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学_课程课件_7.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ppt_第1页
基础护理学_课程课件_7.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ppt_第2页
基础护理学_课程课件_7.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ppt_第3页
基础护理学_课程课件_7.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ppt_第4页
基础护理学_课程课件_7.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学习目标,掌握医院感染,感染链,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清洁、消毒、灭菌、隔离的概念;熟悉常用的物理,化学消毒灭菌方法及注意事项;了解医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及预防和控制感染的措施,了解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医院感染第二节清洁、消毒、灭菌第三节无菌技术第四节隔离技术,第一节医院感染,一、医院感染(nosocomialinections)的概念:又称获得性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特征:1、感染发生地点医院。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2、感染与发病在不同阶段:感染潜伏期发病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后才发病的病人3、对象:一切在医院内活动的人群。主要是住院病人。,二、医院感染的类型,根据病原体的来源分:、内源性感染:即自身感染。预防措施:(1)避免扰乱破坏病人的正常防御机制(2)合理使用抗生素(3)治疗潜在病灶和带菌状态(4)采取保护性隔离和选择性去污染措、外源性感染:即交叉感染。预防措施:消毒、灭菌、隔离、屏障护理等,常见的医院感染,肺部感染,伤口感染,皮肤及其它部位感染,尿路感染,病毒性肝炎,三、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一)个体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受损:包括生理、病理、心理因素;(二)侵入性诊疗机会增加;(三)滥用抗生素;(四)医院管理机制不完善;,四、医院感染发生的条件,感染链: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周围的病人病人家属及探视者医院工作人员,条件致病菌,老鼠、蟑螂,设备、食品、垃圾消毒不彻底的医疗器械血液制品、药物,感染源,已感染的病人及病原携带者,病人自身正常菌群,动物感染源,医院环境,幻灯片7-3,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水和食物污染的血液、血制品输液制品,传播途径,内源性感染:移位外源性感染:,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共同媒介传播,生物媒介传播,严重慢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皮肤粘膜屏障作用损害;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接受介入性检查、器官移植的病人;休克、昏迷、术后病人以及老年人、婴幼儿、产妇,幻灯片7-4,易感宿主,五、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一)建立医院感染管理机构,加强三级监控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及监控护士(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依法管理医院感染(三)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阻断感染链。(四)加强医院感染知识教育,督促各级人员自觉采取行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1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2合理使用抗生素。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4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查,控制蔓延,如实报告;发现有流行趋势,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并协助调查。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5参加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知识培训。6加强自我防护。,第二节清洁、消毒、灭菌,一、消毒灭菌的方法(一)物理消毒灭菌法(二)化学消毒灭菌法二、洗手与手消毒三、医院日常清洁、消毒、灭菌方法,有关概念,清洁(cleaning):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其目的是去除和减少微生物而非杀灭微生物消毒(disinfection):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除或杀灭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其目的是使消毒的对象达到无害化灭菌(sterilization):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细菌芽孢,一、消毒、灭菌的方法,物理消毒灭菌法,化学消毒灭菌法:浸泡法、喷雾法、擦拭法、熏蒸法,热力消毒灭菌,光照消毒法,电离辐射灭菌法,微波消毒灭菌法,机械除菌法,干热:燃烧、干烤湿热:压力蒸汽、低温蒸汽、流通蒸汽,日光曝晒紫外线消毒法臭氧灭菌灯消毒法,一、消毒、灭菌的方法1,热力消毒灭菌法概念:利用热力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酶、细胞壁和细胞膜等,从而杀灭微生物的方法可分为干热法和湿热法湿热法优于干热法,细菌,一、消毒、灭菌的方法2,燃烧法(burningsterilization)特点:简单、迅速、彻底、破坏性大适用:耐高温物品燃烧法注意事项注意安全:远离易燃易爆物品、不可在火焰未熄灭时添加乙醇或人离开、不能在木板或木架上燃烧贵重器械及锐利刀剪禁用此法不得将引燃物扔入消毒的容器中,一、消毒、灭菌的方法3,干烤法(dryheatsterilization)适用:耐高热,不耐湿的物品消毒:箱温120140,时间1020min灭菌:箱温180,时间2030min干烤法注意事项物品洗净不留污垢,防焦化物品包装:不宜过大,高度不要超过2/3物品放置:灭菌物品勿与烤箱的底部与四壁直接接触物品之间留有空隙,粉剂油脂不宜太厚灭菌时不宜中途打开烤箱放入新的物品灭菌时间从标准温度时算起,干热消毒法和湿热消毒法效果比较,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导热速度慢快穿透力弱强消毒时间长短所需温度高低破坏性大小,1)煮沸消毒法:适用:耐湿、耐高温的物品,如金属、搪瓷、玻璃和橡胶类等。方法:将物品刷洗干净浸没在水中加热煮沸。消毒:1005-10min,12的碳酸氢钠可提高沸点、除增强杀菌,去污防锈。注意:煮沸消毒前应将物品刷洗干净,打开关节,空腔导管内灌满水;物品不宜放置过多,保证物品与水相接触:玻璃器皿冷水放入,橡胶制品水沸后放入。,一、消毒、灭菌的方法4,2)压力蒸汽灭菌法:,效果最好,使用最广泛。适用:耐高温、高压、潮湿的物品高压灭菌器类型:下排气式(手提式、立式、卧式)、预真空、脉动真空。前者灭菌:121-126、102.97-137.3kpa、15-30min后者灭菌:132、205.83kpa、5-10min,一、消毒、灭菌的方法5,注意事项:包装不宜过大,30cm30cm25cm,预真空30cm30cm50cm各包之间留有空隙,布类物品放于金属、搪瓷类物品之上。尽量排除灭菌器内的冷空气。操作人员要经过专业训练合格才能上岗。被灭菌物品待干燥后才能取出备用。定期监测灭菌效果。,效果监测,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指示胶带、指示卡生物监测法:,物理监测法,将温度计汞柱甩至50度以下放入包裹内灭菌后检视其读数,否则,达到灭菌温度,灭菌效果不可靠,灭菌效果可靠,化学监测法,化学指示管(卡)监测法原理:指示管内的化学物质(指示卡)在一定的温度下,持续一定的时间将会变色。,放于物品包中央,取出指示管(卡),判断是否达到灭菌,灭菌,化学指示胶带法:,将化学指示胶带贴于待灭菌物品包外,判断是否达到灭菌目的,灭菌,生物测试法,为最可靠的监测法利用对热耐受较强的嗜热脂肪杆菌芽孢菌纸片,分别放在灭菌器四周及中央灭菌完毕培养基(嗅甲酚紫葡萄糖蛋白栋水)56、培养48h1周观察结果紫色:表示无菌生长黄色:表示有菌生长,1)紫外线灯管消毒法机制:使菌体DNA失去转换能力。使菌体蛋白光解变性。降低菌体内氧化酶的活性。产生具有极强杀菌作用的臭氧。消毒:用C波紫外线,波长范围为200275nm,杀菌作用最强波段为250-270nm。效果:可杀灭多种微生物。适用:室内空气、物品表面。,一、消毒、灭菌的方法6,方法:空气消毒:安装30W10,有效距离2m,照射时间3060min。物品消毒:30W灯管,有效距离2560cm,照射时间2030min。注意:经常保持灯管清洁,灯管表面用乙醇棉球擦拭每周一次。保护眼睛、皮肤。温度为20-40,湿度为4060。从灯亮57min后开始计时。保证强度不低于70vWcm2或使用时间不超过1000h。定期监测灭菌效果。,化学消毒灭菌法1.化学消毒灭菌的原理:使菌体蛋白凝固变性,酶蛋白失去活性,抑制细菌代谢和生长,或破坏细菌细胞膜的结构,改变其通透性,使细胞破裂、溶解消毒灭菌作用。2.理想的化学消毒剂3.分类:灭菌、高效、中效、低效4.使用方法:浸泡法、擦拭法、喷雾法、熏蒸法,一、消毒、灭菌的方法6,5.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原则,(1)根据物品的性能、病原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2)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及使用方法。(3)定期更换、易挥发的加盖,定期检测(4)物品须先洗净、擦干。(5)消毒液中不能置放纱布、棉花等物。(6)使用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净。,6、常用的化学消毒剂,(1)甲醛机制:与菌体蛋白质氧基结合效力:灭菌用途:4-10%固定标本、防腐,熏蒸柜(不耐高温的器材消毒:40-60mlm3高锰酸钾20-40g,柜内熏蒸6-12h。注意:刺激性大、有毒、蒸汽穿透力弱、受温度、湿度影响。要求室温18以上,湿度70%以上。,(2)戊二醛,机制:与菌体蛋白羟基、氨基结合,使蛋白变性。效力:灭菌用途:2%溶液,不耐热的医疗器械、精密仪器。消毒10-30min,灭菌10h。注意:两周换一次;金属器械加0.5%亚硝酸钠防锈;使用前用无菌蒸馏水冲洗。,(3)环氧乙烷,机制:与菌体蛋白结合,干扰酶代谢。效力:灭菌用途:电子仪器、光学仪器、医疗器械、书籍、棉、毛、化纤织品、塑料制品、橡胶、金属、一次性物品等注意:有毒、消毒后通风、防暴(储存温度小于40),(4)过氧乙酸,机制:产生新生态氧效力:灭菌用途:0.2-0.5%喷雾、擦拭、浸泡、消毒手,0.02%粘膜消毒注意:刺激性强、不稳定,对金属有腐蚀,对织物漂白。,(5)含氯类(液氯、漂白粉),机制:有效氯遇水产生新生态氧,破坏酶的活性。效力:高、中效用途:0.03%消毒饮用水、0.5%餐具、便器消毒注意:不稳定、有刺激、腐蚀金属、使织物脱色。,(6)碘酊,机制:与菌体蛋白结合、使酶失活。效力:中效用途:2%皮肤消毒,需75%的乙醇脱碘。注意:对皮肤有刺激,对碘过敏者禁用。,(7)碘伏:碘与表面活性剂络合物,机制:同前效力:中效用途:0.5-2%手术部位及注射部位皮肤消毒,0.02-0.05%粘膜、创面消毒。不需脱碘,(8)乙醇,机制:菌体蛋白凝固变性。效力:中效用途:75%消毒皮肤注意:浓度不易太高、易挥发、易燃、有刺激,不用于创面及粘膜的消毒。,二、医院清洁、消毒、灭菌工作,(一)医院用品的危险性分为三类1高度危险性物品指穿过皮肤、粘膜进入无菌组织或器官内部或与破损组织、皮肤粘膜接触的器材和用品。2中度危险性物品仅和皮肤、粘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组织内。3低度危险性物品直接或间接地和健康无损的皮肤相接触。,(二)消毒灭菌方法的分类,1、灭菌法2、高水平消毒法3、中水平消毒法4、低水平消毒法,(三)医院环境分为四类,类环境: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类环境: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烧伤病房、ICU病房类环境:注射室、换药室、普通病房等类环境:传染病房,(三)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1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2根据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3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四)医院日常的清洁、消毒、灭菌,1医院环境:家具、地面:一般:常规清洗血液、体液污染、感染性病人接触:0.5-1%含有效氯擦拭。易感病人环境:含氯消毒剂。,2空气净化,用物理、化学及生物等方法,使室内空气中的含菌量尽量减少到无尘、无菌状态,称为空气净化。一般:湿式清扫、定时通风换气、空气消毒机、紫外线消毒传染病、严重感染性疾病:0.2%过氧乙酸熏蒸。手术室、产房、器官移植室:生物净化、高效过滤器。,3预防性和疫原性消毒,预防性消毒:指在未发现感染性疾病的情况下,对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环境、物品、人体等进行消毒及对粪便、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疫原性消毒:指在有感染源的情况下进行的消毒,其消毒措施包括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4被服类:一般:洗涤、高温消毒。特殊感染:环氧乙烷灭菌后,再送洗衣房清洗。5皮肤、粘膜:工作人员清洗肥皂流水污染后:清洗消毒(碘伏、洗必泰)干净手的消毒:0.5%洗必泰乙醇,效果好,2h药后效应。粘膜一般不用刺激性强的消毒剂。生理盐水、0.02%碘伏冲洗。,6器械物品,凡需穿透皮肤、粘膜(侵入性操作)的器械均需高压蒸汽严格灭菌。不耐热、不耐高压:环氧乙烷、戊二醛仅接触完整皮肤:腋表、血压计等,只需低效消毒或清洗,三、洗手与手的消毒,(一)清洁洗手:目的:清除手上的微生物、切断经手传播的感染途径。方法:流水肥皂开关:肘、脚踏、感应式适应症:进入和离开病房前;无菌操作前后;接触清洁物品前处理污物后,接触伤口前后;入厕前后。实施:,(二)消毒洗手适应症:实施插入性操作前、护理免疫性低下的病人或新生儿前,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后,接触被病原性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护理传染病人后。消毒剂涂擦:75%乙醇,0.5%碘伏,0.5%洗必泰酒精。方法:1、刷手法2、浸泡法:两手浸泡在消毒液中2min。,刷手法:,第四节无菌技术,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无菌物品: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保持无菌状态的物品。,无菌区:是经灭菌处理且未被污染的区域非无菌区:指未经过灭菌处理,或经过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区域。,一、无菌技术的操作原则,1.无菌操作环境2.工作人员准备3.物品保管4.明确无菌区和非无菌区5.进行无菌操作时6.一套无菌物品供一位病人使用,问题讨论:,下列哪项操作违反了无菌技术原则?,隔离技术,隔离:是将传染病病人、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的地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其目的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传染病隔离(正向隔离):保护正常人。保护性隔离(反向隔离):保护病人,第五节,隔离区域的设置,隔离区,普通病区,分开设置,远离,水源,食堂,隔离区域的设置,隔离区域的设置,30M,10M,隔离区域的设置,病人出入通道,病房,外走廊,内走廊,工作人员通道,护士站,消毒室,隔离区域的设置,隔离衣,消毒脚垫,避污纸,消毒手用物,隔离区域的设置,隔离区域的设置,以患者为隔离单位,以病种为隔离单位,每个病人有单独的病室及用物,并与其它病人之间进行隔离。,同一病种病人可安置在同一病室内,对不同病种者,进行分室收置。,!凡未确诊、发生混合感染、或有强烈传染性及危重病人应住单独隔离室,隔离区域的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是否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清洁区,可能,否,是,隔离区域的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定义:凡未和病人接触,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医护办公室,治疗室以及食堂等。隔离要求:杜绝一切污染的可能。,定义:凡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内走廊、检验室等。隔离要求:尽可能减少污染。,定义:与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病房,浴室等。隔离要求:避免交叉感染。,隔离原则,工作人员要求,病室要求,物品要求,管理要求,穿隔离衣前,进入隔离区,出隔离区前,隔离原则,工作人员要求,病室要求,物品要求,管理要求,病室空气病床及床旁桌、椅,医疗器械及医疗用品与病人接触的物品和落地的物品病人的衣物、稿件、钱币产生的感染性污物:先消再洗产生的感染性废物:分类处理,加强健康教育满足病人心理需要解除隔离的条件:传染性分泌物三次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或已度过隔离期,医生开出医嘱后,方可解除隔离。,终末消毒处理,终末消毒处理:是对隔离结束,需转科、出院或死亡的患者及其所住病室、用物、医疗器械等进行的消毒处理。,出院或转科的病人死亡的病人,被服类放入污物袋(先消毒再清洗)患者用过的物品病室消毒,三、隔离种类及措施,(一)严密隔离(strictisolation)黄色标志适用:传染性高、致病性强病原体的传播。如非典、霍乱、鼠疫、炭疽等。主要措施:1隔离室:病人应住单间病室,通向过道的门窗须关闭。禁止病人出病室,禁止探视与陪护。2接触病人时,必须戴好口罩和帽子,穿隔离衣和隔离鞋,必要时戴手套必须严格。3病人的分泌物、呕吐物和排泄物应严格消毒处理。4污染敷料装袋标记后送焚烧处理。5室内空气及地面消毒,每天1次。,(二)呼吸道隔离蓝色标志主要措施:1同种病住同室,有条件时尽量使隔离病室远离其他病室。2关闭通风过道的门窗,病人外出戴口罩。3工作人员进入病室需戴口罩,保持口罩干燥,必要时穿隔离衣。4为病人准备专用的痰杯,口鼻分泌物消毒后丢弃。5室内空气用紫外线照射或消毒液喷洒,每天1次。,(三)肠道隔离棕色标志适用:经粪口途径传播的疾病,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主要措施:1同种住同室,或床旁隔离,病人不得互相交换物品。2接触不同病种病人时需分别穿隔离衣,接触污染物时戴手套。3病室无蝇、无蟑螂、无鼠。4病人的食具、便器各自专用,严格消毒,剩余的食物或排泄物消毒后倒掉5粪便污染物品装袋,标记消毒或焚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