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读懂诗歌模板.ppt_第1页
如何有效读懂诗歌模板.ppt_第2页
如何有效读懂诗歌模板.ppt_第3页
如何有效读懂诗歌模板.ppt_第4页
如何有效读懂诗歌模板.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好诗词鉴赏的第一步有效读懂诗歌,2,古诗词特点:,1、古典诗歌用文言文写成,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凝练含蓄,言简意丰,3、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2、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3,把古诗当作文言文来读(重要字词、语序、省略),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补充省略!,还原语序!,读诗思路:,重要词语!,特点:(写诗),诗歌的含蓄难解来自文言词义。,4,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不知人面去何处,桃花依旧(在)春风(中)笑”。,崔护题都城南庄,?,例析:,5,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泉壑带(围绕着)茅茨,云霞生(于)薜(像)帷。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闲鹭常早栖,秋花(相比其它地方)更迟落。家童(正在)扫萝径,(因为我)昨与故人期。,茅茨:茅草屋,带:环绕,生:升起,怜:喜欢,期:约定,文言文(词语、语序、省略),例析:,6,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他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谢冕,含义韵味,读诗任务,7,诗歌鉴赏考纲要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8,鉴赏程序(走进诗歌),看一看抓一抓辨一辨,9,看一看诗词中写了什么?找启示(题目、注释、诗序、作者、甚至标点)找对象(景、人、事、物),1、唐人(所有诗人)作诗,最重诗题!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题材、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2、借助联想和想象把诗句还原成具体的人、事、景、物、境的情况。,10,看一看找启示题目、注释、诗序、作者、甚至标点,例: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2005全国2),贾岛题李凝幽居(1998年全国卷)寇准春日登楼怀归(2005年广东卷)白珽余杭四月(2012年广东卷),11,例析:请看一看,诗中写了什么(人、事、景、物?),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江总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注释: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诗中写了_(谁)_(在做什么?);看到了_(怎样的?)_(景或物),诗中写了诗人(谁)南归途中思乡心切(在做什么?);看到了(怎样的)向南飘过的云朵、北雁南归、想到故乡的菊花开几花?(景或物),当堂检测:2014广东高考,望江怨送别清万树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注杪:树梢。,12,诗中写了_(谁)_(在做什么?);看到了_(怎样的?)_(景或物),诗中写了诗人(谁)送别亲友(在做什么?);看到了(怎样的)渺茫的春江、渐行渐远的扁舟、即将下山的落日(景或物),13,抓一抓诗词中是怎么写的?抓语言的暗示:抓表达的技巧:,色彩的暗示,时令的暗示,量词、形容词的暗示,环境的暗示,动作、行为暗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一种“怀孕的静默”钱钟书,14,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从_(词语)中,我可以看出诗人_(情感),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请读下面的诗歌,并抓一抓能敲定诗歌感情基调的词语,并说出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从离情(词语)中,我可以看出诗人对湖上亭的依依不舍的依恋情怀。(情感),15,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诗人用了反衬(词语/手法)写出雁孤单、困苦,却不断地呼喊、找寻群友(特点),表达诗人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情感)。,当堂训练:抓一抓能敲定诗歌感情基调的词语,并说出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诗人用了_(词语/手法)写出雁_(特点),表达诗人_(情感)。,2012广东高考卷看一看诗歌写了什么,并仔细抓一抓是怎么写的?余杭四月元白珽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注朱樱:樱桃的一种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16,诗歌语言的表达技巧,诗中写了_(什么?景物);借助_(手法技巧)写出_(怎样的特点?),诗中写了余杭四月春天的景色,朱樱绿草等(什么?景物);借助对比、渲染(手法技巧)写出春天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怎样的特点?),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17,当堂训练:看一看诗词中写了什么?并仔细抓一抓诗词中是怎么写的?,诗中写了_(什么?景物);借助_(手法技巧)写出_(怎样的特点?),诗中写了杜鹃(什么?景物);借助对比(手法技巧)写出杜鹃夜晚啼叫凄凉(怎样的特点?);借助触景生情的手法写出诗人功业无成却飘零在外的凄然。,18,辨一辨诗词中为什么要这样写?人、事、景、物之间的关系;各联(各句)间什么关系,表达怎样的情感道理或志向情操?,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与景,始终是诗歌的两端。顺意(顺向)逆意(逆向),理关系:托物言志因事说理以史喻今/讽今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乐景衬哀情递进条件假设目的分总顺承其他逻辑,19,顺向(顺意:景与情的和谐),金陵怀古王珪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注】王珪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金陵怀古王珪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注】王珪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1、请读下面的诗歌,结合全诗分析景与情的关系。,首联写诗人独自踟蹰江边古城,扑入眼帘的只有萧索的秋景。“满目秋”奠定了诗歌的格调。颔联和颈联,写到诗人看到的景观,晚烟凄迷,一只水鸟孤零零地落在僻静无人的沙洲上。秋雨淅淅沥沥,江面上稀落地飘零着几片帆影,驶向归途。萧瑟的晚风,把山麓层林的红叶吹得七零八落。暗淡的寒云密布低空,阴沉沉地似乎要把古城压垮。渲染了一种凄迷、萧瑟的氛围。此时此刻,诗人登临此地,这历史上虎踞龙盘、人杰地灵的雄都,如今竟一派凄凉,无人过问;不得不感慨:谁也没有往日那种激扬分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诗人借古抒怀,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20,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两句写漫江碧波荡漾,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红艳灿烂。写出了春天无比的生机,盎然勃发。可是后两句诗人笔路陡转,慨而叹之,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乐景衬哀情,写出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逆向(逆意:景与情的反差),2、请读下面的诗歌,结合全诗分析景与情的关系。,巩固训练:阅读2010广东诗歌题目,结合原词分析,词人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注】阑:阻隔;阻拦。直饶:纵使。分付:交付。,21,诗人登高远望,不见江东路,引发梦中相见;灯前写信无人传,想起寻得大雁传书;诗人以虚写实,想象只会增添现实的孤独和无奈。,22,看一看看出写了什么人、事、景、物?抓一抓这些人、事、景、物是怎么写的?抓出写景(人、事)的词语、找出直接写情感或暗示情感的词语。辨一辨这些人、事、景、物之间有什么关系?明确各联(各句)间什么关系;抒情的手法有哪些?,鉴赏程序(走进诗歌),针对训练:P156第2题,23,诗中写了_(谁)_(做什么?),还看到了_(什么样的景物?),借用_(手法技巧)表达了诗人_(情感),看:写了什么?抓:怎么写的?明:为什么写?,写景类,总结:见诗歌鉴赏资料汇编“写景诗”,24,羁旅行役类,看:写了什么?抓:怎么写的?明:为什么写?,针对训练:P154,第1题。,诗中写了_(谁)_(做什么?),还看到了_(什么样的景物?),借用_(手法技巧)表达了诗人_(情感),总结:见诗歌鉴赏资料汇编“行旅诗”,25,咏物类,看:写了什么?抓:怎么写的?明:为什么写?,针对训练:P158,第3题。,诗中写了_(谁)_(做什么?),还看到了_(什么样的景物?),借用_(手法技巧)表达了诗人_(情感),总结:见诗歌鉴赏资料汇编“咏物诗”,26,咏史类,看:写了什么?抓:怎么写的?明:为什么写?,针对训练:P155,第2题。,诗中写了_(谁)_(做什么?),还看到了_(什么样的景物?),借用_(手法技巧)表达了诗人_(情感),总结:见诗歌鉴赏资料汇编“咏史诗”,27,赠友送别类,看:写了什么?抓:怎么写的?明:为什么写?,针对训练:P153,第2题。,诗中写了_(谁)_(做什么?),还看到了_(什么样的景物?),借用_(手法技巧)表达了诗人_(情感),总结:见诗歌鉴赏资料汇编“送别诗”,28,边塞类,看:写了什么?抓:怎么写的?明:为什么写?,针对训练:P157,第2题。,诗中写了_(谁)_(做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