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教案_第1页
《秋词》教案_第2页
《秋词》教案_第3页
《秋词》教案_第4页
《秋词》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案编写日期:2016年9月19日计划课时:2课时课 题(章节)4、秋词潼关勐腊镇中学 高桂梅教材分析秋词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尚浅,知识水平有限,可能很难把握作者所所写之景(意象)及其所抒发的深沉而复杂的情感。这不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亦是难点,教师在这个方面应加以点拨与引导。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2、通过意象感受诗歌感情基调,并能进一步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掌握鉴赏诗句的方法;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的进取精神。教 学 重、难 点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学法指导联想、想像法。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学 情分 析课件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 导语设计 从学生惧怕诗歌的心理入手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诗词赏析五步法1、标题信息 2、知人论世 3、感情基调 4、把握意象 5、名句鉴赏四、学习秋词说到秋,相信许多同学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秋风瑟瑟,凄凉哀伤的画面,或是秋风中骑着瘦马独行的断肠人。其实不然,在一些诗人眼中,秋天却别有一番风情。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一起去感受秋天别样的风情。1、作者、作品背景简介作者简介 刘禹锡 字梦得,洛阳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作品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 。刘禹锡贬到朗州时(今天湖南常德市)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解决生字词(2)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3)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4)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3、整体感知课文 (一)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补充内容: 1.自 古:从古以来。2. 逢 :遇到3.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4.春 朝:春天5.碧 霄:青天。6.排 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明确诗意: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二)初读感受,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有何感受? 师追问:同学们是从哪些句子或景物中体会到这些情感的?资料链接“鹤”这种意象:鹤雌雄相随,步行规矩,情笃而不淫,具有很高的德性。古人多用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惯用鹤翔或鹤鸣来喻人生大志的,所谓“鹤鸣九皋”“冲天一鹤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资料补充:4、研读赏析(1)作者对秋有着怎样的独特认识?这种认识是通过怎样的手法表现出来的?(2)诗人为什么说秋天胜过春天呢? (用原文回答)(3)诗人对秋的喜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态?5、名句鉴赏“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做简要赏析。6、全诗小结这首七言绝句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写,当时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但并不悲观消沉。他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热情赞美秋天的美好,并借一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怀。为我们唱出了一曲奋发向上的励志之歌。 第二课时五、小试牛刀学生分组完成对潼关的赏析,教师做好资料的补充。1、潼关简介(教师补充)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乾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2、作者简介(教师补充)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3、写作背景(教师补充)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14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的风景所震撼,欣然命笔。4、感知诗意(由第一组学生完成,翻译不到位的教师补充纠正)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我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黄海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受约束。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峰峦起伏,不知什么叫平坦。5、研读赏析(由二、三组完成)(1)作者抓住了哪些意象来写景?这些意象有何特点?(2)诗歌描绘出了怎样的意境?假如你身临其境,你会有怎样的感受?(3)结合意境,揣摩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赏一赏(由第四组完成)请找出你喜欢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做简要的赏析。(炼字、修辞、写作手法、情感、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