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人教版上册期末复习:材料题解题技巧概要PPT课件_第1页
七年级人教版上册期末复习:材料题解题技巧概要PPT课件_第2页
七年级人教版上册期末复习:材料题解题技巧概要PPT课件_第3页
七年级人教版上册期末复习:材料题解题技巧概要PPT课件_第4页
七年级人教版上册期末复习:材料题解题技巧概要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2,一、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步骤,1、看清问题要求。2、带着问题要求阅读理解材料。3、完整准确提取有效信息。4、联系书本知识迁移与运用。5、根据问题要求进行分析说明作答。,.,3,解题的三个环节,读,找,答,.,4,读,紧扣材料,具体材料具体分析,解答材料题的大忌就是抛开材料自己作答。借鉴语文阅读的方法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材料背后的含义正确的审题是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审清设问。弄明意图,大问题变小问题。,解题的基础,.,5,读-解题的基础,阅读材料正文和设问1)第一遍要细读,要注意对材料作具体分析。要了解材料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注意各段材料间的联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2)第二遍,结合设问重点读。这是最重要的一步。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的要求,然后带着设问再回过头来有重点地读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6,读-解题的基础,除阅读材料正文和设问外,还要特别注意那些说明性文字。注意从材料介绍(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出处(多注在材料末尾)获取时间、人物、事件等要素。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和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7,找-解题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分别找出每段的信息;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要素。,.,8,找-解题的关键,找出材料与教材(书)的相似点: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课本中的重要史实和观点相对照,确定材料所述的信息与教材(书上)的具体章节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再深入读材料,解析的大方向就有了。,.,9,找-解题的关键,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那些问题)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推测判断,得出答案。,.,10,答-落脚点,解答好每一个问题是关键:一般情况下,一个材料解析题设好几问,而设问大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往往答对了第一问,其它总是便迎刃而解了。,.,11,答-落脚点,坚持“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发掘、升华中得出,同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得出结论。,.,12,答-落脚点,注意得分点试题的得分点与要点有关。如果某一问3分,很可能这一问有1个或3个要点;如果某一问4分,很可能要求答2个或4个要点。,.,13,答-落脚点,论点明确,简明扼要1)材料解析题每问只有1分或2分,所以答题时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2)答案一定要注意用词准确,.,14,材料解析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先看问题,知晓要回答的是什么问题。再看材料,是带着问题来看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出材料与教材的契合点。映射到课本中的相关知识内容。根据问题正确组织答案。,.,15,一、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步骤,1、看清问题要求2、带着问题要求阅读理解材料3、完整准确提取有效信息4、联系书本知识迁移与运用5、根据问题要求进行分析说明作答,.,16,四、组织答案注意事项:(答案序号化、内容条理化、书写规范化)1、注意分值。组织答案2、注意审题。问什么答什么。对题目设问,要有明确的回应,对所解答的问题应有简短的提示。3、注意简洁。条理清楚,用、等序号标明。4、注意全面。答案要求完整和层次分明。,.,17,5、注意用语。答案用语要求使用学科的语言,尽量使用课本语言,尤其要注意课本中结论性语言,不能表述过于口头语也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6、注意书写。字迹清晰、工整,卷面整洁,在指定区域作答大题号小序号应保持一致,不得变更题号和小序号。,.,18,材料解析题专题讲解,.,19,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考古学家曾在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了一枚骨针,这枚骨针长82毫米,有火柴棍那么粗,一头是锋利的尖,另一头是针眼,整个骨针都很光滑。材料二: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考古学家发现了鱼骨和海蚶壳。同时还发现了一些有孔的兽牙和磨光的石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说明了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什么技术?两段材料说明了山顶洞人的生活有哪些变化?,.,20,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说明了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什么技术?两段材料说明了山顶洞人的生活有哪些变化?,会捕鱼,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说明了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的技术。,.,21,2、阅读下列材料:“古之人,借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生产的情况?“神农”为什么“教民农耕”?列举出这个时期我国长江、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以及他们种植的农作物。,讲的是农耕生活的情况,因为人口的数量逐渐增多,狩猎所取得的食物已经不能满足需要。,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22,3、阅读下列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礼记礼运篇请回答:这种“天下为家”的局面是因为谁而开始?他破坏了禅让制,而采取了什么制度?开创“天下为家”局面的人,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什么王朝?从此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到什么社会的发展阶段?,启。采取了世袭制。,夏朝。,奴隶社会。,.,23,4、读材料请回答: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记商君列传“管仲相桓公”怎么实现“霸诸侯,一匡天下”局面?,管仲在齐国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军队;提出“尊王攘夷”口号,使齐国国富兵强。,.,24,材料二反映了商鞅的什么主张?他代表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商鞅变法有什么作用?以上两则材料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主张:变法改革。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商鞅变法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强大。,.,25,5、阅读下面材料:岷山乡梓、柏、大竹,颓随水流,生致材木,劝省用侥。又灌溉三都,开稻田,于是蜀野千里,好为陆海。旱则引水侵润,雨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请回答:(1)引文所说的是哪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建于何地?它位于我国哪一省份?(2)该工程是何时由何人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成都平原,四川省。,战国时期,李冰,.,26,(3)该工程的作用如何?(4)该工程建成后是成都平原获得怎样的美誉?(5)有人说“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其中“伯禹“是谁?为什么把他与李太守相提并论?,防洪灌溉。,天府之国,大禹,科学治水,降服岷江水患。,.,2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材料二: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1)上述材料从内容和结果两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这次变法发生的时间和目的分别是什么?答:(2)为便于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中的四项内容。(限20个字以内)答:,商鞅变法。时间:战国时期目的:富国强兵。,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编定户口,.,28,(3)根据材料一中加点的字,概括并写出这次变法的特点。答:(4)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答:,奖罚分明。(奖勤罚懒,奖功罚罪),说明变法成功:“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29,7、材料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材料二: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孔子。,.,30,“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战国时期,又是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有了这种可持续的发展观,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指出要使天下都富起来,丢掉贫穷,要使天下太平,丢掉混乱,应该互爱互利、相互帮助(兼爱)?(),孟子。,墨子,.,31,8、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32,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只能乘牛车。材料二:国家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沉谷子;府库里的里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材料三: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绸。材料四:夫农,天下根本也;材料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回答:材料一反映何时景象?材料二反映何时景象?,材料一西汉初年。材料二,汉景帝后期。,.,33,出现文景之治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三、四体现的共同思想是什么?举例说明汉代实现中思想的措施。这种思想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材料五含义是什么?汉武帝在提高儒家学说地位方面还有什么措施?,统治者总结了秦朝亡于暴政的教训。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提倡节约;提倡“以德化民”。,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并抑制商业活动。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改进农业生产工具。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但过分强调农业不利于商业的发展,材料五含义: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长安举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34,10、材料:“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1)这首诗的前两句指什么事件?答:(2)这首诗的后两句指什么事件?当时的西汉皇帝是谁?答:。(3)试列举出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著名将领。答:(4)作者对这一事件持什么态度?为什么?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关系的趋势是什么?,汉武帝反击匈奴。,昭君出塞;汉元帝。,卫青、霍去病。,赞许;因为昭君出塞使边境保持了较长的安定时间,为汉匈两族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35,11、阅读下列材料:“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剖开)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若在肠胃,则截湔(洗涤)洗,除去疾秽(病变污秽的部位),既而缝合,傅(敷)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请回答:材料中提到的是我国古代医学史的哪一项科技成就?这项科技成就是由什么朝代的谁发明的?答:。这个人在历史上还有什么贡献?答: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医学家是谁?他有什么成就?被后人尊称为什么?答:,麻沸散;东汉、华佗。,编了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医圣”。,.,36,材料一: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庙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