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原则下的《雷雨》会话含义解读_第1页
合作原则下的《雷雨》会话含义解读_第2页
合作原则下的《雷雨》会话含义解读_第3页
合作原则下的《雷雨》会话含义解读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合作原则下的雷雨会话含义解读在1975年发表的论文逻辑与会话中,格莱斯提出著名的会话含义理论。格莱斯指出,生活中为了使谈话得以顺利进行,人们之间的交谈总是不知不觉地遵循着某种原则,这种原则被格莱斯定义为合作原则。从合作原则提出至今,语言学派的诸多学者都对该理论及其相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合作原则被认为是日常会话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合作原则及其四条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及方式准则)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对话分析,并能很好的解释这些对话。大多的会话含义产生于对合作原则中某些准则的违反。通常在某一对话中,相比于说话者表达的语义含义,会话含义才是听者领悟和研究者分析的重点。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将语用学的合作原则及会话含义理论与文学研究结合起来,并将这些理论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相比于传统的文学研究注重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题材、情节、主题等的分析,将语用学理论用于文学作品解读,从作品的措辞和话语结构上对作品进行分析,可以超越某些局限,从而更加深刻客观的对作品思想进行解读。虽然语用学理论用来分析文学作品并不新鲜,但在文学作品研究中,用语用学理论分析戏剧作品,尤其是中国戏剧作品的外文研究文本却较少。本文就此选取我国现代著名戏剧作家曹禺先生的代表作雷雨为研究对象,运用语用学合作原则及会话含义理论对该戏剧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在合作原则的指导下深入探讨戏剧人物对白,重点解读文本的会话含义理论。把握话剧对白的言外之意是读者解读戏剧思想的关键所在。雷雨人物对白有着丰富的会话含义,蕴含深厚复杂的人物情感。这些会话含义的产生大多源于剧中人物说话时对合作原则准则的违反。下面就合作原则的四条准则详解该戏剧文本的会话含义,从而更好地理解戏剧人物的思想及情感。1.数量准则的违背数量准则指出话语内容表达应当符合要求的信息量。以第三幕中鲁贵和四凤之间的对话为例:贵:你怎么还不睡?四:(望望他)嗯。贵:(看她还拿着酒瓶)谁叫你喝酒啦?(拿起酒瓶同酒菜,笑着)快睡吧。四:(失望地)嗯。从该段对话可看出,四凤的回答明显违反了数量准则。面对父亲的提问,四凤一概用“嗯”字作答,而不是正面明确回答父亲的提问。四凤心不在焉,用简单的“嗯”字敷衍着与父亲的对话,充分表现出自己因悲伤烦闷而无心应答的情绪。2.质量准则的违背质量准则指出所说的话语要真实可信。分析第二幕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朴:(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不是我要来的。朴:谁指使你来的?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可以得知,鲁侍萍回答说是不公平的命指使她来到周家,明显违背了质量准则,与现实不符。鲁侍萍之所以这样回答,是为了表达当初被周朴园抛弃的悲愤之情。当读者读到此段对白时,可以明显体会到作者想要传达出的人物内心极度愤慨和悲哀的思想感情,同时将戏剧推向一个高潮。3.关系准则的违背关系准则要求话语要与说话内容相关。来看下面这组四凤和母亲之间的对话:鲁:(严厉地)凤儿,(看着她,拉着她的手)你看看我,我是你的妈。是不是?四:妈,你怎么啦?鲁:凤,妈是不是顶疼你?四:妈,您为什么说这些话?鲁:我问你,妈是不是天底下最可怜,没有人疼的一个苦老婆子?分析上面的对话,可以得知鲁侍萍和女儿四凤彼此之间答非所问,各自的接话都与上一句没有关联,明显违反了关联原则的要求。这样的对话体现出二者内心复杂的情绪和心理状态。鲁侍萍不回答女儿的问题,反而不断向四凤提问,不断强化自己作为母亲的艰辛和可怜;目的是为了渲染感情,为后面的请求做铺垫。4.方式准则的违背方式准则指出话语表达要清晰、简洁、有序,避免歧义的产生。分析鲁侍萍和周朴园之间的这段对话:朴:(忽然立起)你是谁?鲁: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朴:哦。对话中鲁侍萍并未直接回答自己姓甚名谁,而是委婉地说自己是四凤的妈。这一回答明显违反了方式准则。对这一准则的违反,体现出鲁侍萍的有所隐瞒。她并不急于展示自己的真实身份,而是在周朴园的步步追问下,最终让周发现自己的真实身份。这样的对白加剧了故事情节的紧张感和曲折感。对白语气时急时缓,情绪跌宕起伏,读者也隐隐感觉到鲁侍萍内心的愤恨和些许的鄙夷之情。分析以上戏剧对白,可以得知,会话含义的产生多源于对合作原则的违背。话语表达透露出的言外之意蕴含丰富的思想情感,涵盖整个戏剧的思想精髓。运用语用学理论对曹禺先生的雷雨作深入解读,可以帮助读者在掌握该戏剧文本基本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领悟作者的创作思想和手法;在感受作品文字应用巧妙之处的同时,窥探剧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更好的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帮助读者提高对戏剧作品的鉴赏能力,并为戏剧创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此外,有助于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戏剧文学作品及中国戏剧作者的创作手法,感受中国戏剧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魅力。同时,本文的分析研究还有助于拓宽语用学理论的研究领域,丰富语用学实践活动,从而提供参考,帮助学者提升对此类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参考文献:1曹禺.雷雨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2002.2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3金钦俊.(1963).雷雨的人物和思想.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3-103.4马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