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屿达悟族的故乡.ppt_第1页
兰屿达悟族的故乡.ppt_第2页
兰屿达悟族的故乡.ppt_第3页
兰屿达悟族的故乡.ppt_第4页
兰屿达悟族的故乡.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蘭嶼,指導老師:范銚燻進服四A組員:陳銓那郭碗君趙琬君,達悟族的故鄉,山脈與岩質,蘭嶼與其東南方的小蘭嶼均為火山島,蘭嶼為一山地起伏的島嶼,全島山嶺綿亙,芬蘭峰(舊稱紅頭山)為最高峰,突起島中央,海拔548公尺。各山峰高度約450至550公尺,高度相近,成一切割台地狀地形。四周有隆起珊瑚礁分布,是一個標準的裙礁自然景觀,海拔高度約60公尺。海岸峽灣相間,有許多高聳的海崖及特殊的海蝕地形景觀。環島由山麓至海濱200300公尺之斜坡地,為本島人民居住及耕作之精華地。本島海岸曲折,天然港灣有八代灣、東清灣、椰油灣等,與山巒相得益彰,構成美不勝收的奇幻島嶼。蘭嶼與小蘭嶼位於台灣與菲律賓間的呂宋火山海脊上的海底噴發火山島,蘭嶼火山活動為中新世至上新世至近代。蘭嶼地層以含角閃石的安山岩質熔岩及玄武岩質的集塊岩為主;小蘭嶼的地層則為黑雲母角閃石安山岩質熔岩和集塊岩。蘭嶼島之山頂地區有很厚的紅土層堆積,在山腳下沿海岸線,有沖刷堆積的平緩坡地。,蘭嶼的形成(一),1948-80,1981,1986,1989,1998,.tw/lanyu/,蘭嶼的形成(二),2003IkonosSatelliteImage,.tw/lanyu/,認識蘭嶼,在台灣東南方太平洋上的蘭嶼島像是遺世的珍珠,美麗、自然、並充滿熱帶海洋民族原始文化的魅力。島上的雅美族人千百年來以永續利用自然資源的生活方式,發展出獨特而精緻的海島民族文化;而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所蘊育的自然資源更為豐富多樣,許多珍貴稀有的動植物均生長於此。進入蘭嶼島請您細細品味這裡獨有的海島景觀、芋頭田、雅美舟、傳統住屋和美麗星辰,感受雅美族人與自然合而為一的生活智慧。躺在傳統屋前的涼亭上享受海風的吹拂,可以讓人立即忘卻城囂俗事,學學雅美族人輕鬆的生活腳步,一起感受人與自然的貼近。資料來源.tw/index.asp,地理位置,蘭嶼舊稱紅頭嶼,位於東經一二一三度,緯度二二度。離台東南方四九海浬,西距台灣本島最南端的鵝鑾鼻僅四一海浬,北方隔海距離四十海浬處與綠島互為碕角、南臨巴士海峽與菲律賓巴丹島遙遙相望,東為一望無際的太平洋。島嶼呈掌腕由東南向東北,面積滿潮時四五七四公里,周圍全長三八四五公里,環島全長為三六五公里,僅次於澎湖島,而成為台灣第二大島,另在本島東南方三海浬處,有一小島稱為小蘭嶼,面積為一六平方公里,環島全長四三公里,海岸多為懸崖,且島上缺乏水源及耕地,故至今無人居住。資料來源.tw/index.asp,蘭嶼衛星雲圖,資料來源http:/www.lowgogai.idv.tw/taiwan.htm,蘭嶼一覽,資料來源http:/www.lowgogai.idv.tw/taiwan.htm,島嶼的地質(一),中新世(Miocene)早期,距今大約二千萬年以前,古南海板塊向東南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引發了島弧岩漿活動,在菲律賓海板塊的西緣,生成了一系列的火山,被稱為呂宋火山島弧(Luzonarc)。中新世晚期,距今大約五六百萬年以前,呂宋火山島弧的北段已大致形成,這就是現今的海岸山脈;推測蘭嶼島早期的岩漿活動,也在這個時候開始。到了上新世(Pliocene)中、晚期,由於菲律賓海板塊逐漸向西北移動,呂宋島北端與亞洲大陸邊緣開始了所謂的弧陸碰撞(arc-continentcollision)運動,海岸山脈逐漸脫離了古南海板塊的隱沒帶而停止了岩漿活動;此時(距今約3.31.6百萬年前),蘭嶼島主要的火山活動,卻如火如荼的展開,一直延續到更新(Pleistocene)的早期。資料來源.tw/index.asp,島嶼的地質(二),首先,以大森山為可能噴發中心的火山噴發物,在蘭嶼島的南部堆積。繼而以青蛇山、紅頭山為可能的噴發中心的火山噴發物,在蘭嶼島的東北部、中部堆積。其後,以尖禿山、殺蛇山為可能噴發中心的火山噴發物,在蘭嶼島北端的東半部和西半部堆積。至此,蘭嶼島的主體已大致形成。更新世初期,菲律賓海板塊與亞洲大陸邊緣的碰撞造山達到最高峰,中央山脈快速隆起為陸地,呂宋島弧的北段也與台灣島斜聚合、在東南方形成海岸山脈。這個時候(距今約一百萬年前),蘭嶼島離開了古南海板塊沒帶而停止了火山活動;小蘭嶼因位於較南端,遲至更新世的晚期(約二萬年前),才停止了火山活動。資料來源.tw/index.asp,島嶼的地質(三),蘭嶼島約在一百萬年前脫離了隱沒帶之後,即開始迅速的向西北擠壓、抬升,進入了所謂的弧陸碰撞初期(incipientarc-continentcollision)。又受到更新世中、晚期(50萬年前至1萬年前)四次大冰期海升、海降的影響,蘭嶼島也因為反復的侵蝕、風化、崩移、堆積,而形成沈積性的地層,分佈於現今的海階和沿海平原上。從更新世晚期(約10萬年前)到現在,蘭嶼島平均以每年3.2mm的速率上升。再由最近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的研究,顯示蘭嶼島正以每年82mm的速率,向西北聚合之中。資料來源.tw/index.asp,自然資源(一),動物蘭嶼棲息地類型不少,但因山嶺不高,面積小,各地氣候變異度不大。雖然如此,但仍具有別於台灣地區之動植物生態。鳥類以留鳥種類佔多數,種類少但數量多,原始林是蘭嶼鳥種最豐富的地方,如蘭嶼特有的蘭嶼角鴞(蘭嶼特有鳥類,當地人稱牠為嘟嘟霧,其數量僅剩1000多隻)、綬帶鳥、長尾鳩等。昆蟲具代表性種類包括:珠光鳳蝶、蘭嶼粉蝶、黑脈白斑蝶、蘭嶼白裙弄蝶、球背象鼻蟲類、小獨角仙等。位於黑潮北流的通道上,蘭嶼和綠島一樣,珊瑚種類非常多樣,孕育相當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及海底景觀資源。珊瑚礁魚類共有54科405種,具多種海域無脊椎動物。資料來源.tw/index.asp,自然資源(二),植物蘭嶼氣候溼熱多雨,全島山區密佈雨林型態之森林具有相當豐富的植物相,其植物群落的特色在於珍奇植物,種類繁多,達121種,為台灣不可多見的熱帶雨林,且其植物區系屬於馬來群島植物區系的範圍,與台灣本島的東亞植物區系迥異。資料來源.tw/index.asp,自然資源(三),其他雅美族(達悟族)蘭嶼島上的居民是馬來波里尼西亞語系的雅美人,他們的遠祖於大約八百年前從菲律賓北部的巴丹群島移居蘭嶼(deBeauclair1959)。雖然雅美人與臺灣其他原住民一樣都屬馬來波里尼西亞系,但在文化的表現上卻有明顯的不同,他們是臺灣原住民中唯一缺乏釀造酒精性飲料技術、沒有獵頭及紋身習俗、不使用弓箭的族群。他們依賴捕魚及種植水芋、甘藷等塊根及塊莖作物維生,他們的建築形式、飛魚祭典、新屋及新船落成禮、對死亡及神靈的態度等等,使他們成為臺灣原住民中極獨特的一群。資料來源.tw/index.asp,氣候形勢(一),蘭嶼位於亞熱帶地區,具有高溫多濕,屬海洋性氣候之特性,年平均溫度為攝氏三六度,全年降雨量平均三四四公厘,雨量在三四月份為一六八公厘,故蘭嶼雨量充沛,無旱季可言。蘭嶼又位於東南亞海洋低氣壓與東北亞大陸氣流交會點上,每年七月十一月為颱風季節,因常受暴風雨之侵襲,致使島上房屋、公共設施及農作物常遭侵襲,可見蘭嶼地區性氣候嚴苛地限制了島上的交通、土地利用甚至於也限制了聚居及建築形態。資料來源.tw/index.asp,氣後形勢(二),蘭嶼是個古老的火山小島,地質則以安山集塊岩為主,四周海岸海拔5070公尺之台地為隆起之珊瑚礁所包圍,因而形成峰巒聳峙,呈現群礁的地形景觀。山稜多呈起伏面,但山坡、河谷則非常陡峭,由其山地周圍之隆起海岸,特為雄偉壯觀,有時海岸垂直竟高達200公尺,形成蔚為奇觀之天然奇景。資料來源.tw/index.asp,水文與氣候,蘭嶼位於太平洋黑潮經過之處,可說是典型的多風多雨區,全年雨量豐沛且均勻,年雨量達3440公釐,以九月相比,遠比鄰近地區為多,這對植物生長有極大的影響。蘭嶼亦十分潮濕,全年平均相對溼度高達90%,為台灣最高,全年平均雲天日數達266日。蘭嶼年平均溫度為22.7,全年有2/3日數均溫高於25,主要集中在5至9月,但日夜溫差變化大,平均達13度。海岸地區年平均溫度在26左右,山地則為23。全年風力均相當強勁,強風日高達260天,平均風速每秒達7至8公尺,由在夏秋颱風季節及冬季東北季風時期風速更大,對觀光有極大影響。蘭嶼島上河流和綠島相同,皆以放射狀向四周流入大海,河流短小,主要河流包含:椰油溪、紅頭溪、東紅頭溪、東清溪、南東清溪、朗島溪、字太那溪等,由於雨量豐沛,各溪流之水量充足,可供飲水及灌溉。資料來源.tw/index.asp,小蘭嶼,位於蘭嶼本島的東南方3浬,當地人稱為ji-teiwan為神秘島之意,另一名稱為ji-magawed,由於小蘭嶼是雅美族人非常重要的漁場,惟該海域暗流多水流又急,故男人到小蘭嶼補魚是艱鉅神聖的事,因此比喻此處為,好比爬山採取荖藤一樣的辛苦神聖。小蘭嶼亦流傳諸多神話傳說故事,有一傳說女性若不顧禁忌到該島,將恐招來狂風暴雨、氣候變天的風險,故目前為止女性登陸小蘭嶼仍列為嚴重的禁忌。蘭嶼島與小蘭嶼之間海流湍急,來去之間有固定的路線,傳統飛魚祭期間也禁止到小蘭嶼島。目前小蘭嶼尚無人居住,軍方將此地作為試射飛彈的靶場,島上有許多彈殼或未爆彈。小蘭嶼島上怪石嶙峋,地形險惡,前往小蘭嶼必須由當地嚮導帶領。.tw/travel/travel_b1.htm,奇岩怪石(一),大天池火山岩漿噴出的火山口,因雨水沖積形成的高山湖泊,湖中仍有許多枯立的樹木屹立,形成特殊原始的景觀。大天池周圍環繞大森山、望南峰與奧本嶺,四周都是原始森始,完整的熱帶雨林系內有豐富的昆蟲及島類生態資源。登上大天池的沿路,可以賞盡蘭嶼的奇花異草,也可以看到雅美族人在較大樹木上留下的家族刻痕,每個家族的刻痕記號都不相同,代表該家族對樹木的所有權這是雅美族人對山林資源的特殊管理制度。小天池在通往燈塔的路上,有一支線可以通往小天池,小天池也是一個火山口,傳統上屬禁忌的地域,通常雅美族人在進入此地,會以五節芒的葉子擦拭身體,以求去邪。遊客可以在當地的嚮導帶領下前往,可以望見五孔洞外的海岸。,奇岩怪石(二),玉女岩-玉女岩又名陰陽岩或夫妻岩,以它的形狀來命名,是一座高約20m的火山集塊岩海蝕門。門中夾有一圓滑之柱狀岩,造型奇特,且頗富聯想。鄰近地帶林投叢生,椰影搖曳,頗富南島風味。雙獅岩雙獅岩酷似兩頭中國傳統的吉祥獅子造型,如恩愛的一對獅子貼身互訴鍾情,造型神似壯觀,兩獅迎据之間,雌雄約略可辨,您是否已分辨出熟雄熟雌?當地人稱此為ji-panatosan意指東清、朗島兩部落的起、終點(村界)處。又稱之為ji-mazakataRanai意為死海灘處,及ji-rakoaRazcip大的岩石洞穴,與ji-kapongoan形容此地處處是大小不同的奇特岩石。資料來源.tw/index.asp,奇岩怪石(三),雙獅岩-雙獅岩為蘭嶼的東北角,地質與紅頭岩類似,以火山集塊岩為主。兩獅面向環島公路背向太平洋,仔細一瞧,母獅子後面還跟了一隻小獅子,一幅和諧的景色另人倍感溫馨。情人洞-過東北角雙獅岩後,公路折南,轉向蘭嶼的東海岸。不遠處山勢自右綿延緩降,至平地後再行升起,於海岸邊出現一獨立岩,此即情人洞所在。情人洞以南的一段海岸也是蘭嶼最具代表性的植物蘭嶼羅漢松過去主要生育地,形成極為特殊的熱帶珊瑚礁植群中針葉林態景觀。,奇岩怪石(四),軍艦岩-軍艦岩又名駱駝岩,為雙獅岩與情人洞間的外海小島,離岸約300m。其外型無論是自空中鳥瞰或岸上遠眺,都酷似兩艘巡弋海上的軍艦,二次大戰時,美國空軍曾將此島誤認為日本艦艇,予以猛烈轟炸。象鼻岩-過野銀往南,先到達昔日行政院退輔會經營的永興農場。此處擁有較寬的沖積扇平原,而象鼻岩為蘭嶼最東端的海岬,此處地質亦以火山集塊岩為主體,出現一些造型奇特的岩體。,奇岩怪石(五),鋼盔岩-或稱帽子岩,係一塊將落未落的大岩塊,擺置於另一稍小岩塊上,己略具平衡岩性質,其外型有如鋼盔,連帽沿都表現出來。龍頭岩-龍頭岩為望南角上一塊獨立奇岩,岩礁表面崎嶇崢嶸,遠望有如出海遊龍,口、角、鬚俱全,昂首向天怒張。外陽西下時餘暉映照龍頭,別有一番景緻。龍頭岩前有一平台,是遠眺小蘭嶼最佳地點。,奇岩怪石(六),老人岩-過望南角後,環島公路北折,回到蘭嶼的西南岸,經台電核廢料運送港,緩緩爬升至一片寬廣的海階台地,此即復興台地,崖岸邊下望,洶湧的海浪猛烈拍擊岩壁,極盡視聽之娛。岸邊有一海蝕後分離孤立海中的巨岩,形似阿公阿婆的兩張側臉,親密依偎,人稱老人岩。饅頭岩-坐飛機進入蘭嶼時,饅頭岩是第一個看到的地標。此地因遠看就像是一個大饅頭而得名,這裡是熱帶魚及龍蝦的故鄉,也是椰油部落昔日崖葬、海葬的墓地。,奇岩怪石(七),紅頭山為蘭嶼島上最高的山,為火山噴起熔岩錐地貌,海拔552公尺,紅頭山形突起山頂如錐,自然的原始草原和森林包覆其間,常有雲霧環繞不僅雄壯美麗,更瀰漫著許多雅美族的神話傳說。鱷魚岩本岩由火山噴出的碎屑物堆積而成,因為侵蝕作用岩石節理破裂,而形同如鱷魚粗糙般的皮膚,岩石由海岸邊凸起並仰天張大其口,狀似鱷魚而得名。雅美族人放牧的羊群常調皮的攀岩而上,站在大嘴巴上,形成有趣的畫面。當地人稱此岩為ji-macingeR,形容岩石造形細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