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律师12、扎卡里泰勒:军人13、米勒德菲尔莫尔:律师14、弗兰克林:律师15、詹姆斯布坎南:律师16、亚伯拉罕林肯:售货员,船员,土地测量员,邮政局长,律 师17、安德鲁约翰逊:裁缝、曾研究法律 18、尤利塞斯辛普森格兰特:军人19、拉瑟福德柏查海斯:律师,检察官,军人20、詹姆斯亚伯兰加菲尔:律师,教授(从政后内战期间曾做参军)21、切斯特艾伦阿瑟:教员,律 师,军法官22、格洛佛克利夫兰:律师,检察官23、本杰明哈里逊:律师,检察官,军人24、格洛佛克利夫兰:(与第22任总统为同一人)25、威廉麦金莱:教员,军人,律师,检察官26、西奥多罗斯福:无(22岁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次年退学从政)27、威廉哈华德塔夫脱:律师,首席大法官,检察官,学院院长28、伍德罗威尔逊:律师,教授,大学校长29、华伦加马利尔哈定:报人,法律天书30、卡尔问柯立芝:律师,检察官31、赫伯特克拉克胡佛:工程师32、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律师33、哈里杜鲁门:职员,杂货店老板,法官34、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军人35、约翰费吉雷尔肯尼迪:作家,记者36、林顿班斯约翰逊:教员(1935年在华盛顿市乔治敦大学法学院进修)37、理查德尼克松:律师38、杰拉尔德福特:律师39、吉米卡特:农场主40、罗纳德里根:播音员,演员,军人41、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军人,商人42、威廉杰斐逊克林顿:教授,律师43、乔治沃克布什:军人,商人44、奥巴马,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律师,参议员法官在英国公众心目中是法律的塑造者以及法律传统和理想的捍卫者。法官就是公众心目中法律的化身。正如伯利曼的评价“在我们看来,法官是有修养的人,甚至有着父亲般的慈严”, “被任命或选举为法官常被看成是一生中姗姗来迟的辉煌成就也是对其尊敬和威望在形式上的承认。法官的薪俸优厚,如果在高一级的法院任职还会配有秘书和研究助手,如果出任州最高法院或联邦法院系统的法官,那他的名字更会是家喻户晓,他的观点将引起报界的关注,并受到法律杂志的分析和评论。总之,他成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英美法系国家中,法官的产生可能存在着选举制和任命制的区别。但是在对法官地位的推崇上毫无二致。无论法律地位还是在普通公众心目中的地位,都可以用崇高的权威来概括。 在法国,法官的确被认为是公务员但是法官对成文法律的忠实执行和严格信守并不能完全用“狭窄、机械、缺乏创造性“这类贬义的词语来概括。相反地,评价法官的地位和作用主要看法官职业对社会公正的保障程度和司法公正的实现程度,换言之,如果法官通过自己那怕是”缺乏创造性、机械“的工作实现了审判的公正和社会正义;解决了纠纷和冲突;维持了社会秩序的和谐和稳定,有怎么能不获得尊重呢?事实上,大陆法系的法官也受到了普遍的尊重,由于他们出色的表现也使的法官职业做为一种具有很强荣誉感的职业吸引在和众多的青年人才步入法律行业。马克思说,“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德沃金指出:“法院就是法律帝国的首都,而法官是帝国的王侯”具有权威性的宪法或法律地位在几乎所有的成熟法治国家,无论是成文法还是非成文法国家都存在这一明显的标志,即都在宪法或者宪法性文件或者其他基本法律或者法律文件上明确了法官的地位,一般都没有直接规定最高或权威的字样,多数是从对法官的保障上入手来体现法官地位的有尊严的特殊地位,并通过对法庭秩序的维护以及法庭庄严气氛的营造(这些都有相应的法律或者法规加以确定)更加在形式上加深了法官的权威意识,如,有的国家规定蔑视法庭罪,可以不经程序直接由法官宣告获罪并立即执行。另外通过对法庭仪式的强调更加渲染了以法官的权威为中心意识的法庭威严,这些形式上庄重和审判结果一起成为塑造公众法律信仰和敬畏法官的良好心理的关键因素。实际上,许多国家将国家最高司法人员的任命和国家元首紧密的联系起来都反映了立法者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公众对法官地位的崇敬。尤其在一些国家意识较强,人民对国家元首有普遍的尊崇心理的国家宪法中这样的规定表现更为明显,如日本国宪法和法国宪法。一方面,法官应当是独立和公正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法官的审判行为常被视为“伸张正义”“主持公道”惩恶扬善、抑浊扬清的善行,理想化的法官曾被人们称为”青天”,在英语中大法官称为”justice”,该词又具有正义公平的含义,而法官一词”Judge”也来源于公正的含义。另一方面,法官也是纠纷的仲裁者。作为国家的官员,法官与其他政府官员所不同的是法官要依据其裁判权对各类纠纷进行裁判,这就决定了法官应该居于中立的裁判者的地位。 第一节 礼仪概述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中国便具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的、传统的礼仪规范,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大儒颜元曾曰:“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足见古圣先贤对礼仪的极端重视和崇高评价。礼仪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他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自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对社会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文明社会需要礼仪。礼仪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合乎礼制的行为规范, 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应该共同遵守的准则。这种规范准则, 既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 也有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习俗所形成的。礼仪是社会文化和文明的标志, 是约定俗成的人际交往准则, 也是一个人是否具备文明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涉及社会生活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至国家之间的往来, 召开大型国际会议, 国事访问,隆重典礼仪式; 小至个人之间的交往, 一个握手、一声问候。政治生活、社会活动、公务活动、人际交往, 都需要礼仪规范。由此而来, 产生了国务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外事礼仪、社交礼仪、家庭礼仪、习俗礼仪等等。而在种种礼仪当中, 公务礼仪最为重要,它是和公务活动、职场行为紧密联系的, 直接影响公务活动的结果, 因而对它的要求也最严格。作为一名法官,从事一种高层次的公务活动,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除了要遵守普通公民应遵守的礼仪外,还应遵守特别的司法礼仪。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条、条、条都做了较具体的规定。 礼仪作为一种调整人际关系的道德行为要求,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对个人而言,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于社会而言,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从礼仪的历史沿革看,现代社会的礼仪主要是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中,为表示尊重和友好的一系列行为、道德、社会规范和惯用形式。狭义的礼仪通常是指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即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在较大或较隆重的场合,为表示重视、尊重、敬意等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例如,在接待外宾时鸣放礼炮;外宾到达宾馆时,服务小姐在宾馆门前列队站立、微笑、鼓掌等。 礼仪也可以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礼仪即教养,素质体现了对交往礼节的认知和应用。 ()从道德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或标准做法、行为准则。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使用的一种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交际方式。 ()从民俗的角度来看,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形式,也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待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简言之,礼仪是待人接物的一种惯例。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种形式美,是人的心灵美的必然的外化。礼仪是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人们可以根据各式各样的礼仪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及交往尺度,合理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些礼仪规范,往往会使人们在交往中 感到手足无措,乃至失礼于人,闹出笑话,所以熟悉和掌握礼仪,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待人接物恰到好处。 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方;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只要讲究礼仪,事情都会做的恰到好处。总之一个人讲究礼仪,就可以变得充满魅力。 随着历史的发展,“礼”的内涵已经有了延伸和扩展,在许多场合它已成为“礼貌” 、“礼节” 、“礼宾” 、“礼仪”等的代名词。因此,礼是表示敬意的通称,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并约束自己行为以示他人的准则。礼属于道德的范畴,是社会公德中极为重要的部分。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用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的总和。礼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着人们的道德观念,确定着人们交往的准则,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在社会生活中,人人以礼相待,互尊、互爱、互谅,并成为自觉的行动,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礼貌的含义 礼貌是人们在交往时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它体现了时代的风尚与道德水准以及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它对人们交往时的基本要求是:诚恳、谦恭、和善和有分寸,做到待人“诚于中而形于外” 。礼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它主要通过礼貌语言和礼貌行为来表现对他人的谦虚和恭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礼貌表现在人们的举止、仪表、语言上,表现在服务的规范、程序上,表现在对客人的态度上。一个微笑,一个鞠躬,一声“您好” ,一句“祝您旅途愉快”,这些都是礼貌的具体表现。良好的教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礼貌的基础。在有教养的人们中间,礼貌应该是出于自然的。因此,我们应该自觉地培养和训练自己良好的礼貌习惯。 从道德、社会风尚方面来研究礼貌,可以将它分为三类:一是各种公共场所最起码的行为准则;二是各种个人交往中最起码的礼节;三是个人私生活中起码应有的行为习惯。礼貌的主要内容包括:遵守秩序,言必有信,敬老尊贤,待人和气,仪表端庄,讲究卫生。礼貌的内容既是社会公德的核心内容,也是商务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礼节的含义 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礼貌在语言、行为、仪表等方面的具体规定。礼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相互表示尊敬、祝颂、问候、致意、哀悼、慰问以及给予必要协助和照料的惯用形式,是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从形式上看,它具有严格的仪式;从内容上看,它反映着某种道德原则,反映着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善。例如,在某人生日那天,他的亲戚、朋友、同事、同学对他说一句“生日快乐” ,或给他送上生日贺卡,或送上一束鲜花,或送上一个生日蛋糕等等,这是礼节;在宴会服务时,服务员送茶、斟酒、上菜、送毛巾等按照先宾客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等程序进行,这也是礼节。在国际交往中交际礼节也是各式各样的,日常见面礼节就有鞠躬礼、点头致意礼、举手注目礼、握手礼、吻手礼和接吻礼等。虽然现代社会的交际礼节有从简及趋向一致或相通的趋势,但是,各国人民的文化特征是客观存在的,使用起来就存在着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习惯。因此,我们平时应十分注意不同礼节的具体运用,在交往时必须注意尊重对方,以避免出现“失礼”的行为。 礼仪的含义礼仪作为一种调整人际关系的道德行为要求,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对个人而言,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于社会而言,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从礼仪的历史沿革看,现代社会的礼仪主要是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中,为表示尊重和友好的一系列行为、道德、社会规范和惯用形式。狭义的礼仪通常是指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即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在较大或较隆重的场合,为表示重视、尊重、敬意等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例如,在接待外宾时鸣放礼炮;外宾到达宾馆时,服务小姐在宾馆门前列队站立、微笑、鼓掌等。礼、礼貌、17、礼节、礼仪的联系与区别 礼、礼貌、礼节、礼仪,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是: ()礼包括礼貌、礼节、礼仪,其本质都是表示对人的尊重、敬意和友好。 ()礼貌、礼节、礼仪都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其区别在于: ()礼貌是礼的行为规范。 ()礼节是礼的惯用形式。 ()礼仪是礼的较隆重的仪式。 简言之,礼指的就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则是指人的容貌、举止。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礼仪是人类为维护有序的社会秩序、稳定的社会环境及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她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等方式固定下来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共性契约。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水准和生活品质的反映。凡是讲究礼仪的国家和民族,一般都拥有比较优秀的文化传统,比较发达的科技水平,比较先进的管理水准,比较富足的经济基础,比较系统的道德规范。从企业、团体、单位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国际化的大企业,都有独具特性的、与企业的定位和企业的内涵相匹配的专属礼仪,且都把这种专属礼仪作为企业文化的极重要的内容,同时这种专属礼仪也是国际认可、尊崇该企业的一项重要标志。这种专属礼仪作为企业文化的极重要的内容,同时这种专属礼仪也是国际认可、尊崇该企业的一项重要标志。 第二节、司法礼仪简说司法礼仪不仅仅因其为一种看上去很美的仪式而存在,一位法学家这样评价英国法院的司法礼仪:“它通过庄严的法庭,法官、律师、公诉人的法袍和假发,法庭中其他人对对法官表示出高度尊重等等,营造出一种气氛,所唤起的不仅仅是人们对于法官、法院以及法律的敬重,更唤起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国家的自豪。同时,不断重演的这类庄重而严格的礼仪也使得的身处其中的人们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对于秩序的热爱。公民对于秩序的尊重,对于法治的讲求,无疑是民主国家的命脉所系。”有鉴于此,我国最高法院的法官职业道德准则作出规定:法官应当遵守各项司法礼仪,保持良好的仪表和文明举止,维护人民法院的尊严和法官的良好形象。在我国古代司法官员兼具行政官员的职能,在司法活动中司法礼仪往往透露出行政礼仪的气息,司法人员的形象表露为居高自傲、盛气凌人、庄严威武,司法礼仪则体现着浓厚的封建性、不平等性和长官意志性。而西方国家一般对司法礼仪比较重视,对司法人员的礼仪要求甚高,以适体的司法礼仪来反映司法文明、博取民众对司法的尊重和信任,因而法官大都是文弱的老书生或老绅士,彬彬有礼、温文尔雅,体现出浓重的礼仪风范。我国古代法官庭审礼仪的影子。“起诉”人在衙门外击鼓后,衙役们迅速穿戴整齐,手持庭杖列队进入大堂,待“法官”地方行政官员一脸严肃、迈着方步出现在大堂上时,高呼威武。“法官”大人坐定后,一拍惊堂木,就开始了审案。其实,我国的庭审礼仪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在原始部落里,礼仪主要用于供神、祭祀、惩处,以示对天地神灵和祖先的敬意。到了阶级社会,礼仪逐渐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和等级制度的表征,有些逐渐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礼制,其中包括了庄重、严肃的法官庭审礼仪,如着装、语言、举止等规范。因我们近两千年的阶级社会一直实行司法与行政合一的体制,各级政府官员除了在衙门处理日常政务,还担任“法官”兼理讼事,所以中国古代“法官”升堂问案庭审的礼仪脱胎于政务礼仪,带有浓重的政务礼仪色彩。 在西方,“礼仪”一词源于法语,它的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古代法国的法庭把各种规则写在进入法庭的通告证上,让人们去遵守。它包括法官、法官辅助人员、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以及旁听者应当遵守的礼仪规则。自古以来,西方国家法庭的布置豪华典雅而且庄重,法官身着黑色或红色的法袍,有的还戴着精致的假发或者帽子,坐在高高的审判台后,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闪烁着慈祥睿智的光芒,身边堆起了高高的法律典籍,整个法庭鸦雀无声,无论当事人还是旁听者,都怀着仰慕和崇拜的心情,注视着法官的举动,聆听着法官声音。人们普遍认为,法庭和教堂一样是非常神圣的地方,法庭上法官的言行举止是社会礼仪的典范。在西方,人们把法官比作“仅次于上帝的人”、“文化界的巨人”、“慈父般的人物”等,以“完人”的标准要求法官,对司法礼仪也有很高要求。美国律师协会司法行为准则要求法官在“审案时保持法庭秩序,注意礼仪”,“法官应当对诉讼当事人、陪审团成员、证人、律师和其他在正式场合与法官打交道的人具有耐心和尊严且彬彬有礼”等。德国法官不仅要精通法律,具有很高的理论造诣,而且要阅历和社会实践能力极为丰富,尤其在人格、品行上经受得住考验。一些西方国家对法官的年龄要求,往往就是考虑道德礼仪的修炼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些司法礼仪的要求,是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文化思想在司法活动中的一种表现。 一、遵守司法礼仪是法官职业的需要 司法礼仪是指司法活动的主体(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以及其他参与司法活动的官员、旁听人等)在司法活动中所应当遵守的礼节、仪式和其他交流与行为的态度和方式。为了体现法律权威,维护法庭尊严,严格司法程序,规范法官行为,最终保障当事人权益,许多法院纷纷制定法官办案守则和法官行为规范,规定了法官忌语,法官文明用语。之所以要做这样的规定,说明法官队伍中确实存在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有些法官行为有悖其职业道德。为此年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准则,为衡量、约束法官的行为提供了基本标准和依据。最高法院于2001年10月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2005年11月制定颁布了法官行为规范(试行)。两个文件的颁布实施,对人民法院加强队伍建设、改进司法作风,发挥了重要作用。文件颁布以后,各级人民法院不断加强和改进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之后各省都相继制定并实施了司法礼仪规范 。比如我看过河南省人民法院司法礼仪规范(试行)6章55条,贵州省法院工作人员司法礼仪守则6章114条。甘肃省制定并推广了甘肃省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指南、法官行为规范、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全省法院工作规范用语,进一步规范了司法礼仪和司法行为。 去年底,12月5号重新修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法官行为规范(试行)这两个文件。修订后的职业道德准则主体内容分为五章,分别是:忠诚司法事业;保证司法公正;确保司法廉洁;坚持司法为民;维护司法形象。每章包括3至5条具体条文,连同总则和附则,全文共7章30条。 2007年12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和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座谈会上指出,要“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切实承担起带领广大法官、检察官和其他工作人员保障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而不懈努力。”修订后的行为规范,以“三个至上”工作指导思想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为指导,以新的法律、司法解释、司法理念为依据,特别是按照调解优先、能动司法、司法便民的要求,对部分条文的具体表述进行了修改。为保障规范的贯彻落实,专门增加了“监督和惩戒”一章。全文共10个部分96条。 (一)遵守司法礼仪是由法官职业性质决定的。因为法官履行职责是在行使国家赋予他的审判权,是代表国家行使权力,履行自己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责。所以法官在审理案件时,要体现庄重、严肃的气氛,特别是开庭时,不仅法庭的布置要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而且法官个人还应严格遵守各项司法礼仪,如按规定着装,注意保持良好的仪表和文明的举止等。(二)遵守司法礼仪是公正司法的要求。积极推动国家司法改革和构建和谐法治社会,法官作为国家审判机关的工作人员,其行使职责的过程就是行使国家赋予审判权的过程,法官的职业特性要求法官必须遵守各项司法礼仪规范的要求,保持司法活动庄重、严肃,从体现法律的权威,讲究司法礼仪不是一种形式主义,它体现着法官的文明程度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严格遵守各项司法礼仪,是维护司法权威和司法尊严的客观必要,是维护人民法院的尊严的必然条件。(三)遵守司法礼仪有助于提高法官职业形象和公众对司法机关的公信力。法官的拥有的权力使其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公众对他的期望值与要求都很高,法官的行为与态度,直接影响着司法机关的形象和法官职业形象,法官行使的是公共权力,他的言行表现直接影响着司法的权威和形象,但它虽然法官审理案件依据的是事实和法律,从表面上看,法官规范文明的言行和是否遵守司法礼仪与案件的审理结果可能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但却关系到法官正常司法功能的发挥,有助于增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信任基础,融洽法院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不规范的言行必然会有损法官的职业形象,并极易使社会公众对司法的公正性产生怀疑。一个没有礼貌、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法官,即使他所作出的裁判结果是公正的,但其言行必然有损法官的职业形象,甚至影响人民法院的公信力。 (四)遵守司法礼仪,有利于法官在履行职权过程中定纷止争。作为一名在司法活动中严格遵守司法礼仪的法官在不同审判内容的法院审理过程中, 他的言行处处体现着司法的公正性,也更具有亲和力,更容易让当事人从内心产生对司法的依赖,认为他会公正审理案件,对他所作出的司法裁判愿意服从并遵守,可以减少缠讼案件。规范化的司法礼仪是法官职业首先要遵守的重要内容。比如在在庭审中良好的庭审礼仪是润滑剂、调节器,是纽带、桥梁、黏合剂,使法官和辅助人员、当事人、旁听者之间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气氛和融洽的关系,带领当事人持真诚理解的态度,通过摆事实、讲法律,动之以情,晓之以法,促进社会矛盾调解解决,取得双赢的良好效果,促进社会对法院、法官的理解、拥戴与支持。 (五)规范化的司法礼仪是法官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司法礼仪是法官、当事人和其他人员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逐渐积累而成的惯例。司法礼仪从内容到形式都符合法官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他反映着法官内心职业善恶感与是非感,关系着法官审判工作的质量。遵守司法礼仪有利于法官提高履行审判职责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法官作为一种特殊职业,是公正、公平、正义的化身,代表国家执行法律,解决社会纷争,处置违法犯罪,因而落脚点和出发点应高于现实。对法官形象的要求比一般社会职业人员更高、更严,这是司法维护法院司法权威性的需要。法院除了遵守普通公民应当遵守的文明礼貌规范外,还要遵守法院职业要求的特殊司法礼仪。因此,规范的法官司法礼仪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司法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二、法官在遵守司法礼仪中应注意的问题(一)保持良好的仪表和文明举止,以维护法院的尊严和法官的良好形象。实践中有些法官举止不雅穿着随便,使一当事人没有敬重感、其心目中地位大打折扣。、仪表。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的外观体现。一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搭配、是否端庄大方都与仪表有着密切关系。清洁卫生是礼仪的基本要求,实践中有的法官将法官制服当作“工作服”,制服很脏,满是油污,也有的法官制服甚至法袍满身褶皱,很影响法官的形象。服饰反映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低,审美情趣的雅俗。法官是一种特殊职业,必须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因此法官在工作期间要着法官制服,开庭要着法袍,女法官开庭时要将长发束起,不准浓装艳抹、染指甲,男法官不得留长发、胡须。法官不得将头发染成奇特颜色等与法官职业不相称的修饰。法官在非工作时间着装也要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着装的要求,要学会穿着打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协调一致。、仪态举止。法官要经常与当事人交谈,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法官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法官在接待当事人中态度要诚恳、声音大小要适度,语调要平和沉稳,法官威慑力不是靠洪亮的声音,或刻薄的语言。法官谈话的姿势往往反映出他的性格、修养、和文明程度,法官在接待当事人中,特别在开庭中要目视当事人,认真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其他与案件无关的材料,或面带倦容,心不在焉。法官在庭上的座姿要端正,腰背挺直,肩放松,庭审中入座、起座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座,弄得桌椅乱响,造成尴尬气氛。要给人以文雅、稳重的自然美感。(二)法官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人格尊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金正昆教授讲过这样一段话,他说:“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同事是种本分,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客户是一种常识,尊重所有人是一种教养”。这段话涉及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体现以尊重为本的理念。司法活动中亦应当体现对人的关怀和尊重。人格尊严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审判活动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甚至犯罪嫌疑人的人格都应得到尊重。过去人们把法律看成铁面无私、冷酷无情,但更应看到,法律制定的初衷包含善意,有教育和强制多种职能,既与人为难,又与人为善。、认真耐心听取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意见,耐心应是法官必备的素质,也是交流中应当遵守的一种礼节。 因为法院是当事人说理的地方,当事人到了法院,就想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都倾吐给法官,如果法官没有耐心,表现出不耐烦,或者随意制止打断当事人的发言,往往会给当事人造成一种印象,这位法官不公正,他不允许我发表意见。许多上诉案件中,当事人都表达了这种看法。审判工作中我们有一些法官能够巧妙地掩饰自己的不悦,也有些法官有较高的忍耐力,但也有一些法官常常以相当明显的方式表现出自己内心情绪的变化,动辄打断当事人的陈述,甚至大声训斥,一个合格的法官应当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有时当事人在庭上不断反复陈述他的观点,你可能一句话也听不进去,或者早就听清楚了,但此时你也必须保持形式上的耐心和礼貌。 、法官言行要谨慎,要使用规范、准确、文明的用语,不得有任何不公的训诫和不恰当的言辞,避免随意性和倾向性的语言。如开庭中经常会遇到老师、同学做代理人,如果过分热情、亲近,很可能会造成一方当事人对审判的公正性产生怀疑。也有的当事人仅仅因为法官告诉他对方什么财产也没有,交钱也白交钱而没有查封写信告状,说法官有倾向性,可以看出法官的表述没有错误,但当事人却不能接受他的说法。语言是一种艺术,如何表达让当事人接受是一门学问,作为一名称职的法官也要不断总结、探索语言技巧。另外法官要注意对待当事人和律师不得使用侮辱、讽刺、挖苦等语言更不得与当事人发生争吵甚至打骂行为。 、法官不得表现出以权压人、以势压人的态度和言行。在诉讼活动中,法官处于指挥者、决定者、仲裁者的地位,即处于绝对优势。但是这些权利只能为实现公正审判的目的才能行使。法官应当十分慎重地行使强制权力或者表露出以强制权解决一些不需要强制权来解决的问题。宋鱼水曾说过:“我是一个温和的人,即使工作的时候,也很难摆出那种很严肃的样子。温和是我的风格”他发现法官过于严肃容易让当事人紧张,当事人紧张,表达迟钝、不完整,不利于查明案件,宋鱼水温和的性格创造了一种让当事人充分自然表达的氛围。(三)法官开庭时应当遵守法庭规则,并监督法庭内所有人员遵守法庭规则,保持法庭庄严。法庭是法官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司法礼仪表现最充分的地方。法官是法庭的主持人,是法庭秩序的维护者,也应当是法庭规则的模范遵守者。因此法官要准时出庭,不缺席、迟到、早退。不随意进出走动,影响诉讼参与人的注意力。法官在庭审过程中不得使用任何通讯工具,要保持对审理案件及其有关证据的注意与耐心,不得分心做其他与工作无关事宜。审判实践中时常发生一些不遵守法庭秩序的情形,如庭审中合议庭往往流于形式,除主审法官外,其他审判人员不注意当事人的陈述和提供的各项证据,甚至在庭上翻阅自己主审的案件,或写判决书、裁定书,也有的审判人员翻阅其他法律书籍,还有个别的审判长开庭时仅在法庭调查前做些必要的程序审,法庭调查完全交给主审人。这些行为的表现会使法官失去对当事人、法庭秩序最基本的礼貌和尊重。“文明体现素质,礼仪朔造形象”孔子说过一句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实,最初的文明礼仪,无外乎表达一种善意、一种尊重,在等级社会里,他渐渐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今,他更多的是反映人的修养和素质。审判活动中,法官的言行举止加以得当的礼仪,留给当事人的印象是,法官不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而是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以礼待人使人信,依法判案令人服,作为一名法官,不仅要努力探索法的精髓,也要孜孜追寻礼的内涵,礼法并用,取信于民,服务于民,这是以人为本在司法工作中的具体化,也是司法文明和司法为民的生动体现,也是法院深入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应有之意。当前法官不遵守司法礼仪的表现 引例1:西充县法院开庭事件,引发了社会大舆论和法院大反思。2008年1月3日,在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法院审判庭上,审判长着普通法官制服,女法官不爱法装爱红装,竟然穿着一款红色毛领的羽绒服,并在庭审中打手机长达2分钟,书记员不仅身着便装,还一边抽烟一边听案记录。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原告作陈述时,审判长的手机响了,他掏出手机通话近1分钟,被告有几次看审判长根本没听自己的陈述而知趣地停下来,庭审出现短暂的中断。这一怪象被记者抓拍,几张照片在2008年1月5日的人民图片网上作为图片新闻发表,全国舆论界顿时一片哗然,影响极坏,在人民群众中的人民法官形象一落千丈。就从这一个小小的庭审中,引出了许多当前司法礼仪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对西充县法院审判庭这一事件各大媒体纷纷撰文抨击:新京报1月5日刊登了杨春霞记者的评论亵渎法庭的法官,无法赢得尊重。1月5日新华网当庭打手机的法官怎么主持公正,评论说: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案件,本应是非常严肃的事。然而报道说,上述庭审怪象在基层法院并不罕见,让人不由得担心:如此心不在焉地拿人民群众的案件当儿戏的庭审怪象,何来司法公正?试想,庭审中法官居然不仔细听取双方陈述,老百姓怎么指望审判出一个公正的结果? 1月6日广州日报刊登了法庭非菜市场,法官岂可如此随便,1月7日的深圳商报刊登维护法律尊严从司法礼仪开始,评论说如此庭审有损法律尊严。相关媒体还刊登了其它文章,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对此现象最高人民法院引起高度重视,在有关会议上专门就法官的司法礼仪作了重要强调。不遵守司法礼仪的表现:法院是捍卫法律尊严的地方,然而我们时常遗憾地看到有个别法官驾驭庭审能力差,甚至随意训斥当事人、律师,说话时语言粗俗、随便打断诉讼人的发言,表露出一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形象,与人民法官的称谓很不协调。在法庭审理中,不认真、耐心地听取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发表意见,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不尊重,开庭时随意打断或者制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发言,使当事人一方怀疑法官有偏袒之心。有的法官随意接听手机,少数基层法官着便装上庭或者法官制服与便服混穿,仅此行为举止而言,就让法律的尊严丧失殆尽。还有庭审前法官姗姗来迟,有的还一身酒气而来,有的法官庭审中坐姿散漫,前俯后仰,翘着二朗腿,东张西望、随意出入,有的甚至在法庭上发短信、剪指甲、挖鼻孔。有的女法官打扮不庄重,戴金挂银,化着浓装,梳披肩发,低头看案卷时头发披散开来,很不雅观,很不严肃-如此装束和举止,体现不出对律师和当事人的尊重,更体现不出对法律的尊重,有悖于法官的职业道德,个别法官却在践踏法律的尊严,严重影响了法官的形象。增强礼仪理念,提高礼仪素养法官的司法礼仪是在司法审判活动范畴中对法官语言、服饰、仪容、举止等的礼性化、仪式化的要求,是法律精神对法官内在要求的外在表现形象,礼仪并非仅仅是言谈举止,从根本上说,它是一个人内在素养的外在表现,真正受人称道的礼仪是由内而外的。西方的一些国家,司法活动中会戴假发、穿法袍,体现的是一种庄重、神圣,关键是司法需要的是内心与行为一致,是表里如一的敬仰,不拘小节,所导致的恶果就是亵渎了法律的尊严。法官在日常工作和社会交往中需要特别注重细节。法官是法律由精神王国进入现实王国控制社会生活关系的大门,法律借助于法官而降临尘世。这是德国著名法学家拉德布鲁赫曾对法官的高贵职业特性所做的生动描述。这表明,法官实际上是一种极具神圣品质、不同凡响的职业,而这种高贵职业特性,必然又是离不开高度自尊自律的人格来支撑、维系的,所谓人必自尊然后人尊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四章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的规定,法官应当严格遵守各项司法礼仪,保持良好的仪表和文明的举止,维护人民法院的尊严和法官的良好形象;任何一种纰漏或瑕疵,比如法官在庭审时的言行失范,比如判决书中的粗心大意,都会影响当事人及公众对司法质量的评价,对司法公正的信任度受到严重影响。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法官司法礼仪要保持中立、公平正义、司法为民、尊重和保障人权,以人为本,树立法官与当事人之间平等的理念,充分彰显司法文明,实践司法爱民的司法理念。法官从内心理念上树立起牢固而崇高的司法礼仪理念。法官的司法礼仪理念和素养是法官任职前必须具备且要不断提高完善的。引例2:礼仪小姐身着黑装参加开业庆典合适吗?礼仪公司的礼仪小姐身着黑装参加一家公司的开业庆典,引起该公司的极度不满,并拒付1万元服务费。后经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经调解,原告礼仪公司同意减去服务费6000元。 2004年3月,上海鸣苑公司准备举行开业庆典。3月16日,该公司与松江礼仪服务中心签订服务合同,为该公司组织一场开业庆典活动时的礼仪服务。4月8日,礼仪服务公司为鸣苑公司开业典礼提供了鲜花、气球以及礼仪小姐等各种服务,但是令鸣苑公司费解的是,所雇佣的礼仪小姐衣着黑衣、黑裤,头戴黑花,脚穿黑鞋,完全不像是开业庆典,倒是象办丧事。当时,公司提出请礼仪小姐回去换装,但礼仪小姐不同意,理由是公司离市区较远,换装后再赶回来根本来不及的。由于时间紧,庆典就只好开始。 事后,鸣苑公司对礼仪公司极为不满,并拒付1万元的服务费。松江礼仪公司多次催讨不成后,向法院起诉,要求被告上海鸣苑公司支付服务费用1万元。 被告认为,原告服务有伤风俗,所雇佣的礼仪小姐衣着黑色服装,头戴黑花脚穿黑鞋,完全没有开业的喜庆,庆典不吉利,因此拒付服务费。而原告认为,双方在服务合同中明确约定“礼仪小姐6名,统一服装,淡色调或职业装”。礼仪小姐身着黑色西装属于职业装的范畴,符合合同约定,被告应当按约支付服务费。 法院认为,原告礼仪小姐一身黑装,有违一般中国人对于喜庆的正常理解,原告的履行行为不符合善良风俗,存有瑕疵,所以应当在服务费中扣除关于礼仪小姐的费用,但是原告提供的其他服务的费用被告应当支付。经法院调解,原、被告双方互相谅解,达成六四开的协议。问题与思考:这个案例能够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司法礼仪作为一种司法程式性的要求,是司法活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现代司法文明的一个重要表征,有其独特内涵和作用。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有着几千年的古老文明,礼仪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礼仪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成为时代共识的行为准则规范。体现着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司法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必然要求有符合司法规律的礼仪准则,司法工作人员除了要遵守普通公民普遍遵守的礼仪规范外,还应当遵守因其特殊职业身份的需求的司法礼仪。三、司法礼仪含义在我国古代司法官员与行政官员是混为一体,在司法活动中司法礼仪往往透露出行政礼仪,司法人员的形象表露为居高自傲、盛气凌人、庄严威武,司法礼仪则体现着浓厚的封建性。不平等性和长官意志性。在我国现代司法活动中,随着现代法治时代司法活动和司法工作人员素质要求的提高,司法礼仪也逐步被提到重要位置。关于司法礼仪,学者众说纷纭,往往都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司法礼仪,是司法活动主体(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以及其他与司法活动的人员等)在司法活动中应当遵守的礼节、体现着公平、公正、公开,反映着司法工作者的职业善恶感与是非感。关系着司法机关及司法工作者的工作质量,所以每一个从事司法工作的相关人员都应该恪守司法礼仪,做到文明、规范、努力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四、司法活动要依赖仪式从很古老的时候,司法就跟仪式发生了不解之缘,一直到今天司法界仍然在世界范围内保留古代仪式最根深蒂固的一个领域。司法界这种特别注重仪式的情形,是不无原因的。第一个原因。是在远古时代,蒙昧时期,人们对于神有一种崇拜,早期的时候,假如办理一件处理起来非常麻烦的案件,找不到谁是嫌疑人,证据灭失了,双方的争议如何解决?人们相信神的力量, 能够帮助解决问题。神命裁判就出现了,古典的裁判除体现出对神的依赖,还体现在对许多法律行为的依赖。古罗马时期有一种合同,或说契约,这个契约订立必须要经过特定的仪式。如果没有履行这种仪式,当事人双方没有说相关的话,这个在契约本身就没有了效力。这些传统深刻影响了司法使得我们的司法到现在仍然是极度重视仪式的领域。第二个原因。就是在处理案件解决纠纷过程中人的局限性。司法工作是一个特别难的工作。而从事这个工作的是一些肉眼凡胎的人,早期人们都相信这是神才能用胜任的工作,但现在我们把纠纷交给了人,那么如何让这个人变得跟常人不一样,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我们又以从影视中发现法官戴的是披肩发、穿的是法袍,律师、检察官也戴假发,其实他们追求的是让人变成不像人,变成神,如此才能让人承担起过去神才能做到的工作,有许多事情我们没有办法依靠人来解决,比方说证人作伪证,怎么样才能查证一个人是不是在说假话?怎么样才能查证一个人是不是在说假话?怎么样才能让一个证人不说假话?他就是睁着眼说假话,怎么样办,有时候就不得不依赖一些仪式化的东西,比方在西文的法庭,证人一定要手按圣经,向上帝发誓。第三个原因。只有仪式化的过程才能唤起司法人员的荣耀感,我们都知道没有一种职业像司法工作那样特别需要公众的关注。包括当事人对他的尊重。他们是这个社会中一群最杰出的人。否则怎麽可以评判别人的案件。什么方式能够唤起司法人员的荣耀感呢?仪式经常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比方说在英国,上议设院里面的法官。穿着猩红色的法袍。鱼贯而入,出席会议。那个时候就有一种特别的尊严感。让当事人肃然起敬。我相信这个法袍可以有效地给法官一个提醒。让他知道自己是一个非常有尊严的人。自己的行为要做到非常的坚定。不可以恣意妄为。 第四个原因。司法需要仪式是当今时代的需要。因为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交往日趋频繁,国际一体化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