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宋金元时代的文学思想,目录,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苏轼的创作理论第三节黄庭坚的诗学理论第四节理学家的文学观第五节严羽的沧浪诗话第六节王若虚与元好问,宋史艺文志:“宋有天下先后三百余年,考其治化之污隆,风气之离合,虽不足以拟伦三代,然其时君汲汲于道艺,辅治之臣莫不以经术为先务,学士搢绅先生谈道德性命之学不绝于口,岂不彬彬乎,进于周之文哉!”陈寅恪:“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王国维:“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第一节概述,我国封建社会经盛唐的繁荣和中唐至五代的衰落,到宋金元时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般认为唐宋时期是封建社会由盛至衰并逐渐走向没落的时代。,一、文人士大夫与君主集团的二元政治结构,宋代是我国思想文化深入发展,文学艺术进一步走向成熟和繁荣的社会历史文官政治:偃武修文、“文德致治”的方针。宋代统治者“与士大夫治天下。,二元政治格局的意义:广开言路的宽松政治环境,以儒术经义取士的科举制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教育兴盛和学术繁,为文人士大夫运用话语权力发挥社会作用提供了广阔天地,对整个知识分子阶层的人格精神和思想意识产生重要影响。,一、文人士大夫与君主集团的二元政治结构,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状况:强烈的入世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高扬的道德人格意识张载:论学则必期于圣人,语治则必期于三代冷静的理性主义精神哲学上的“穷理尽性”文学与诗学上的尚“理”、倡“意”、重“法”,二、理学的产生与宋人文学精神的变革,宋代理学:以阐发义理为主的思辨方式。理学家吸收佛、道思想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以适应新的社会历史条件改变了汉代以来以训诂考证为主的传统注经模式,而代之以阐发义理为主的思辨方式,并通过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认定和对义理的阐发,来重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二、理学的产生与宋人文学精神的变革,这种“新儒学”的基本精神包含三点:其一,以“理”为核心范畴的哲学本体论。以“理”或“天理”为本体重新论证儒家道德哲学的合理性,从而建立起一套精致完备的哲学体系。,其二,追求体道、乐道的人生境界。注重内省的心性修养,追求“孔颜乐处”,成圣成贤。其三,崇尚“三代之治”的社会政治理想。,二、理学的产生与宋人文学精神的变革,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政治变革和儒学复兴运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宋学精神,影响宋人文学精神。宋人的文学精神的表现:以道义自任的文学人格,文道并举追求超然自得的精神。尚意重理的精神。,三、禅、道思想的发展与诗学中的审美主义,禅宗虽然兴盛于唐代,但至宋代禅宗有了巨大变化:在传道方式上向文字禅过渡。在传道对象上向士大夫倾斜。,道教中兴:为了对禅宗心性学说进行哲学回应。三教合流:在建构心性学说这一共同的轴心上。,三、禅、道思想的发展与诗学中的审美主义,儒、道、佛三教合流下的宋代诗学,最大的特点是审美主义倾向的凸显:一、对艺术至境的普遍追求成为主流诗学。欧阳修: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轼: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黄庭坚: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二、深受禅宗思想的触发和影响。苏轼、严羽。,四、异族统治下(金元)的诗学寻根与建设,金朝和元朝分别是女真族和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统治政权。金元统治者靠武力征服了汉民族,但作为文化层次较低的民族却必须结束文化层次较高的宋代文化遗产。,金代文人不满足于宋代诗文的成就,寻根至盛唐,乃至溯源三代,提出了师古的诗学主张。其主要文学思想倾向是:其一,强调博采众长,卓然自成一家。其二,提倡雅正真诚,以重建儒家诗学传统。,四、异族统治下(金元)的诗学寻根与建设,元代文学主要继承南宋的文学传统,同时也深受金代文学的影响。强调文学的实用价值,要求自立独创。寻求儒家传统诗学与审美主义的结合。,第二节苏轼的创作理论,宋史苏轼传:“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苏轼(10371101),一、文学创作的发生论,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而况诗者,天下之人,匹夫匹妇羁臣贱隶悲忧愉佚之所为作也。夫天下之人,自伤其贫贱困苦之忧,而自述其丰美盛大之乐,上及于君臣父子、天下兴亡治乱之迹,而下及于饮食床第、昆虫草木之类,盖其中无所不具,而尚何以绳墨法度区区而求诸其间哉!(诗论),一、文学创作的发生论,苏轼的文学创作论包含着及其丰富的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文学创作目的和作用的分析论述。文学创作目的和作用:“须要有为而作”(题柳子厚诗)创作主体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人生,不但是文学创作的基础,而且也是作家情感的需求。,表现独立人格、抒发自由情感的基础:对现实生活和现实世界客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自我人格的修养与完善。,南行前集叙,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自少闻家君之论文,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故轼与弟辙为文至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己亥之岁,侍行适楚,舟中无事,博弈饮酒,非所以为闺门之欢,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盖家君之作与弟辙之文皆在,凡一百篇,谓之南行集。将以识一时之事,为他日之所寻绎,且以为得于谈笑之间,而非勉强所为之文也。时十二月八日,江陵驿书。,一、文学创作的发生论,文“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作者在客观外物的感发下,产生了强烈创作冲动创作冲动是作者心中积蓄的强烈情感撞击的结果“言必中当世之过”诗歌必然包括揭露和批判社会弊端的内容。,二、艺术思维与艺术表现论,(一)艺术思维的“空静”观(二)“诗中有画”诗的形象思维(三)创作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五)法度中的自由,大江东去图,(一)艺术思维的“空静”观,夫操舟者常患不见水道之曲折,而水滨之立观者常见之。何则?操舟身寄于动,而立观者常静故也。(朝辞赴定州论事状)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送参廖师),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宝绘堂记),(一)艺术思维的“空静”观,苏轼把“空静”观作为作家认识世界,观察客观事物及把握其规律的方法,并将其发挥到艺术构思层面上。“空静”观强调艺术思维和艺术审美过程中静观和摒弃杂念的重要性。,“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超功利的审美境界。道家的“虚静”思想。禅宗的“空寂”观念。募集,(二)“诗中有画”诗的形象思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王维江千雪霁图卷,(二)“诗中有画”诗的形象思维,龙眠居士本诗人,能使龙池飞霹雳。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龙眠胸中有千驷,不独画肉兼画骨。但当与作少陵诗,或自与君拈秃笔。东南山水相招呼,万象入我摩尼珠。(次韵吴传正枯木歌),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二)“诗中有画”诗的形象思维,苏轼的艺术想像论:艺术想像是不受常情和常理限制的,是一个万象叠生、神思驰骋、充满奇思妙想的过程。创作之前,必须对所描写的对象有一个“成竹在胸”的完整构思,不能仅凭某个个别事物的点滴印象。,(三)创作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传神事物包括外在的“形”和内在的“神”抓住所描写对象的本质特点,表现其超凡的精神品格,寄寓创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感,达到传神。,(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论诗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闽人黄子思庆历、皇祐间号能文者。予尝闻前辈诵其诗,每得佳句妙语,反复数四,乃识其所谓。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书黄子思诗集后),(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通过形象来传达出含蓄蕴藉的诗意,使诗歌具有耐人寻味的言外之意。司空图把“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看成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苏轼充分体会到了司空图“美在咸酸之外”之说所包含的艺术见解,对其“味外”说表示深切赞赏和认同。,(五)法度中的自由,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答谢民师推官书),(五)法度中的自由,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自评文)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行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书吴道子画后),(五)法度中的自由,自由作家的精神自由,要求摆脱各种束缚。创作形式上的解放,带有某种人文解放的倾向。,法度不主张毫无章法和规范的自由书写,艺术的创造应以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遵循客观法则为基础。,三、艺术风格论,(一)多种风格并举(二)豪放与平淡质朴的主调,夫子吟啸图,(一)多种风格并举,苏轼在诗歌创作上多种艺术风格:既有李白的豪逸浪漫,也有杜甫的质朴写实;既有韩愈的议论才学,也有陶渊明的淡远高韵。,在理论上主张多样化:不强行使人同己。苏轼尊重个性、追求自由的人格理想。,(二)豪放与平淡质朴的主调,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王维吴道子画)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评韩柳诗),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年自号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是苏门四学士之首,长于诗、书,和苏轼并称“苏黄”。著有山谷集。,第三节黄庭坚的诗学理论,“元祐后,诗人迭起,一种则波澜富而句律疏,一种则锻炼精而情性远,要之不出苏黄二体而已。”刘克庄后村诗话,黄庭坚(10451105),一、诗人之道与诗歌的品质,山谷尝谓余言: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忠义之气,感发而然。(宋潘潘子真诗话)文章者,道之器也;言者,行之枝叶也。(次韵杨明叔序)好作奇语,自是文章病。但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群拔萃文章盖自建安以来,好作奇语,故其气象衰苶,其病至今犹在(与王观复书),一、诗人之道与诗歌的品质,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廷,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其人忠信笃敬,抱道而居,与时乖逢,遇物悲喜,同床而不察,并世而不闻,情之所不能堪,因发于呻吟调笑之声,胸次释然,而闻者亦有所劝勉,比律吕而可歌,列干羽而可舞,是诗之美也。(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豪壮清丽,无一点尘俗气,凡学作诗者不可不成诵在心,想见其人。(书嵇叔夜诗与侄榎),一、诗人之道与诗歌的品质,对诗人人格精神的重视、对诗歌品格的强调。诗人的忠义品德、诗的忠信笃敬宗旨和超尘绝俗的品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重视现实主义诗歌内容,艺术形式和技巧处于从属地位,为内容服务。不主张剑拔弩张式的对现实的批判,强调诗歌创作应本于温柔敦厚的儒家传统。“超迈流俗”的诗风主张。,二、有法与无法,好作奇语,自是文章病,但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群拔萃。观杜子美到夔州后诗,韩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章,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与王观复书)诸文亦皆好,但少古人绳墨耳,可更熟读司马子长、韩退之文章。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终始关键有开有阖,如四渎虽纳百川,或汇而为广泽,汪洋千里,要自发源注海耳。(答洪驹父书),二、有法与无法,无法:反对那种刻意求奇、生硬雕琢的做法,标举“不烦绳削而自合”、“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如山高水深”的自然化境。有法:多读古人的书,从前人的文章诗句中学习作诗的法度。,更高的要求是要超越法度,从有法入而泯然于无法,使创作达到出神入化、浑然天成的自然境界。,三、“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理论产生的时代心理原因:唐代已创造了古典诗歌的辉煌,没有给宋人留下多少可继续开拓的领域和境界。文学的继承和创新在任何时代也没有像在宋代那样严肃。,宋人极力向自己的内心挖掘外,并在前人的诗情画意中学习更多的表达方式,点化出更新的意境。,(一)点铁成金诗歌语言的学习和活用,“点铁成金”语出答洪驹父书: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意义:是达到平淡之语出奇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歌境。界的一种极具操作性的方法。使其理论免流于不切实际的空谈。,(一)点铁成金诗歌语言的学习和活用,实质:方法论,是解决诗歌创新问题的途径和手段。并不是诗歌的本质论和风格论。不能以此来说黄是主张形式主义的文论家。,“点铁成金”说的基本含义:肯定了文化的自然传承以及向古人学习对于诗文创作的重要意义。化用前人的诗句不是一味地模仿,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使自己的诗句了无古人的痕迹,和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浑然一体、自然天成。诗歌的用典问题。,(一)点铁成金诗歌语言的学习和活用,“点铁成金”说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取古人陈言进行点化而使之翻新,本身就失去了文学的原创性,而只落第二义。以故为新、化腐朽为神奇,在实践上很难操作成功。仅仅教人在古人的陈言中复制翻新,以求出奇制胜,容易将诗歌创作的道路引入了狭窄的歧途。,(一)点铁成金诗歌语言的学习和活用,惠洪冷斋夜话引黄庭坚语云: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二)“夺胎换骨”诗歌意蕴的活用,针对诗意提出,是应用于诗歌思想意义创造的理论和方法。肯定对古人诗意的抒写,提倡在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前人的诗胎,从而点化出新的含义,为我所用,由此达到诗意的创新。,(二)“夺胎换骨”诗歌意蕴的活用,不能连前人的语句都因袭模仿,而要化古语为吾语,使古意生出更活泼、更深刻的新意来。,宋代理学家的代表人物,虽然向以所谓“北宋五子”和南宋的朱、陆并称,但真正代表理学文论观点的,实际上主要是北宋的周敦颐、程颐、邵雍和南宋的朱熹。以传承儒家之道为己任的宋代理学家,由于把成贤成圣作为治学的终极价值取向其文学思想从整体看,普遍存在着重道德、轻文艺的特点。,第四节理学家的文学观,一、理学文论的伦理本位倾向,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噫,弊也久矣。(周敦颐通书文辞第二十八)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周敦颐通书陋第三十四),一、理学文论的伦理本位倾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基本立足点来论文:在文与道的关系问题上,重道轻文,强调道是根本,文处于从属的地位。周敦颐:文以载道把文比喻成车,把道比喻成所载之物,强调文的作用在于“载道”。,道德本位和实用主义倾向。不轻视艺术形式,主张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相统一。,一、理学文论的伦理本位倾向,问:“作文害道否?”曰:“害也。凡为文,不专意则不工,若专意则志局于此,又安能与天地同其大也?书曰:玩物丧志,为文亦玩物也。古之学者,惟务养情性,其他则不学。今为文者,专务章句,悦人耳目。既务悦人,非俳优而何?”曰:“古者学为文否?”曰:“人见六经,便以谓圣人亦作文,不知圣人亦(只)摅发胸中所蕴,自成文耳。所谓有德者必有言也。”曰:“游、夏称文学,何也?”曰:“游、夏亦何尝秉笔学为词章也?且如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岂词章之文也?”(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一、理学文论的伦理本位倾向,程颐:作文害道为了突出道德的本位,对作文采取否定的态度把作文看成“玩物丧志”,认为专意于作文使人的心志受到局限,从而妨害了道德修养。,程颐,一、理学文论的伦理本位倾向,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贤文章,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朱熹朱子语类)朱熹的文道观道是根本,文是枝叶,文从道中产生出来。,文便是道,文道合一。道与文二者不能截然分开。,朱熹,二、理学家的诗歌美学思想,重心性、轻情感。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圣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能反观也。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既能以物观物,又安有我于其间哉!(邵雍观物内篇),二、理学家的诗歌美学思想,邵雍:以物观物排除了包括情感在内的任何主观因素,而以对“性理”的体察为指归,其实是一种直觉的观照,即一种审美静观方式。,朱熹:“涵泳”说涵泳既指道德情操的陶冶,也指诗情的积蓄培养。沉浸于言词话语之中,深入体会其含蕴意味,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二、理学家的诗歌美学思想,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参之列国以尽其变,正之于雅以大其规,和之于颂以要其止,此学诗之大旨也。于是乎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察之情性隐微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朱熹诗集传序),朱熹之像,第五节严羽的沧浪诗话,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诗话中最有代表性的诗学著作。它改变了北宋自欧阳修六一诗话以来诗话著作以记述诗人创作逸事为主要内容和专供消遣的随笔形式,代之以严谨的理论体系和独创的理论批评观点,其诗学见解鲜明尖锐,独树一帜。,一、“以禅喻诗”的诗学建构,北宋时代,诗中表现禅思、禅趣、禅理已相当普遍。至严羽始吸取禅宗思想建构起系统的诗学体系,使“以禅喻诗”取得了学理深造的实绩。,严羽的“以禅喻诗”:既以禅宗话语作为诗学言说方式,又以禅宗理论作为诗学建构的基础以禅语说诗以禅理说诗,一、“以禅喻诗”的诗学建构,“妙悟”说:“以禅喻诗”最为突出的理论建树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沧浪诗话诗辨),一、“以禅喻诗”的诗学建构,“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学诗与学禅途径是共同的。方法意义:“妙悟”是学诗、学禅的基本方法。诗与禅的道理是相同的。对象意义:只有通过“妙悟”才能把握诗、禅的道理。,“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充分肯定了以“悟”论诗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诗学核心概念和正宗范畴。,一、“以禅喻诗”的诗学建构,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沧浪诗话诗辨),一、“以禅喻诗”的诗学建构,“悟”有程度上的差别:“透彻之悟”:对诗歌创作妙谛微旨的彻底、通透领悟,实际上是“妙悟”的另一说法。“悟”实际上是指一种直觉跃迁式的艺术思维方式,而“妙悟”、“透彻之悟”是指对诗歌创作规律的顿时领悟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一、“以禅喻诗”的诗学建构,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沧浪诗话诗辨)作诗正须辨尽诸家体制,然后不为旁门所惑。今人作诗,差入门户者,正以体制莫辨也。世之技艺,犹各有家数。市缣帛者,必分道地,然后知优劣,况文章乎?仆于作诗,不敢自负,至识则自谓有一日之长,于古今体制,若辨苍素,甚者望而知之。(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一、“以禅喻诗”的诗学建构,“识”与“辨”:艺术鉴赏辨析和审美判断,尤其是对作品体制类型的识别辨析。只有具有了“识”、“辨”能力,才能创作出合乎古人体制要求的诗歌来。“识”、“辨”是“悟”的前提和基础。,一、“以禅喻诗”的诗学建构,“参”先须熟读楚辞,朝夕讽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沧浪诗话诗辨)达到“悟”的根本途径是“参”。参诗要广、要熟;参诗要活。,二、严羽对诗歌审美境界的追求,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复终篇,不知着到何处。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沧浪诗话诗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莱阳团建活动方案
- 食堂一周年活动方案
- 麦当劳新品试吃活动方案
- 餐厅媒体活动方案
- 部门组织做饭活动方案
- 光模块考试题及答案
- 古诗格子考试题及答案
- 各地联考试题及答案
- 分选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防灾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工地安全员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 文明有礼+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 供水设备运行维护与保养技术方案
- 木雕工艺课件
- 2025年2个清单28个问题查摆整改措施
- 摩擦力影响因素实验报告范本
- 教育系统应急知识培训课件
- 基坑防护课件
- 2025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英语真题含答案
-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25版
- 2025年医护人员法律法规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