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史_第1页
中国近代思想史_第2页
中国近代思想史_第3页
中国近代思想史_第4页
中国近代思想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代思想史,魏永生,导论,思想与思想史思想:从广义上讲,人类的一切心理活动、精神思考,都可以称为思想;从狭义讲,思想是指人类思维活动在理性认识阶段所达到的结果。思想史:思想史研究的是前人提出的思想和观点,人们的生活态度,社会思潮,乃至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或集体无意识。(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自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近代思想特点近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近代中国思想的复杂性。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发展,决定了近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快速多变。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决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追求必然是近代中国进步思想发展趋势。从闭关走向开放是近代中国发生的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这决定了“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界的一个重要课题。,主要参考论著蔡尚思:中国思想研究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葛兆光:思想史的写法中国思想史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8月。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三联书店2005年4月。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三联书店2004年7月。刘健清、李振亚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1993年12月。耿云志: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对象与方法的思考,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第18-22页。黄兴涛:近代中国新名词的思想史意义发微兼谈对于“一般思想史”之认识,开放时代(广州),2003年第4期,第70-82页。,嘉道之际经世思潮,经世思想经世思想是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作为一种古老的学术传统,从先秦诸子开始,中国士人就以关怀社会,参与政治,服务人生为自己学业价值的最高体现。西汉“独尊儒术”后,历代儒生又以通经致用作为读书治学的目标和抱负,经世致用观念这才演变成为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具有相当积极的入世价值取向。经世致用,或称通经致用,或称明体达用,或称经邦济世,或称经济时务。经世致用是伦理政治型的中国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是封建士人赖以安身立命的崇高信条。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来看,经世致用这一传统一直绵延不绝,只是随历史条件变化而有起伏而已。,经世思想“是中国儒家知识分子所特有的一种以积极入世的价值观、政治本位的人生观和佐君教民的事业观为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胡维革: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第83页。)龚书铎中国文化概论,第85页:“经世致用的基本意思是深究古今治乱得失,通家国天下治安之计,以为济世利民”。刘广京:“儒家经世思想包括哲学和学术思想,同时包括社会思想、礼俗思想、教育思想、行政思想、政治思想等都和现实有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世中国经世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序,台北,1984年4月。),经世思潮兴起原因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危机/海患学术流变:汉学和宋学的弊端,今文经学的兴起经世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阮元、陶澍、贺长龄、林则徐、龚自珍、魏源、徐继畲、黄爵滋、包世臣、姚莹、梁廷枏、夏夑、张际亮、汤鹏、李兆洛、周济、张穆、徐松、何秋涛、沈垚、金应麟、陈寿祺、陈金城、陈庆镛、吴嘉宾、鲁一同、杨士达、林昌彜等。,经世思潮的主要内容批判现实/改革弊政/研究边疆史地/学习西方经世思潮的影响西学传入中国的中介和桥梁/使近代儒家知识分子发生分化与改组主要观点介绍小结,主要参考书目近世中国经世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台北,1984年4月。2、吴雁南: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第一卷,第6783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3、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第92893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4、胡维革: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第8091页,东北师大出版社1994年。5、袁伟时: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第2343页,海天出版社1992年。6、高翔:近代的初曙:18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第54857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魏源思想简介,生平和著作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良初,又字默深(默好深湛之思)、墨生、汉士。湖南邵阳人。主要著作有:书古微、诗古微、曾子发微、孝经集传、大学发微、董子春秋发微、两汉古今家法考、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圣武记、海国图志、元史新编等。,主要思想经学:通经致用,以经术为治术先入宋学(姚学塽),再涉汉学(胡承珙、何秋涛、冯桂芬),经由公羊学(刘逢禄)而走向经世实学魏源治经,专注于阐发古圣人的微言大义,所以用“古微堂”为书斋名号。所著儒家群书发微,诗古微和书古微成就较高。魏源在学术上主张通经致用,在治学实践中始终注意把现实政治作为最重要的参照系统;在论政过程中又一以贯之地把儒家学说作为指导思想,他所撰写的默觚是依经论政的代表性成果。(主张尊德性与道问学兼顾、道德与功利并重、反对泥古),史学思想研究历史要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借鉴。“今昔病药之相沿,常以对治而益著。”(魏源集第163页)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诬今不可以为治,诬古不可以语学。”(魏源集默觚治篇五)历史研究关注时政:圣武记、道光洋艘征抚记、元史新编。,学术经世思想:皇朝经世文编、海国图志皇朝经世文编叙:一曰:“事必本夫心。然无星之秤不可以程物,轻重生权衡,非权衡生轻重。善言心者必有验于事者。”二曰:“法必本夫人。然恃目巧,师意匠,般尔不能闭造而出合。善言人者必有资于法矣。”三曰:“今必本夫古。然昨日之历今日而不可用,高曾器物不如祖父之适宜。时愈尽,势愈切。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矣。”四曰:“物必本夫我。然两物相磨而精出焉,两心相质而疑形焉,两疑相难而易简出焉。善言我者必有乘于物矣。”,改革思想:漕运、河工、盐法、兵饷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思想的评价(观点引述)主要参考书目刘泱泱、郭汉民等编:魏源与近代中国改革开放(纪念魏源200周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南师大1995年5月。陈其泰:清代公羊学,东方出版社1997年4月,第203264页。,“西学中源”说简析,明末清初的“西学中源”说:徐光启、李之藻、王锡阐、梅文鼎陈卫平:“西学东源说虽然表现了继承徐光启会通以求超胜思想的良苦用心,但是,由于这一继承是在清初开始而日渐盛行的崇经复古思潮下进行的,因而这一继承被大大地扭曲了。康熙、乾隆年间种种钦定御纂儒家经典的举措,在晚明经学极衰之后,鼓荡起经学复盛的强劲之风。自王锡阐、梅文鼎直至戴震、阮元,这其间的有名科学家无不被这强劲之风卷裹其中,无一不以经学家的身份来研治科学。西学东源说的盛行正表明了这一点。因为西学既然源自中学,那么西学即中国的骨血,因而完全可以纳入传统经学的体系。因此,它们的会通与超胜,与徐光启相比,追求西方科学的热忱已经大大地萎退,证明西学为中国古已有之则成了会通以求超胜的主要内容.”(第一页与胚胎,第133页),近代“西学中源”说的历史考察近代之初:林昌彝:“外夷奇器,其始皆出中华,久之中华失其传,而外夷袭之。”洋务运动:理解和论述中西文化关系的理论依据,被洋务守旧派和早期维新派认可。特点:1、所说西学主要指自然科学技术,因此论者是从技艺层面上来阐述“西学出于中国”的。2、“西学中源”说的主要作用表现为时人对西学的认同,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3、随着对西方认识的加深,一些有识之士对西学中源说的一些观点产生怀疑。“东来法”,甲午战后表现1、人们对西学的认识更加全面,从自然科学技术扩展到社会科学,从而对西学中源的附会阐释便从艺学扩展到政学,实际上鼓吹“西政出于中国”论。2、鼓吹中西文化相合说。承认中西文化各有源头,西方文化并非源于中国。但它仍然认为近代西方社会的种种制度、文化在中国古已有之,把中西文化做简单的比附,在思想方法上仍然没有摆脱西学中源说的窠臼。孙诒让的周礼政要,刘师培的中国民约精义。,评价西学中源说对于打破中西文化的对立,认同西学,融会中西,以及启迪人们去反思传统文化,发掘古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西学中源”说不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是一种牵强附会的主观臆断和比附。它否认人类文化起源是多元的,而是从天朝上国的观念出发,表现出以我为中心的虚骄自大的心理。主要参考书目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2002年。,中体西用文化观简析,历史考察1、发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节用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2、兴起: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3、发展:甲午战争后,明确提出了中体西用的口号,而且将其理论化、系统化。1中体西用口号的正式提出:1895、4,沈寿康:“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划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896、8,孙家鼐:“今中国京师创立大学堂,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其失传者,以西学还之。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此是立学宗旨。”2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较系统地阐述和发挥了中体西用思想。指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并详细论述了中学与西学的内涵及其关系。标志着中体西用思想的成熟。3光绪强调中体西用是实行维新新政的政治原则。4、低落:20世纪初年以后。但仍是清廷实行新政改革的政治原则。,中体西用的内涵1、中学又称旧学,一般是指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及政治经济制度。首先含有三纲、五伦等孔孟之道及经学、史学、诸子学、名物考古等传统文化,同时也含有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制度。2、西学又称新学,是一个变量,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总的趋势是内涵日益丰富。从器物而制度,构成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一个历史阶梯,是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3、从“中体”与“西用”的关系来看,主要是用“西用”来巩固“中体”的“为体”的地位,即利用西方国家的物质文明来维护中国的封建统治并稳定中国孔孟之道的中心地位;也包含有吸取西方学术、政治中能够补中国学术之缺和起中国政教之疾的东西,二者是主辅、本末关系,地位有所不同。4、中体西用在教育思想上,是作为一种办学宗旨而提出的。,中体西用的评价(1)中体西用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之下中国人所做出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模式的提出,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2)中体西用是对待中西文化的总原则,它构成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一个历史阶梯,是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对19世纪下半叶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和积极意义。(中体西用是晚清三次新政的指导思想和政治原则,晚清三次新政改革内容的变化与中体西用内涵的演变是一致的。)主要参考书目丁伟志、陈崧:中西体用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戊戌思潮,发展阶段及主要内容1、顺利发展时期:18951898、9内容:(1)创办近代报刊,大规模地制造社会舆论。(2)开展组织发动工作,扩大运动的社会基础。(3)大力介绍西方资本主义的学术文化,特别是社会进化论,致力于指导运动的理论探索。特点:(1)着眼点始终集中于政治问题,一切皆围绕鼓吹实施变法展开。(2)维新派特别是康、梁,非常注重笼络封建政权的上层人物,重点是帝党官僚和多数洋务大员,并力图与光绪帝取得直接联系。(3)以戊戌变法为标志,戊戌思潮发展成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复苏后的黄金时期(19001903)主要成就:(1)广泛而通俗地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意识形态,尤其是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各种理论、流派、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这给清朝的封建文化专制和思想统治带来空前的冲击。(2)戊戌思潮代表人物提出了崭新的“民族主义”、“国民”的概念,使民族救亡和社会启蒙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1902年梁启超陆续发表的新民说,是这方面成果的总结和升华。这也表明他们的政治思想,较之变法时期,已经相对成熟了。(3)戊戌思潮代表人物以清议报、新民丛报为中心阵地和理论指导,创办各种报刊,发起凌厉的宣传攻势,广泛深入开展社会启蒙运动。(4)在此期间,戊戌思潮代表人物和有关志士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意识形态各个领域,并且取得显著的成就。(小说革命、诗界革命、戏剧改革、文字改革、教育、出版等等。),原因:(1)1900年义和团运动和自立军起义失败后,国内革命形势迅速发展,这是戊戌思潮能于1900年至1903年夏继续发展并进入高潮的最重要的客观历史条件。(2)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派对维新派施加影响。(3)维新派自身的成长:总结经验教训,把运动的重点转向启蒙宣传,对这项工作意义的认识也从自发转向自觉/西方文化素养和理论水平迅速提高。(4)维新派自身也日益资产阶级化。许多维新派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实业或资产阶级举办的文化事业,变成名副其实的资本家或资产阶级自由职业者。(5)近代知识分子队伍的集结和壮大,给梁启超等人在此期间的活动,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社会基础。戊戌思潮的衰落:1903年夏,拒俄运动和“苏报案”的发生,戊戌思潮的历史作用1、石破天惊的资产阶级社会启蒙运动:以西学为宣传武器,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冲击封建礼教与文化专制的藩篱。2、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先驱。3、近代教育、文化、学术事业的起点:废八股、办学堂/近代新闻出版事业/晚清小说繁荣、“诗界革命”、白话文运动/新史学/造就我国最早一批资产阶级学术人才4、知识分子队伍的集结壮大及其历史作用。5、晚清社会革命的原动力。(1)戊戌思潮引起了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深刻变革:“实业救国”/唤醒了资本主义企业家的阶级意识;(2)变革了中国许多积习陋俗:集会、上书言事、风俗改革;(3)兴女学、争女权;(4)对自然科学的偏见也日渐破除。总的来说,“戊戌思潮的政治建树不多,但它孕育了以后资产阶级的各派政治力量,集结锻炼了近代知识分子队伍,促成了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它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开拓了近代新闻、教育、出版、文化、学术等新兴事业,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价值观、社会观、历史观,它是中国近代政治运动与社会革命的原动力。”(见吴廷嘉书,第428页)主要参考书目吴廷嘉:戊戌思潮纵横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康有为思想简析,生平与著作1858-1927,初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论语注、孟子微、大学注、中庸注、礼运注、春秋董氏学、康子内外篇、长兴学记、万木草堂口说、桂学答问、诸天讲等。康有为思想的主要来源儒学:(程朱、陆王、古文经、今文经)西学:游香港、上海,/游历西方,物质救国论佛学,“两考”及其影响新学伪经考初刊于1891年。主要内容: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一、西汉经学,并无所谓古文者,凡古文皆刘歆伪作;二,秦焚书,未厄及六经,汉十四博士所传,皆孔门足本,并无残缺;三,孔子所用字,即秦汉间篆书,即以文论,亦绝无今古之目;四、刘歆欲弥缝其作伪之迹,故校中秘书时,于一切古书多所羼乱;五、刘歆所以作伪经之故,因欲佐莽篡议,先谋湮乱孔子之微言大义。”结论:“始作伪,乱圣制者,自刘歆;布行伪经,篡孔统者,成于郑玄。”“凡后世所指目为汉学者,指贾、马、许、郑之学,乃新学,非汉学也;即宋人所尊述之经,乃多伪经,非孔子之经也。”,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此书考辨武断,结论轻易。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伪经考之书,乃至谓史记、楚辞经刘歆羼入者数十条,出土之钟鼎彝器,皆刘歆私铸埋藏以欺后世,此实为事理之万不可通者,而有为必力持之。实则其主张之要点,并不借重于此等枝词强辩而始成立,而有为以好博好异之故,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以犯科学家之大忌,此其所短也。有为之为人也,万事纯任主观,自信力极强,而持之极毅,其对于客观的事实,或竟蔑视,或必欲强之以从我。其在事业上也有然,其在学问上也有然,其所以自成家数崛起一时者以此,其所以不能之健实之基础者亦以此。读新学伪经考而可见也。”介绍皮锡瑞、朱一新、张之洞等评价与反应,孔子改制考,刊于1898年,主要内容: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救世改制”的目的而假托的宣传作品,都是盲昧无稽的。中国历史,从秦汉以来才可考信。由于书籍阙失,周末诸子百家纷纷起来创立教义,企图凭自己的理想来建立自己认为最好的社会制度,并把这种制度托为古代曾经实施,借以取得人们的信仰。孔子创立儒教,提出一套他自己创造的尧、舜、禹、汤、文、武的政教礼法,作为托古改制的依据,由于教义最完美,制度最完备,徒众最众多,于是在汉武帝时取得一统的地位,孔子也就成为“万世教主”。孔子有治理天下的才德而不居帝王之位,是所谓“布衣改制”的“素王”。,托古改制:首先,“荣古而虐今,贱近而贵远”是人之常情,“非托之古,无以说人”。其次,“圣人但求有济于天下,则言不必信,惟义所在。无征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行之。若谓圣人行事不可依托,则是以迳迳之小人律神化之孔子矣。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两考之影响两考与变法:思想的冲击与实际变革的影响/清政府:伪经考于1894、1898、1900三次奉旨毁版,改制考于1898、1900两次毁版/张之洞劝学篇/苏舆翼教丛编学术影响a、近代今文经学的演变方面:彻底否定古文经/方法上“六经注我”的色彩更浓。b、疑古思潮的兴起,康有为的孔教思想梁启超:“孔教之马丁路德”原因首先,希望通过尊奉孔教来统洽民心,重振民族精神,从而保国保教,最终达到保种拯救中华民族的目的。其次,在戊戌时期以尊奉孔教抬高经其改造过的儒学,为其“托古改制”提供依据。再次,希望在中国建立类似西方教会一样的组织。,对孔教的认识首先,孔教为人道教,其他宗教都是神道教,而人道教是优于神道教的。“太古草昧尚鬼,则神教为尊,近世文明重人,则人道为重。故人道之教,实从神道而更进焉。”(孔教会序,康有为政论集下册,第739页。)其次,孔教主维新,主进化,适合于晚清社会的客观需要。当然这是经康有为改造之后的孔教。再次,孔教可以包容其他宗教。,主要活动第一阶段,18951898,此间正式向朝廷提出孔教主张并为之做了种种努力,形成了一定的声势。1895年的公车上书(上清帝第二书),1898年的清商定教案法律折。第二阶段,18991911,此间流亡海外,其孔教活动虽然低落,但基本上完成了孔教理论的建设,并在海外成立了孔教组织,积累了实践经验。第三阶段,19121918,再度活跃:1912年,上海孔教会,孔教会杂志,“昌明孔教,救济社会”;1913年,不忍杂志;1917年,参与丁巳复辟。,康有为孔教思想评价:现实目的和功利色彩/文化保守主要参考书目:1、马洪林:康有为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2、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理想研究,江苏人民1997年。3、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4、路新生: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梁启超思想简介,生平变法思想:变法通议新民思想:新民说新民之缘由和必要性缘由: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历史需要,是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化运动积极反思的思想结晶。必要性:首先,他以近代化为坐标,对“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作了明确的界定。第二,他从国事与国民的关系中,论证了新民的必要性。第三,他把人的改造与法的建设两者相比较,阐述了新民的重要性,认为在社会进步中,人的改造比法的建设更为重要。,国民性批判在新民说一文中,梁启超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国民资格为标准,对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积淀在民族心灵深处的劣根性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鞭挞。第一,缺乏国家思想。第二,缺乏社会公德。第三,缺乏权利观念。第四,缺乏自由思想。第五,缺乏自治能力。,新民的路径与方法其一,以教育新民。其二,以报刊新民。其三,以新史学和新小说新民。新大陆游记与梁启超的美国观:1903年第一,充分肯定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进步,同时对由此带来的扩张性深表忧虑不安。第二,极力赞颂美国平等自由的价值观,对美国共和政体却多有批评,折射出维新派政治理想与政治实践之间的矛盾。,第三,多方剖析美国现存的严重社会问题,对美国未来发展的前途表示深切的关注。第四,留意考察美国社会的特色,比较中美两国人的性质,指出中美在基本国情上存在重大差异。欧游心影录与梁启超后期思想走向欧游心影录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梁启超对战后欧洲的考察结果,反映了梁启超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和看法,也反映了他对中西两种文化的总观点。因此,这部著作是研究梁启超晚年政治、文化思想的重要资料。同时,梁启超对西方文明的考察与批评,并不意味着他从此开始彻底抛弃西学而开始回归传统,更不能说它标志着梁启超政治、文化思想的倒退。,梁启超与清代学术史研究清代学术概论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参考书目:1、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2、蒋广学:梁启超和中国古代学术的终结,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国粹主义思潮简介,兴起及其原因1、国学保存会和国粹主义思潮的兴起2、国粹主义思潮兴起的原因(1)国粹主义是对于帝国主义和买办阶级贩卖奴化思想的抗议。(2)鉴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弊病而产生的困惑,使一批知识分子回头去寻找中国古代的传统。(3)民族危机的严重,国粹学派想仿效欧洲13、14世纪的文艺复兴,在中国进行一次“古学复兴”运动,通过“古学复兴”来振兴祖国。,国粹主义思潮的主要内容1、国粹派倡言“国学”,反对“君学”,抵制西方列强文化侵略。2、仿效西方文艺复兴,“复兴古学”。(1)猛烈地冲击了儒学及其经典的独尊地位。复兴诸子之学/批评儒学。(2)国粹派以“匡古志今”相标尚,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探索历史发展规律,通史致用为己任。3、以“发扬人性”相号召,宣传“人权民主”思想。4、国粹派的“复兴古学”,也是为建立民族国家愿望服务的。,国粹主义思潮的评价1、积极作用:(1)国粹派提倡“复兴古学”,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2)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力图突破封建传统的束缚,试图用近代资产阶级的研究方法重新整理国学。2、消极作用:国粹派的封建文化因袭负担太重,他们扛着国粹主义的招牌在国学的范围内所谋求的革新是有限的。客观上:理论武器无力。主要参考书目: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简析,(一)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形成1、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刺激着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形成。2、西方进化论学说、卢梭的“自由平等”学说及西方民族主义思潮促进了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形成。3、晚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促进了民族主义思潮的形成。(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对民族主义的认识1、定义:2、对西方帝国主义的认识。3、民族主义是救亡图存的思想武器,是建立和巩固民族国家的思想基础。为了达到建立民族国家的目的,就必须树立起国民意识和国家观念。4、民族国家在民族问题上包含着对外和对内两层内容,即对外抵御帝国主义侵略,捍卫民族独立自由,维护中国的国家主权;对内任何处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民族主义宣传和教育1、宣传民族主义2、民族主义教育(三)晚清资产阶级的两种民族观1、改良派以满汉合一、满汉平等为特征的民族观(1)理论依据;(2)基本主张;(3)评价2、革命派以排满革命为特征的民族观(1)基本观点及论证;(2)评价主要参考书目:1、陶绪:晚清民族主义思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