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课件―中国古代史之九_第1页
北大课件―中国古代史之九_第2页
北大课件―中国古代史之九_第3页
北大课件―中国古代史之九_第4页
北大课件―中国古代史之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讲北宋,一、北宋统一及其与辽、夏的和战二、北宋的内政三、宋代经济与社会,周世宗见诸将方面大耳者皆杀之,然我亦终日侍侧,不能害我赵匡胤,950年23岁从军951年24岁后周建立,任禁军东西班行首953年26岁任开封府马直军使,成为皇子柴荣亲信954年27岁柴荣(周世宗)即位。升殿前都虞候956年29岁从周世宗伐南唐,升殿前都指挥使959年32岁周世宗病卒。升任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960年33岁陈桥兵变篡位,赵匡胤的“小集团”,金匮之盟?,宋太宗赵光义,963年灭,960年建立,965年灭,971年灭,975年灭,963年灭,978年献土,978年献土,979年灭,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惟吴易图,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唯并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可为后图。(周)王朴必先取西川,次及荆、广、江南,则国用富饶矣。河东正扼两蕃,若遽取河东,便与两蕃接境。俟我完实,取之未晚。赵匡胤,六月,宋主来侵。丁卯,北院大王奚底、统军使萧讨古、乙室王撒合击之。战于沙河,失利。979.7.16己巳,宋主围南京。7.18七月癸未,(耶律)沙等及宋兵战于高梁河,少却,(耶律)休哥、(耶律)斜轸横击,大败之。宋主仅以身免,至涿州,潜乘驴车遁去。8.1甲申,击宋余军,所杀甚众,获兵仗、器甲、符印、粮馈、货币不可胜计。8.2辽史景宗纪,七月癸未,帝督诸军及契丹大战于高梁河,败绩。甲申,班师。宋史太宗纪,雍熙三年(986)北征战略计划正月出师五月兵败,自是,宋不敢北向辽史耶律休哥传,杨家将世系表,雁门关,代县杨业祠,维景德元年,岁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七日丙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陛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盗贼逋逃,彼此无令停匿。至于陇亩稼穑,南北勿纵惊骚。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存守,淘壕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掘河道。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同,庶存悠久。自此保安黎献,慎守封陲,质于天地神祗,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监,当共殛之!,澶渊之盟,真宗皇帝亲御六师,胜虏于澶渊,知其有厌兵之心,稍以金帛啖之。虏欣然听命,岁遣使介,修邻国之好。逮今百数十年,而北边之民不识干戈,此汉、唐之盛所未有也!苏辙,辽、金有史,夏鲜专书。国亡之后,文义莫辨,遂至掌故失传,宋、辽、金三史有附传而弗详吴广成西夏书事凡例,西夏世居西北,历代廓增,奄有地方二万余里,为州郡凡二十有二。以边鄙荒寒一隅区域,搘柱宋、辽、金三大国,延二百五十八年,其立国纲纪、武功文治,盖有不可没者!,王秉恩西夏纪序,清吴广成著,民国戴锡章著,夏州拓跋氏世系,从夏州到夏国,黑水城,元昊的民族独立政策:改姓嵬名氏颁行秃发令创制“蕃书”称帝建国,木板画党项人,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臣偶以狂斐,制小蕃文字,改大汉衣冠。衣冠既就,文字既行,礼乐既张,器用既备,吐蕃、塔塔、张掖、交河,莫不从伏。称王则不喜,朝帝则是从。辐凑屡期,山呼齐举,伏愿一垓之土地,建为万乘之邦家。于时再让靡遑,群集又迫,事不得已,显而行之。遂以十月十一日郊坛备礼,为世祖始文本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国称大夏,年号天授礼法延祚元昊的“独立宣言”,元昊既制蕃书,遵为国字,凡国中艺文诰牒尽易蕃书。于是立蕃字、汉字二院,汉字掌中国往来表奏,中书汉字,旁以蕃书并列。蕃字掌西蕃、回鹘、张掖、交河一切文字,并用新制国字,仍以各国蕃字副之。以国字在诸字之右,故蕃字院特重。西夏书事卷十二,以韵分类的西夏文字典文海,现存西夏文文献不下数百万字,重要者如:法典天盛年改定新律军事法典贞观玉镜统历史著作太祖继迁文字典音同、文海双解辞典番汉合时掌中珠西夏文大藏经译自汉文的论语、孟子、孝经、孙子兵法等等,黑水城遗址内蒙古额济纳旗20世纪在此出土了大量西夏文文献,元刻西夏文佛经,1044年宋夏和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元昊对宋称臣宋每年与西夏“岁赐”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西夏,1081年宋军五路攻夏失败,概其历世二百五十八年,虽尝受封册于宋,宋亦称有岁币之赐,誓诏之答,要皆出于一时之言,其心未尝有臣顺之实也!宋史夏国传夏人狡狯多诈而善谋,强则叛乱,弱则请和,以故数十年来,西鄙用师,叛服不常,莫能得其要领。李纲御戎论契丹给宋造成的亡国威胁远大于西夏,而西夏给宋造成的国防压力则远甚于契丹(李华瑞),宋太祖: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赵普: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制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宋太祖:卿勿复言,吾已喻矣!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宋太祖削夺藩镇之权,其术不止一端,惟最要者则为添置通判与罢领支郡二事。聂崇岐论宋太祖收兵权,明人绘雪夜访普图,北宋前期的中枢组织,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凡边防、军旅之常务,与三省分班禀奏;事干国体,则宰相、执政官合奏。三司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宋史职官志二,中央,路,府州军监,县,安抚使司(帅司),转运使司(漕司),提点刑狱司(宪司),提举常平司(仓司),知州(或知府等),通判,知县(或县令),汉唐之时部刺史之职,于今为甚简,而事无有不举者。今之监司,有漕,有宪,常平茶盐则有提举,坑冶铸钱则有提点,其职甚备,而治不加于昔,何也?监司之职愈多,而州县之扰愈甚,于治无益也!南宋王十朋,诸州通判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至今州郡往往与通判不和。(欧阳修),北宋最重要的路级机构为转运使司,宋初共设15路,至神宗元丰时分为23路,宋神宗时官修全国地理志,北宋的漕司与宪司,治所为今地名,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互以他官典领,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官人授受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阶,有勋,有爵。故士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马端临大宋台、省、寺、监、卫率之官,止以辨班列之崇卑,制廪禄之厚薄,多无职业。其所谓官者,乃古之爵也;所谓差遣者,乃古之官也;所谓职者,乃古之加官也。自余功臣、检校官、散官、阶、勋、爵、邑,徒为烦文,人不复贵。凡朝廷所以鼓舞群伦、缉熙庶绩者,曰官、曰差遣、曰职而已。于三者之中,复有名同实具,交错难知,又迁徙去来,常无虚日司马光,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今终夕未尝敢安寝而卧也。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宋太祖语石守信等,以才智而运天下,则其所遗者必多。何也?周防检察,将以求胜天下之奸,而天下之奸反捷出而策吾所不及。故与天下战于才智之中者,虽足以起一时之治使之整肃,而心地不广,规模不宏,亦足以为治道之累陈亮本朝之所以立国定制,维持人心,期于永存而不可动者,皆以惩创五季而矫唐末之失策为言。细者愈细,密者愈密,摇手举足,辄有法禁。以二百余年所立之国,专务以矫失为得,而真所以得之之道独弃置而未讲!叶适,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苏洵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范祖禹,宋陵神路河南巩县,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叶适,北宋文官俑,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荫子固朝廷惠下之典,然未有如宋代之滥者。非惟开幸进之门,亦徒耗无穷之经费廿二史札记国家郡县素有定官,譬以十人为额,常以十二加之,迁代、罪谪足以无乏。今则不然,一官未缺,十人竞逐,纡朱满路,衣紫成林,州县之地不广于前,而陛下之官五倍于旧。(宋祁)人无所事获养于上者常三之二。(陈舜俞)阙每一出,争之至一二十人,虽川广福建烟瘴之地,不问月日远近,唯欲争先注授。(孙觉),民利尽归于国,国用尽入于军,所以民困而国贫也(朱台符)今天下大患者在兵。禁军约七十万,厢军约五十万,积兵之多,仰天子衣食,五代而上上至秦汉无有也!(蔡襄),天下之弱势,历数古人之为国,无甚于本朝者虽有百万之兵,而不免自贬为至弱之国。养兵以自困,多兵以自祸,不用兵以自败,未有甚于本朝者也!叶适,招刺过滥选拣不实训练废弛,宋陵石雕武士,宋太宗御制,载武经总要,宋代的谏官制度,又使大权总集的中央,其自身亦有掉转不灵之苦。谏垣与政府不相下,宰执与台谏为敌垒。廷臣水火,讫于徽、钦。又文臣好议论,朝暮更张,常为政事之大害。钱穆国史大纲宋初为防制大臣专擅,特假台谏以重权,台省并重。台臣随时随事得弹劾执政,许以风闻,不加罚谴,终成一代台省相争之局。务为高名,好持苛论,于是台谏遂为掀动政潮之地,而朋党之势以成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宋臣于一事之行,初议不审,行之未几,即区区然较其失得,寻议废格。后之所议未有以逾于前,其后数人者,又复訾之如前。使上之为君者莫之适从,下之为民者无自信守。因革纷纭,非是贸乱,而事弊日益以甚矣!宋史食货志,比年以来,朝廷颇引轻险之人布之言路,违道干誉,利口为贤,内则言事官,外则按察官,多发人闺门暧昧、年岁深远累经赦宥之事,故自将相而下至于卿大夫士,惴惴危恐,莫有泰然而自安者张方平,伏缘(蒋)之奇所诬臣者,乃是非人所为之大恶,人神共怒,必杀无赦之罪,传闻中外,骇听四方。至如臣者,若实有之,则当万死;若实无之,合穷究本末,辨理明白,亦不容苟生!若托以暧昧,出于风闻,臣虽前有鼎镬,后有斧钺,必不能中止也臣必不能枉受大恶之名,当举族碎首,叫天号冤,仰诉于阙廷,必不能含胡而自止1067年欧阳修,风闻,言事,范仲淹(9891052),庆历新政(104344)的改革方案:一:明黜陟二:抑侥幸三:精贡举四:择官长五:均公田六:厚农桑七:修戎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十:重命令,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今阖门而与其子市,而门之外莫入焉,虽尽得子之财,犹不富也!,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泉府之官,先王所以摧制兼并,均济贫弱,今欲理财,则当修泉府之法,以收利权。,王安石(102186),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司马光今君实所以见敎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王安石,王安石: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司马光: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如此则百姓困穷,流离为盗,岂国家之利耶?王安石:此非善理财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司马光:天地所生货财百物只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不取于民,将焉取之?熙宁元年八月迩英殿奏对,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王安石拜相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五年三月行市易法五月行保马法八月行方田均税法六年六月置军器监八月行免行法七年九月行将兵法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罢相元丰五年(1082)四月改官制,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刘挚,公(王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公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邪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朱熹,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其德量汪然如千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其见废者又大率皆有合于政治之原理、至今东西诸国行之而有效者也。呜呼!于三代以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梁启超,司马温公元丰末来京师,都人叠足聚观,马至于不能行。谒时相于私第,市人登树骑屋窥瞰。人或止之,曰:“吾非望而君,所愿识者司马相公之丰采耳!”呵叱不退,屋瓦为之碎,树枝为之折王明清,司马光(101986),1085年神宗卒,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摄政,“元祐更化”开始1086年司马光卒,反变法派陷入内部党争1093年高太后卒,哲宗亲政,变法派重掌政权1100年哲宗卒,徽宗即位,皇太后向氏主政,反变法派再起1102年向太后卒,徽宗亲政,变法派蔡京拜相,颁刻“元祐党籍碑”,党争告一段落1127年北宋灭亡,宋宣仁太后高氏(103293),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非慕宋而乐趋之,其势固然已!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叙古人好读前四史,亦以其文字耳。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严复)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近代中国。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钱穆),采自葛金芳宋辽夏金经济研析户、口数均以万为单位,从单位面积产量看,宋代一般亩产量为二石,这在唐代则是高产量;宋代两浙路亩产量达五、六石或六、七石,则为唐代亩产量的两三倍、战国时代的四五倍以上。这个亩产量同明清时代这一地区亩产量相比,也相去无几。漆侠,宋农耕图,越俗僭宫室倾赀事雕墙佛屋尤其侈耽耽拟侯王文彩莹丹漆四壁金焜煌上悬百宝盖宴坐以方床胡为弃不居栖身客京坊辛勤营一室有类燕巢梁南方精饮食菌笋鄙羔羊饭以玉粒粳调之甘露浆一馔费千金百品罗成行晨兴未饭僧日昃不敢尝乃兹随北客枯粟充饥肠东南地秀絶山水澄清光余杭几万家日夕焚清香烟霏四面起云雾杂芬芳岂如车马尘鬓发染成霜欧阳修送慧勤归余杭,譬之人之生世,有幼必有壮,有壮必有老。秦汉以前,西北壮而东南稚也。魏晋而下,壮者之齿益衰,稚者之年方长。至于宋朝,而壮者已老,稚者已壮矣!明章潢,张家驹先生著,据美国学者郝若贝(RobertHartwell)的推算,北宋元丰元年(1078)全国铁产量在7.515万吨之间,相当于1640年英国的两倍半到五倍,且可与18世纪初整个欧洲的铁产量14.518万吨相比拟。煤的大规模开采利用在其中发挥了关键影响。不少学者将其称为“煤铁革命”或“黑色革命”。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石流金实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苏轼石炭诗,太原晋祠宋铸铁人,耕织户,农户,桑蚕织户,桑蚕丝户,织户,桑圃户,蚕丝户,织户(工),缫丝户(工),饲蚕户,宋代湖州等地产业分工演化图谱,宋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倾向,已经普遍出现;而且,这种分离倾向愈来愈明显。如果从某些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