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水试验方法及过程PPT课件_第1页
抽水试验方法及过程PPT课件_第2页
抽水试验方法及过程PPT课件_第3页
抽水试验方法及过程PPT课件_第4页
抽水试验方法及过程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抽水试验方法及过程,.,2,1抽水试验目的2抽水试验仪器设备3抽水试验分类4稳定流抽水试验5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整理,.,3,1抽水试验目的,查明建筑场地地基土层渗透系数、导水系数、压力传导系数、给水度或弹性释水系数、越流系数、影响半径等有关水文地质参数,为设计提供水文地质资料。往往采用单孔(或有一个观测孔)的稳定流抽水试验。,.,4,完整孔:进水部分揭穿整个含水层厚度的抽水孔。非完整孔:未揭穿整个含水层或进水部分仅揭穿部分含水层的抽水孔。稳定流抽水试验:在抽水过程中,要求抽水流量和动水位同时相对稳定,并有一定延续时间的抽水试验。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在抽水过程中,保持抽水流量固定而观测地下水位随时间的变化,或保持水位降深固定而观测抽水流量随时间的变化的抽水试验。,.,5,图1-1潜水非完整孔示意图,图1-2潜水完整孔示意图,.,6,.,7,2抽水试验仪器设备,2.1过滤器,安装在管井中对应的含水层部位,带有滤水孔,主要起到滤水、挡砂及护壁作用。抽水孔过滤器的类型,宜根据不同含水层的性质和孔壁稳定情况按表2.1选用。抽水试验的观测孔,宜采用包网过滤器。,.,8,表2.1过滤器类型选择,.,9,2.3深井泵或潜水泵当孔(井)水位深度较大、要求抽水降深大、出水量也较大时,宜选用深井泵或深井潜水泵。,2.4空压机当抽水孔直径较小,水位埋深较深,含水层富水性好,且要求降深很大时,宜采用空压机抽水。,2.5抽筒当钻孔水位较深,水量不大,试验要求不高时,可选择抽筒提水。,2.2离心泵当含水层地下水位高出地面或埋藏较浅,动水位在吸程范围内时,宜采用离心泵抽水。,.,10,2.6量测器具,观测水位宜使用电测水位计。地下水位较浅时,可采用浮标水位计。观测读数应精确到1cm。,流量的测试用具应根据流量大小选定。流量小于1L/s时,可采用容积法或水表;流量为1L/s30L/s时,宜采用三角堰;流量大于30L/s时,应采用矩形堰。,.,11,三角堰流量计算公式:,Q流量(L/s);h水深(cm);C随h变化的系数,一般取0.014。,图2.6-1直角三角堰断面结构图,.,12,矩形堰流量计算公式:,Q流量(L/s);h水深(cm);B堰口宽(cm)。,图2.6-2矩形堰断面结构图,.,13,3抽水试验分类,3.1根据抽水试验孔中存在含水岩层的多少可分为:分层(段)抽水试验与混合抽水试验。,3.2根据抽水孔进水段长度与含水层厚度的关系可分为:完整孔抽水试验与非完整孔抽水试验。,3.3根据抽水试验时水量、水位与时间关系可分为稳定流抽水试验与非稳定流抽水试验。,.,14,4稳定流抽水试验,4.1抽水试验成孔宜为清水钻进,当钻孔工艺必须采用泥浆护壁时,应进行严格细致的洗井。,4.2抽水试验时的排水,应根据抽水场地情况,确定排水方向与距离。,4.3抽水试验过程中,应同步观测、记录抽水孔的涌水量和抽水孔及观测孔的动水位。涌水量和动水位的观测时间,宜在抽水开始后的第1,2,3,4,5,10,15,20,30,40,50,60min各观测一次,出现稳定趋势以后每隔30min观测一次,直至结束。,.,15,4.4抽水试验宜三次降深,最大降深应接近工程设计所需的地下水位降深的标高。三次降深的分配原则宜满足:最大降深s3(m),s2=2/3s3,s1=1/3s3(s1为第一次降深,s2为第二次降深)。,4.5抽水试验每次落程的稳定延续时间,应符合下列要求:1、卵石、砾石、粗砂含水层,三次降深的稳定延续时间为4h、4h、8h;2、中砂、细砂、粉砂含水层,稳定延续时间为8h、8h、16h;3、裂隙和岩溶含水层,稳定延续时间为16h、16h、24h。,4.6试验结束后,应进行恢复水位观测,停泵时按1、3、5、10、15、30min的间隔进行水位观测,以后每小时进行一次。,.,16,5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整理,5.1渗透系数,5.1.1潜水非完整井,单孔抽水试验计算渗透系数k:,k渗透系数(m/d);Q抽水井涌水量(m3/d);L过滤器长度(m);S抽水井水位下降值(m);r抽水井半径(m)。,图5.1.1潜水非完整井示意图,.,17,5.1.2潜水非完整井,一个观测孔、中心井抽水试验计算渗透系数k:,k渗透系数(m/d);Q抽水井涌水量(m3/d);S抽水井水位下降值(m);S1观测孔水位下降值(m);r抽水井半径(m)r1观测孔到抽水井中心距离(m);L过滤器长度(m)。,图5.1.2潜水非完整井示意图,.,18,5.1.3潜水非完整井,两个观测孔、中心井抽水试验计算渗透系数k:,k渗透系数(m/d);Q抽水井涌水量(m3/d);S抽水井水位下降值(m);S11号观测孔水位下降值(m);S22号观测孔水位下降值(m);r11号观测孔到抽水井中心距离(m);r22号观测孔到抽水井中心距离(m);L过滤器长度(m)。,图5.1.3潜水非完整井示意图,.,19,5.1.4承压水非完整井,单孔抽水试验计算渗透系数k:,k渗透系数(m/d);Q抽水井涌水量(m3/d);r抽水井半径(m);S抽水井水位下降值(m)。,图5.1.4承压水非完整井示意图,.,20,5.1.5承压水非完整井,一个观测孔、中心井抽水试验计算渗透系数k:,k渗透系数(m/d);Q抽水井涌水量(m3/d);h1观测孔中水柱高度(m);h抽水井中水柱高度(m);r抽水井半径(m);r1观测孔到抽水井中心距离(m)。,图5.1.5承压水非完整井示意图,.,21,5.1.6承压水非完整井,两个观测孔、中心井抽水试验计算渗透系数k:,k渗透系数(m/d);Q抽水井涌水量(m3/d);h11号观测孔水柱高度(m);h22号观测孔水柱高度(m);r11号观测孔到抽水井中心距离(m);r22号观测孔到抽水井中心距离(m)。,图5.1.6承压水非完整井示意图,.,22,5.1.7潜水完整井,单孔抽水试验计算渗透系数k:,k渗透系数(m/d);Q抽水井涌水量(m3/d);H含水层厚度(m);S抽水井水位下降值(m);R影响半径(m);r抽水井半径(m)。,图5.1.7潜水完整井示意图,.,23,5.1.8潜水完整井,一个观测孔、中心井抽水试验计算渗透系数k:,k渗透系数(m/d);Q抽水井涌水量(m3/d);H含水层厚度(m);S抽水井水位下降值(m);S1观测孔水位下降值(m);r1观测孔到抽水井中心距离(m);r抽水井半径(m)。,图5.1.8潜水完整井示意图,.,24,5.1.9潜水完整井,两个观测孔、中心井抽水试验计算渗透系数k:,k渗透系数(m/d);Q抽水井涌水量(m3/d);H含水层厚度(m);S11号观测孔水位下降值(m);S22号观测孔水位下降值(m);r11号观测孔到中心井距离(m);r22号观测孔到中心井距离(m)。,图5.1.9潜水完整井示意图,.,25,5.1.10承压水完整井,单孔抽水试验计算渗透系数k:,k渗透系数(m/d);Q抽水井涌水量(m3/d);m含水层厚度(m);S抽水井水位下降值(m);R影响半径(m);r抽水井半径(m)。,图5.1.10承压水完整井示意图,公式二,公式一,.,26,5.1.11承压水完整井,一个观测孔、中心井抽水试验计算渗透系数k:,k渗透系数(m/d);Q抽水井涌水量(m3/d);m含水层厚度(m);S抽水井水位下降值(m);S1观测孔水位下降值(m);r1观测孔到中心井距离(m);r抽水井半径(m)。,图5.1.11承压水完整井示意图,.,27,5.1.12承压水完整井,两个观测孔、中心井抽水试验计算渗透系数k:,k渗透系数(m/d);Q抽水井涌水量(m3/d);m含水层厚度(m);S11号观测孔水位下降值(m);S22号观测孔水位下降值(m);r11号观测孔到中心井距离(m);r22号观测孔到中心井距离(m)。,图5.1.12承压水完整井示意图,.,28,5.2影响半径,5.2.1潜水条件下单孔抽水试验,计算影响半径R:,R影响半径(m);Q抽水井的涌水量(m3/d);k含水层渗透系数(m/d);H抽水前潜水层厚度(m);S抽水井水位下降值(m);r抽水井半径(m)。,图5.2.1潜水单井抽水示意图,.,29,5.2.2潜水条件下,一个观测孔、中心孔抽水试验,计算影响半径R:,R影响半径(m);S抽水井水位下降值(m);S1观测井水位下降值(m);H抽水前潜水层厚度(m);r抽水井半径(m);r1抽水孔至观测孔之间的距离(m)。,图5.2.2潜水井抽水、一个观测井示意图,.,30,5.2.3潜水条件下,两个观测孔、中心孔抽水试验,计算影响半径R:,R影响半径(m);S11号观测井水位下降值(m);S22号观测井水位下降值(m);H抽水前潜水层厚度(m);r11号观测孔与抽水井中心的距离(m);r22号观测孔与抽水井中心的距离(m)。,.,31,5.2.4潜水条件下,根据经验公式计算影响半径R:,R影响半径(m);S抽水孔水位下降值(m);H抽水前潜水层厚度(m);k含水层渗透系数(m/d)。,库萨金经验公式,.,32,5.2.5承压水条件下单孔抽水试验,计算影响半径R:,R影响半径(m);Q抽水井的涌水量(m3/d);k含水层渗透系数(m/d);m承压含水层的厚度(m);S抽水井的水位下降值(m);r抽水井的半径(m)。,图5.2.5承压水单井抽水示意图,.,33,5.2.6承压水条件下,一个观测孔、中心孔抽水试验,计算影响半径R:,R影响半径(m);S抽水井水位下降值(m);S1观测井水位下降值(m);r1观测孔到抽水孔中心的距离(m);r抽水井的半径(m)。,.,34,5.2.7承压水条件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