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写古代文学论文摘要范文如何写古代文学论文摘要写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和文化论争热这一大背景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寻根文学,在“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的理论认知下,作家们本着寻找与重塑东方文化,在借鉴、学习西方现代文学的自觉下,企图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势”,构建中国文学新的美学特征和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之路.而“规范化之外”的民俗文化,被寻根作家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由此,他们开启了民俗性转向,异域各种民俗事象也就成为他们重点描摹和表现的对象.这为我们从民俗学视角来研究寻根文学,挖掘其中的民俗事象所深藏的价值与意义提供了应有可能. 本文除了绪论和简单的结语之外,主要内容共分为四章. 绪论部分主要从八十年代文化讨论热角度来考察寻根文学兴起以及寻根文学中大量书写异域民俗事象的原因.并在民俗学视角之下,对寻根文学应当具有的深刻内涵乃至它的定义做初步判断和界定,同时解决了从民俗学视角来研究寻根文学的理论依据. 第一章“寻根文学的根性追求及其民俗性”:以文本细读的方法,重在挖掘寻根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民俗事象.我们发现,在寻根作品中,神话、传说、民间语言、居住民俗、饮食民俗、民间信仰、民间迷信等等民俗事象是寻根作家极力书写的重要题材和内容.然而,作家们对民俗的描写并非无中生有,而是进行实地考察的结果,这样,寻根文学中的民俗描写就体现出强烈的民俗性指向. 第二章“寻根文学中的民俗叙事策略”:为使作品中的民俗事象呈现出真实感,实现民俗文化的大众化.在民间语言、民间宗教仪式等民俗事象叙述过程中,寻根作家采用“解释与说明”的叙事策略,来强化其真实性.其次,在叙写古代神话与传说等民俗事象的时候,寻根作家则借助“置换变形”这一叙事手段将其写入到文学作品中.此外,寻根作家还借助“虚构”功能,对民俗进行再造,以此达到作家和读者对新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期待和想象. 第三章“民俗给寻根文学带来的审美风格”:民俗给寻根文学带来了新的审美特质.寻根文学通过对异域人民日常生产和生活的风俗描绘,达成了古朴而清新的审美风尚;通过对神话、传说、民间信仰、民间巫术等民俗事象描述,实现神秘而浪漫的新的审美风格.它是 _文学走出政治规范化叙述模式和文学美学意义上的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 第四章“寻根文学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内在裂缝”:民俗文化并不都是优秀的,这就需要我们站在优秀文化与劣质文化立场上,对寻根文学中体现出来民俗文化进行甄别和反思.我们发现,寻根文学中的所谓“根性文化”其实更多的是应该被我们抛弃的劣根文化.同时,借助现代性理论,我们发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根文学体现出复古的传统性倾向. 结语部分,我们认为,不论是“寻”、“根”还是“文化”都是寻根作家自己宣称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我们就不能单从“寻”的意义上去对寻根文学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还需要从“根”与“文化”等层面上去对其进行研究和反思.而从民俗学视角去研究,或许能让我们更好地接近寻根文学. 文学是超越时空的,因而处在文学时空中的,题材,难以决定文学的性质.写农村还是写城市,写古代抑或写现代,依我看,只要是文学的,一样可以出伟大的作品.所谓题材决定论,重大题材论,都是上个世纪的古董.从这个意义上说,讨论城市文学,以及把文学划分为城市文学、乡土文学等等,似乎就失去了 李渔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集大成者,不仅拥有非常完备的理论知识体系,而且有着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他在总结前人戏曲理论的基础上升华自己的思想,为戏曲创作立法.其戏曲理论主要集中于闲情偶寄的“词曲部”、“演习部”,和窥词管见等诗文中.后世将其“词曲部”、“演习部”合在一起命名为笠翁曲话,亦称曲论.李渔视“结构”为戏曲创作的重中之重,学界也一直将“结构论”作为研究重点.目前学界对“结构论”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三款以及对“结构”和“主脑”的争议上,较少专门探讨“戒讽刺”、“脱窠臼”、“戒荒唐”、“审虚实”四款.笔者以曲论为基础,以笠翁十种曲为依托,还原李渔所处的时代背景,基于广义“结构”定义,以专题形式针对“戒讽刺”、“脱窠臼”、“戒荒唐”、“审虚实”四款进行论述,从理论本身出发,站在李渔创作实践与理论一致性的角度上,对其内涵及外延进行深入挖掘.本文拟从绪论、正文、余论三部分进行论述,正文分为三章.绪论主要对李渔“结构论”研究进行综述,并由此提出本文的研究空间和选题意义,及全文的写作背景.第一章是“戒讽刺”说专题研究,分两小节论述,第一节分析“戒讽刺”说内涵,分为四方面:首先,通过“戒讽刺”说阐明戏曲的社会功用,其次,在“戒讽刺”说中提出戏曲创作者的文德问题,第三,说明“戒讽刺”戒的是私愤而不是公怨.第四,阐述李渔通过“戒讽刺”说为自己立言.第二节从三方面分析“戒讽刺”说原因:受清初实学的影响、文字狱中的避祸心理、批判索引派,旨在对李渔提出“戒讽刺”说原因进行深入挖掘和探讨.第二章是“脱窠臼”说专题研究,分为内涵和原因两小节论述,以十种曲为依托,从主旨立意、情节设置、登场格局、戏曲语言这四方面来探究“脱窠臼”说内涵.从文体因素、性格和时代因素及观众因素三方面来阐述李渔提倡“脱窠臼”说原因.第三章是“戒荒唐”和“审虚实”说专题研究,通过对这两款原则内涵及原因的探究对“结构论”进行补论.余论部分主要梳理了历代文人对李渔及曲论的评价,同时指出笔者今后的努力方向. 如果把尊重作品的原意,更好地欣赏作品,作为文学研究的一个目的,那么对于外国文学,尤其是诗经这样的纪元前写的古代文学,从它的现代日语的翻译现状中应该可以看出日本的诗经研究的一个侧面. 戏剧作为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剧,以其独特的戏剧个性在中国剧坛独树一帜.无论作为戏剧本体,还是它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和艺术审美,戏剧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首次就戏剧的形成、历史、本体、剧作等进行系统地分析和论证. 戏剧是在传统戏剧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周边兄弟民族优秀戏剧文化而来的.传统文化是戏剧形成的内部条件,民间曲艺与叙事诗、民间乐舞与“十二木卡姆”、民俗活动与“麦西热甫”等都是构成戏剧的重要因素和流播场域;周边国家及民族戏剧文化和抗战时期的“话剧运动”是促成戏剧诞生的外部条件.它以20世纪30年代艾里甫与赛乃姆为形成标志,历经新中国到“*”时期的曲折发展,新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与创新,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重振和突围,戏剧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过程.丰富独特的剧目和剧本体制,“诗、乐、舞、戏”融为一体的艺术形态,“载歌载舞,歌舞并重”的表演风格,“一曲多用”的音乐创作体制和民族唱腔及乐器,浓郁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舞台美术等,共同构成了戏剧“独具风标”的,融民族性、地方性为一体的美学特征. 笔者欲结合戏剧戏曲学,借鉴宗教学、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理论研究方法,在对戏剧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爬梳的基础上,理清戏剧的发展脉络,探究其形成轨迹及构成因素,针对戏剧的剧本、音乐、舞台和表演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通过代表作家及剧作的具体分析,突出戏剧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征,揭示戏剧在中国戏剧坐标中“和而不同”的典范美学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之一.这门课既因其内蕴的丰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因其内容的古老幽深与相对稳定,多年来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方面变化不大.因此,重新审视古代文学在当下的意义,确立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建构新的教学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这种新目标应以学生的现代人格能力为着眼点,以目标意识、问题意识、致用意识为课堂教学的具体追求,通过对教学资源的现代改造,建构起强迫式积累、个性化解读、文学化表达、观照式体验四级教学体系,逐步实现对学生现代人格能力的培养. 普罗米修斯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在延续已近3000年的普罗米修斯神话的“奥德修斯之旅”中,普罗米修斯形象历经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其中以并非“十全十美”、颇能精湛表达古希腊“节制”精神的“原型”、以及作为 _反叛者的“近代全新革命者形象”为两座丰碑.1907年,鲁迅通过摩罗诗力说首次介绍了雪莱塑造的普罗米修斯的近代形象,并在1930年提出的“翻译盗火说”中将普罗米修斯直接比附“革命者”.1924年,郑振铎在当时的权威刊物小说月报上首次介绍了埃斯库罗斯塑造的普罗米修斯原型.普罗米修斯身上体现的“抗暴”精神,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革命志士们带去了前所未有的战斗激情.然而,在足够肯定普罗米修斯这一外来形象带给中国的仁人志士与革命进程以绝对正面效应的同时,笔者发现,无论是普罗米修斯原型还是他的近代形象,普罗米修斯在中国都单向度地、绝对正面地表现成了 _的反叛者、革命者和胜利者的象征,与普罗米修斯的西方近代形象极为近似.普罗米修斯在中国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象征符号.换言之,普罗米修斯原型进入中国后,其全貌几乎完全被遮挡在普罗米修斯近代形象所形成的主流中;两种形象(甚至是西方关于普罗米修斯的多种形象)已然混合成为了一种形象,而以近代形象的面目示人.普罗米修斯的原型和近代形象,这两个里程碑式的形象进入中国,却因为其中一个形象的过分展现而失去了二者本应受到制约的平衡.普罗米修斯在中国的接受情况,在一种貌似十分明确的评判定势之下,隐含着学界人士对理解这一经典形象在西方文学的复杂变迁过程中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含混与模糊.普罗米修斯的近代形象在中国人头脑中的固化,阻碍了我们对普罗米修斯原型的全面、深刻的认识.如果说近代以来的中国国情决定了人们受压的心灵只能关注那个“十全十美”的、作为 _反叛者的普罗米修斯的近代形象,那么在经历过那段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之后,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回头去审视一下那个进入中国也已将近百年的普罗米修斯原型.一直蒙蔽真相的幕帘,已到了该被扯下来的时候了.如同上个世纪中国急需普罗米修斯近代革命者形象一般,在经济飞速发展(这有赖于逻各斯精神的大放光芒)而“秘索思”失落的今天,我们或许能从普罗米修斯原型身上发现“制衡现代文明”的一束亮光. 20世纪90年代,王充闾凭借大量思想内涵丰沛、文化意蕴深厚、审美风格独特的历史文化散文跻身当代散文大家之列.本文以王充闾历史文化散文为研究对象,在全面精读文本的基础上,采用文本细读、文本分析等方法,结合美学、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对其历史文化散文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论述.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尾.引言部分阐述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并对“历史文化散文”进行概念梳理和界定.论文第一章至第四章是正文部分.第一章探讨王充闾历史文化散文的创作缘起并对其创作进行总体概述,通过结合90年代散文创作语境,联系作者当时罹患重症的特殊经历及作家本身的史学积淀与历史情怀分析创作缘由,并将其历史文化散文划分为三个阶段,对每一阶段的相关创作进行了总体评价和系统归纳.论文第二、三章为全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分析王充闾历史文化散文的精神特质,即高扬的生命意识、浓郁的悲剧意识、强烈的批判意识、深远的现代意识.努力挖掘出王充闾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和现实意义,以期为当代社会提供价值参考和精神滋养.第三章探讨王充闾历史文化散文的审美特征.本章主要从语言特色、情感表达、文体意识三个方面阐述王充闾历史文化散文艺术表现上的创新与突破,并结合王充闾自身的文化修养、人生经历、特殊身份具体分析这些特征的形成原因,力求全面、系统地把握王充闾作品的审美特质.第四章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王充闾历史文化散文创作的成就与不足,以期对王充闾历史文化散文创作作客观公允的评价.结尾,肯定了王充闾的创作实绩,归纳其历史文化散文的创作历程,展望未来王充闾创作之路. 南宋遗民词人是唐宋词史上一个颇具特色的群体,南宋遗民词是创作主体在特定历史时期心灵历程的记录,是唐宋词发展中光辉的最后一页,在词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价值. 论文试对南宋遗民词人的主体特征、创作活动和词史定位进行新的阐释.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简要论述了论题的缘起、即南宋遗民词人角色的自我认定,研究现状述略,本文研究的主要任务及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包括论文的第一、二、三章,为创作主体论,主要是考察南宋遗民词人的人格精神,从遗民词中找出创作主体“遗民”人格精神的成因,并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生活、以及词人的人生经历,进行综合分析.这一部分的论述围绕着遗民词人的悲剧性生命体验与悲剧意识的消解展开.隐居不仕既是遗民词人在宋元易代之际的生活方式,也是他们在悲剧性生命体验里消解苦闷、寻求解脱的必然选择.我们分别从南宋遗民词人的主要生活方式、心态情感及其人格形象的建构等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词人群体的主体特征. 第三部分包括论文的第四、五章,为创作实践论,主要是从求禅问道、交游唱和这两个方面来考察南宋遗民词人的创作活动.求禅问道活动,使佛道思想渗透到了遗民词人的审美观念和忧患意识,并影响到他们的情感活动、创作心理及其词作的主题趋向、审美特质.交游唱和活动,不同于以往一般唐宋词人的诗酒唱和,而带有遗民词人隐居生活的特点.在这些活动中,他们自始至终都要追求“遗民”人格形象的建构与彰显.这使得他们彼此相互砥励意志、提高词艺,形成了群体共同赞赏的遗民人格精神,并促成了群体认同的创作范式.求禅问道、交游唱和之风的盛行,是南宋遗民词人人格精神的独特表现方式,反映了元初南宋遗民的主要生存状态,生命寄托和价值取向. 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第六章,为影响定位论,对南宋遗民词人在词史上独特地位与价值进行了评估.对此,我们就这一词人群体的总体情况着眼,以隐居生活为中心,从其在唐宋词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元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