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体诗六首,关于近体诗,山居秋暝,登高,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其他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体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主要有律诗和绝句两种类型。,关于近体诗,要押韵,要对仗(对偶);篇有定句(84),句有定字(75)字有定音(平仄)难点!,特点,诗句字数整齐。规定诗句数量。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有严格的声律要求。偶句押韵,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句中平仄相间,上下句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关于近体诗律诗,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关于近体诗绝句,我们现在普通话里有四个音调:阴平阳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而古时却多一个声调,“平仄”常被称为“绝学”,几近失传。下面只作简单介绍:,1.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主要有三条:,近体诗的平仄组联规则,1.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举例:,塞下曲(卢纶)林暗草惊风,仄仄仄平平(韵)将军夜引弓。平平仄仄平(韵)平明寻白羽,平平平仄仄没在石棱中。仄仄仄平平(韵),2.上下两句(上下联)之间平仄相对,若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则对句为“平平仄仄平”,,若出句为“平平平仄仄”,,则对句为“仄仄仄平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相对,相对,近体诗的平仄组联规则,近体诗的平仄组联规则,3.相邻两联之间平仄相粘,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称“首联”,“颌联”,“颈联”,“尾联”。相邻两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例如:,春望(杜甫),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恨别鸟惊心。仄仄仄平平。,烽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家书抵万金。平平仄仄平。,白头搔更短,平平平仄仄,,浑欲不胜簪。仄仄仄平平。,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近体诗的平仄变通规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不过,对于一句的最后一字,却不可不论。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偶数句的最后一字要押韵的位置只能用平声字,又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的最后一字就要用仄声字。,另外,近体诗的首句可以押韵。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最后一字也要使用“平”声字。这时,第二句的最后一字还是用平声,并不遵循平仄相对的规则。,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对仗,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对仗,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无对仗,黄鹂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对仗,1.基本要求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基本要领朗读吟诵,整体感受。披词入情,激发感情。展开想象,探究意境。感受韵律,品味语言。,近体诗鉴赏的要求及要领,“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著有王右丞集。,时间、地点、天气,静景:月、松、泉、石,动景:浣女归、渔舟下,诗人愿望: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基本思路,这首诗描绘了哪几幅山村晚景图?请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几幅图画。,展开想象再创意象,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追逐嬉戏,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画面总合,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深入探究欣赏品味,2、颈联按通常的说法应该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里诗人为什么先说“竹喧”“莲动”而后说“归浣女”“下渔舟”?,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砦)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字是诗眼,“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诗人愿意在此归隐。,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又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1、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2、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1、对课文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目中“山居”二字点明居住环境,“暝”是傍晚的意思。B首句中“空山”写出山中树林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此处有如世外桃源。C“竹喧”“莲动”两句是说浣女摇动竹枝,竹枝发出沙沙声;晚风吹来,莲叶摇曳多姿。D“随意”“王孙”两句是说春草任其凋枯,如此秋景,“王孙”亦可自留。,C,课堂练习,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B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秋暝”,创设出明净爽洁的环境。C中间两联摄取月、松、泉、石、竹、莲及浣女、渔舟八种景物,组合成宁静淳美而清新活泼的画面,诗中有画,寄寓诗人的高洁情趣。D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归来,山中不可久留”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自比,流露出隐遁消沉情绪。,D,课堂练习,杜甫登高,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曾先后官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安史之乱后,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晚年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杜甫也被誉为“诗圣”。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代表作品有: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有杜工部集。,浣花草堂,本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在四川,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成都草堂,买舟南下,却又病魔缠身,在夔州一住就是三年,生活困苦,身体很差。本诗就是56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写作背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是这样的画面:风凄急、猿哀鸣、鸟回旋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诗句赏析,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首联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此为千古名句,一仰一俯,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无边”放大阵势,“萧萧下”加快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对句精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诗句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这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极为凝炼。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这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诗句赏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诗句赏析,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译诗欣赏,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小结,刘备在三顾茅庐之前,向司马徽问道:“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司马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司马徽告别刘备出门时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丞相的祠堂到哪里去找寻?锦官城外的柏树郁郁森森。映着石阶的碧草独自地呈现着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唱着动听的声音。刘备三顾茅庐,是为了制定天下的大计,你辅佐两朝创业治国,竭尽了老臣为国为民的耿耿忠心。出征还没获胜自己却先死去,经常使得后世英雄泪满衣襟。,前四句写武侯祠,后四句先概括诸葛亮的功业,后述惋惜之情。诗中借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抒发了诗人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整体感知,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句赏析,诗句赏析,“首联是起,颔联是承,章法井然。”写祠堂内部的荒凉景色。满院的绿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荫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无人欣赏。景色的描写中灌注着感物思人的情绪,为下面转写人事作了过渡。,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句赏析,凝练地概括了诸葛亮的功绩:为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恩遇,出山辅刘备,联吴抗曹,取荆州,定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这样的辉煌业绩,被诗人用两句话概括出来,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倾慕。,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诗句赏析,“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统一全国的理想没有实现。诗句里包含了无限惋惜。时隔四十多年,永贞革新失败,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就曾吟诵过杜甫的这首诗。南宋抗金名将宗泽,正要收复祖国山河时,不幸病危,临死也曾吟咏过这两句诗。这一方面说明了杜诗的成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浩然正气激动人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对两首杜诗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B,A、登高首联,勾画出一幅秋天肃杀之景,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凄楚。“风急天高”“渚清沙白”,不正是秋景的写生吗?加之耳听“猿啸哀”、目睹“鸟飞回”,恰恰流溢出诗人有国难奔有家难投的怅惘。B、登高颔联视野开阔,气势宏大“无边”与“不尽”从平面上极写数量之大;“萧萧下”与“滚滚来”则从立体上表现壮阔之势。C、题曰“蜀相”而未题曰“武侯祠”,可见诗人意在人而不在物。杜甫绝非为旅游而旅游。因此可以认定:诗的意境有二一则,歌颂诸葛亮的才智与功业;二则,惋惜自己的壮志未酬。D、“碧草自春色”“黄鹂空好音”。诗人入得祠来,不关注巍巍之殿宇,凛凛之塑像,却将“自春色”与“空好音”摄入镜头,这样的构思,岂不是为了烘托末句“长使英雄泪沾襟”而蓄势。,2、对两首杜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写登高时,杜甫住在夔州,地处长江之滨,瞿塘峡口。此处向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人经观察,捕捉住了这些特点,将它们巧妙地融入秋江景色,借以展现出自己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情感世界。B、登高运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展示了自己的真实生活,剖露了诗人的实在感情:“艰难苦恨”、“潦倒”的景象,恰与“风急天高”的景物描绘形成强烈反差,正是这反差,使诗人形象跃然纸上。C、“诗言志”。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甚至自比舜的大臣稷;然而唐皇并不器重他,致使诗人郁郁不得志。入蜀后,便深怀崇敬去瞻仰武侯祠,借古人之形象,以吐郁结在胸中的壮志难酬之块垒。D、杜甫七律登高与蜀相内蕴深邃,形式整齐,若用普通话读之,颇能感受到旋律之美。蜀相尤以对仗工整诱人。如首联的一问一答,颔联的色彩对比,颈联的数字对比等,都给人以美的享受。,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元和十年(815年),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复出为连州(现在广东连县一带)刺史。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现在安徽和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路经金陵时,写下组诗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青山依旧,环绕着六朝故都。潮水一次次地拍打着空城,又寂寞地退了回去。,秦淮河水东边那轮明月仍旧和六朝时一样,在深夜穿过女墙,照着这荒凉残破的故都。,借描写石头城的萧条景象,寄托着国运衰微的感慨。,这首诗一开始就写空城四周的景色。你看,城的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北面的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那声音仿佛在叹惜着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在这种苍莽凄凉的氛围中,读者不禁要问:山川形胜的六代帝王之都为什么会变成一座空城呢?后两句其实正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这时,诗人仿佛指着那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明月,它就是历史的见证啊!诗人称它为“旧时月”,正是初唐诗人张若虚说的“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因它照见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而今夜呢?你看它又逐渐移到女墙这一边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全诗句句写景,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解读:用写景寄寓感慨,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石头城和蜀相的比较,相同点:蜀相和石头城都有大量景物描写,而且都在景物描写中渗入感情。蜀相第二联一个“自”一个“空”,写出了诸葛墓的荒凉,也表达了杜甫心中的凄凉;石头城的前两句用“故”和“空”二字表现山河依旧,繁华不再的景象,三四句则让月作见证,强化昔盛今衰的印象。不同点:石头城完全寓情于景,写得很含蓄,蜀相则前四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直接表达了对古代英豪的怀念崇敬,也表现了作者对命运和生民的关心。,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这首诗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总要给人一种迷惘的感觉才好。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琴有五十根弦,每根弦都追思青春少年。,我曾经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像庄周梦为蝴蝶一样,我只能像望帝那样,把爱心托付给杜鹃。,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着,过去生活的图景如同蓝田玉山上的缕缕玉烟,依稀可见。,这种悲欢离合的感情岂待如今追忆时才有,在事情发生的当时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这是作者晚年回首往事,有感于世路坎坷,遗恨重重,寄寓了作者浓重的悲慨和郁愤。,锦瑟第二联所用典故:,上句“庄周梦蝶”,出自庄子,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觉得自己真是蝴蝶了;不久梦醒,又觉得自己还是庄周。这里以庄周梦蝶的典故表现人生的迷惘和社会的虚幻。下句“望帝啼鹃”,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让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这句化用典故,表明作者的伤时之感、身世之痛,都只有通过哀思缠绵的诗歌抒写出来。,古今解此诗者总不少于几十家吧,其结果自然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有时想,与其胶柱鼓此锦瑟,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我曾用这种办法试解:“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可是梦想和思情都破灭,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这样解,虽然近于六经皆我注脚,总比大力考索而把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好一些吧?张中行著诗词读写丛话,对锦瑟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A.诗的标题“锦瑟”,不仅为诗篇首句开头二字的客观摘录,并不具主观色彩它既不能概括诗的主题,也未倾注诗人的情感。B.诗篇首尾呼应。首联以锦瑟为喻,暗写诗人自己。大致意思是这样的眨眼工夫,我已年届半百;追忆起已逝的青春年华,不禁百感交集,倍觉惘然。C.颔联重在借人物典故来抒情表意用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来表现自己昔日曾沉迷于美好境界;又用望帝化鹃的典故来抒写自己的爱心的寄托和殷殷的思念之情。D.颈联仍化典入诗,寄寓深情借南海鲛人的故事,来形容自己不住流泪的神态;再借“蓝田玉烟”的景象来描绘眼前的幻影:往日的生活依稀可辨。,书愤,陆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1154年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朝,曾任镇江、隆兴通判。1172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1178年,被召回京城临安,先后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晚岁闲居故里。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通篇都是围绕着“志”写的。,本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诗人61岁。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一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后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当时诗人才36岁。,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此联说现在,抒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长城”,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书愤与登高的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是个人身世感怀之作。杜甫和陆游都生逢国家多难之秋,两人的忧国忧民都表现在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系于一体上。这是两首诗共同的思想感情。在写法上杜诗前两联写登临所见,通过对悲凉沉郁的秋景描写为后两联抒情作铺垫。陆诗前两联则是追忆早年的经历,怀念楼船铁马的战斗生活。其渴望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成为后两联进一步抒情的张本。两首诗的后两联有更多相似的地方,都写了老境的痛苦失落。杜甫将国难家愁、荒秋病体共置一处,强烈地渲染了挣扎于艰难潦倒之中不堪忍受的凄惨心情;陆游则一面悲自己,一面赞诸葛亮,即哀叹自己年已垂暮而壮志难酬,赞叹诸葛亮毕竟可以奋斗终身死而后已,两相对照,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临安春雨初霁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近来世态人情淡薄如纱,谁让我又骑马客居京华?昨夜在小楼里听到春雨声,深巷中明早定会有人叫卖杏花。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练习草书,晴天在窗下坐着品味那名茶。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染,来得及清明时节回到家。,这首诗是书愤的同期作,但风格不同:书愤严肃而激愤,这一首则不乏诙谐意味。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忧愤。诗的主旨是写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冷淡心情,这是现实政治的黑暗在作者心上的曲折反映。诗一开始就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世味薄则正道穷,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一天地坏下去,哪里还有什么正道呢?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官,的确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而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这正是讽喻的笔法。,中间两联写客居生活:“小楼一夜听春雨”,写诗人彻夜不眠,表现他心情不安,虽然是短期离家,却也动了羁旅之愁。“深巷明朝卖杏花”,达官贵人多居深巷,那里自然有人去叫卖杏花,这不经意的一笔,点染了临安城中的“太平盛世”气象,似乎全然忘记了亡国的危险。“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诗人到了京城,不去结交权贵,却独自呆在客邸里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感到厌倦。这一来似乎是嘲笑自己百无聊赖,其实是从侧面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到尾联诗人才将他的讽喻意图明朗化,因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藤材资源优化-洞察及研究
- 2025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物理三轮冲刺《声现象》
- 基于强化学习的多目标控温算法在非线性热源干扰下的鲁棒性优化路径探索
- 国际贸易壁垒下棉布出口的替代策略探索
- 可降解剃须刀包装材料与产品成本的结构性矛盾化解
- 医保控费政策对高端前列腺治疗仪市场推广的抑制效应及补偿机制
- 2025年度甘肃省陇南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试卷及答案
- 社交媒体影响力测-洞察及研究
- 《中华传统文化(微课版)》 教案 专题五 璀璨的星空:中国传统艺术
- 2024年水解弹性蛋白项目项目投资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建筑艺术赏析(职业通用)全套教学课件
- 无人机理论知识无人机理论基础
- 医院检验科质量手册
- 农业科技在2024年的发展与前景展望
- 护理不良事件警示教育(新)
- 人生规划和人生定位课件
- 陕09J01 建筑用料及做法图集
- 教育行政学课件
- 30题工程造价岗位常见面试问题含HR问题考察点及参考回答
- 【维生素C】大剂量协助你改善各种疾病-钱学森保健、贾平凹乙肝
- 产品研发管理手册:免修版模板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