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情境四高层和中高层住宅2教案File_第1页
学习情境四高层和中高层住宅2教案File_第2页
学习情境四高层和中高层住宅2教案File_第3页
学习情境四高层和中高层住宅2教案File_第4页
学习情境四高层和中高层住宅2教案File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班 级14建筑设计时间2015周次10.3复习提问国家住宅设计规范如何界定高层和中高层住宅?高层住宅的垂直交通要哪些要求?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四 高层和中高层住宅设计 学习任务4.2高层住宅的消防与疏散 4.3高层住宅的平面类型课时2学习目标1. 了解消防能力与建筑层数的关系;掌握防火分区与安全疏散的要求,2. 掌握安全疏散楼梯的设计要求,掌握消防电梯的设计要求,3. 掌握安全疏散间距的要求,掌握无障碍设计的要求。4.了解高层住宅的平面类型。掌握塔式高层住宅、板式高层住宅的特点。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教学设计与组织【重点】防火分区与安全疏散的要求;安全疏散楼梯的设计要求,消防电梯的设计要求;安全疏散间距的要求;无障碍设计的要求。高层住宅的平面特点。【难点】防火分区与安全疏散的要求;安全疏散楼梯的设计要求。高层住宅的平面特点。【教学设计】消防能力与建筑层数的关系高层住宅的特点高层住宅的安全要求防火分区与安全疏散的要求安全疏散楼梯的设计消防电梯的设计安全疏散间距、无障碍设计垂直交通、防火疏散对高层住宅平面布置的影响高层住宅的平面类型塔式高层住宅的特点板式高层住宅的特点【教学组织】组织教学消防能力与建筑层数的关系引入新课高层住宅的特点高层住宅的安全要求防火分区与安全疏散的要求安全疏散楼梯的设计消防电梯的设计安全疏散间距、无障碍设计小结分析垂直交通、防火疏散对高层住宅平面布置的影响高层住宅的平面类型塔式高层住宅的特点板式高层住宅的特点布置作业教学地点教学仪器设备教学楼303背投教学参考资料练习与习题住宅建筑设计规范防火分区如何划分?安全疏散楼梯、消防电梯的设计要求是什么?安全疏散间距有哪些规定?课后分析及小结教研室检查 主任签名:学习情境四 高层和中高层住宅4.2 高层住宅的消防和疏散 消防和疏散问题是高层建筑普遍存在而且特别重要的问题。因为,高层住宅中厨房是经常使用明火而又易于失火的地方,住宅内部有许多竖井(如设备井、垃圾井、通风井、管道井等),对火焰和热烟有很大的抽吸作用,是火灾蔓延和扩大的捷径。同时,住户中会有不少老幼病残者,一旦火灾发生,难以疏散,因此,在设计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消防和疏散问题。 4.2.1消防能力与建筑层数和高度的关系消防云梯的高度在 50m 以内,相当于18 层住宅的高度,其防火等级列为一个等级。超过 50m ,即 18 层以上,又列为一个等级,如果高度超过 100m ,相当于 36 层以上的住宅,则防火要求更高。其防火设施应按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处理。 一、耐火等级和建筑分类高层建筑应根据其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扑救难度等进行分类。分为两类。 居住建筑:一类:19层及以上;二类:10-18层。一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二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裙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高层建筑地下室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二、防火间距 高层建筑之间及高层建筑与其它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 高层裙房一二级三级四级高层13991114裙房96679一二级96679三级1177810四级14991012 三、消防车道 1.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当设环形车道有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当建筑的沿街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时,应在适中位置设置穿过建筑的消防车道。2.有封闭内院或天井的高层建筑沿街时,应设置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可利用楼梯间),其距离不宜超过80m。3.10层及10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或至少沿建筑的一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 4.2.2防火分区与安全疏散 一、防火分区高层住宅内一旦发生火灾,为了不让火势蔓延扩大,必须将住宅建筑分隔成几个防火区,在火势初起时就将火灾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时居民能够尽快疏散。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 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为: 一类建筑 1000 二类建筑 1500 每一防火分区应有两个安全疏散口,以保证双向疏散。 当其中一个被烟火堵住时,人流可以由另外一个出口疏散出去。在布置高层住宅内的电梯时,虽然要使电梯服务更多的户数,但同时也必须考虑到防火区的面积限制,和安全疏散楼梯的数量和位置。 二、安全疏散出口 住宅建筑应根据建筑的耐火等级、建筑层数、建筑面积、疏散距离等因素设置安全出口(保证人员安全疏散的楼梯或直通室外地平面的出口),并应符合下列要求:(一)10层以下的住宅建筑,当住宅单元任一层的建筑面积大于650,或任一套房的户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大于15m时,该住宅单元每层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 (二)10层及10层以上但不超过18层的住宅建筑,当住宅单元任一层的建筑面积大于650,或任一套房的户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大于10m时,该住宅单元每层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三)19层及19层以上的住宅建筑,每个住宅单元每层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 (四)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m。 位与两个楼梯间之间的安全疏散距离为40米,位于袋形为20米. (五)楼梯间及前室的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安装有门禁系统的住宅,应保证住宅直通室外的门在任何时候能从内部徒手开启。 高层建筑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设一个安全出口:1.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每层不超过8户、建筑面积不超过650m2,且设有一座防烟楼梯间和消防电梯的塔式住宅 。2.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每个单元设有一座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单元之间的楼梯通过屋顶连通,单元与单元之间设有防火墙,户门为甲级防火门,窗间墙宽度、窗槛墙高度大于1.2m且为不燃烧体墙的单元式住宅。3.超过十八层,每个单元设有一座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十八层以上部分每层相邻单元楼梯通过阳台或凹廊连通(屋顶可以不连通),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部分单元与单元之间设有防火墙,且户门为甲级防火门,窗间墙宽度、窗槛墙高度大于1.2m且为不燃烧体墙的单元式住宅。4.塔式高层建筑,两座疏散楼梯宜独立设置,当确有困难时,可设置剪刀楼梯.应为防烟楼梯间,应分别设置前室。4.2.3安全疏散楼梯 根据我国现行的防火规范,长廊式高层住宅一般应有两部以上的楼梯,以解决疏散问题。在组合式的单元内可以只设一部楼梯,但是,为保证双向疏散,还需依靠毗邻单元的楼梯作为疏散通道。因此,楼梯必须通向屋顶,人流可以经过屋顶进入另一个楼梯疏散,而且,从第十层起,每层的相邻单元应设有连通阳台或凹廊,作为火灾发生时的安全疏散通道之一。袋形走道末端与楼梯间距超过规范时,应在增加一部独立的疏散楼梯。 塔式住宅: 18 层以上应设两个安全出口, 18层及18层以下,每层不超过 8 户,建筑面积在 650 平米以内,且设有一座防烟楼梯间和消防电梯的可设一个安全出口。 所有一类建筑,除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以外的建筑,高度超过 32m 的二类建筑,以及塔式住宅,均应设置防烟楼梯间。防烟楼梯间的入口处应设前室、阳台或凹廊。前室面积应不小于 4.5 平米,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应为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 单元式住宅每个单元的疏散楼梯均应通至屋顶,11层及11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可不设封闭楼梯间,但开向楼梯间的入户门应为乙级防火门,并且,楼梯间应靠外墙,且应直接天然采光和通风。 12 层至18 层的单元式住宅应设封闭楼梯间。19 层至 19 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应设防烟楼梯间, 11 层及 11 层以下的通廊式住宅应设封闭楼梯间,超过 11 层的通廊式住宅应设防烟楼梯间。 高层居住建筑疏散楼梯的最小净宽1.1米。 4.2.4消防电梯消防电梯是专供消防人员携带消防器械迅速从地面到达高层火灾区的专用楼梯,消防电梯应设单独出入口,避免发生火灾时,疏散人流与消防人员发生干扰。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塔式住宅、 12 层及其以上的单元式住宅和通廊式住宅应设消防电梯。消防电梯可以与客梯或工作梯兼用,但应符合消防电梯的要求。消防电梯应设前室,前室面积不应小于 4.5。当与防烟楼梯合用前室时,其面积不应小于6。 在高层住宅中,把电梯和楼梯间布置成独立的单元,处于开敞消烟的情况下,即可作为安全疏散通道,对消防疏散十分有利。 塔式住宅应满足适用、经济与消防疏散的要求, 1011 层的塔式住宅可只设一部消防电梯和一座防烟楼梯, 1218 层的塔式住宅则应设两部电梯 ( 其中一部为消防电梯 ) ,和一座防烟楼梯,超过 18 层的塔式住宅除设两部以上电梯外,还应设置两部防烟楼梯,或者设为以实体墙分隔的防烟剪刀楼梯,剪刀楼梯应分别设置前室。 4.2.5安全疏散间距 安全疏散间距是指从户门到安全出入口之间的最大距离。 位于两个出入口之间的房间,距最近的安全出入口的最大距离不超过 40m。 位于袋形过道内的房间距安全出入口的最大距离则必须限制在 20m 以内。 疏散通道应适当加宽,且宜直接采光或通风,否则,应设置机械通风排烟设施。在建筑底部出入口处不能与底层商店、地下室、锅炉房的出入口混合使用。 4.2.6灭火设备 消防用水应有独立的电源、水泵和远程开关,室内消防给水管应布置成环状,进水管不少于两根,保证水源有足够的水量和水压。消防栓应设置在楼梯间或走道明显、易于取用的位置,其间距应保证同层任何部位有两个水枪同时使用,不超过 30m 。 4.2.7无障碍设计七层及七层以上的住宅,应对下列部位进行无障碍设计 :建筑入口、入口平台、候梯厅、公共走道、无障碍住房。建筑入口及入口平台的无障碍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入口设台阶时,应设轮椅坡道和扶手。2.供轮椅通行的门净宽不应小于0.80m。3.供轮椅通行的推拉门和平开门,在门把手一侧的墙面,应留有不小于0.50m的墙面宽度。4.供轮椅通行的门扇,应安装视线观察玻璃、横执把手和关门拉手,在门扇的下方应安装高0.35m的护门板。5.门槛高度及门内外地面高差不应大于15mm,并应以斜坡过渡。6.七层及七层以上住宅建筑入口平台宽度不应小于2.00m。7.供轮椅通行的走道和通道净宽不应小于1.20m。4.3 高层住宅的平面类型与多层住宅不同,高层住宅的平面布置因为受垂直交通(电梯)和防火疏散要求的影响较大,高层住宅按体型划分主要有板式(墙式)和塔式;按交通流线组织可分为单元组合式、长廊式和跃廊式高层住宅等。4.3.1塔式住宅 塔式住宅是指平面上两个方向的尺寸相近,而高度又远远超过平面尺寸的高层住宅,相当于加高的的点式住宅。这类住宅是以一组垂直交通为中心,各户围绕交通枢纽布置,不与其他单元拼接,独立自成一栋。 其特点是:面宽小、进深大、用地省、容积率高,套型变化多,公共管道集中,结构合理;能适应地段较小,地形起伏复杂的基地;与板式高层住宅相比,对住户的日照、采光、通风、视线影响甚小。其造型挺拔高耸,与其他类型住宅组合成团能使街景更加生动活泼。若选址恰当,可有效的改善城市的天际线,美化城市环境。塔式住宅内部空间组织比较紧凑、采光面多、通风好,因而这种形式各地都有较多的采用。 塔式住宅的平面布置形式与点式相类似,几乎可以囊括所有的几何形状。在我国由于气候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地区差异:如北方大部分地区因需要较好的日照,经常采用T形、Y形、H形、V形、蝶形等;而华南地区因需要建筑之间的通风,则较多采用双十字型、井字形等。塔式住宅每层可布置48户。近年来,为了节约用地,也有布置更多户数的,但这样会增加住户间的干扰,对私密性也有一定影响。4.3.2板式高层住宅一、单元组合式 以单元来拼接组合的一栋建筑、单元内各户以电梯、楼梯为核心来布置,楼梯与电梯组合在一起相距不远。以楼梯作为电梯的辅助交通工具,组成垂直交通枢纽。单元组合式一般在一单元内仅设一部电梯,电梯每层服务户数为2-4户,内部水平交通面积较少,因而安静而较少干扰。单元组合式高层住宅平面形式多种多样,为提高电梯的使用效率,增加外墙采光面,照顾朝向及建筑形体的美观等,平面形式可有多种变化,可以由我们在创作过程中自由发挥,常见的平面形式有矩形(条形)、 T 形、十字形、 Y 形、 Z 形,以及其他多种形状,也可把电梯、楼梯间作为单元与单元之间的插入体,这种灵活方式适用于不同地段和各种户型的需要,有利于消防疏散。 还有的以多种单元组合成墙式或各种形式的组合体,以围合成大型院落。二、长内廊式高层住宅其特点是主要通道位于平面中部,住宅各户布置在内廊两侧,内廊的形状有以下四种:一字形内廊、L 形内廊、形内廊、Y 形内廊、十字形等。楼电梯间根据使用功能和防火疏散的要求多设于走道中部或节点位置。注意若是袋形走廊应满足防火疏散要求 。长内廊式住宅可以经济有效地利用通道,使电梯服务户数增多。其缺点是每户面宽较窄,走道通风、采光条件较差,往往出现暗厨和暗厕,在发生火灾时不易排出热烟,常需设置机械通风设备来排除热烟;套型标准较低;受朝向影响的户数多。因此,采用这种方案时需考虑地域特色和气候条件,还应兼顾居民的生活习惯。 三、长外廊式高层住宅 以长外廊作为水平交通走道,可以增加电梯的服务户数,把电梯、楼梯间成组布置成几个独立的单元,可以利用外廊作为安全疏散通道,但高层住宅风力很大,外廊不避风雨,使用很受影响,故一般都需将外廊封闭。 可将外廊设在楼梯转角平台的标高上(降半层),以减少对住户居室的视线干扰,也便于住户的采光及通风。 还可在天井式住宅中将外廊连成环形,可以避风遮雨,但往往会影响有些住户的朝向和采光。与内廊式相比平面每户日照、通风条件较好,且住户间易于进行交往;其缺点是外廊对住户干扰大。为解决这一问题,可将外廊转折或适当降低外廊的标高,以减小干扰。四、跃廊式高层住宅 跃廊式每隔一到二层设有公共走道,由于电梯可以隔一层或二层停靠,从而大大提高了电梯的利用率,既节约交通面积又减少干扰。对每户面积大,居室多的套型布置较为有利。跃廊式住宅的组合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其公共走廊可以是内廊也可以是外廊。跃廊既可跃一层也可跃半层,也可以有的户跃层,有的户不跃层。通至跃层的楼梯,可一户独用,两户合用或数户合用。内廊跃层式住宅是隔层设置公共内廊,户内跃层;走廊层安排入户门、起居、厨、卫、餐厅等与起居相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