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诊疗方案2011_第1页
常见病诊疗方案2011_第2页
常见病诊疗方案2011_第3页
常见病诊疗方案2011_第4页
常见病诊疗方案201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脾胃病常见疾病诊疗方案(2011年)1、胃出血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一、诊断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胃脘胀满、餐后饱胀不适、过早饱胀的患者应属于中医“胃脘胀满”的范畴。2、西医诊断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必须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餐后饱胀和不适;(2)早期饱腹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没有功能性疾病可以在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解释上述症状。症状至少在诊断前6个月出现,且在过去3个月内符合上述标准。亚型诊断包括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痛综合征。(2)证候诊断1.脾虚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食欲不振、恶食、嗳气、呃逆、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2.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两胁胀满,情志不畅,烦躁易怒,心神不宁,舌红苔薄白,脉弦。3.脾胃虚寒证:胃寒、隐痛或胀满、喜温压、吐清水、厌食、精神疲乏、嗜睡、手脚不温、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细弱。4.脾胃湿热证:上腹胀满或疼痛,口干口苦,嗜睡重,恶心呕吐,小便短黄,食欲不振,舌苔黄腻,脉弦。5.寒热错杂证:胃脘胀满或疼痛,伴有风寒、四肢冰冷、大便溏泄、嗳气纳差、泛酸嘈杂、舌淡苔黄、脉细滑。二、中医综合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内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脾虚气滞证治疗:健脾理气推荐处方:四君子汤和香砂支竹丸。(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厚朴、木香、砂仁、元胡、法半夏等。)中成药:支竹丸、香砂六君子丸、胃乃安胶囊等2.肝胃不和证治疗方法:疏肝和胃推荐处方:柴胡疏肝散。(柴胡、枳壳、白芍、川芎、香附、陈皮、法夏、佛手、木香、炙甘草等。)中成药:苏伟颗粒、大力通颗粒、气滞胃痛颗粒等。3.脾胃虚寒证治疗方法:温中散寒推荐处方:理中丸。(党参、炒白术、干姜、炙甘草、苏梗、厚朴、神曲、香附等。)中成药:附子理中丸、温胃舒颗粒、韩旭胃痛颗粒等。4.脾胃湿热证治疗:清热燥湿推荐处方:连蒲饮加减。(黄连、厚朴、石菖蒲、法半夏、黄芩、陈皮、芦根、茵陈、薏苡仁等。)6.寒热混合证治疗:辛而苦。推荐处方: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甘草、厚朴、神曲、瓦楞子等。)中成药:荆花胃康胶囊等。(2)针灸治疗1.常规针灸疗法:根据虚实辨证取穴。足厥阴肝经和足阳明胃经的实证点主要是毫针透刺法。足三里、舒天、中脘、内关、石门和阳陵泉经常被人拿走。虚证通常取背腧穴三、治疗难点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饮食结构和工作节奏的变化,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对于功能性疾病,西医治疗仍存在诸多不足,临床疗效有限。综合分析表明,该病的治疗难点主要在于:1 .该病临床表现复杂,诊断有一定困难;2.病情相对复杂,症状各异,治疗的出发点难以把握。3.该病迁延不愈,临床复发率高。因此,中医药的介入可以说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Iv .疗效评价(a)评价标准1.个体症状改善的评价标准治愈:症状消失。显著效果:症状改善2级以上。有效:症状改善1级。无效:症状没有改善或加重。症状根据程度分为4个等级。没有症状。轻度:症状很轻微,只有在注意的时候才能感觉到。它们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度:症状可以忍受,并部分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严重:症状明显且难以忍受,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2.中医证候评价标准:参照2009年中国中医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年;30(5):533-537)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效果显著: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70%。有效:症状体征改善,疗效指数30%。无效:未能达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疗效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为100%。中医证候量化分级标准:无症状(0);轻度(1分);症状很轻微,只有集中注意力才能感觉到。它们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度(2分):症状可以忍受,并部分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严重(3分):症状明显且难以忍受,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2)评价方法1.入院当天:评估主要单一症状和中医症状。2.入院2-7天:评估主要单一症状和中医症状。3.入院8-14天:评估主要单一症状和中医症状。4.入院15-21天:评估主要单一症状和中医症状。二、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方案I .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根据2009年中国中医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制定。(1)有持续性或复发性腹泻、粘液脓和血便,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急性腹泻、严重背痛和全身症状。(2)病程长,通常持续4-6周以上,经常持续或复发。(3)发病往往与饮食、情绪、日常生活、冷暖等诱因有关。(4)结合结肠镜、钡灌肠及结肠黏膜组织学检查结果,可做出诊断。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系统疾病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中国炎症性肠病诊疗标准共识。(1)临床表现:持续反复腹泻,粘液脓血伴腹痛,内急重,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超过4-6周,可能有肠外观,如关节、皮肤、眼睛、口腔、肝脏和胆囊。(2)结肠镜检查:大多数病变始于直肠,呈连续和弥散分布。性能如下:(1)粘膜血管纹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皱缩、出血、脓液和血液分泌物粘连,粘膜粗糙和细颗粒也常见;(2)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固有层内弥漫性慢性炎症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隐窝内有急性炎性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细胞间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和隐窝炎症,甚至形成隐窝脓肿,可塌陷入固有层;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粘膜表面糜烂,溃疡形成,肉芽组织增生。缓解期: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炎症细胞减少;(2)墓穴的大小和形状不规则且杂乱无章。腺上皮和粘膜肌层之间的间隙扩大;潘氏细胞化生。在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传染性结肠炎和结肠CD、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疾病的基础上,可按以下标准进行诊断:(1)临床怀疑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者,安排进一步检查;(2)如果同时满足上述条件(1)和(2)或(3)中的任何一个,则可以诊断疾病。(3)如果增加了第(4)项中病理检查的特征,则可以确认诊断。对于初始病例、临床表现和结肠镜检查改变不典型的患者,暂时不诊断溃疡性结肠炎,应随访3-6个月观察发病情况。结肠镜检查发现的轻度慢性直肠乙状结肠炎和乙状结肠炎不能等同于溃疡性结肠炎。应观察病情变化,并仔细查找原因。完整的诊断应包括疾病的临床类型、严重程度、疾病阶段、病变范围和并发症。临床类型:可分为原发性、慢性复发性、慢性迁延性和爆发性。最初发作是指没有既往病史的首次发作。暴发型是指症状严重,每天便血10次以上,伴有全身中毒症状,伴有毒性巨结肠、肠穿孔、败血症等并发症。除了爆发类型,每种类型都可以相互转换。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患者腹泻少于4次,轻度或无便血,无发热,脉搏加快或贫血,血沉正常。中度:在轻度和重度之间;严重:腹泻6次以上,大便带明显粘液血,体温37.5,脉搏每分钟90次,血红蛋白(HGb)100g/l,血沉30 mm/1 h详情见真爱量表*项目温和的严峻的粪便(次/天)46便血轻的或没有沉重的体温()标准37.5脉搏(次/天)标准90厚膛壁身管标准75%电子自旋共振3030*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疾病阶段:分为活跃期和缓解期。萨瑟兰疾病活动指数,也称为梅奥指数,相对简单实用。参见萨瑟兰DAI表(表2)。慢性活动期或难治性CU指诱导或维持缓解治疗失败,通常为糖皮质激素抵抗或依赖的情况。前者表示泼尼松龙剂量在4周内不缓解,而后者表示泼尼松龙剂量降至10mg/d,即停药3个月后发作无法控制或复发。表2:萨瑟兰戴表项目得分0123腹泻标准超出正常范围超出正常范围超出正常范围12次/天每天34次每天5次出血不一点点明显的基于血液的粘膜表现标准有点脆中度易碎伴有渗出的严重脆性医生估计了病情。标准光线在沉重的注意:它总是被分成项目的总和。2分为症状缓解;3-5分为轻度活动;6-10分为适度活动;11-12分为严重活动。病变范围:分为直肠、乙状结肠、左侧结肠(脾区远端)、广泛结肠(脾曲近端)和全结肠。(5)肠外表现及并发症:关节、皮肤、眼睛、肝胆等肠外受累。并发症包括大出血、穿孔、毒性巨结肠和癌变。(2)症状诊断(参见2009年中国中医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1.大肠湿热证:腹痛、腹泻、大便带血、肛门灼热、下坠、体热、小便短赤、口干口苦、红至3.寒热错杂证:痢疾薄,有粘蛋白胨,反复发作,腹痛,四肢不温,腹部灼热感,多饮,舌质红或淡红色,苔薄白,脉弦或细。4.肝郁脾虚证:腹痛为腹泻,腹泻后疼痛减轻。它通常是由情绪和饮食因素引起的,如大便次数增加、便溏或粘液便、抑郁或焦虑、打嗝、厌食、腹胀、舌红、苔薄白、脉弦或弦。5.脾肾阳虚证:慢性腹泻伴白色蛋白胨,或甚至消化不良、滑溜、四肢冰冷、腹痛、腹胀、纳差、腰膝酸软、舌质淡胖或牙印、苔薄白、脉沉细。6.阴虚血虚证:排便困难,大便带少量粘液脓血,腹部灼痛,午后低热,盗汗,口干咽干,头晕目眩,烦躁不安,舌红少液,少苔或无苔,脉细数。二、中医综合治疗方法(1)内部治理1.根据辨证选用内服中药汤剂和中成药。(1)大肠湿热证治疗:清热燥湿,理气活血。推荐处方:芍药汤(黄连、黄芩、白头翁、木香、炒当归、炒白术、炒白芍、地榆、白薇、三七、甘草)(2)脾虚湿蕴证治疗方法:健脾益气、燥湿通运。推荐配方:沈凌白术散(党参、茯苓、炒白术、山药、炒薏苡仁、黄芪、白芷、炖木香、黄连、地榆、三七、炙甘草)(3)寒热混合证治疗方法:温中补虚,清热燥湿。推荐处方:加味吴梅丸(乌梅、黄连、黄柏、肉桂、炮姜、党参、炒当归、三七、炙甘草)(4)肝郁脾虚治疗:疏肝解郁,健脾益气。推荐配方:通淋方配合四逆散(炒陈皮、白术、白芍、防风、炒柴胡、炒枳实、党参、茯苓、三七、炙甘草)(5)脾肾阳虚证治疗方法:健脾补肾、温阳止泻。推荐配方:理中汤、申思丸(党参、干姜、炒白术、甘草、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三七)(6)阴虚血虚证治疗方法:滋阴清肠,温阳止泻。推荐配方:理中汤、申思丸(党参、干姜、炒白术、甘草、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三七)(2)外部治疗法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