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的维修_第1页
古建筑的维修_第2页
古建筑的维修_第3页
古建筑的维修_第4页
古建筑的维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建筑的维修,根据其残损程度和工程性质,一般分为 5种类型。 经常性保养维护工程古建筑需进行经常性保养与维护,包括屋顶除草、勾抹;局部揭傡补漏;梁柱和墙壁等支顶加固;庭院清理整顿、室内外排水、疏导等小型工程。这类工程不改变文物现存结构、材料、外貌、装饰和色彩,一般由管理单位或使用单位作为经常性的工作来完成。 抢险加固工程古建筑的某些部分在发生了危及文物安全险情时要进行抢救,如支顶、牵拉、堵挡、加固等应急工程。这类工程需要经过技术检查,制定抢险加固方案,并经文物主管部门审批后,才能进行。如果由于特殊情况,不能事先申报时,须补报备案。 重点修缮工程古建筑进行较全面和较大规模的修缮,必须事先做好勘察测绘、调查研究,在充分掌握科学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工程设计要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广泛征求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并提出“修缮工程申请书”,按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经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进行施工。 局部复原工程是指对存有遗址而地面建筑残缺不全或已损毁部分的古建筑进行局部复原。此种工程必须具备详细的科学依据,根据研究确能复原局部结构或构件者,按重点修缮工程具体要求进行。 保护性建筑与构筑物工程为了保护不可移动文物而附加的排水防洪堤坝、防雨房、亭或窟檐等安全设施,应与文物本身及环境风貌相协调。附加建筑物、构筑物的设计方案按文物保护单位级别,报经文物主管部门同意后才能施工。板门是由数块木板拼装而成,年久易收缩开裂变形。细小裂缝可待油饰时用腻子勾抹严实。一般裂缝用干燥木条嵌补粘牢。开裂严重时,应将整扇门卸开重新安装,宽度不足部分用整板拼接,恢复原有尺寸。板门上原有门钉、门俒等铁件,如有缺损需按原样补配。门俒磨损压劈或连楹圆孔磨损扩大,会造成板门下垂。维修时在下俒外皮套一个铸铁筒,恢复原有高度。铁套筒上部伸出两块铁板,用螺柱与肘板钉牢,同时在门枕的海窝处,放置一个铁碗承托套筒,延缓门枕继续磨损。上门俒残损或连楹圆孔磨损扩大时,应在圆孔内和门俒外皮各套一个铁筒,防止门扇继续倾斜。 门扇变形,应整扇拆卸重新安装,灌胶粘牢,背面接缝处钉薄铁板加固,铁板应嵌入边框内与表面齐平。 格扇心部残缺小部分时,按原来搭接方式补配粘牢,大部分残缺的,应先将格心整体卸下,补配后重新拼装。 裙板雕饰残缺、边框糟朽等应按原样复制后重新安装,粘接牢固。古建筑瓦顶维修技术 瓦顶维修要按照中国传统技术要求进行。根据损坏程度不同一般采用拔草勾抹,揭瓦维修两种方法。 拔草勾抹 瓦顶除草的方法有人工拔除和化学药剂灭除两种。人工除草宜在春天或初秋季节进行,一定要拔草除根。化学药剂除草,要选择有效的、对人畜无害,不损伤和腐蚀古建筑物的质地,不污染的药剂。瓦顶拔除杂草杂树后,出现瓦缝松动、勾灰脱落,要及时清扫瓦陇,“捉节夹陇”。 揭瓦维修 包括:苫背、傡瓦、调脊等项工序。揭瓦前要做文字、图示和照片的现状记录。雕花脊筒、大吻、小兽等一些艺术构件要编号,统计数量,绘制编号位置图,图上注明构件名称和编号。重新安装前,要清理和挑选瓦兽件,对具有独立文物价值并已残破的吻、兽及带有雕刻的艺术构件,可采用漆皮泥、环氧树脂等进行粘补。大型的吻、脊、兽等件亦可用铁活加固。 瓦顶苫背 有护板灰、灰泥背、青灰背 3个防护层。护板灰的厚度12 厘米。材料重量比为10038。还有一种做法是在望板上先刷冷底子油一道,然后铺二毡三油防水层。凡是两坡相交处再骑缝铺一层油毡,或在望板上先刷一道沥青膏,再抹护板灰。灰泥背的灰泥为13或 14。泥内另掺麦草或麦壳,每100千克白灰掺草 510千克。明清宫庭建筑中常用麻刀替麦草。白灰、麻刀重量比为1005。南方建筑多用12砂灰背或重量比为100510的蛎灰麻筋背。还有一种焦渣背,白灰与焦渣体积比为13。青灰背厚约23厘米,用料比例与护板灰相同。在刷青灰浆赶压时,散铺一些麻刀,随刷随轧,增加青灰背面层拉力,防止出现微细裂缝。操作时,要自上而下,压抹光平,并就举架作出囊度,使整个层顶的曲线更加圆和优美自然。背苫完后要在脊上抹压肩灰。 傡瓦时板瓦底部用厚45厘米灰泥垫牢,筒瓦下需用灰泥装实。灰泥重量比为白灰黄土=123。亦可在灰泥里加麦草或麻刀。焦渣背则用体积比为白灰焦渣=12焦渣灰傡瓦。瓦傡好后,还要做好“捉节夹陇”。 调脊时,先按图纸位置拉线找好弧度,吻、兽和脊筒内预置铁或木制脊桩。用灰泥或细焦渣灰填实。不用脊桩时,在中间拉铁条或铁丝,将脊筒串起来,防止滑脱。古建筑木结构的修缮木结构修缮原则 我国以木结构为主体的古代建筑,经历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风风雨雨的考验,有些完整地保存至今,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木材作为-种生物材料,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发生劣化。加之对一些古建筑的保管使用不当,更加速了这一劣化的进程。一些人为的社会因素,也会给古建筑造成不可弥补的破坏。因此,我国古建筑面临巨大的维修任务。 关于古建筑的维修,1982年11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古建筑在进行修缮、保养、迁移的时候,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 根据这一原则,在具体操作时要注意做到下述几点: (1)有统一规定的, 一定要按照统一规定做;没有统一规定的,要按当地常见的做法做。 (2) 若建筑物没有被修缮过的记录,在修缮中应尊重和保持原状,不能改动;若建筑物经后人修缮改变了原有传统做法和制式,重修时要尽可能地予以纠正,以使其符合原状。 (3) 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古建筑,都有各自不同的手法和风格,维修时要尊重当地的技术传统和建筑物的时代特色。木结构修缮的新趋势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古建筑维修中,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必将日益深入和广泛。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如X 射线、超声波和激光等,对大木构件做无损探伤,已能精确地测定构件损害的部位、大小和损害程度等。用X 射线照相技术甚至可以确定某些木材害虫的种类。一些物理手段已成功地用于木结构和木质文物的杀菌和杀虫。 高分子材料用于腐朽和虫蛙木结构的加固,国外早在19 世纪末已实验性地做了大量工作,至20 世纪50 年代,已开始被广泛应用。而我国在20 世纪70 年代初才正式用于实践。实践证明,用高分子材料加固木结构,省时、省力、节约开支,加固后强度高于原来木材强度,而且加固部位还具有防腐、防蛙的效果,在古建筑维修和木质文物保护中值得推广。 木材的化学防腐处理是古建筑维修中面临的更加迫切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局限,我国古代建筑木结构没有做专门的化学防腐处理。古代工匠尽管在施工中采取了特殊的通风防潮措施,特别是选用了耐腐、耐蛙的树种,使得有些建筑物虽历千年而不腐,但毕竟木材的腐朽和虫蛙以及物理化学损害,是很难避免的自然现象。同时,我国现在森林资源严重匮乏,用于古建筑的可供选择的耐腐树种已经不多,实际上,大量使用的是不耐腐的白松和红松。因此,维修中化学防腐处理便被提到了绝对不容忽视的地位。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在园林内,作为旅游景点,新建了一批仿古建筑,由于使用了不耐腐的树种,有的甚至使用了含有大量幼龄材的进口速生树种,在没有做任何防腐处理,且含水率过高(有的高达40% 以上)的情况下做了油饰,使得这样一些建筑物在建成后3 -5 年内陆续发生了严重的腐朽,有些甚至已成危房。 目前,古建筑木结构的防腐处理已日益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1993 年竣工的、举世瞩目的布达拉宫维修工程,以及稍后的塔尔寺维修工程,都运用了现代化的化学防腐处理。北京市园林局下属的颐和园和地坛公园等维修工程,使用了防腐处理和化学加固的方法,确保了维修工程的质量,将成倍地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大木构件的修缮 木结构的保护处理一般都是配合修缮工程,与修缮同步进行的,因此,从事保护的工作人员应该对木结构的修缮方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立柱和梁架是整个木结构的重要构件,起着支撑整座建筑物的作用。它们的腐朽、虫蛙和损坏变形会严重影响木结构的承载力,从而危及整座建筑物的安全。 立柱的维修 立柱的主要功能是支撑梁架。年长日久,立柱受环境影响和生物损害,往往会出现开裂和腐朽,柱根更容易腐朽。尤其是包在墙内的柱子,由于缺乏防潮措施,有时整根柱子腐朽,严重的会丧失承重能力。柱子的损害情况不同,处理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1)局部腐朽的处理: 柱子表面局部腐朽,深度不超过柱子直径的1/2 ,而尚未影响立柱承载力时,一般采用挖补和包镶的做法。 挖补时,先将腐朽部分剔除干净,最大限度地保留柱身未腐朽部分。剔除部分应成标准的几何形状,将洞内木屑杂物剔除干净,用防腐剂喷(或涂)至少3 遍。嵌补木块与洞的形状尽量吻合。嵌补前,木块也要用防腐剂处理。嵌补木块用胶蒙古接或用钉钉牢。 如果柱子腐朽部分较大,面积在柱身周围一半以上,或柱身周围全部腐朽,而深度不超过柱子直径的1/4 时,可采用包镶的做法。先将腐朽部分沿柱周截一锯口,剔除柱周腐朽部分,再将周围贴补新木料。剔除腐朽部分后的槽口和嵌补的新木料均应做防腐处理。嵌补木块较短时,可以用胶蒙古或钉牢,较长时需加铁箍1 -2 道。箍的宽窄、厚薄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铁箍要嵌入柱内,以便油饰。 (2) 开裂的处理: 木材在干燥过程中常会产生开裂。如果立柱制作时含水率过高,在使用中会产生纵向裂缝。对于细小轻微的裂缝(裂缝宽度在O. 5 cm 以内) ,可用环氧树脂腻子封堵严实。裂缝宽度超过O.5cm ,可用木条蒙古牢补严,操作与挖补方法相同。如果裂缝不规则,用凿铲等制成规则的几何形槽口,以便于嵌补。同样,要做好新、旧木料的防腐处理。由于木材的裂缝是真菌抱子很好的着生地,为此,更应作好防腐处理。 裂缝宽度在3cm以上,深度不超过直径的1/4 时,在嵌补顺纹通长木条后,还应加铁箍1 -4 道。若裂缝超出以上范围,或有较大的扭转纹裂缝,影响柱子的承重时,应考虑更换新柱。 (3) 高分子材料浇铸加固:化学加固是有效的木结构维护方法。柱子受白蚁危害后,往往外皮完好,内部已成中空,或由于原建时.料不当,使用了心腐木材,时间一久,便会出现柱子的内部腐朽。外皮基本完好的柱子一般均可以采用化学加固的方法。常用的高分子材料有不饱和聚脂和环氧树脂。 整柱浇铸时,与柱子结合处的梁彷棒卵等应事先用油纸包好,以避免棒卵与柱子蒙古牢,影响以后的修缮。 (4) 严重腐朽部分的处理: 柱子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局部的严重腐朽,腐朽深度超过圆柱直径的1/2 。这样的情况大多发生在柱脚及上部与梁枋榫卯的结合处,而其他部分立柱材质仍然完好。此时宜采用墩接的方法。 柱子的墩接方法有多种,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在墩接过程中,对新旧木料,特别是对保留的旧柱子部分应严格按照规程做好化学防腐处理。在具体施工中,往往不能将腐朽部分全部截去,而要保留内部腐朽了一部分的旧柱子。处理这部分柱子,除了必要的喷涂防腐剂外,还应做内部吊瓶防腐处理。 墩接时要注意: 尽量将腐朽部分截掉,不得已而保留的轻微腐朽部分应妥善做好相应的防腐处理,以杀死原腐朽木材中残留的菌丝。接头部位截面尽量吻合,墩接时用环氧树脂胶蒙古牢,或用圆钉、螺栓紧固。粗大的柱子外面可再做铁箍,铁件应涂防锈漆。墙内檐柱墩接时,除做好必要的防腐处理外,应再涂防腐油1 -2 道。 (5) 柱子全部严重腐朽的处理:当整根立柱从上至下全部严重腐朽,已失去承载能力,而梁架尚属完好时,为避免大落架、大拆卸,可采取抽换柱子的方法。 柱子抽换前,首先应把柱子周围(如坎墙、窗扇、抱框及与柱子有关联的梁枋榫卯等) 清理干净。然后,切实支好结杆,使原有柱子不再承受荷载。再将旧柱子撤下,把新柱子换上,就位, 立直。 更换的新柱子在制作完成后,抽换前,应认真做好防腐处理。抽换过程中难免会有小的修改加工。修改过程破坏了原来木材上的防腐层,则修改处应做好补充的防腐处理。新柱子贴墙处应涂防腐油。 梁架的维修 我国古代建筑的大木构架承受着屋顶的全部重量。木结构受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子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损害,使承载能力降低。久而久之,梁架就会发生变形、下沉、腐朽、破损等情况,特别是木材的腐朽,更加速了梁架的损坏。因此,采取必要的防腐措施,应列为梁架修缮中重要的一环。 (1)劈裂的处理: 梁、枋、檩等构件的劈裂主要是由于木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木件制作时,含水率过高,上架后木件在干燥过程中难免产生开裂,影响构件的承载力。修缮时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加固措施。 轻微的劈裂可直接用铁箍加固,铁箍的数量和大小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铁箍一般采用环形,接头处用螺栓或特制大帽钉连接。断面较大的矩形构件可用U 形铁兜住,上部用长脚螺栓拧牢。 如果裂缝较宽、较长,在未发现腐朽的情况下,可用木条嵌补,并用胶黏牢。若同时发现腐朽,则应采用挖补的方法或用环氧树脂浇铸加固,在浇铸前一定要把腐朽部分清除干净。 根据相关规定,顺纹裂缝的深度和宽度,在不大于构件直径的1/4 ,长度不大于木件本身长度的1/2; 矩形构件的斜纹裂缝不超过2 个相邻的表面,圆形构件的斜纹裂缝不大于周长的1/3 时,可采用上述方法处理。裂缝超过这一限度,则应考虑更换构件。 (2) 包镶梁头: 梁头暴露在室外,很容易因漏雨受潮,发生腐朽。当腐朽并未深及内部时,可采用包镶法处理。 包镶时,先将梁头腐朽部分砍净、刨光,用木板依梁头尺寸包镶、胶黏、钉牢,最后镶补梁头面板。整个过程中,均应按要求做好新、旧木料的防腐处理。 另外,包镶也可以采用环氧树脂浇铸的方法。做法是先将腐朽部分砍净剔光,用胶合板依梁头大小钉成模板,并预留浇铸孔。若梁头仅为非承重部分,可用锯末作填充料。 在更换新制大梁时,有时由于断面尺寸不够大,也可采用包镶梁头的方法,使其能与原有其他梁头取得形式上的统一。 如果腐朽严重,深及大梁内部影响承重或承重部位长期受压产生劈裂或环裂时,则应考虑更换大梁。 (3) 构件拔榫、滚动等处理:我国古建筑大木构架均采用榫卯结合,往往由于年久失修,受各种因素,如地基下沉、柱脚腐朽、构件制作不精或棒卵结合不紧密等的影响,而导致整个建筑物的倾斜。构件也常伴有松散、拔棒、滚动等现象,对此,亦应采取相应措施。 对于非腐朽因素造成的问题可参考有关资料按常规方法拨正和紧固。而由于腐朽造成的损坏则必须采用相应的防腐措施。 如桁条榫子腐朽,可将朽榫锯掉,在截平后的原榫位,剔凿一个较浅的银锭榫口,再选用纤维韧性好,不易劈裂的木块新做一个两端都呈银锭榫状的补榫。将较短的榫嵌入新剔的卯口,做好防腐处理,胶黏、钉牢、归位,插入原桁条搭接,也可以用环氧树脂做成补榫黏接。桁条的局部腐朽采用挖补方法处理。 ( 4 ) 角梁的加固: 鉴于角梁所处的位置,易受风雨浸蚀,很容易发生腐朽和开裂。由于檐头沉陷,角梁也常伴随出现尾部翘起或向下溜窜等现象。 加固修补方法是将翘起或下窜的角梁随着整个梁架拨正时,重新归位安好,在老角梁端部底下加一根柱子支撑,新加柱子要做外观处理。 角梁头腐朽,可采用接补法处理,做法与柱子的墩接法相同。如果仔角梁腐朽大于挑出长度的1/5 时,应做整根更换。 梁尾劈裂,加固时可用胶秸补,再在桶的外皮加铁箍一道抱住梁尾,用螺栓贯穿,将老角梁与仔角梁结合成一体。 (5) 橡子与飞橡:由于屋面漏雨等原因,橡子也很容易发生腐朽、劈裂和折断。通常采用加附橡子的方法做加固处理。当屋面上大多数橡子完好,只有个别几根需要更换,因受条件限制,又不易抽换时,可复制1 -2 根新椽子,顺原椽身方向插进去,搭在上、下椅上,钉牢。 如椽子腐朽、折断过多,则应考虑挑修屋面,普遍更换椽子。新制椽子由于体积较小,宜用浸泡法做防腐处理,建议使用4% 的跚跚酣溶液,浸泡24h 。根据木材树种和含水率的不同,可适当增减浸泡时间,原则是保证达到最低吸药量-4kg(干药) /m3 (木材) 。 由于所处位置易受侵蚀,飞椽也是很容易腐朽的构件。维修实践证明,往往是在椽子尚大多完好的情况下,飞橡已成严重腐朽,需要更换。连檐瓦口是由几段木料连接而成,由于受风雨浸蚀,常会发生腐朽、弯折和扭翘等。同时,在挑顶维修时,这些小件很难保持完好,往往都有损坏,一般需要换新料,更换前则需与飞椽和椽子等一并做防腐处理。古建筑修缮用原木的贮存保管技术 中国古代建筑的样式和风格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更有一些重要的木结构建筑,已在世界上成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但是,木材作为一种生物质材料,本身有着天然的缺陷,也溶液遭受微生物侵害,以及受到物理、化学扥因素的损伤。因此,古建筑在修缮中,木构件的修补和更新已成为一个重要内容。笔者根据故宫百年大修中更新用原木的选购及贮存的实践,提出在古建筑修缮中的原木保管新技术,为在木结构古建筑修缮中,减少损失,降低成本提供技术参考。1 问题的提出 中国古建筑所用木材的树种选择,或出于地域、气候,或出于封建体制的考虑,种类庞杂。现代的修缮欲选用与原来完全一致的树种已不太可能。特别是我国天然林禁伐后,原材料可供选择的余地更小。为达到古建筑维修的修旧如旧,必须采用能体现原建筑特点的原材料,通常只能选用材性相近的木材替代。因此,在古建筑修缮立项后,当务之急是选料和备料。 GB 50165-92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中规定,维修的木构件含水率必须达到20%以下才能做油饰,但在实际施工中,由于受木材采购时间紧促、施工期短等影响,木材含水率往往高于标准规定值,造成修缮后的木构件表面饰面在短时间内发生剥落、彩绘褪色等现象,也极易发生大面积的再次腐朽。 采购的原木含水率一般在70%80%,为保证修缮用木材的含水率符合标准要求,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提前备料,通过一定时期的气干,逐步降低木材含水率,达到标准规定的要求。而原木的气干又是个很缓慢的过程,因此,必须对原木进行合理、妥善的保存,使木材在含水率降低的同时,避免在此期间发生受菌、虫的侵蚀以及开裂变形等现象,而导致原木材质下降。2 原木贮存期存在的问题 我国每年因原木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极大。研究和实践证明,造成木材降等大都与木材含水率有关,木材含水率在80%或20%时,木材材质稳定,不易遭受菌虫危害。而木材失水速度过快,也会产生开裂和变形,特别是硬阔叶树材,在贮存过程中的不当保管,木材会产生端裂,甚至爆裂成几半,失去使用价值。目前,主要是通过堆垛、封涂端头当方式控制气干速度,以减轻开裂和变形的程度。 贮存期间原木的虫蛀和腐朽现象非常普遍。一些幼虫在活立木时就已经生活在树皮里面,有时还能见到洁白的菌丝,或蘑菇状的木腐菌子实体。 故宫修缮所用原木大多产自东北,东北林区常见的蛀干害虫有天牛(Cerambycidae)、小蠹(Scolytidae)、象鼻虫(Curculionidae)、粉蠹(Lyctidae)、长蠹(Bostrichidae)及窃蠹(Anobiidae)等,在北京暖温带特定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繁殖。这些害虫根据习性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被称作为初期性害虫,其一般不会在木构件中继续危害,一些侥幸被带至木构件中的虫体,成虫羽化后,也不会在木构件中继续产卵繁殖,典型的如云杉黑天牛及某些小蠹科害虫;另一类被称作次期性害虫,在古建筑木构件中,可以继续产卵繁殖,直至将整个木构件蛀空,这一类包括大部分的蠹虫及个别的天牛科,如家茸天牛科等,是原木贮存期要重点防治的对象。 原木中的木腐菌种类繁多,主要有褐腐菌和白腐菌,如:干朽菌(Gyrophana)、地窖粉孢革菌(Coniophora puteana)、卧孔菌(Poria placenta)、洁丽香菇(Lentinus lepideus)、密粘褶菌(Lenzites trabia)、毛革菌(Stereum spp)、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血红栓菌(Tramets sanguineus)和彩绒革盖菌(Coriolus versicolor)等。这些木腐菌在树皮脱落后,继续向木材内部侵染。 如在维修我国北方某著名木质古建筑曾提前备料,当时料垛只做了简易遮阳蓬,未采取其他任何化学保护措施,原木在存放5年后已准备开工时,全部发生严重腐朽。为此,在进行提前备料的同时,应尽量选用新砍伐的木材,并有针对性地对原木采取妥善的化学保护。3 贮存期原木的保管 贮存期原木的保管是木材保护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做了大量的研究、实践和技术推广,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故宫修缮所用原木的具体情况,故宫博物馆与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合作,对所购原木采取行之有效技术保管工艺措施。 木材堆垛 码通风垛是原木有效保管的折哦个月措施之一。为便于木材的长期贮存,和防止由于保管不善引起的木材变形,要求堆垛整齐,垛底高出地面至少30,既通风又防止水浸。对于未按此要求码垛,或因没有多余场地周转的木垛,可采取在木垛周围挖排水沟,作为临时补救措施,但效果将受到一定的影响。 封涂端头 原木的端头是木腐菌感染浸入的重要途径。封涂端头的药剂,采用复合硼酸盐类防腐剂加入羧甲基纤维素较适合。复合硼酸盐类防腐剂具有很强的防霉、防腐及防蠹虫功效,羧甲基纤维素有较强的粘接封固作用,干燥后,在端头表面形成一层坚固的膜,阻止了木腐菌孢和害虫的浸入;也可避免在气感干过程中产生端裂。 喷药密封,熏蒸杀虫 采用喷药熏蒸杀虫的方法,目的是杀死原木树皮中存活的幼虫,也阻断了木结构虫蛀的主要来源。否则幼虫会深入木材内继续造成危害,一旦把活虫带入修缮后的古建筑木结构中,势必造成以后大范围的繁衍危害,因此,原木贮存期的杀虫是非常重要的保管措施之一。 具体工艺过程:采用具有熏蒸功能的改良复合硼酸盐类防腐防虫剂,对木材进行充分喷洒后,并应塑料薄膜严密覆盖,靠气体的透入起熏蒸作用消灭有害幼虫。熏蒸杀虫与气候有很大关系,气温高时,药剂的蒸汽压高杀虫效果好,时间短。一般在夏季,密封34天即可达到满意的杀虫效果;处理成本为90100元/m3 。 木垛的维护 为达到原木长期保存的目的(通常4年以上),在木垛上方搭建遮阳蓬是非常重要而有效的措施,可防止木材遭阳光之间暴晒和雨水对药剂的冲刷。对于短期贮存的原木,则可嘉鼎药剂处理的强度,不必搭建遮阳蓬。 原木贮存期间,因木垛情况复杂,每次喷涂药剂不可能面面俱到。特别是原木贮存2年以后,树皮会因气干而爆裂,成片脱落,露出新鲜木材,这些木材最容易附着孳生木腐菌,因此,每年常规的12次的喷洒打药是不可避免的。 第1次喷药宜在春天进行,此期间是害虫的成虫羽化飞出时间,可有效地杀死成虫,避免扩散,这是杜绝隐患的有效措施;同时药剂中的防腐成分也可以有效地抑制木腐菌的生长。若成虫飞出后,交尾产卵,卵孵化成幼虫钻入木材内部,此时再用药杀虫已很难凑效。 第2次喷药应视具体情况,一般安排在10月份或入冬前,日当年雨水大,药剂被大量冲刷,或树皮爆裂脱落严重,也必须进行第2次喷药。如此,在贮存期间每年都要做常规的打药处理,同时根据随时发生的情况,如局部严重腐朽,树皮大面积脱落等,还要做适当的补充处理。 多年的工作经验表明,原木贮存3年以上后,内部含水率可降至40%左右,在3年贮存期内,只要坚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