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装 订 线 装 订 线 数学软件实践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MATLAB 实现 DNA 序列的分类识别 学号: 姓名: 教师 日期: 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 2 摘要. 3 1 问题重述. 4 2 问题分析. 4 3 模型假设. 4 4 符号说明. 5 5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5 5.1 问题一的模型. 5 5.1.1 模型建立. 5 模型 I. 6 5.1.2 模型求解. 6 5.2 问题二的模型. 7 5.2.1 模型建立. 7 模型 II . 8 5.2.2 模型求解. 9 5.3 问题三的模型. 10 5.3.1 模型建立. 10 模型 III. 10 5.3.2 模型求解. 11 6 模型的评价与改进. 12 附录. 13 A.1 附录描述 1. 13 A.2 附录描述 2. 20 A.3 附录描述 3. 23 摘要 1)DNA序列矩阵 a)首先调用函数I _importdata,将txt文档中的字符读入到workspace中,将 其中不是ATGC的字符用A来替换,存到矩阵DNA中。 b)给定DNA序列S s 1s2 L s N ,s i ACGT,A,T,G,C分别表示序列S的 前i(i 12 N)个元素中ACGT出现的次数.编写函数I _calculate计算 出DNA序列每一行的A,T,G,C。 c)根据定义的 欧几里得距离矩阵,为了求解ED方便 ,写编写一个函数 I _ ED1,求出四个矩阵Aij,Tij,Gij,Cij,然后编写函数I _ ED,便可以求出 AG,CT,AC,GT,AT,GC对应的ED。 d)根据定义的路径距离矩阵,编写函数I _ PD,根据不同的ED,求出不同的 PD。 e)根据定义的商矩阵, 编写函数I _EP, 由(b)和(c)求出的ED和PD计算出对 应的EP。 f)根据定义的商矩阵,编写函数I _ EG,由(b)求出的ED计算出对应的EG。 2)最大特征矩阵 对于给定的DNA序列, 令 ( 1 2 3 4 5 6 ),其中 1 2 3 4 5 6 分 别表示矩阵ED,EP,EG的标准化( i N)的最大特征根。将求得的结果放于 矩阵EGa1,EGa2,EGa3中。 3)调用给定程序作出DNA序列的聚类树图 可以根据给定的程序I _dendrogram,对于EGa1,EGa2,EGa3分别作图。 4)MATLAB的一些基础知识 关键字:DNA序列、最大特征根、聚类树图、MATLAB基础知识 1 问题重述 题目给的是关于DNA序列的问题 ,首先给出一个txt文档,是构成DNA序列的 ATGC字符,但其中有不是ATGC的字符,要求将txt文档中的所有字符序列读入到矩 阵DNA中, 并将其中不是ATGC的字符用ATGC中的任意一个换掉, 得到正确的DNA矩 阵。然后分别计算矩阵A,T,G,C (例如Ti表示前i个字符中含有的T的个数)。再根据 A,T,G,C四个矩阵不同的输入顺序求出 6 个不同的ED矩阵,对每个ED矩阵,可以求 出对应的PD,再由ED,PD求出对应的EP。对每个ED矩阵,也可以求出对应的EG矩 阵。 假设输入DNA序列的第一行,求出 6 个不同的ED,EP,EG后,每个矩阵可以求得一 个最大特征根,这样 6 个ED有 6 个最大特征根,放于矩阵EGa1 (EGa1为 24*6 的矩 阵)的第一行中,6 个EP有 6 个最大特征根,放于矩阵EGa2 (EGa2为 24*6 的矩阵) 的第一行中,6 个EG有 6 个最大特征根,放于矩阵EGa3 (EGa3为 24*6 的矩阵)的第 一行中。当把DNA序列的 24 行遍历完,EGa1,EGa2,EGa3三个矩阵便赋值完成。 提示中给了画DNA序列的聚类树图的程序,调用此程序,便可完成 3 个图的绘制。 2 问题分析 首先调用函数I _importdata,将txt文档中的字符读入到矩阵DNA中,将其中不是 ATGC的字符用A来替换。编写函数I _calculate计算出DNA序列每一行的A,T,G,C。 根据定义的欧几里得距离矩阵,为了求解ED方便,先由函数I _ ED1,求出四个矩阵 Aij,Tij,Gij,Cij,然后由函数I _ ED,便可以求出AG,CT,AC,GT,AT,GC对应的ED。根 据定义的路径距离矩阵,由函数I _ PD,根据不同的ED,求出不同的PD。根据定义 的商矩阵,由函数I _EP和求出的ED和PD计算出对应的EP。根据定义的商矩阵,由 函数I _ EG求出的ED计算出对应的EG。 编写函数I _ EGa1,假设输入 DNA 序列的第一行,求出 6 个不同的ED,EP,EG后, 每个矩阵对应一个最大特征根,6 个ED的 6 个最大特征根放于矩阵EGa1的第一行中, 6 个EP的 6 个最大特征根放于矩阵EGa2的第一行中,6 个EG的 6 个最大特征根放于 矩阵EGa3的第一行中。 遍历完DNA序列的 24 行, 得到EGa1,EGa2,EGa3三个最大特征 根矩阵。 由提示中给定的画DNA序列聚类树图的程序画出对应的聚类树图。 3 模型假设 1) 假设实验数据足够准确。 2) 假设实验过程中不存在仪器误差。 3) 假设提示中给的程序完整且正确。 4 符号说明 表 1 符号 DNA A T G C 描述 矩阵,存放从文档txt中取出的数据,并将非正常字符转换。 向量,其中Ai表示序列前i个中含有的A的个数 向量,其中Ti表示序列前i个中含有的T的个数 向量,其中Gi表示序列前i个中含有的G的个数 向量,其中Ci表示序列前i个中含有的C的个数 矩阵,A ij A j A i 矩阵,T ij T j T i 矩阵,Gij G j G i 矩阵,Cij C j C i 矩阵,根据ACGT输入顺序的不同,产生不同的ED 矩阵,PD ji PD ij ED ii1 ED i1i2 ED j1 j 矩阵,EPijE PijEDijPDiji j EPii 0 矩阵,EGijE GijEDij i j i j EGii 0 矩阵,存放ED的最大特征根 矩阵,存放EP的最大特征根 矩阵,存放EG的最大特征根 A ij T ij G ij C ij ED PD EP EG EGa1 EGa2 EGa3 5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5.1 问题一的模型 读取数据到矩阵DNA中,并将其中不是ATGC的字符用A替换掉,得到处理过的 DNA矩阵。并根据输入的DNA序列的每一行,计算出 4 个矩阵A,T,G,C。 5.1.1 模型建立 首先,txt文档中的数据未经过处理,必须编写一个函数I _importdata,将txt中的 所有字符读入到工作空间中,其中共有 24 个序列,每一个序列都以开始,此时函数 中要有判断语句, 如果遇到就将它的下一行序列读入到矩阵DNA中, 读入完成以后, 要运用一段程序,判断其中的字符若不是ATGC,就用A替换。 这样就很清楚的得到了DNA序列矩阵。 提示中给定的A i C i G i ,T i 分别表示序列S的前i(i 12 N)个元素中ACGT出 现的次数。编写函数I _calculate,根据DNA中某一行的输入,得出需要的ATGC矩阵。 模型 I 1. 读取部分: P=importdata(TF24.txt); %读取 TF 中的数据到 a 中,P 是 cell 类型的列 向量 2. 判断部分: for i=1:m if double(Qi(1)=62 A(j)=i; %A 数组存放的的是首字符为的行数 j=j+1; end end 3. 取数据部分: for i=1:n DNAi=cell2mat(Q(A(i)+1:A(i+1)-1);%将介于两个之间的 段取出,然后转置,然后分开成单个字符,放于 cell 的 第一个中 end 4. 替换非正常数据部分: if DNAi(j)=A DNAi(j)=A; disp(转换完成!); end 5.1.2 模型求解 部分结果展示 图表 1 DNA 矩阵 图表 2输入DNA的第一行后得出的矩阵A的部分结果 5.2 问题二的模型 要求解ED,EP,EG的最大特征根矩阵,首先要把ED求解出来,而在求解ED时, 涉及到AG,CT,AC,GT,AT,GC这 6 个,而在求解它们是还有Aij,Tij,Gij,Cij这 4 个 矩阵,AG,CT,AC,GT,AT,GC的不同只是因为Aij,Tij,Gij,Cij输入顺序的不同而产 生的。所以先设计函数把Aij,Tij,Gij,Cij求解出来。再由函数求解不同的ED,根据求解 出来的ED,解相应的PD,EP,EG就变得简单多了。取出其中的ED及其对应的EP,EG, 分别求它们的最大特征根矩阵,放到三个数组EGa1,EGa2,EGa3中,再根据给定的作图 程序,做出DNA序列的聚类树图。 5.2.1 模型建立 1.为了求解ED方便 ,写编写一个函数I _ ED1,两层for 循环遍历求出 Aij,Tij,Gij,Cij。 2.由 函 数I _ ED, 其 中 输 入4个 形 参 , 便 可 以 求 出 由函数I _ PD, 根据不同的ED,AG,CT,AC,GT,AT,GC对应的ED。 求出不同的PD,我们注意到,PD是对称矩阵,为了减少运算量,只求取 PD的上三角矩阵便可。 3.由函数I _EP,由于已经求出ED和PD,便可计算出对应的EP。此时求 解中注意到有除法运算, 而且最后对角线上全是 0。 为了避免除数为 0 的情 况,将对角阵的值全部变为 1,运算完成以后再将对角线赋值为 0 即可。 4.由函数I _ EG,根据求出的ED计算出对应的EG,只需要一个if else判 断即可。 5.由函数I _ EGa1, 求解ED,EP,EG的最大特征根矩阵, 将求得的结果放于矩 阵EGa1,EGa2,EGa3中。MATLAB有自带的求最大特征根的函数eigs, 只是它会求解出一列数据,用函数max取出最大的即可。EP,EG的最大特 征根求解中,只需要把I _ EGa1需要的 6 个参数换成相应的EP1EP6, EG1EG6即可。 6.调用给定程序作出DNA序列的聚类树图,调用过程中,变化的只是特征根 矩阵。 模型 II 1.I _ ED1 for i=1:n for j=1:n Aij(i,j)=A(j)-A(i); Tij(i,j)=T(j)-T(i); Gij(i,j)=G(j)-G(i); Cij(i,j)=C(j)-C(i); end end 2.I _ ED function ED=I_ED(x,y,z,w) %x y z w 是 Aij,Tij.Gij,Cij 中的一个 ED=sqrt(x-2*y).2+(z-2*w).2); 3.I _EP function EP=I_EP(ED,PD) n=length(PD); for i=1:n PD(i,i)=1; end EP=ED./PD; for i=1:n EP(i,i)=0; end 4.I _ EG function EG=I_EG(ED) n=length(ED); EG=zeros(n); for i=1:n for j=1:n if i=j EG(i,j)=ED(i,j)/abs(i-j); else EG(i,j)=0; end end end _ IEGa15. function y=I_EGa1(ED1,ED2,ED3,ED4,ED5,ED6) N=length(ED1); y(1)=max(eigs(ED1)/N); y(2)=max(eigs(ED2)/N); y(3)=max(eigs(ED3)/N); y(4)=max(eigs(ED4)/N); y(5)=max(eigs(ED5)/N); y(6)=max(eigs(ED6)/N); 6. _ Idendrogram EGe=zeros(24); for i=1:24 for j=i+1:24 EGe(i,j)=norm(EGa1(i,:)-EGa1(j,:); EGe(j,i)=EGe(i,j); end end EGe0=pdist(EGe,euclidean); % Pairwise distance EGtree=linkage(EGe0); % Create hierarchical cluster tree EPtreeShow=dendrogram(EGtree,orientation,left);% Dendrogram plot 5.2.2 模型求解 部分结果显示: A ij 图表 3图表 4 ED1 图表 5图表 6 EP1?EG1 图表 7 EGa1 图表 8 EGa2 5.3 问题三的模型 由于DNA序列的第 20 行数据比其他行多近一半的数据,一般的电脑运行时会出现 溢出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第二十行的程序需要加以改进,使其能够适应一般的电 脑运行内存。 5.3.1 模型建立 运行时的问题从求解出ACGT以后就出现了。所以ED的函数不能用,现在我考虑,可 能是先求解出Aij,Tij,Gij,Cij导致占用了过多内存,我现在把A ij A j A i ,C ij C j C i , G ij G j G i ,T ij T j T i 的原始公式直接带入编写的函数中,发现运行速度变快。但是 这样6个ED需要依次求出, 然后依次运行PD1 I _PDED1,EP1 I _EPED1,PD1, u2 maxeigsEP1/ n,EG1 I _EGED1,u3 maxeigsEG1/ n,一遍运行完成 后,得到3个最大特征根矩阵第20行中的一个,运行6次,3个矩阵的第20行变求出来了。 模型 III 1. 求解EGa1第 20 行第一个值u1 n=length(DNA20); ED1=zeros(n,n); for i=1:n for j=1:n ED1(i,j)=sqrt(A(j)-A(i)-2*(G(j)-G(i)2+(T(j)-T(i) -2*(C(j)-C(i)2); end end u1=max(eigs(ED1)/n); 2. 求解EGa2第 20 行第一个值u2 PD1=I_PD(ED1); EP1=I_EP(ED1,PD1); u2=max(eigs(EP1)/n); 3. 求解EGa3第 20 行第一个值u3 EG1=I_EG(ED1) ; u3=max(eigs(EG1)/n); clear(ED1,PD1,EP1,EG1,u1,u2,u3); 5.3.2 模型求解 第 20 行结果展示: 图表 9 EGa1的 20 行 图表 10 EGa2的 20 行 图表 11 EGa3的 20 行 DNA序列聚类树图: 图表 12 EGa1的聚类树图 图表 13 EGa2的聚类树图 图表 14 EGa3的聚类树图 6 模型的评价与改进 此文章能较好的将DNA序列进行分类和鉴别,运行最终的主程序,便可清楚地给出 其聚类树图和相应的最大特征根矩阵。但是其在处理大量DNA序列的过程中,容易出 现溢出现象,表明程序仍然是不够完善的,毕竟编程过程中用到的两层for循环对于程 序的影响是很大的,可以考虑将其中的for循环尽量的简化,但是我还是没有更好的方 法。根据我对第 20 行的重新编码,可以处理的数据也可以很大,但是需要手动的运算 量增加,整体运行时间较长,消耗的计算机内存较大,这些都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张养安、刘林章,MATLAB软件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水土保持研究,2005 年 8 月 2 姜长元,MATLAB和 Word的链接及应用,洛阳师范学院,2005 年第二期 3 王沫然,MATLAB与科学计算(第二版) ,电子出版社,2008 年 9 月。 附录 A.1 附录描述 1 问题一中的程序: P=importdata(TF24.txt); %读取 TF 中的数据到 a 中,P 是 cell 类型的列向量 Q=P;%将取出来的数据放到 Q 中 DNA=cell(24,1); m=length(Q); A=zeros(1,25); j=1;k=1; A(25)=m+1; for i=1:m if double(Qi(1)=62 A(j)=i; %A 数组存放的的是首字符为的行数 j=j+1; end end n=length(A)-1; for i=1:n DNAi=cell2mat(Q(A(i)+1:A(i+1)-1);%将介于两个之间的段取出, 然后转置,然后分开成单个字符,放于 cell 的第一个中 end % %找到不是 ATGC 的字符替换 % for i=1:24 for j=1:length(DNAi) if DNAi(j)=A i,j DNAi(j)=A; disp(转换完成!); end end end function A T G C=I_calculate(X) % X 是输入的数组,即 DNAi i=1,2,3.24 % A T G C 是输出数据,是行向量,A(i)表示前 i 个字符中含有的 A 的个数 % 刘海鹏 2012.08.25 A=zeros(1,length(X); T=zeros(1,length(X); G=zeros(1,length(X); C=zeros(1,length(X); A(1)=0; T(1)=0; G(1)=0; C(1)=0; if X(1)=A A(1)=A(1)+1; elseif X(1)=T T(1)=T(1)+1; elseif X(1)=G G(1)=G(1)+1; else C(1)=C(1)+1; end for i=2:length(X) if X(i)=A A(i)=A(i-1)+1; T(i)=T(i-1); G(i)=G(i-1); C(i)=C(i-1); elseif X(i)=T A(i)=A(i-1); T(i)=T(i-1)+1; G(i)=G(i-1); C(i)=C(i-1); elseif X(i)=G A(i)=A(i-1); T(i)=T(i-1); G(i)=G(i-1)+1; C(i)=C(i-1); else A(i)=A(i-1); T(i)=T(i-1); G(i)=G(i-1); C(i)=C(i-1)+1; end end % z1=0;z2=0;z3=0;z4=0; % for i=1:length(X) % if X(i)=A % z1=z1+1; % elseif X(i)=T % z2=z2+1; % elseif X(i)=G % z3=z3+1; % else z4=z4+1; % end % A(i)=z1; % T(i)=z2; % G(i)=z3; % C(i)=z4; % end 问题二中的程序 function Aij,Tij,Cij,Gij=I_ED1(A,T,G,C) n=length(A); Aij=zeros(n); Tij=zeros(n); Cij=zeros(n); Gij=zeros(n); for i=1:n for j=1:n Aij(i,j)=A(j)-A(i); Tij(i,j)=T(j)-T(i); Gij(i,j)=G(j)-G(i); Cij(i,j)=C(j)-C(i); end end function ED=I_ED(x,y,z,w) %x y z w 是 Aij,Tij.Gij,Cij 中的一个 ED=sqrt(x-2*y).2+(z-2*w).2); % ED1=I_ED(Aij,Gij,Tij,Cij); % ED2=I_ED(Cij,Tij,Aij,Gij); % ED3=I_ED(Aij,Cij,Tij,Gij); % ED4=I_ED(Gij,Tij,Aij,Cij); % ED5=I_ED(Aij,Tij,Cij,Gij); % ED6=I_ED(Gij,Cij,Aij,Tij); function PD=I_PD(ED) n=length(ED); for i=1:n for j=i+2:n ED(i,j)=ED(i,j-1)+ED(j-1,j); end ED(i,i)=0; end ED=triu(ED); PD=ED+ED; % PD1=I_PD(ED1); % PD2=I_PD(ED2); % PD3=I_PD(ED3); % PD4=I_PD(ED4); % PD5=I_PD(ED5); % PD6=I_PD(ED6); function EP=I_EP(ED,PD) n=length(PD); for i=1:n PD(i,i)=1; end EP=ED./PD; for i=1:n EP(i,i)=0; end % EP1=I_EP(ED1,PD1); % EP2=I_EP(ED2,PD2); % EP3=I_EP(ED3,PD3); % EP4=I_EP(ED4,PD4); % EP5=I_EP(ED5,PD5); % EP6=I_EP(ED6,PD6); function EG=I_EG(ED) n=length(ED); EG=zeros(n); for i=1:n for j=1:n if i=j EG(i,j)=ED(i,j)/abs(i-j); else EG(i,j)=0; end end end % EG1=I_EG(ED1); % EG2=I_EG(ED2); % EG3=I_EG(ED3); % EG4=I_EG(ED4); % EG5=I_EG(ED5); % EG6=I_EG(ED6); function y=I_EGa1(ED1,ED2,ED3,ED4,ED5,ED6) N=length(ED1); y(1)=max(eigs(ED1)/N); y(2)=max(eigs(ED2)/N); y(3)=max(eigs(ED3)/N); y(4)=max(eigs(ED4)/N); y(5)=max(eigs(ED5)/N); y(6)=max(eigs(ED6)/N); % EGa1(,1:6)=I_EGa1(ED1,ED2,ED3,ED4,ED5,ED6); % EGa2(,1:6)=I_EGa1(EP1,EP2,EP3,EP4,EP5,EP6); % EGa3(,1:6)=I_EGa1(EG1,EG2,EG3,EG4,EG5,EG6); EGe=zeros(24); for i=1:24 for j=i+1:24 EGe(i,j)=norm(EGa1(i,:)-EGa1(j,:); EGe(j,i)=EGe(i,j); end end EGe0=pdist(EGe,euclidean); % Pairwise distance EGtree=linkage(EGe0); % Create hierarchical cluster tree EPtreeShow=dendrogram(EGtree,orientation,left);% Dendrogram plot 问题 3 中的程序(第 20 行) n=length(DNA20); ED1=zeros(n,n); for i=1:n for j=1:n ED1(i,j)=sqrt(A(j)-A(i)-2*(G(j)-G(i)2+(T(j)-T(i)-2*(C(j )-C(i)2); end end u1=max(eigs(ED1)/n); PD1=I_PD(ED1); EP1=I_EP(ED1,PD1); u2=max(eigs(EP1)/n); EG1=I_EG(ED1) ; u3=max(eigs(EG1)/n); EGa1(20,1)=u1;EGa2(20,1)=u2;EGa3(20,1)=u3; clear(ED1,PD1,EP1,EG1,u1,u2,u3); % % ED2=CT % ED2=zeros(n); for i=1:n for j=1:n ED2(i,j)=sqrt(C(j)-C(i)-2*(T(j)-T(i)2+(A(j)-A(i)-2*(G(j )-G(i)2); end end u1=max(eigs(ED2)/n); PD2=I_PD(ED2); EP2=I_EP(ED2,PD2); u2=max(eigs(EP2)/n); EG2=I_EG(ED2) ; u3=max(eigs(EG2)/n); EGa1(20,2)=u1;EGa2(20,2)=u2;EGa3(20,2)=u3; clear(ED2,PD2,EP2,EG2,u1,u2,u3); % % ED3=AC % ED1=AG ED3=zeros(n); for i=1:n for j=1:n ED3(i,j)=sqrt(A(j)-A(i)-2*(C(j)-C(i)2+(T(j)-T(i)-2*(G( j)-G(i)2); end end u1=max(eigs(ED3)/n); PD3=I_PD(ED3); EP3=I_EP(ED3,PD3); u2=max(eigs(EP3)/n); EG3=I_EG(ED3) ; u3=max(eigs(EG3)/n); EGa1(20,3)=u1;EGa2(20,3)=u2;EGa3(20,3)=u3; clear(ED3,PD3,EP3,EG3,u1,u2,u3); % % ED4=GT % % ED1=AG ED4=zeros(n); for i=1:n for j=1:n ED4(i,j)=sqrt(G(j)-G(i)-2*(T(j)-T(i)2+(A(j)-A(i)-2*(C(j )-C(i)2); end end u1=max(eigs(ED4)/n); PD4=I_PD(ED4); EP4=I_EP(ED4,PD4); u2=max(eigs(EP4)/n); EG4=I_EG(ED4) ; u3=max(eigs(EG4)/n); EGa1(20,4)=u1;EGa2(20,4)=u2;EGa3(20,4)=u3; clear(ED4,PD4,EP4,EG4,u1,u2,u3); % % ED5=AT % ED1=AG ED5=zeros(n); for i=1:n for j=1:n ED5(i,j)=sqrt(A(j)-A(i)-2*(T(j)-T(i)2+(C(j)-C(i)-2*(G( j)-G(i)2); end end u1=max(eigs(ED5)/n); PD5=I_PD(ED5); EP5=I_EP(ED5,PD5); u2=max(eigs(EP5)/n); EG5=I_EG(ED5) ; u3=max(eigs(EG5)/n); EGa1(20,5)=u1;EGa2(20,5)=u2;EGa3(20,5)=u3; clear(ED5,PD5,EP5,EG5,u1,u2,u3); % % ED6=GC % ED6=zeros(n); for i=1:n for j=1:n ED6(i,j)=sqrt(G(j)-G(i)-2*(C(j)-C(i)2+(A(j)-A(i)-2*(T(j )-T(i)2); end end u1=max(eigs(ED6)/n); PD6=I_PD(ED6); EP6=I_EP(ED6,PD6); u2=max(eigs(EP6)/n); EG6=I_EG(ED6) ; u3=max(eigs(EG6)/n); EGa1(20,6)=u1;EGa2(20,6)=u2;EGa3(20,6)=u3; clear(ED6,PD6,EP6,EG6,u1,u2,u3,C,G,T,A); A.2 附录描述 2 主程序 clear; clc; profile on; profile clear; DNA=cell(24,1); I_importdata; clear(P,Q,m); EGa1=zeros(24,6); EGa2=zeros(24,6); EGa3=zeros(24,6); for i=1:19 A T G C=I_calculate(DNAi); Aij,Tij,Cij,Gij=I_ED1(A,T,G,C); clear(A,T,G,C); ED1=I_ED(Aij,Gij,Tij,Cij); ED2=I_ED(Cij,Tij,Aij,Gij); ED3=I_ED(Aij,Cij,Tij,Gij); ED4=I_ED(Gij,Tij,Aij,Cij); ED5=I_ED(Aij,Tij,Cij,Gij); ED6=I_ED(Gij,Cij,Aij,Tij); clear(Aij,Cij,Gij,Tij); EGa1(i,:)=I_EGa1(ED1,ED2,ED3,ED4,ED5,ED6); PD1=I_PD(ED1); PD2=I_PD(ED2); PD3=I_PD(ED3); PD4=I_PD(ED4); PD5=I_PD(ED5); PD6=I_PD(ED6); EP1=I_EP(ED1,PD1); EP2=I_EP(E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陆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月考测试试卷
- 阿勒泰地区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模拟试卷
-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及答案
- 2025 年小升初上海市初一新生分班考试英语试卷(带答案解析)-(牛津版)
- 海门市悦来初中2025中考英语专题复习-词汇、完形填空(无答案)
- 社区消防知识培训课件制度
- 2025年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中考一模物理试题(含答案)
- 上海租赁中介合同范本
- 甲乙合作开店合同范本
- 快递寄件合同范本
- 承保实务非车险课件
-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方法
- 无人机项目融资计划书
- 液氧站施工方案
- GB/T 16886.12-202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2部分:样品制备与参照材料
- 16J934-3中小学校建筑设计常用构造做法
- 发泡模具验收报告
- 【优质课件】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分享手册
- 音乐ppt课件《村晚》
- 周绍华教授治疗抑郁症经验
- 分镜头脚本设计-影视广告分镜头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