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史期末论文 坚守科学救国信念的勇者——丁绪贤_第1页
化学史期末论文 坚守科学救国信念的勇者——丁绪贤_第2页
化学史期末论文 坚守科学救国信念的勇者——丁绪贤_第3页
化学史期末论文 坚守科学救国信念的勇者——丁绪贤_第4页
化学史期末论文 坚守科学救国信念的勇者——丁绪贤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坚守科学救国信念的勇者丁绪贤20082401163李露摘要:丁绪贤(18851978),字庶为,我国近代分析化学家、化学史家与化学教育家。作为坚守科学救国信念的清末留洋学者,丁绪贤重视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先进技术的引进,革新了我国半微量定性分析化学技术。更值得关注的是,他前瞻性地认识到化学与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对于化学史的深刻研究,研究自然科学史是提倡科学、改进教学的有力措施,并在教学和研究中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走在了当时国内化学家的前列。作为中国第一本化学史类的著作,丁绪贤的化学史通考一书开创了我国化学史研究之先河。关键词:丁绪贤 化学史研究 爱国热忱 人格 科学思维丁绪贤的学术生涯1885年10月11日,丁绪贤出生于安徽阜阳的一个书香门第。丁绪贤自幼聪明好学,精通文史,曾乡试为秀才。由于当时国家贫弱,屡遭列强欺凌,世风遂倡科学救国。受维新思想影响,丁绪贤决意弃科举就实学,于1904年考入由江苏、安徽在南京合办的江南高等学校,并于1908年春考取安徽省公费留学的第一名而得以前往英国深造,就读于伦敦大学化学系。在攻读期间,丁绪贤师从著名化学家拉姆塞(William Ramsay,18521916),受到严格训练,打下牢固的科学基础。1912年拉姆塞退休后,他又在物理化学家唐南(F.G.Donnan,18701956)指导下撰写论文,于1914年获得荣誉科学学士(B.Sci.Honour)称号,并继续深造于伦敦大学研究部。1917年,丁绪贤归国后,以高等院校为主阵地,积极投身于科学与教育事业,曾辗转南北,历任北京大学、安徽大学、东吴大学、浙江大学等校教授,长期从事化学科研与教学工作,为当时国内多所院校的化学研究与化学教育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在治学育人之余,作为中国近代高等化学教育事业开拓者之一,丁绪贤曾担任东吴大学、安徽大学等校理学院院长,为国内有关高校化学系乃至理学院的创建与发展殚精竭虑。此外,他认为要发展科学,必须要有专门的科学组织,因此积极参与我国科学及化学的发展和传播事业,热心化学学术团体的工作。1932年8月4日,在中国化学会成立大会上,丁绪贤和陈裕光、王琎、曾昭抡等人被选举为学会理事,表明其在当时国内化学学术团体中的地位和影响。革新中国半微量定性分析作为化学家,丁绪贤在分析化学领域内很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及先进分析方法、分析仪器和分析试剂的采用。在这方面他同样做出应有的贡献。过去中国科研、教学及生产部门多沿用传统常量分析,耗去不少时间、人力及财力,而国外则已发展半微量分析新技术。为使中国分析化学迎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丁绪贤最早在国内倡导并推广使用半微量定性分析法。化学史研究的成就在化学史研究领域,以化学史通考为标志,丁绪贤为我国化学界研究世界化学史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于世界化学史的研究,常常会遇到两方面的困难。一是近代以前的有关资料极难寻找,而且各种学说和试验与现今差别很大,考证十分困难。二是近代以来的化学发展迅速,门类繁多,各种化学研究资料急剧增加,且有相互间的驳斥攻讦,使化学史研究资料的选择无所适从。受二者影响,一般化学史内容和体裁上难有一致。有的重在编年史,有的重在分类史,还有的重在人物传记,各有长短。丁绪贤先生将编年和分类两种方法融合运用,以编年为纲统领化学史通考,以分类史为内容展开论述,并在分类章节中加以相关化学家的人物传记,较好地实现了年代、分类和人物三者的统一。例如,他将书中的内容按上古、中古、近世、最近4个时代划分为编;将近世时代划分为3类,分别为“第一期水槽(Pneumatic)时期”、“第二期原子(Atomic)时期”、“第三期系统(Systematic)时期”,论述了元素与化合物史、原子与分子发展史、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史。其中,在原子学说一章又添加了原子论的发现者道尔顿的传记,线索清晰、史料翔实。另外,在化学史通考的行文中,作者更是别具一格,注意用科学和人性的观点对化学史中的细节进行评价,形成了有史有评,评述结合的研究风格。例如,在工业化学一章对于毒气的记述中,丁绪贤结合一战中德国进行毒气战评论到:“芥末毒气(mustard gas)毒性最强,而一战中德国竟一次使用达两千五百吨之多,可谓惨无人道至极。要知道毒气同其他化学物品一样,其发现本是单纯的一种学术研究,而非为战争而设,只是人类使用不当,才给人类幸福和世界和平带来灾难。”细节体现人格在1937至1945年抗日战争大环境下,丁绪贤被迫期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抗日战争胜利后,随浙大返回杭州直到逝世。他大半生辗转了大半个中国,在多所大学任化学教授、系主任及理学院院长等职,是有数十年教学经验的化学家。他主要讲授分析化学及化学史。他不慕名利,昼间授课、指导实验,夜间编讲义、备教案、批作业。兢兢业业,诲人不倦,数十年如一日,热心为祖国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化学人才。这是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另一贡献。在教学实践中,丁绪贤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验教学,提倡讲堂示范,亲自设计、制作各种挂图。年逾古稀仍指导学生做实验。虽然年事已高,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956年退休后仍指导完成多项课题研究。他还历任浙江省化学会副理事长、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78年9月20日,这位94岁高龄的化学家因病辞世。遗嘱中表示将遗体供医学界研究,然后将骨灰撒于钱塘江内。这是他最后一次将自己献给科学事业的举动。他遗留的化学、化学史及诗词手稿,均以小楷毛笔手书。他的藏书已捐赠给浙江大学。他一生两袖清风,留给后世的财富是他的事业、著作和更可贵的高尚精神。丁绪贤长期生活于旧中国,饱尝国弱民贫及外强欺凌之辛酸,为人刚直不阿,有民族气节。他从不奉迎权贵,多年过着清贫教师生活,安贫乐道。花甲之后喜迎新中国诞生,决心为国家再做贡献。1945年他七旬时赋响应总理号召七律一首:“一年容易又新春,争取同为百岁人。五十知非犹未晚,耋龄还待认前尘。”更步南宋词人辛弃疾破阵子原韵填词:“俯首为牛莫笑,昂头跃马皆惊。但为国家天下事,怎管生前身后名?凭它白窰生。”这些都反映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我的感悟读了有关于丁绪贤前辈的材料,我又了解到一个情趣盎然、生动活泼的科学伟人是如何奋发,如何钻研,如何工作,如何用毕生的精力为科学的发展谱写一页页光辉篇章。我感叹于他一生大部分时间的颠沛流离,但我更敬佩他那种不屈不挠,勇敢探索,一往无前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才保证了他事业上的成功。严密的逻辑思维、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锐意进取的事业心,促使他为我国化学界研究世界化学史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和革新了我国半微量定性分析化学技术;最令人感动的是他对祖国的热爱,学有所成后选择回来为国家效力,即使在抗日战争的大环境下,他也兢兢业业,只求付出不求回报。通过对化学史自学,对丁绪贤老前辈的一些研究,我也有以下一些感悟:学习化学史,不仅能了解化学的发展,而且能激发一个人为学的志趣,培养对所学内容的良好感情,进而自觉地巩固和提高知识水平。它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治学态度,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以求实的态度对待实验,增强动手能力。作为真正求学的人,不严肃的自欺欺人的马虎做法是十分要不得的。在这方面,化学界的先辈们已为我们作出了良好的榜样。化学史的学习,可以使我们学到前辈们成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实验手段,学会如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倘若我们能借鉴前辈的成功的方法和经验,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并加以创新,那我们一定会有更多成功的发现,至少我们可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益。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可以促进我们走出自私狭隘的自我天地,像前辈那样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我国化学事业的腾飞作出贡献。化学史的学习,可以启发和引导我们更为广泛的兴趣,在学习阶段就打下扎实的基础。尽管少数人可能只对某一学科的某一方面有浓厚兴趣,但是当他们对化学史有了一定了解之后,他们就会发现,现代化学是与许多学科的许多方面相联系的,这就必然会促使他们领悟到全面发展,重点突出,不可偏废的道理,也就必然会促使他们在学习和研究中的联合。当我们对化学怀着特殊的情感并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回顾、消化和体味这门历史时,我们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受到不同的启迪、不同的触发。其实又何止丁绪贤老教授如此,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这样的化学家科学家不胜枚举。他们在科学的领域从来都是身先士卒,死而后已的。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品德感动人,他们的爱国热忱更打动人心。“了解一位科学家的研究方法甚至比发现本身更具价值”。科学方法乃是科学家用于解决问题、探索新知,以增进人类知识的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发现真理的桥梁和手段。特别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文盲的涵义已不再是目不识丁,而是没有掌握科学方法,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联系曲折发展的化学史实,介绍化学家的研究方法以及他们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并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就能使学生从化学家的成功和失败后面获得方法论的启示,并通过训练,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化学史也就是化学家的历史”,凯库勒如是说。一位科学家就是一部生动而伟大的教科书,读透这本书,对自身的影响将是巨大而深远的。化学发展的每一步都和化学家息息相关。在化学研究中,化学家们始终洋溢着人类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科学精神和坚持真理、锲而不舍的科学品德,以及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操。学习这部生动的历史,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品德和爱国热忱具有重要价值。高士其前辈说,“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思维的发展史”。的确,纵观化学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化学概念、学说、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在化学发现和发明过程中,无不闪烁着化学家的思维之光,它充满智慧与活力,饱含失误与艰辛。交织着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衍射出一系列辉煌的成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