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第四章中国史学.ppt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第四章中国史学.ppt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第四章中国史学.ppt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第四章中国史学.ppt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第四章中国史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主讲彭庭松,第四章中国史学,许慎说文解字卷三下:“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为:“君举必书,良史书法不隐。”“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陶煦阁1万卷似囊装天地,一灯如豆照古今,陶煦阁2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陶煦阁3心中不守小门户,书外自有大乾坤,陶煦阁4劳矣苦理万绪,智乎甘居一隅,陶煦阁5饮酒能壮英雄气,读书专消俗士心,中国史学特色中国史学发展中国史书体例典章会要笔记四库全书概况文学总集略举,中国史学特色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文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最为发达。”中国史学未曾中断,典籍浩如烟海。中国史官地位历来崇高。中国史学有强烈的道德教化意识。中国史学有强烈的以古鉴今功用。,史学的发展阶段,1.上古至汉初史学创造期各体史书开山发端,如春秋,开创编年体和私家修史风气;左传,编年体的代表作;仪礼、周礼,开创典制史的先河。,2.两汉之世史学成立期司马迁史记,为纪传体通史之祖;班固汉书,为纪传体断代史之祖;荀悦汉纪,为编年体断代史之祖。3魏晋南北朝至隋史学发展期私家撰史风气特盛。史书多,类型众,史学地位提升,仅次于经学。后汉书、三国志、宋书、南齐书、魏书成书于此期。,4唐代史学正统期唐代确立设史馆以修前朝之史的制度,“纪传体”成为官方修“正史”的标准体裁,私家著史的蓬勃风气也为之一变,以官修为主,史书定于一尊。此一主流趋势,延续到清代而止。刘知几史通开创了评论史书的新风气。5宋代至清代史学革新期宋代出现几部重要且具影响力的私著史书,如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司马光资治通鉴。此外,“纪事本末体”的叙史体裁开始受到重视。清代史学优于考史,王鸣盛、赵翼等史家的考史专著即此一阶段的显著成绩。章学诚文史通义为史学理论的代表作。,6清代至现代史学的现代化期现代史学者大量利用出土文献,与传世史书互证;利用西方史学观念重新认识历史和史学,中国史学和世界接轨,趋向现代化。,史书体例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荀悦汉纪,谈迁国榷,竹书纪年(汲冢纪年)、纲目体,起居注,日历,实录,东华录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通鉴,資治通鑒,通鉴实际上是出于众手,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三人。刘攽负责周秦两汉部分,刘恕负责三国、南北朝到隋部分,范祖禹负责唐及五代部分。他们都是杰出的史学家。通鉴的编写先由协修人员收集史料,标明事目,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做成详尽完备的丛目,并进而整理丛目史料,考订事实,决定取舍,缀属文字,写成长编。最后由司马光览其长编,考其同异,删其繁冗,修改润色,写成定稿。,纪事本末书名卷数编著者记史范围绎史160清马驌太古战国末左传纪事本末53清高士奇春秋史事通鉴前编纪事本末100近人沈朝阳唐尧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通鉴纪事本末239宋袁枢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五代末续通鉴纪事本末110清李铭汉宋明末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150宋杨仲良北宋太祖钦宗宋史纪事本末26明陈邦瞻太祖文天祥谢枋得之死辽史纪事本末40清李有棠太祖西辽金史纪事本末52清李有棠有金一代西夏纪事本末36明张鉴李思恭李睍,元史纪事本末27明陈邦瞻世祖至元中顺帝末明史纪事本末80清谷应泰太祖起兵清兵入关明朝纪事本末补编5清彭孙贻补谷应泰书之阙续明纪事本末18清倪在田南明史事三藩纪事本末4清杨陆荣明末福王,唐王,桂王事清史纪事本末80近人黄寿鸿起太祖德宗,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国语战国策。5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6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7、史评体:史通,文史通义,二十四史序号书名作者卷数1史记汉司马迁1302汉书汉班固1003后汉书南朝宋范晔1204三国志晋陈寿655晋书唐房玄龄等1306宋书南朝梁沈约1007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598梁书唐姚思廉569陈书唐姚思廉3610魏书北齐魏收11411北齐书唐李百药50,12周书唐令狐德棻等5013隋书唐魏征等8514南史唐李延寿8015北史唐李延寿10016旧唐书後晋刘昫等20017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2251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1501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7420宋史元脱脱等49621辽史元脱脱等11622金史元脱脱等13523元史明宋濂等21024明史清张廷玉等332,正史中有五种书的叙述对象、时段、范围与其他书是重合的。南史与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重合;北史与魏书、北齐书、周书重合;新唐史与旧唐史重合;新五代史与旧五代史重合;新元史与元史重合。另外,汉书武帝以前的纪传与史记的后半部分重合。,二十四史,整理人夏燕梅,二十四史,十通序号书名作者卷数1通典唐杜佑2002通志宋郑樵2003文献通考元马端临3484续通典清嵇璜、刘墉等1505续通志清嵇璜、刘墉等6406续文献通考清张廷玉2507清朝通典清嵇璜、刘墉等1008清朝通志清嵇璜、刘墉等1269清朝文献通考清张廷玉30010清朝续文献通考近代刘锦藻400,在通典之前,关于制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仪礼、周礼(周官礼)和历代正史中的书志。杜佑创造性地撰成综合性制度通史,在中国史学发展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后世所谓“三通”、“九通”、“十通”,都与通典有关。,会要唐会要(宋王溥)、五代会要(宋王溥)宋会要辑稿(清徐松)、西汉会要(南宋徐天麟)、东汉会要(南宋徐天麟)、经世大典(元虞集、欧阳玄等)、七国考(明董说)、明会要(清龙文彬)、秦会要(清孙楷)、三国会要(清杨晨)、春秋会要(清姚彦渠)会典唐六典元典章、明会典、清会典,奏议唐大诏令集(宋敏求撰)、历代名臣奏议(黄淮.杨士奇等人辑)、宋朝诸臣奏议明臣奏议。,地理志书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华阳国志(常璩)、水经注、洛阳伽蓝记(杨炫之)、元和郡县志、读史方舆纪要、大唐西域记、长春真人西游记、中国历史地图集。,传记笔记列女传、明儒学案、酉阳杂俎、梦溪笔谈、容斋随笔、日知录、檐曝杂记、十驾斋养新录。,史论史考史通、读通鉴论、日知录、十七史商榷(王鸣盛)、廿二史考异(钱大昕)、廿二史札记(赵翼)文史通义。,甲骨金石档案文献甲骨文合集(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睡虎地秦墓竹简、居延汉简甲乙编、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敦煌宝藏。,四库全书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该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3503)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书底本来源1.内府藏书;2.清廷官修书;3.从各地征集的图书;4.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是在四库全书纂修过程中产生的一部目录学著作,它由数十名学有专长的纂修官分头撰写,再经著名学者纪昀、陆锡熊等人考核增删,反复修改润色而成,前后历时二十余年。这部凝结着众多学者心血和反映当时学术水平的著作,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目录学专著。,四库全书北四阁: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南四阁: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内廷四阁之四文津阁,今国家图书馆藏文津阁四库全书,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遗址,江浙三阁之三文澜阁,四库全书总目部类,经部易、诗、书、礼(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训诂、字书、韵书)史部正史、编年(附起居注)、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诏令、奏议)、传记(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史钞、载记、时令、地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纪)、职官(管制、官箴)、政书(通制、典礼、邦记、军政、法令、考工)、目录(经籍、金石)、史评,子部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推步、算书)、术数(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艺术(书画、琴谱、篆刻、杂技)、谱录(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杂家(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类书、小说(杂事、异闻、琐语)、释家、道家集部楚辞、别集(汉至五代、北宋建隆至靖康、南宋建炎至德祐、金元、明洪武至崇祯、清初至乾隆)、总集、诗文评、词曲(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经部文献经典释文、十三经注疏。,十三部注疏的书名、卷数、注疏者及阮本校勘者如下::周易正义一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李锐校。:尚书正义二卷,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清】徐养原校。:毛诗正义七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清】顾广圻校:周礼注疏四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臧庸校。:仪礼注疏五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徐养原校。,:礼记正义六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洪震煊校。:春秋左传正义六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严杰校。: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清】臧庸校。:春秋穀梁传注疏二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清】李锐校。:论语注疏二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孙同元校。: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清】臧庸校。,:尔雅注疏一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清】臧庸校。: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清】李锐校。,子部文献儒家类、杂家类、古代科技与艺术、类书,集部文献总集别集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汉文全后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全宋文全梁文全陈文全后魏文全北齐文全后周文全隋文先唐文,全唐文(清董诰等纂修)全宋文(曾枣庄、刘琳)全辽文(陈述辑校)全金文(陈述辑校)全辽金文(阎凤梧主编)全元文(李修生主编)全明文(钱伯城主编)清文汇(沈粹芬、黄人、王文濡等辑刊)清文海(郑克晟主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丁福保)全唐诗(曹寅、彭定求)全宋诗(孙钦善等)全宋诗补订(陈新、张如安、叶石健)全辽金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