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核心技术创新的经验和启示_第1页
深圳核心技术创新的经验和启示_第2页
深圳核心技术创新的经验和启示_第3页
深圳核心技术创新的经验和启示_第4页
深圳核心技术创新的经验和启示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深圳核心技术创新的经验与启示1.我国面临的问题总的来说,我国的整体创新能力不高,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机制。(a)独立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受到影响;尽管我国各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独立创新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各个产业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总体上,产业独立创新能力仍然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的差距,大部分位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末端,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产业增加值率也较低,产品附加值也较低。第一,中国的产业技术具有较少的核心专利技术。我国的发明专利申请近一半来自海外,其中大部分集中在移动通信、无线通信等高科技产业领域。在高科技领域,美国、日本拥有的专利约占世界总专利的90%,中国和其他国家仅占10%左右。第二,我国工业生产所需的大量技术设备,尤其是高档品等,主要依赖进口。我国是工业产品的出口大国,生产设备,特别是技术装备水平仍然很差。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大,但实际显示产业竞争力的尖端加工技术和主要技术装备仍然很脆弱。市场上迫切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技术设备和产品的严重不足,以及部分国民经济及高技术产业领域所需的重要设备依赖进口。中国最高级的医疗器械、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及光纤制造设备基本上是从国外进口的。石油化工设备的80%,汽车制造设备、CNC机床、先进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依赖进口。我国每年有超过8万亿韩元的固定资产投资70%用于购买设备,其中60%依赖进口。目前我国技术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意味着要从国外引进一半以上的技术。(二)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弱,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力不相适应我国对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没有足够的比重长期化,只消化吸收,给产业技术进步带来了很大的麻烦。2004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在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方面投入的经费比例仅为1: 0.15,而韩日两国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率保持在1: 5 8左右。近年来,一些主要产业用于消化吸收的经费有比较下降的趋势。例如,2004年软件产业的消化吸收率只有1/16,低于2000年的1/10。纤维产业的消化吸收率只有1/35,从1998年到2003年是最好的一年,只有1/20。消化吸收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减弱,严重影响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三)以企业为主体,结合产学研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很弱,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总的来说,我国企业研发投资不足,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能力仍然很弱。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投资占销售收入的0.71%,规模以上的产业企业只有0.56%,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只有10万分之3的企业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另外,企业间科学技术资源的低水平重复严重,相同的课题重复,项目重复,投资重复。在基础研究、行业通用技术研究和开发方面,企业之间没有广泛建立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或合作关系。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科研机构及大学的科研能力,实现生产、研究和研究的紧密结合,对促进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的生产、研究和研究相结合还不紧密。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技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资金,较少得到企业资金的支持。企业现在对企业在“产学研究”的结合中处于从属地位感到很不满。企业将国家的经费集中在大学支持上,而大学取得的成果往往市场性不强,业绩变化困难。大学和科研机构往往只注重技术指标的先进性,忽视了市场需求。在生产、研究、生产、生产之前,没有生产、学习、研究就失去了动力和方向。另一方面,无论是生产型企业还是转换研究机构,都重视现实的经济利益,重视关系国家竞争力和企业长期利益的共性、核心、面向未来的技术研究。(d)人、钱、物质投资严重不足。我国科学技术人力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尤其是劳动党RD人力等相对指标上,差距仍然很明显。投资不足是困扰我国创新能力提高很久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的RD/GDP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徘徊在0.6%到0.7%左右,2004年上升到1.23%,2005年上升到1.3%。目前,我国还存在有利于科技人员创新和创业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大型科研设施、科研资料、科学家资料等方面的重大不足,存在分散落后、盲目重复取得、低效使用的问题,没有形成社会共享机制。由于国家一级缺乏总体规划和政策指导,不能有效共享科学技术资源,科学技术人员难以及时掌握和掌握国际内最新的科学技术文献和资料,未能有效利用先进的科学研究设施。2.深圳的现状深圳的技术创新事业在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作为新兴城市,在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不足的背景下,大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吸引了全国优秀的科技资源,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经过20年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取得重大成果,深圳成为我国重要的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这样,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向新的高度发展,2004年市GDP达到3422亿元,在全国排名第五,人均GDP超过7300美元,在国内各大城市排名第一。(a)取得的成果1)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深圳技术创新的最大效果是大量独立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尤其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的崛起。2007年市高新技术企业产业产值接近1亿元的企业近300家,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50家,超过20亿元的企业有30家,超过50亿元的企业有11家,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6家,超过200亿元的企业有2家。在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中,70%以上是国内创新企业。其中华为、ZTE、中集、比亚迪已经是跨国企业的大企业,40多家企业在海外上市,70多家成为国内行业的龙头企业。深圳除了华为和中兴之外,还有很多坚持独立创新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深圳实现自主创新的主力军。2004年,全市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企业1742家被确认属于民营科技企业。据统计,深圳市有700多个研究开发机构,其中90%以上安装在企业中。与此同时,全市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自企业,90%以上的专利也由企业申请。这是全国第一个以企业专利为中心的城市。2)与大学合作的研发机构外部深圳对技术开发的优势在于从一开始就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利用企业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形成了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开发系统。为了充分利用国内外的研究力,深圳的企业向外扩大了研究机构,已与全国150多个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河边、华为、中兴通讯、开发科学技术等也在美国硅谷、韩国、印度等地设立研发机构,跟踪业界世界最新的先进技术,确保产品的进步、独创性等。以政策、制度和环境的优势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高的特点加强技术和人才的引进,是深圳近年来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强劲势头的重要因素。3)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和利用率高深圳的技术创新主要通过引进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和企业自主开发两种形式,一般比较成熟,企业进行以市场为中心的自主开发,这两种技术创新方法深圳科技成果转化率为90%,远远超过国内其他城市。(b)面临的问题深圳技术创新事业经过20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全国或周边地区相比,深圳的技术创新事业也存在不少问题。1)依赖外国资本的投资更多外资投资重点的转移将直接影响深圳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2)基础研究力比较弱深圳地区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究开发能力仍然有限,基础研究开发中技术后备人才支持不足,科学研究能力、科技人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上海、北京、西安等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硅谷等斯坦福大学和中关村附近一流大学公园不足。(技术创新系统存在结构缺陷,特别是缺乏适合创新城市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严重缺乏应用基础研究的来源创新。),以获取详细信息3)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留学生在深圳,甚至国内进行的技术革新往往会把国外开发的成果带回深圳。不是在深圳发展的。4)风险投资体系需要完善。5)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融资难”经验和启示1)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选择企业作为创新系统的主体。企业要以市场需求为主,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加强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企业也要重视教育和培训,注重培养和发展创新文化。2)坚持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技术创新战略。各产品根据市场需求避免产品开发的产品开发弊端。3)生产、学习、研究合作技术先进产业和大学的科学技术人员和实验室不断寻找各种更紧密的协作方式,大学为产业提供技术人员,为产品和生产过程提供新的思路,企业为能得到经济界持续支持的大学实验室研究提供资金,而不是以研究为中心的学术研究。4)强调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潜力建立中小企业专门管理机关或立法等政策措施,指导和帮助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作用。5)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强和指导企业对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和公共技术的攻略,帮助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和研发院。引导企业增加创新投资。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利用政策支点及良好服务,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6)主要引进技术再创新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后,引进高嫁接,引进核心技术和设备后,制定消化吸收革新方案,促进引进技术的国产化和普及。7)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完善有关风险投资机制的法律法规。构建风险投资的信用担保体系。广泛开拓风险投资融资及退出渠道。加强风险投资经营人才培养。8)建设科技创新环境和创新基础设施提高企业独立创新能力创造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是支持独立创新的政策环境特别是要保持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协调优化创新资源,改善创新环境,加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