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练习二一、 名词解释1、生产要素比例:指一国各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以及资本之间的比例。2、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又称为劳动集约型产品,是指那些在生产过程的要素投入比例中,劳动力投入比重相对较高的产品,它是相对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而言的,具体哪些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则没有统一的划分。3、三要素论:劳动、土地、资本是一切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商品价值是由这三个要素共同创造的,劳动的报酬是工资,使用资本的报酬是利息,使用土地的报酬是地租,这些报酬(收入)确定了商品的价值。4、列昂剔夫反论:以美国情况为例,对H-O-S进行了经验检验,其结果与理论判断正好相反,这一检验结果与H-O-S理论推断之间的矛盾被称为列昂剔夫反论。5、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生产的某种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6、人力资本:是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人们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可以使劳动力的素质得到极大改善,劳动生产率获得提高,从而对一个国家参加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产生作用和影响。7、产品生命周期:原是市场学的概念,说的是产品与有生命的物体一样,具有诞生、发展、衰亡的生命周期,要经历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8、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既进口又出口某种产业产品的现象。9、异质产品: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大多数产业内贸易的产品都属于这类产品。10、技术差异产品:是指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异,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同类产品在不同类型国家进行生产,继而进行出口贸易,便会产生业内贸易。11、垂直差异产品:是指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异,为了占领市场,人们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而一个国家的消费者,不能全部都追求昂贵的高质量产品,因此,在出口高质量产品的同时往往也会从其他国家进口一些中低质量的同类产品,从而产生产业内贸易。 12、产业竞争力P55 二、 判断题1、H-O模型是古典国际分工理论的开端。 F2、俄林认为,劳动生产率完全相同的两国不会发生分工和贸易。 F3、H-O 模型理论最终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推演为劳动生产率差异。 F4、列昂剔夫反论显示美国是以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参与国际分工的。 F5、中国生产的小麦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T 6、要素禀赋理论解释了一国在较短时期内改变国际分工地位的原因。 F7、需求偏好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之一。 T8、波特认为,一国的先发比较优势主要取决于资源禀赋。 T9、科学技术进步强化着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优势。 F10、李斯特是贸易保护论的创始者。 T三、 填空题1、李嘉图认为,(比较利益)是发生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2、H-O模型理论认为,两国即便在(生产方法)相同、(技术水平)一样、具有相同的(生产函数)、产量只是(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因变量的条件下,也会发生分工和贸易。3、H-O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结果会使国际间要素报酬的(国际差异缩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4、人力资本说认为,工人的高度熟练技术源于(对劳动力的高投资)。5、发展研发型产业的先决条件为(丰富的资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高质量的劳动力);而(国内对新产品的需求)则是研发型产业发展的基础。6、需求偏好相似论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7、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对(比较利益学说)的补充。 8、波特的竞争优势包含一国的(初始化)比较优势和(后发)比较优势。9、只有当(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真正形成产业竞争力。10、(业务流程)外包和(信息技术)外包正在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形式。四、 简答题1、 简述H-O模型的理论假设条件。P34答:(1)两个国家分别生产两种产品,每种产品至少是两种生产要素(劳动与资本)的生产物,且两国同量劳动或资本在相同时间内生产量是一样的。 (2)两个国家在生产同一产品时,生产方法相同,技术水平一样,即具有相同的生产函数,这样,产量只是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因变量。(3)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国际间则完全不能流动。(4)在两个国家中,一个是资本存量相对丰富因而利息率相对较低的国家,另一个则是劳动存量相对丰富因而工资率相对较低的国家。(5)一些其他因素,如需求偏好的影响、贸易的有形无形壁垒、运输成本的影响等均被排除。2、 简述H-O模型阐述国际贸易现象的逻辑顺序。P36答:要素的自然禀赋要素供给要素的相对丰富要素的相对价格商品的相对价格3、 简述列昂剔夫反论的内容。答:(1)经验证明与人们印象相反(ho)的一种情况。在人们的印象中,美国显然是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应用投入一产出方法进行检验,即考察出口产品和进口替代产品(即该国既出口又进口的产品)中含有的劳动与资本要素的经重等内容,结果是美国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集中度高于出口商品,而出口产品中的劳动集中度高于进口替代产品,即美国参加国际分工建立在劳动密集型而非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是为了节约资本,充分利用劳动力,这与人们的印象正好相反。 (2)围绕列昂惕夫反论展开的争论。反论与ho模型的原理是相悖的,许多人用同样的方法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进行了检验。列昂惕夫认为,美国工人具有其他国家工人3倍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应该用工人数乘以3,故是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持要素密集度逆转观点的人认为,某种商品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小麦在非洲与美国的生产);另外,还有资本密集型产品需求偏好论、关税结构说和自然资源稀缺等理论。尽管争论并没有统一的结论,但是人们普遍认为,仅仅从两种要素出发探讨贸易的发生是不够的,应该考虑更多的因素才行,这样既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探讨,又推动了贸易理论的发展,产生了诸如人力资本论、r&d学说等新的贸易理论。4、 自然资源稀缺说是如何解释列昂剔夫反论的?P42凡涅克认为,列昂惕夫在进行研究时,仅局限于分析劳动与资本两种投入,没有考虑到自然资源要素的投入。列昂惕夫本人是同意凡涅克的观点的,在计算美国1951年出口与进口替代产品之间的资本一劳动比时,他指出,如果把自然资源产品从计算中剔除的话,则美国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反论现象就不复存在了。鲍德温对于凡涅克的观点也进行了验证。5、 简述技术差距贸易理论。答: 新产品总是在工业发达国家最先问世,新产品在国内销售之后进入国际市场,创新国便获得了初期的比较利益。这时,其他国家虽想对新产品进行模仿生产,但由于与先进工业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差距,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才可能做到,在这段时间内,创新国仍保有在该产品上的技术领先地位,其他国家对该产品的消费仍需通过进口得到满足,因而技术差距所引起的国际贸易仍然需要。当其他国家可以模仿生产之后,随着模仿规模的扩大,创新国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出口下降,最后甚至可能从其他国家廉价进口该产品。6、 简述规模经济所产生的贸易利益。答: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源于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的可选择性。具有相似禀赋的不同国家,其中若有一国因规模经济而使成本降低,它便会因此产生新的比较优势,而在贸易中受益。规模经济是当代经济重要的内容,它是各国都在追求的利益,而且将规模经济的利益作为产业内贸易利益的来源。7、 简述世界服务贸易快速增长的原因。P67答:(1)世界经济增长的带动;(2)世界产业结构升级继续驱动服务贸易快速发展;(3)货物贸易保持增长趋势拉动了与之相关的服务贸易;(4)国际投资正在倾斜与服务业。8、 简述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差异。P73-74答: (1)、服务商品的不可感知性(贸易标的无形性) (2)、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 (3)、服务贸易的差异性 (4)、服务的不可储存性 (5)、服务产品的营销管理更为复杂五、 论述题1、 试述H-O模型理论的内容。P35-36答:1、H-O模型基本命题。(1)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认为,比较利益产生自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成本差异。后人以机会成本差异代替了劳动成本差异,但劳动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未给以解释,H-O模型对此给予了说明。(2)假设前提。第一,使用两个国家(A、B)、两种要素(劳动与资本)、两种产品(X、Y)的模型。第二,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方法相同,技术水平一样,投入系数相同,即具有同样的生产函数,产量只是要素投入量的因变量。第三,商品、要素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在一国内可以完全流动,在国际间完全不流动。第四,两个国家中一个是资本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因而利息率相对较低;一个是劳动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因而工资率较低。第五,影响贸易的一些其他因素如运输、需求、贸易壁垒等被排除。(3)三个命题。第一,每个国家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相反,如果以自己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国际贸易体系中,一国出口的总是那些以自己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的则总是那些需要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第二,如果两个国家要素存量(如劳动和资本)的比例不同,即使两国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的差异,从而使两国发生商品流动,即贸易关系。第三,国际贸易的结果是使各贸易参与国之间的要素报酬(工资、地租、利息)国际差异缩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2、基本内在逻辑关系。同样产品的价格绝对差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价格绝对差是由成本绝对差决定的;成本绝对差是由要素的价格绝对差决定的;要素价格绝对差是由要素存量比率不同决定的;要素存量比率的差异是由要素供求决定的;要素的供给则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2、 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阐述国际分工的变化。答: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与有生命的物体一样,具有诞生、发展、衰亡的生命周期,要经历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国家间比较利益的变化如下:在第一阶段,美国等产品创新国拥有垄断优势,新产品在满足国内消费的同时,出口到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在第二阶段,外国开始仿制,产品创新国出口竞争力逐步下降;在第三阶段,外国厂商开始出口该产品,并在第三国市场逐步取代创新国,经由直接投资创新国进行生产线外移;在第四阶段,产品创新国由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同时发展中国家开始逐步具备该产品的生产能力。产品生命周期说是一种动态经济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间的梯度分工格局。以美国为首的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在研制新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同时对于处在第二阶段的产品,也拥有相对优势;如荷兰、瑞士等较小的工业发达国家的优势主要集中在某些特定范围内的新产品开发。对于工业化低度开发的发展中国家拥有生产处于生命周期第三阶段的产品的优势。3、 试论述科学技术进步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格局的影响。答: 科学技术进步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格局的影响:a) 科技革命使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正在下降,原有的比较利益已开始发生变化;b) 科技革命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优势正在逐渐减弱。 总之,在静态的贸易格局中,科技革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是不利的:世界贸易量的主要部分是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易;交易产品结构中发展中国家占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比重正在逐步减少,而制成品之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标准)股权共享协议书
- (2025年标准)股票运作协议书
- 2025年计算机编程入门教程及实战模拟题集
- (2025年标准)购销 纠纷和解协议书
- (2025年标准)购买墓地简单协议书
- (2025年标准)购谷壳协议书
- 积分系统抗攻击设计-洞察及研究
- 运动损伤风险评估模型-第1篇-洞察及研究
- 质量瓶颈识别与突破-洞察及研究
- 2025年物业办理租户协议书
- 会计研究方法论 第4版 课件全套 吴溪 第1-20章 导论- 中国会计学术研究成果的国际发表
- 《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知识培训
- 父女关系断绝书
- 2025年华侨港澳台学生联招考试英语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 《晚期肾癌新视点》课件
- 三年级 人教版 数学 第六单元《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口算》课件
- 民爆信息系统网络服务平台
- 2025年度智慧企业ERP系统集成与运维服务合同模板2篇
- 2024年优居房产全国加盟手册3篇
- 污水处理工程施工工程组织设计
- 氨基酸作为药物靶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