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说课稿_第1页
《归去来兮辞》(并序)说课稿_第2页
《归去来兮辞》(并序)说课稿_第3页
《归去来兮辞》(并序)说课稿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说课稿陈宁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去来兮辞 并序,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课时、教学过程、小节、作业设计、板书十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予以说明。一、 教材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要求学生悉心体会,注意领略其中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能熟读成诵、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二、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本必修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文本,鉴赏这篇千古美文,通过语言来把握文章的奥秘。三、 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能力1、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2、掌握陶渊明诗文语言“平淡自然”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授、朗读、讨论等方法,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与热爱田园生活的欣喜之情。(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四、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高中阶段的学生,学生的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积累文言常识和把握文章的情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两大重点。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1、 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并且背诵全文。2、 理解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二) 教学难点这篇文章的内容,学生不难理解,难点在于品味和掌握陶渊明诗文语言“平淡自然”的特点。四、 说教法1、 诵读法。归去来兮辞(并序)是一篇古代抒情散文,必须通过诵读才能培养出一种古文的语感,尤其是这篇文章是讲求音韵的辞赋。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诵,学生才能愈来愈深刻的了解文章的内涵。2、 讨论法。对于文章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学生大多能得到陶渊明是个高风亮节的文人,作者乐于田园的隐居生活等结论,针对其复杂情感的流露,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点拨提示,促使学生往深一层想。3、 问答法。高中生对古代抒情散文的鉴赏的能力还是有限的,因此鉴赏这篇古文是需要在老师的讲授下,通过问答的方式,师生共同把握文章的重点词句和思想感情。五、 说学法1、 预习法。学习一篇课文,预习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知识量大,所需掌握的内容多,不经预习直接听课,学生很可能会不知老师所云者何,听课效果大打折扣。反之,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初步了解文章大意,把教师听课时对文章重难点的把握就会事半功倍。2、 诵读法。归去来兮辞音韵和谐,文辞流畅,便于学生理解朗读,而且这篇是高考背诵篇目,最好在课堂上就能背诵下来。3、 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针对文章内涵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一来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二来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六、 说课时根据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课时为两个课时。七、 说教学过程(一) 第一课时的导入回忆学习过的陶渊明的课文,如五柳先生、归园田居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什么样的人?陶渊明是一个好读书、不求甚解,热爱自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从归去来兮辞,我们又可以认识一个怎样的陶渊明呢?说明: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为文章的解读做铺垫。 (二)写作背景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了解作者的写作的背景。同桌之间合作,解释序文大意。如有疑难句子,可向同学或教师请教。提问:作者外出为官的原因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辞官回家?作者现在的心情如何?说明:由于对文言文讲述过多,序文部分容易理解,应多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来说。(三)疏通文意,积累字词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求全班进行朗读,教师根据朗读情况提出建议,要求学生能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朗读完后,完成以下学习任务:1. 在课堂上可给学生时间,整理一下思路,提出难以理解的词句,学生之间相互答疑,老师从旁予以纠正。2.翻译课文句子,对文章进行分层概括层意,理解文章大意(遇到有困难的句子,在小组内相互交流,无法解决请教老师)(四)课后作业背诵课文,并完成课后练习三。(五)第二课时导入简单地回忆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序的内容。(六)鉴赏文章根据上节课的分层,第一层为第一自然段,第二层为第二、三自然段,第三层为第四自然段来鉴赏文章。第一自自然段主要通过问答法来解读作者决心归去的原因和归家途中的心情,把握作者厌恶官场,渴望田园生活的欣喜之情。第二自然段按照初进家门室中之乐庭院之乐户外之乐来鉴赏文章。师生通过理解文章中作者刚到家后的情形,感受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鉴赏“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这个句子的意义。学生上台表演作者的室内生活的场景感悟作者归隐后的生活情趣。概括作者的庭院生活的画面,赏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感悟作者乡村生活的乐趣以及讨论作者为何作者会发出“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的感叹等活动来把握鉴赏文章,把握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第四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四自然段,学生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七)赏析陶渊明诗文的语言特色通过对陶渊明诗歌、散文等回顾,教师引导学生鉴赏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师生之间相互探讨,品味陶渊明诗文的“平淡自然”的特点。八、小结归去来兮辞(并序)是作者诀别官场的宣言书。通过这节课的品读分析,我们发现作者的情感世界极为丰富,乐忧互现,决绝与犹疑并存,但有一个信念却是不变的,那就是与官场彻底决裂。因为作者深深知道自己心怀天下,“大济苍生”的抱负在那黑暗的官场是无法实现的,因而他更乐于归隐田园,做一个不问世事的隐士。他的高洁与坚定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九、作业设计结合已学过的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谈谈你心目中的陶渊明式怎样一个人,并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说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