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北大《遥感基础与图像解译原理》复习大纲_第1页
2013北大《遥感基础与图像解译原理》复习大纲_第2页
2013北大《遥感基础与图像解译原理》复习大纲_第3页
2013北大《遥感基础与图像解译原理》复习大纲_第4页
2013北大《遥感基础与图像解译原理》复习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2014学年 遥感基础与图像解译原理复习大纲1. 遥感的定义及其分类。如:广义遥感、狭义遥感、主动遥感、被动遥感等广义遥感利用目标物体的电磁波特性、力场特性、机械波特征,在一定距离对该物体进行探测的理论与方法。(包括成象方式与非成象方式)狭义遥感收集地物电磁波信息并对所得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以达到探测目的的原理与方法。(一般指成象方式遥感)主动遥感向目标物发射一定形式的电磁波,再由传感器接收和记录其反射波的遥感系统。如雷达。被动遥感探测仪器获取和记录目标物体自身发射或是反射来自自然辐射源(如太阳)的电磁波信息的遥感系统。2. 遥感的基本特性及其主要内容。如:基本内容都包括那些?基本特性都有哪些?主要内容 定性、定量、定位 - 什么、多少、在何处遥感物理:研究地物电磁波辐射特性及信息传输遥感光学:研究传感器,即遥感信息的获取手段图像处理:研究遥感信息处理系统遥感应用:遥感信息的应用研究基本特性空间特性(多种分辨率、信息量大)光谱特性(从全波段到数百个波段)时相特性(周期性、即时、微波的全天候等)3. 电磁波谱及地物电磁波谱特性。如:电磁波谱定义及典型波段中心波长、典型地物的电磁波谱特性等电磁波谱定义:将电磁波按照频率和波长排列的变化规律典型波段:紫外 0.01-0.37 0.010.3微米全被大气吸收,只有0.30.37微米的用于遥感。紫0.38-0.43 蓝 0.43-0.47 青 0.47-0.50绿0.50-0.56 黄 0.56-0.59 橙 0.59-0.62 红 0.62-0.76近红外 0.76-3 中红外 3-6 远红外 6-15 微波 1mm-1m典型地物1) 反射波谱:地物反射率随入射波长的变化规律雪 在0.40.6 m反射率达100%,在红外波段吸收较强。可见光波段反射率极高,迅速下降,到1.5 m以后反射率接近于0。沙地 在0.6 m反射强,在0.8以上比雪反射更强。湿地 反射率普遍较低,且随波长逐渐下降。水体 反射率普遍较低,受水体混浊度、叶绿素含量影响大。绿色植被 在0.55 m有二级反射峰, 0.71.1有强反射峰。含水量越高,反射越低。植被的反射波谱特性图!2)地物的发射波谱特性 与粗糙度、颜色、温度有关粗糙表面和暗色调表面发射率高;光滑表面和颜色明亮表面发射率低;温度高且比热大(具有保温作用)的地物发射率高;水在白天由于其表面光滑,发射率低,但在夜晚由于其比热大而发射率高。3)地物的透射波谱特性 与波长和地物性质有关0.450.56的蓝绿波对水体有一定的透射能力,较混浊的水体12m,一般水体可达1020m。波长大于1mm的微波对冰有极强的透射能力。4. 太阳辐射及其所受大气影响。如:太阳辐射的特性、短波辐射、太阳常数、各种散射、大气窗口等太阳辐射特性: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0.33.0微米之间。最大辐射强度在0.47微米。46%的辐射能集中在0.40.76微米之间,所以太阳辐射又叫短波辐射。太阳常数:日-地处于平均距离时,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辐射通量密度。其值为1.351.37 kW/m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30%反射、17%吸收、22%散射、31%直接到达地面吸收-O2主要吸收小于0.2微米的太阳辐射。O3主要吸收0.2-0.36微米的紫外光和0.6微米左右 的橙色光。H2O主要吸收红色光和红外光。C02主要吸收红外光。散射- 1/,其中由波长和散射微粒直径决定瑞利散射:微粒直径远小于波长时,=4,称为瑞利散射(大气分子)。米氏散射:微粒直径与波长相当时,=2,称为米氏散射(气溶胶)。非选择性散射:微粒直径远大于波长时,=0,称为非选择性散射(颗粒)。散射的影响主要是降低图象的对比度,还可以用于气溶胶遥感,微波遥感则完全是利用地物对微波的散射特性。大气窗口:通常把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未被反射、吸收、散射的那些透过率高的波段范围称作大气窗口。电磁波谱、太阳辐射、大气影响、地物电磁波谱、彩色原理共同构成遥感的物理基础。5. 遥感技术系统。如:遥感技术系统都包括什么?遥感平台、遥感器、遥感信息的传输与处理系统共同构成遥感技术系统。6. 彩色原理及色彩空间变换。如:加色法、减色法、颜色组合及其效果、HSI各分量的意义等加色法:红绿蓝 黄色 青色 品红色 白色。加色合成原理:Red-红,Green-绿,Blue-蓝;等比例RB 合成品红色M,等比例RG 合成黄色Y,等比例GB 合成青色C,等比例RGB 合成白色。减色法:黄色青色品红色 红绿蓝 黑色。减色合成原理:Magenta-品红,Yellow-黄,Cyan-青;等比例MY 合成红色R,等比例YC 合成绿色G,等比例MC 合成蓝色B,等比例MYC 合成黑色。H-色度(颜色的性质) S-饱和度(颜色的纯度) I-亮度/强度(颜色的亮度)7. 航摄仪及其主要技术特性。如:胶片的感光度、反差系数、宽容度、曝光量、灰度等航摄仪:装置在飞机或其他飞行器上对地面进行摄影的仪器,主要包括镜头、镜箱、感光胶片,以及航摄仪控制与辅助设备。镜头与镜箱决定航空摄影的焦距、视场角、波段,以及航空相片的幅面、分辨率。焦距与视场角和幅面有关航摄仪的感光胶片,其性能主要由感光度(S)、宽容度(L)、分辨率(R)决定。灰度D、照度E、曝光量E*t、灰雾密度Do反差系数大于1-硬底片感光度=常数K/H 曝光快慢的量度,感光度高,需要曝光时间短感光度SD=K / H(Do+D)若Do+D=1.05, 对应H=0.009 lux.s,S0.85=10/0.009=1100 S是胶片感光快慢的量度! S越大越好(一般航空摄影感光度在S0.851500或者S0.6528左右) 8. 航空遥感分类。1)航空遥感的各种分类方式按摄影目标分类:单片摄影、航线摄影、面积摄影按航片倾角分类:水平摄影、倾斜摄影(3)按感光胶片类型分类:普通黑白、黑白红外、彩色、彩色红外(GB, RG, NIRR)、4波段摄影(RGB+NIR)按摄影方式分类:垂直摄影、扫描摄影、全景摄影按比例尺分类:大(大于1l0 000)、中(110 000130 000)、小(130 0001l00 000)、超小(1100 0001250 000)比例尺航空摄影2)航向重叠、旁向重叠航向重叠立体观测,沿同一航线的相邻像片上有同一地面影像部分。面积航空摄影的要求,沿同一航线上相邻像片间的航向重叠为6550%。旁向重叠航带之间的镶嵌,沿两条相邻航线所摄的相邻像片上有同一地面影像部分。在面积航空摄影中,相邻航线间的像片,旁向重叠为3515%。3)立体像对:两张同一地区的遥感影像,从不同角度进行拍摄,获得的具有重叠区域。9. 航空遥感分辨率的有关内容。如:胶片、镜头、地面分辨率及其计算方法等胶片分辨率 40150mm-1(卤化银颗粒大小、显影液快慢决定) 镜头分辨率 40150mm-1(由航摄仪镜头材料和工艺质量决定) 像片分辨率 20100mm-1(由航摄仪镜头和胶片特性决定) 地面分辨率 像片分辨率的地面反应(由像片分辨率和比例尺 分辨率计算1/R航片 1/R镜头 1/R胶片地面分辨率D 1/R航片*MM/R航片 M为比例尺比如:若R镜头50mm-1,R胶片50mm-1,M5000则R航片25mm-1,D0.2m10. 航空像片的几何特性。如:中心投影、投影误差、倾斜误差、像点模糊、比例尺、等角点、等比线等概念中心投影:航空像片是中心投影成像。投影距离影响中心投影比例尺:投影距离越小,即成像时投影中心距地物的高度越低,比例尺越大。投影面倾斜影响中心投影比例尺:投影面倾斜后,靠近投影中心的一侧,比例尺变小;远离投影中心的一侧,比例尺变大。地形起伏影响中心投影的成像位置:一座山投影后,山顶比其正下方的山脚离像主点远。像主点不变o像底点n:投影中心与地心连线在像片的交点等角点c:在c点无形变(叫法与角平分线无关)投影误差 - 地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投影误差的大小与离像主点的距离正比;投影误差大小与高差成正比;投影误差大小与航高成反比。像主点没有投影误差。倾斜误差-像片倾斜引起的像点位移倾斜误差 - 等比线以上/以下的差别,等比线上不受倾斜误差影响。像片倾斜后,以等比线为界,靠近投影中心的一侧,比例尺变小,远离投影中心的一侧,比例尺变大。(跟像主点、等角点、像底点比例尺依次变大远离一样)等比线没有倾斜误差。像点模糊由曝光时飞机的飞行产生因此曝光时间越短越好,曝光时间越短,像 点模糊越小。但是曝光时间短,要求胶片感光好。=a1a2=(f/H)*L=(f/H)*t例如:=180 km/h = 50 m/st=1/250 s=0.004 sf=100 mmH=1000 m=0.02 mm(对应地面0.2m)比例尺水平像片的比例尺=1:M=f:H倾斜像片的比例尺 - 任意点/象主点/象底点/等角点只有等比线上的比例尺才是水平相片的比例尺,即1:M。像主点比例尺等角点比例尺像底点比例尺几何纠正中心投影向正射投影的转变,消除倾斜误差、投影误差光学纠正、数字纠正11. 航空像片的物理特性及其解译特征。如:亮度系数、5大解译特征等物理特性航空像片是通过地物反射的电磁波在感光胶片上的光化学反应形成的灰度图象。其物理特性就是讨论影响航空像片色调、清晰度的因素。如地物特性、感光材料特性、摄影季节、时间等。亮度系数P-表示地物的反射率大小。指在相同照度条件下,某物体表面亮度(B)与纯白物体理想表面亮度(B0)之比,P=B/ B0方向性、变化范围大、湿度影响、粗糙度的影响、颜色的影响雪地的亮度系数:0.9-1.0 植被亮度系数最低 道路一般航空像片的解译特征:形状、大小、色调、阴影、结构图案12. 陆地卫星的轨道特性。如:卫星轨道近极地、近圆形、与太阳同步的轨道特性及其原因,重复周期等近极地:保证覆盖全球近圆形:保证比例尺基本相同与太阳轨道同步:保证以同一地方时通过赤道,目的在于保证光照角度固定不变,因此需要对卫星轨道加以修正。卫星轨道以一年为周期作圆锥运动,保证一年中阳光与轨道面角度相同。运行周期:卫星绕地球一周所需时间。重复周期:卫星完全覆盖地球所需时间,或者卫星回到原位所需时间。重复周期的计算!13. 卫星像片的几何特性。如:投影性质、编号、比例尺、重叠等投影性质:卫星影像是多中心投影,相当于6920x5728或者2340x3240个小拼图,靠近边缘比例尺稍微变小,由于H变化影像编号:“轨道号幅号”,如13332;同一地区不同卫星有不同的编号;MSS影像:中国是122163, 2358比例尺:卫星像片,有1:336.9万、1:100万、1:50万数字影像,则比例尺的概念相对弱化,分辨率的概念更直接航向重叠:如TM影像16km,属于完全同样的数据,不能用做立体观测旁向重叠:即不同轨道间的重叠。纬度增加,重叠率增加。极地,这一重叠率能高达80。可以用作立体观测。14. LANDSAT的ETM+影像技术特点及波段解像力。如:波段数、地面分辨率、典型波段的解像能力等增加了分辨率为15米的全色波段(PAN波段);波段6的数据分低增益和高增益数据,分辨率从120米提高到60米。24小时绕地球15圈,重复周期16天。8个波段:蓝-绿-红-近红外30m -中红外60m-远红外30m-全波段15m波段解译能力:TM1:0.45-0.52对清澈水体有较强透射能力,因此适用于水质监测、水深测定和大陆架研究。叶绿素强吸收带,对水中叶绿素敏感。但由于散射影响大而不常用。TM2:0.52-0.60健康植被的二级反射峰,可用于植被的长势和健康状况评价。TM3:0.63-0.69相对于TM1和TM2而言,由于散射影响小,具有更高的反差系数。叶绿素强吸收带,最适用于植被覆盖面积估算。TM4:0.76-0.90叶绿素强反射带,水的强吸收带。可用于植物生物量估算及植被边界划分、水陆界限划定。TM5:1.55-1.75明显区分植被或土壤含水量,适用于植被分类,及云、雪、冰的区分。TM7:2.09-2.35对岩石矿物中的OH离子含量敏感,结合TM5可用于岩石水热特性分析。TM6:10.4-12.5对地物的热辐射特性敏感,可用于地热活动、火灾、城市热污染等研究。TM321(RGB):真彩色。均是可见光波段,合成结果接近自然色彩。对浅水透视效果好,可用于监测水体的浊度、含沙量、水体沉淀物质形成的絮状物、水底地形。一般,深水深兰色;浅水浅兰色;水体悬浮物是絮状影象;健康植被绿色;土壤棕色或褐色。可用于水库、河口及海岸带研究,但对水陆分界的划分不合适。TM543(RGB):2个红外波段、1个红色波段。对内陆湖泊及河流分辨清楚。植被的类型及长势可根据棕、绿、橙、黄等色调区分。还能区分土壤含水量(水分越多则越暗)。TM432(RGB):标准假彩色。植被呈现各种红色调。深红色/亮红色为阔叶林,浅红色为草地等生物量较小的植被。密集的城市地区为青灰色。最适合用于植被分类。TM742(RGB):植被基本都是绿色,城市呈现品红色或紫色,草地淡绿色,森林深绿色(针叶林色调比阔叶林暗)。能区分土壤和植被的含水量。适用于水/陆边界划分、土/植被边界划分,但不适于植被分类。?MODIS:空间分辨率: 250 m (波段12);500 m(波段 37);1000m(波段836) 15. 卫星遥感分辨率的有关内容。如:4大分辨率的准确理解、复合像元特性等空间分辨率:也称地面分辨率,影像上能区别地物的最小尺寸时相分辨率:又称时间分辨率,指遥感器对同一地区遥感影像重复覆盖的频率。波谱分辨率:指传感器所用的波段数目、波段的中心波长以及波段宽度。这三个因素决定波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指传感器对于光谱信号强度差异的敏感程度。它是图象可以表达的灰度差异,一般用灰度等级数来表示。或者说灰度值分级的数目取决于传感器的辐射分辨率。复合像元特性:一个像元大小里有多种地物。16. 遥感数字影像的抽样与量化。如:抽样、量化及量化误差等抽样:实际上就是对这样一块区域的能量进行收集。量化:将连续的取值变为只有有限个离散量的集合,其本质是一种非线性的数字映射变换。由于它是一种多值对单值的非线性变换,因此是不可逆的,必然有信息损失和量化误差。包括均匀量化与非均匀量化。量化误差:17. 遥感数字影像的存储格式及元数据解读。如:BIP/BIL/BSQ格式、元数据典型片段解读等BSQ:(波段顺序存储)按波段顺序记录遥感影像数据的格式,每个波段的图像数据文件单独形成一个影像文件。每个影像中的数据文件按照其扫描成像时的次序以行为一个记录顺序存放,存放完第一波段,再存放第二波段,一直到所有波段数据存放完为止 。BIL:(逐行按波段顺序存储)按照波段顺序交叉排列的遥感数据格式,BIL格式存储的图像数据文件由一景中的N个(TM图像N=7)波段影像数据组成。每一个记录为一个波段的一条扫描线,扫描线的排列顺序是按波段顺序交叉排列的 。BIP:(逐像元按波段顺序存储)按照像元顺序记录图像数据,即在一行中按每个像元的波段顺序排列,各波段数据间交叉记录。元数据解读:WRS =124/03100,轨道号124,影像号31ACQUISITION DATE 成像时间=19990529(1999 年5 月29 日,这个应该是格林威治时间)SATELLITE 卫星=L5(LANDSAT 5) INSTRUMENT 传感器=TM10PRODUCT SIZE =FULL SCENE(全景)PROJECTION 投影信息=TM 横轴墨卡托投影USGSUSGS PROJECTION PARAMETERS =横轴墨卡托投影坐标0.637824500000000D+07 长轴 0.669342748981920D-02 0.117000000010233D+03 中央经线 0.000000000000000D+000.500000000000000D+06 远点坐标 0.000000000000000D+00EARTH ELLIPSOID 椭球参数 =KRASOVSKY 1940 克拉索夫斯基SEMI-MAJOR AXIS 长半轴=6378245.000 SEMI-MINOR AXIS 短半轴=6356863.000PIXEL SIZE =30.00 像元大小(这单位好像是m); 影像范围:185km*185kmPIXELS PER LINE= 6920 每行像素数; LINES PER IMAGE= 5728 每幅图行数UL 左上角坐标;地理坐标1144727.6432E423950.6196N UTM 坐标318891.811 4727850.625UR 右上角坐标;1165912.0082E 422038.4315N 498901.229 4689931.090LR 右下角坐标;1162758.9056E 405041.7205N 454996.170 4523568.533LL 左下角坐标;1141914.9338E 410922.3478N 275104.175 4561463.332SUN ELEVATION 太阳高度角=62 SUN AZIMUTH 太阳方位角=129CENTER 我猜这是像主点坐标1153744.7672E 414534.0730N 385989.929 4625910.55518. UTM坐标。如:要求全面准确理解UTM坐标!UTM投影:UTM 投影是横轴等角割椭圆柱投影。假想用一个椭圆柱套在地球椭球体外面,使椭圆柱的中心轴经过椭球的中心轴,按照一定条件将经纬线投影到椭圆柱面上,展开后即为UTM 投影。从西经180起,至东经180止,按经度每带6分为60 个带,UTM1N 的中央经线为177W。UTM坐标:西半球180oW0oW分别是第130个投影条带;东半球0oE180oE分别是第3160个投影条带;东半球,第N个条带的中央经线为6(N-30)-3o,比如UTM50n的中央经线为117o;每个条带自成一个坐标系,其原点坐标为(500km,0);由于研究区域大,研究区域的坐标系可以跨几个条带,此时难免出现负值x坐标。比如,以北京所在的UTM-50n坐标系投影整个中国。19. 遥感数字图像的几何校正。如:几何畸变及其来源、点处理/邻域处理、GCP及其要求、灰度插值等关键内容几何校正:就是消除卫星影像上的几何变形、各部分比例尺差异等等,给图像一个确定的坐标。点处理:g(x,y)=fg(x,y)邻域处理: g(x,y)=fg(x-i, y-j) 其中i与j是像元(x,y) 的邻近像元几何畸变的来源:扫描角度:由于扫描装置以固定角速度旋转,导致扫描孔径的速度是非线性的,因此,样本在扫描方向上的大小是扫描镜偏转角的函数,像元的畸变随偏转角的增大而增大。当max5.78o 时,累积畸变可达11个像元。地球自转:由于地球自转,扫描一景图像所需要的时间内,40o纬度处,图像会产生3o的歪斜,结果导致第一行和最后一行之间偏移122个像素。卫星姿态:由于卫星的俯仰() 、滚动()、偏航() ,导致图像各处比例尺差异。高度变化:地形起伏导致比例尺差异,属于投影误差。地球曲率:地球表面不是一个平面,曲率导致图像各处比例尺不一样。GCP:地面控制点。选取:选取原则:均匀分布,明显定位,数量保证。选取步骤:地图选点,确定图像对应点,筛选。几何校正步骤:选择控制点;建立换算函数式;坐标变换;图像数据内插灰度插值:最近邻赋值法、双线性插值、双三次插值最小二乘法:一次多项式,6 个未知数,至少需要 4 个地面控制点二次多项式,12个未知数,至少需要 7 个地面控制点三次多项式,20 个未知数,至少需要 11 个地面控制点一般来说,高阶多项式对GCP的位置敏感,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多项式的次数越低越好。此外,控制点的分布影响“AX=B”系统的稳定性。20. 遥感数字图像的投影变换。如:目的、步骤、与几何校正的区别和比较等不同投影性质的图形图像的综合应用时,必须将所有数据变换到统一的坐标系统,即坐标变换。所有的投影方式都有明确的参数和公式,因此坐标变换属于数学意义明确的变换。常用的投影方式有平面投影、圆锥投影、圆柱投影等等。透视投影属于平面投影,Lambert投影是等角圆锥投影,Mecator投影是等角圆柱投影。坐标变换和几何校正类似,也是反向变换。与几何校正的区别:几何校正:根据GCP由多项式拟合得到变换公式;坐标变换:根据严格的数学推导得到变换公式21. 遥感数字图像的配准。如:目的、步骤、与几何校正的区别和比较等配准:将不同传感器、或者同一传感器但是不同时相获取的图像进行像元匹配。有绝对配准和相对配准两类。绝对配准:将不同的图像分别进行几何校正到同一坐标系统及重采样到同样像元大小,图像就自然配准了。相对配准:将不同的图像按照几何校正的步骤进行线性相互校准,并重采样到同样像元大小,图像就自然配准了。22. 遥感数字图像的灰度重采样。如:要求准确掌握灰度重采样的相关内容!当输出图像阵列中的任一像素在原始图像中投影点的坐标值不为整数时,原始图像整理中该非整数点位并无现成的亮点存在,于是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该点位周围邻近整数点位上亮度值对该点的亮度贡献积累起来,构成该点位的新亮度值的过程。最近邻赋值法、双线性插值(4个点)、双三次插值(16个点)23. 遥感数字图像的照射校正与大气校正。如:为什么要校正?具体方法是什么?结合实习内容理解路径辐射校正。照射校正:校正“由于不同纬度、不同时间导致的太阳高度角和太阳辐射强度差别”。大气校正:消除路径辐射的影响(路径辐射等于大气散射与大气发射之和!)波段回归分析法:先将灰度值换算成能量值,再找一些暗象元,做成散点图,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节距就是路径辐射。注:只针对暗象元,暗象元一般指长的非常茂密的植被。y=a+b*x,a 为路径辐射值红外波段水体灰度值消除法:干净水体在近红外波段的反射应该是0,若干净水体在近红外波段的反射不是0,则是由路径辐射引起的,提取路径辐射的值,将这个值在其他波段剪掉便可消除路径辐射。但“减”不是直接减去灰度值,而是应先将这个灰度值换算成能量值。设go为近红外清澈水体像元值,则从其它波段直接减去go,称为红外波段水体灰度值消除法。24. 遥感数字图像的对比度增强。如:简单线性、直方图均值化、具体方法、不同效果等数字图像的增强目的在于改善图像的解译性质、使其更有利于相关信息的提取。削弱与应用问题无关的影像特征,加强与应用问题有价值的影像特征。对比度增强的意义-由于数字影像抽样量化的结果,使得数字影像具有离散性和有限性;由于大气影响、地面景物亮度范围、传感器灵敏度等因素的影响,数字影像的实际象元灰度值范围不能延伸到0, 255,因此,需要改变或者调整灰度级,增强图像显示时的对比度。图像的对比度增强,是一个点处理的过程,即其处理过程仅与其自身灰度有关,与其周围的像元无关。究其实质,图像的对比度增强,是对图像的直方图进行修整,因此,对比度增强又称为直方图拉伸。简单线性拉伸:一般会拉伸到【0,255】直方图均值化:尽量使直方图成一条水平线,即使各个灰度值出现的机会相等。将灰度级进行调整,使每个灰度级上出现的象元数一样多。25. 遥感数字图像的滤波。如:高通滤波、低通滤波、方向滤波、具体方法、不同的应用条件等高通滤波与低通滤波只有高通滤波属于影像的边缘增强,低通滤波一般会导致图像的降质,比如使边界弱化、图像模糊等;滤波属于对图像的空间结构特性进行改变;滤波的操作定义其实就是图像的卷积,不同的滤波方式就是卷积窗口的不同而已。高通滤波:把变化提取出来,使高频通过,低频滤掉低通滤波:把变化过滤掉,使低频通过,高频滤掉方法:低通滤波的方法:简单平均、加权平均、中值平均、众值平均高通滤波的方法:边缘提取、边缘增强、定向滤波方向滤波:看不同方向的条带与两边的条带有没有区别26. 遥感灰度图像的伪彩色分割。如:伪彩色分割的方法及其优点把灰度图变成彩色图,用彩色表示灰度,丰富视觉感知方法:将原图像f(x,y)的灰度按照映射函数变换成HIS,然后HIS空间变换为RGB空间,用彩色显示器显示优点:灰度变成彩色之后是连续的27. 多波段影像的彩色合成。如:标准假彩色、不同彩色合成图像的理解用不同波段的遥感影像作为红色(R)绿色(G)蓝色(B)分量,进行彩色合成,可以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相应目标地物类型。比如:432合成突出的是植被,用人眼最敏感的红色变化,最大程度的区别地面植被的属性;321合成目的在于尽量用真彩色重现人的视觉效果;543合成的优势在于同时表现植被类型、长势,土壤的含水量等特性,742合成主要是使各种不同类型地物的边界尽量清晰化。28. 色彩空间变换与遥感数据融合。如:RGB与HSI转换的方法及其应用意义、数据融合的方法及其应用意义RGBHSI和HSIRGB的具体方法正变换(RGBHSI)当B最小,I=(R+G+B)/3; H=(G-B)/(3I-3B);S=1-B/I当R最小,I=(R+G+B)/3; H=1+(B-R)/(3I-3R);S=1-R/I当G最小,I=(R+G+B)/3; H=2+(R-G)/(3I-3G);S=1-G/I反变换(HSIRGB)0=H1时,R=I(1+2S-3SH);G=I(1-S+3SH);B=I(1-S)1=H2时,R=I(1-S);G=I(1+5S-3SH);B=I(1-4S+3SH)2=H Da则确定为“肯定重要类别”; 4. 计算各所有类别的重要性测度 其中Dki是第k类别与距其最近的第i类别的间距 Dmax是相邻“肯定重要类别” 间的最大距离 Nmax是“肯定重要类别”的最大象元数根据“肯定重要类别”的最小Qmin来判定其它“非肯定重要类别”的取舍。QiQmin则保留,反之则将Si向最近的“肯定重要类别”合并;计算各类别的统计特征参数并对所有象元分类35. 遥感影像的统计分类。如:定义、特点等统计分类是基于概率的分类。训练区质量好。36. 遥感影像的几何分类。如:定义、特点等几何分类是基于象元与类别间差别的分类。训练区潦草。37. 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