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ppt_第1页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ppt_第2页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ppt_第3页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ppt_第4页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讲中国古代文学,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第三节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第四节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学追求和文化性格,第三节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一、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特别鲜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古代的英雄崇拜其实是先民们对自身力量的崇拜,因为神话传说中的英雄都是箭垛式的人物,是先民们对自身集体力量的艺术加工。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无论是抒情文学还是叙事文学,作家总是把目光对准人间而不是天国。宗教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反映是极其淡薄的。,二、“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古代文学强调在艺术家的主体修养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文艺的教化功能。把文艺当作是影响人的情感、涵养人的德操、协调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儒家观念中,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诗言志-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正面影响负面影响,“文以载道”思想强调了文学的教化功能,为古代文学注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使作家重视国家、人民的群体利益,即使在纯属个人抒情的作品中也时刻不忘积极有为的人生追求。文以载道的艺术观把中国古代培养良好的道德、疏导心理能量、维护心理平衡、协调社会关系当作是文艺作品的首要任务。并形成了文人自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这一文学的优秀传统。,“文以载道”的思想使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政治的附庸,从而削弱了其主体意识和个性自由。这种消极的影响不但体现在士大夫的诗文作品中,而且体现在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中。例如元杂剧虽然高扬了针对黑暗势力的反抗精神,歌颂了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民主思想,但它往往以道德判断作为审美判断的核心价值参数,而且这种道德判断中常混杂着封建伦理说教的糟粕,这就严重地损害了其思想意义。,三、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首先,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生动图卷,但更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这使它成为我们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最好窗口。其次,中国古代文学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那种为历代文学家所憧憬的变化莫测、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艺术化境界,正是在精炼含蓄的艺术表现形态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的目标。,第四节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学追求和文化性格,一、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学追求(一)审美与真善尽善尽美。儒家主张用个人的人格修养来影响别人,进而影响社会。通过改变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来改变整个社会。为人生而艺术。融艺术于人生。美与善的统一。艺术道德化,道德艺术化。,法天贵真。道家注重表现真我,表现率真之趣,强调自然人格的自由呈现。对人格自由、审美自由的强烈追求。道是感悟宇宙无言无象的“大美”。审美境界的美学内涵就是存在之真。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自由的真。求真即求美。艺术就是以自由的心灵去观照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真人”以人合天。庄子设计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二)意境与意象,意境在本质上是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由生命家园的描绘和憧憬,它体现的是超越物理时空限制的无限自由的精神生命境界,是对宇宙生命的共感体悟。情景交融,直辅相成。意象本质是中国古人抽象与具体、感性与理性高度统一的民族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是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思的完美融合。意象是单个的形象,意境却是一组意象,意象构成意境还须艺术家的巧妙组合。有意境的作品,必须具有优美的意象,但有意象的作品,未必一定有优美的意境。,庄子的“游心”思想是意境审美得以产生的基石。放浪江湖转化为“造境以游心”艺术境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的有关思想对意境理论形成起了促进作用。王昌龄的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造境”与“写境”的区分。,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过”、“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三)形神与虚实,形神兼备,形似与神似。追求形似是形式的,外在的,只有达到对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惟妙惟肖的表现才是真正的艺术。绘画、诗、书、戏曲追求神似。虚实相生。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相生完美命题。在中国书画上往往讲究神龙见首不见尾,意在笔先、画尽意在。白处才是画眼。,宋代画院考题,考试标准是“笔意俱全”。“笔”就是写实技巧;“意”就是诗情画意、意境、意趣。“踏花归去马蹄香”“万绿从中一点红”“深山藏古寺”“竹锁桥边卖酒家”“蝴蝶梦中家万里”,踏马归去马蹄香,万绿从中一点红,蛙声十里出山泉,二、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审美形态,(一)阳刚与阴柔阳刚之美是壮美,阴柔之美是优美。中国儒家倡导“三军可夺帅不可夺志”,杀身成仁。这种传统由孟子发展为“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最终演化成以百折不挠精神战胜艰难险阻、英勇奋斗的民族灵魂,并一直贯穿着中国文学艺术的主体精神。豪放派的词具有阳刚之气。唐代诗的美学思想:昂扬奋发、雄武健美、矫健奔放。英雄文人:岳飞、文天祥。在中国美学史上最早也是最重的阴柔之美的倡导着是老子。逝者如斯夫与柔情似水的艺术境界。阴柔美特有的题材范围:离愁别绪、游子思乡、男女恋情、官场失意、暮年悲绪。感伤诗、幽怨诗、婉约词等。,(二)中和之美。,阴阳之和。中和与中庸是一脉相承的。中和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关睢。这种思想,不仅影响着诗歌也影响着小说、戏剧。小说、戏剧虽然充满着矛盾,但大多以曲终奏雅,大团圆结局,这样合情但未必合理有时有自欺欺人的成份在里面。,三、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性格,中国古代文学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遍性,又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性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中国古代文学是诗化的文学(二)中国古代文学是注重理趣的文学(三)中国古代文学强调意境的创造,(一)中国古代文学是诗化的文学,第一,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上,诗歌始终是主流文学。第二,古代文学的其它形式都内在地具有一种诗化的追求。第三,中国古代戏剧有着更明显的诗化倾向,第一,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上诗歌始终是主流,中国诗歌史上出现了浩如繁星的优秀诗人和杰作名篇,而且,这种以诗歌为主流的传统始终没有中断过。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无法逾越的两座高峰。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所录诗人就有2200多位,诗作4.8万余首。至于宋词,仅唐圭璋所编的全宋词就收录词人1300多,词作1.9万余首。由此我们不难感受到唐诗宋词在当时的繁荣气象。综观中国文学史,诗歌创作在古代中国不仅历史悠久、作品繁富,而且达到了后人无法企及的艺术高峰。,第二,古代文学的其它形式都内在地具有一种诗化的追求,这种追求在小说、戏曲中表现尤为明显。唐传奇小说不仅内容和意境上深受唐诗的影响,而且许多作者就是诗人。正因如此,我们在唐传奇的代表作品如长恨歌、莺莺传、柳毅传、霍小玉传中,都能感受到浓郁的诗意。宋代以后的长篇章回小说和短篇话本小说受诗歌的影响更为明显,一些话本本身又称为“诗话”或“词话”。即使那些文人创作的长篇章回小说,其借助诗词艺术之处也不胜枚举。这些章回小说不仅起首篇末多用诗词,而且正文之中也穿插许多诗词。这些诗词有的本身就具有文学鉴赏价值,特别是红楼梦中的诗词艺术在后世的红学研究中竟形成了专门的研究学派。,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待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第三,中国古代戏剧有着更明显的诗化倾向。,中国古代戏剧作为诗剧,离开了优美的唱词是无法想象的。无论是元杂剧还是明清的传奇,我们都可以发现戏的情节往往非常简单,而引人入胜的主要是其优美雅致的唱词。像牡丹亭中,女主人公杜丽娘唱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之类充满诗意的唱词不胜枚举。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中指出:“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元、高明、汤显祖、洪昇、孔尚任等大剧作家,哪一位不是才华横溢的诗人?窦娥冤、西厢记、梧桐雨、汉宫秋、琵琶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著名的剧作,哪一部不是华美的诗篇?”,中国古代文学的诗化性格,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诗歌重要地位的必然反映。在中国古代,祭祀时要唱诗,朋友宴饮或离别时要赠诗,青年男女表达爱情时也要以诗歌为媒介,外出游历至名胜古迹或名山大川更要题诗留念。在古代中国,科举考试甚至也要考命题作诗,许多知识分子也正是通过诗歌得以踏上仕途。由此来看,说中国古代是诗的国度绝不为过。在这样的国度里,中国古代文学形成诗化的文化性格也就十分自然了。,与西方古典文学注重具体形象和典型性格不同,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注重对哲理情趣的追求,其作品大多受儒、佛、道三家哲学思想的渗透。从先秦的儒家“诗教”开始,中国古代文学一直与中国古代的哲学、伦理道德思想相互渗透,使文学浸润在或儒,或佛,或道,或兼而有之的理性之中,形成了注重理趣的文化性格。,(二)中国古代文学是注重理趣的文学,第一,儒家诗教,这种文化性格,首先体现在儒家“诗教”思想对文学发展的深远影响上。“诗教”说最初源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在儒家看来,诗歌能够通过其温柔敦厚的创作原则起到政治教化的作用。温柔敦厚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所追求的显然是文学的理趣意味而不是形象塑造。儒家的这种“诗教”思想后来就发展成为“文以载道”的文学道德观,这就更是把文学的理趣追求上升为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第二,禅宗空寂,中国古代文学注重理趣,还体现在佛家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上,其中禅宗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最明显。禅宗作为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流派,自唐代以来在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不仅影响了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而且影响了他们的艺术趣味,因此我们很容易在唐诗气象中找到禅宗的印迹。唐诗中有许多作品透出浓浓的禅味。最为突出的当数王维,他不仅本人信奉禅宗,而且在作品中表现出淡、空、寂三种境界,这正是禅宗的追求。,金刚经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禅以无念为宗,对人生采取淡化的处世态度,淡至极致就是空明,空明则无欲、无执、无求、无息,这便是寂的境界。王维的山水诗所致力营造的正是那种身心两忘的禅境,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表面上处处写景,实际上字字透出禅机。其实,禅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并非只在诗歌方面。在红楼梦等其它文学作品中也能深切地感受到佛家理趣对文学的广泛渗透和深刻影响。,第三,道家自然,中国古代文学注重理趣的文化性格的形成,也深受道家自然主义的影响。道家认为,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都有其自身的原因,非人力所致。因此,道家从老子开始就反对执著人为,主张清静无为。这种思想对文学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文学创作中,就是追求返朴归真,追求自然美的审美情趣。,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诗作中就表现出不事藻饰、不求奇境的自然主义风格。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深受道家“法自然”思想的影响,他的作品充满自然主义的理趣,“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苏轼、欧阳修等大家都对清新自然的风格推崇备至。明代的李贽主张“童心说”,袁宏道提倡“真趣说”,实际上都是深受自然主义影响的结果。,意境作为作家的主观情趣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想象世界,常常是中国古代作家在创作中刻意追求的。而且,意境的高下往往成为判定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综观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作家对意境的营造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圣贤意境(德性意境)和审美意境。,(三)中国古代文学强调意境的创造,圣贤意境(德性意境),就圣贤意境而言,从屈原开始就有这样的传统。这种意境的营造表现为对德性和品行的关照和体味,这种关照和体味常常通过比兴手法被渲染成一种超凡脱俗、澄明心性的道德修养境界。从屈原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喟叹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人格的刚正峻洁。,从庄子散文对鲲鹏展翅逍遥自在的诗意描绘中,又可感受到摆脱物欲羁绊,淡泊功名而拥有的德性充实。中国古代文学对这种圣贤意境的营造在咏物感怀的作品中几乎随处可见。最为典型的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作者在词中借咏梅而喻示了人格中刚正孤傲、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性,最后两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更是把德性意境的营造推向了至洁至高的境界。,审美意境,审美意境几乎是所有诗歌创作所追求的目标,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也随处可见。如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个“直”字和一个“圆”字就为我们勾勒出一幅边塞风情的动人画面;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以对比的手法让我们处于一种悠然自得的情景之中;至于贾岛改“僧推月下门”为“僧敲月下门”的典故,更是形象地诠释了诗歌创作中意境营造的重要审美价值,诗人通过一个“敲”字,把月夜空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