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_第1页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_第2页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_第3页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_第4页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一、地图导入 同学们:眼前的这幅地图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到1942年,日军侵华的炮火弥漫在中华大地,大片国土沦陷在日本 _的铁蹄下,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期,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中华民族危在旦夕?诗人戴望舒因宣传抗日被捕入狱。在狱中,这位昔日“雨巷诗人”威武不屈,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感受这位中国文人的铮铮铁骨。 二、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吟诵这首诗,注意几个生字,边读边思考: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字词教学 2.读完后说一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用一两个词来概括。 爱国、悲愤、凄楚、忧愤、激动、欣喜、热切盼望?(板书) 三、品读鉴赏 同学们说的对,本诗的感情呈现出一种前后的对比,下面我们就按诗人的情感变化分前后两部分作品读赏析。 1、品读前半部分(分析意象) 同学们先在四人小组内有感情地读一读前半部分的诗歌,找一找诗人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特点,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组内交流后,代表发言。 教师随机总结 (1)“这一片湖是我的家乡?微凉。” (2)“长白山的雪峰”, “冷到彻骨”又分明是那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中沦陷区人民的心境的外化。 (3)“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荔枝花本来是美丽的,可现在却是那么的孤单、残败,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 怒的呼喊。这幅凄凉的景象让我们想起 “山河破碎风飘絮?”“国破山河在?” (4)“苦水”表明诗人内心非常地凄凉,“没有渔船”说明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国,陆地、海里都被占领了,人民失去了生活的,整个占领区的中国人民都生活在残酷的环境里,没有快乐,只有痛苦。 小结:诗人的手掌由北向南,抚过了祖国大片的国土。长白山雪峰的“冷到彻骨”,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这组意象都是消极的冷色调的,通过这些意象所传达出来的诗人的情感也是凄楚忧愤的。 朗读指导一:这种情感我们在读的时候语调也应该是深沉低缓的。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来读一读上面这几句诗。(个别读) 朗读指导二:语调把握的比较准确,为了使我们的朗诵感情更充沛,节奏更鲜明。朗读时还应恰当地掌握重音和停顿,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那些字要重读。(多媒体:标出重音节奏)再请同学读一读这几句诗。(个别读) 接下来男生一起饱含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男生读) 我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深切的感受到了诗人对苦难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现在再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标题中“残损的手掌”指的是什么? “残损的手掌”是现实,是被侵略者炸伤的、折磨的手掌。但这里,“手掌”已不单是个人的手掌,同时还是整个民族的受伤的、“残损的”手掌。它受伤了,但依然是博大的,和广大的土地一样博大。诗人把内心的创痛化为残损的手掌,对祖国的挚爱与对河山沦落的痛惜化为深情的摸索,犹如母亲抚摸着孩子,又像孩子爱抚着母亲。 2、品读后半部分 这一双残损的手就这样摸索着,终于摸索到了“那辽远的一角”,那依然完整的一片国土,此时,他的内心不再痛苦了,他的手也不再抖动了,他开始轻抚这片土地。诗人为何轻抚“那辽远的一角”? 这一部分诗人又是通过哪些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的?品读相关的语句,说出你的理解。 全班交流 教师随机总结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那么的柔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令人依恋!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2)“太阳”、“春”具有怎样的的特点?(欣欣向荣,勃勃生机,温暖,给人以生的希望。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 小结:通过这一组意象,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辽远的一角是温暖的、明朗的,是令人向往的、无比香甜的。在这幅暖色调的画面中,诗人找到了安慰,找到了民族复兴的希望。他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的赞美,朗读这部分诗句时语调应是高亢激昂的。多媒体:出示几句诗。(女声读) 集体朗读下半部分诗句。 3、小组朗读,感受诗人情感。 前半部分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土,他的情感是凄楚忧愤的。后半部分诗人抚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情绪徒然一变,转而热切期盼。为了更深切的体会诗人的情感,同学们在小组内用自己最饱满的感情读一读,等会儿老师请几个小组来展示一下。可以读片段,也可以读全诗。可以分工读,也可以派代表读。 各组展示朗读(2-3组),中间穿插老师范读。 4、联系背景,进一步体会诗人爱国情怀。 这首诗写于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但是在这样一个阶段,一位柔弱的中国文人,却在日本侵略者阴暗潮湿的地牢里,发出了如此健康、明亮的歌唱,这是多么宝贵的精神啊!在他的友人著名作家冯亦代的回忆中讲到:“我昔日和他在薄扶林道散步时,他几次谈到中国的疆土,犹如一张树叶,可惜缺了一块,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张完整的树叶。如今他以残损的手掌为题,显然以这手掌比喻他对祖国的思念,也直指他死里逃生的心声。”(香港文学1985年2月号) 5、集体朗读,结束课文。 为了再次感受诗人切肤的沦亡之痛和深沉的爱国之情,请全体起立,拿起书用我们最真挚的感情演绎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把握感情线索,用自己的理解、激情大声诵读诗歌。 2、 品味诗歌优语言, 理解诗歌对比手法。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 学习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体会诗人情感变化。 学习难点: 1、 对比手法的运用 2、 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预习检测 一、给下列字词注音: 锦幛 荇 藻蓬蒿蝼蚁 憔悴 蘸着 灰烬堤上 蹂 躏 二、朗读诗文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至少三点) 三、默写古诗 春望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吗? 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 _74周年纪念日。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今天的生活。 南京 _: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 _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 曾经有一位文弱但高贵而倔强的灵魂,用自己的笔为我们谱写了一首激情的爱国诗歌,让我们走近这位诗人戴望舒,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激情读诗,感受深情 1、你觉得诗歌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诗歌朗读有哪些技巧? 感情充沛:高昂 低沉 语速合理:快速 缓慢 重音准确: 停顿恰当: 字音清晰: 抑扬顿挫: 2、读完本诗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你有什么疑问或困惑?请写下来 诗人的手掌为什么是“残损”的?: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戴望舒在狱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所受的酷刑和折磨,是非常惨烈的,这使他出狱后仍无法摆脱这场噩梦,两年之后,他在等待(二)一诗中,还写下了这样刻骨铭心的句子: 在这阴湿,窒息的窄笼: 做白虱的巢穴,做泔脚缸, 让脚气慢慢延伸到小腹上, 做柔道的呆对手,剑术的靶子, 从口鼻一起喝水,然后给踩肚子, 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 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 “泔脚缸”,就是废水桶、马桶。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诗人在狱中所受到的惨无人道的折磨。可见,“残损的手掌”,首先是写实的。 “那辽远的一角”“那上面”“那里”指什么地方?根据诗句本身和写作背景推断。指的是没有被侵略军蹂躏的解放区。 二、细读诗歌,品味语言 1、你觉得本诗中最重要的句子是那几句? 2、齐读诗歌的第1、2行: “我用残损的手掌/抚摸这广大的土地”,老师读得对不对?少了一层什么意思? (比较:抚摸,用手轻轻摩擦。摸索,在黑暗之中寻找一些东西。索,是寻找的意思。) 诗人在寻找什么呢?通览全诗,画一画诗人摸索到的地方,想一想这些地方可以分为哪两个不同的区域? 由这里再看“残损的手掌”,仅仅是写实的吗? 3、齐读诗歌的第314行: 让我们随着诗人一同去感受。读314行,你感觉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摸索的?从哪个词句可以感受出来? 三个品点:(选其一) 第11、12行:为了表达这种悲愤之情,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你能读出这种对比吗? 第13行:如果改用11、12行那样用对比加以强调,怎么改?“岭南的荔枝花/你当年漫山遍野、香气四溢、蜂围蝶阵、游人如织?/现在却寂寞地憔悴。”这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内心情绪的反映,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第14行:南海本该是什么样子?“尽”“没有渔船”,“苦”。海水苦,诗人的内心更苦。 整合深化:明明诗人内心充满了悲愤和愁苦,但是却不直接说出来,而是寄托在一个个特征性事物上,让形象去说话。用艺术的凝想代替狂暴的吼叫,戴望舒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开拓了新时期。(板书:悲愤愁苦) 4、齐读诗歌的第1526行: 当诗人摸索到解放区的土地时,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哪些词、句或标点感受到了这种变化?(板书:温暖希望)当时有一首歌唱道:“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是好喜欢?” 四个品点(选一): 第20行:“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句子一向被人称道,为什么?(把自己和解放区的关系比作了恋人和母子关系,它唤起了人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这两个句子学生缺乏体验:一个还未曾体验,一个早已忘却。) 第21行:“运”改成“用”行不行?(“运”不仅有“力”,更有“气”,“情”。这里面有全部的力量,全部的希望,全部的憧憬,全部的崇敬,全部的爱戴,全部的向往和全部的委屈。) 第22行:“贴”改成“放”行不行?(“贴”更紧。“贴”出了诗人对解放区的爱,“贴”出了一切希望,“贴”出了无限的温暖和幸福,“贴”出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未来坚定的信念。) 第26行:末尾的叹号应该怎么读?(高亢疾呼;深情坚定。) 想象一下,诗人点下这枚叹号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它是诗人紧握的铁拳,是诗人刚毅的神情。请你加一个动作朗读。(读23-26行) 诗人是在什么环境下写出这枚叹号的呢?(社会的大环境;自身的小环境) 小结: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是中华民族最困难的时期,解放区也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很多人都 _的前途失去了信心,但是在侵略者阴暗的地牢里,一个曾经多愁善感的诗人,用一双残损的手掌,竟然写出这样豪迈的文字,这是多么可贵呀!(读21-26行) 叹号虽小,热量无限!它是诗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人格,更是一个民族的骨气!凭着这种信念和骨气,诗人在铁窗下一次次激昂地歌唱:(音乐声中屏显: 四、美读诗歌,探究赏析 1、看看下面的诗句漏掉了什么?读一读,想一想:能不能漏掉? 这一角变成灰烬, 那一角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引导分析:“已、只、该、( )”的作用。 “已”字表明“这一角”早已经变成了灰烬,那是过去的而不是现在的事情。“该”字强调“这一片湖”应该是我的家乡,但是现在不是了,被侵略军占领了,表达了诗人无限的悲愤、惋惜之情。“只”字强调“那一角”除了“血和泥”再也没有其他东西了,可见侵略者对我们国土蹂躏之深。括号,表明里面的两行诗写的不是现实中的故乡,而是回忆中的故乡;回忆中的故乡越美,就越能表达诗人对现实的悲愤之情。 2、你觉得诗人在表达这些情感的时候,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3、 通过这首诗下列诗句,你能想到那些古诗? 4、 赏读诗人的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好在哪里?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 注释: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代表作呼兰河传、生死场。1942年1月病逝于香港,葬于香港浅水湾。 萧红墓畔口占 简析 1942年1月,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2岁。这首诗,是戴望舒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出口吟成。古人作绝句,常说:“口占一绝。”可见戴望舒是把这首诗当作绝句来写的。 四句诗都很平易,但语淡情浓,字外有音。首句,“走六小时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足见诗人对她友情之深挚。“寂寞”写出自己生活在敌占区又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心境无比孤寂、悲凉。次句,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而且,还表示萧红长眠地下,已无法慰解自己的寂寞。“放一束红山茶”,以一束红艳如火的山茶花,寄托对她的深情悼念,也象征她山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第三句我等待着”,进一步抒写自己等待曙光涌观、盼望民族解放斗争胜利的急切心情。“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结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含蕴的感情最丰富。这里有伤悼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有惋惜萧红因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不能在革命文坛上创造更多更出色的作品,还有羡慕,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四句诗,言少意丰,余音袅袅,韵味深长。这首精美动人的新绝句诗,显示出诗人深厚的古典诗 词的修养。 补充材料 等待(二) 节选 在这阴湿、窒息的窄笼: 做白虱的巢穴,做泔脚缸, 让脚气慢慢延伸到小腹上, 做柔道的呆对手,剑术的靶子, 从口鼻一齐喝水,然后给踩肚子, 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 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南京 _: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 _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 写作背景: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日军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1942年春,戴望舒也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 诗歌朗读技巧 : 1、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 2、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 3、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及音短。 4、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彭霞霞 xx.3.29 学情分析 经过前几节课的歌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理解诗歌的方法,这节课主要检测学生进过学法迁移后自主学习的状况。 教材分析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着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土,读这首诗,要随着诗人一起去感受,体味诗人那种发自内心的爱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清诗歌写作思路。 2. 理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意象)的内涵,品味富有想象的语言,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3.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感,学会用实际行动热爱 自己的祖国。 教学重点:感同身受地体会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难点:理解诗歌艺术形象的内涵,品味语言。 学习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 联想、想象、欣赏法 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教具 多媒体、教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 导入,创情境 课前短片欣赏(视频) 同学们,翻开日本侵华的历史,相信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义愤填膺、咬牙切齿。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多少仁人志士奋起抗战,保家卫国,视死如归?戴望舒就是其中的一员。 屈辱我们可以宽容,但绝不可忘却。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个高贵而倔强的灵魂,虽身陷囹圄却又激情满怀地歌唱,去听听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的这首献给祖国的恋歌齐读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 题、作者) 二、诵读,理思路 1、解题:诗人的手掌为什么是“残损”的?(引出时代背景,为理解诗意做铺垫) 等待(二)一诗中,有这样刻骨铭心的:(幻灯片) “泔脚缸”,就是废水桶、马桶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诗人在狱中所受到的惨无人道的折磨可见,“残损的手掌”属于实写。 2、我用残损的手掌干什么?(按原文回答,情感朗读)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3、通览全诗,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什么?(原文回答,情感朗读) 4、对摸索到的不同对象进行归类,我们可以将诗歌内容划分为哪两个部分? 明确:沦陷区(这一角,那一角)遭受蹂躏、支离破碎、伤痕累累 解放区(辽远的一角)亲切温馨、和煦明媚、蓬勃生春 以“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统摄全文 5、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举例:在描写沦陷区的景象时: 6、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揣摩诗人的内心有怎样的情感起伏变化? 点拨:(1)诗人触摸到沦陷区时,感情是极度凄楚忧愤的,作者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