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社会基本政治制度概念:君主专制:君主决策独断,君权至上中央集权: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的制度内在矛盾与发展趋势:(1)皇权与相权:皇权越来越强,相权越来越弱,相权最终被废。(2)中央与地方: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最终无力对抗中央,小结: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皇权与相权矛盾),汉朝:西汉:中朝(决策)制衡外朝(执行)东汉:尚书台,取代三公,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秦朝:三公九卿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魏晋南北朝:三省制未定型,第3-4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加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课程标准:1、掌握自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变迁过程2、掌握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3、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并综合分析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一、西汉加强中央集权(一)背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产生王国问题。,早在楚汉战争时,刘邦为了联合反项羽的力量,先后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王。,楚,梁,淮南,韩,赵,燕,长沙,占国土一半,七个异姓功臣为王,刘邦剪除异姓王,推行郡县制,并大封同姓王,结果他死后不过18年,诸侯王就发动了叛乱。,西汉前期形势图,郡国并行制,九个刘姓王国,郡县,一、西汉加强中央集权(一)背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王国问题。(二)措施:1、汉景帝:(1)削藩:采纳晁错建议,削夺王国封地。(2)平叛:平定“七国之乱”。(3)收权: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被收归中央。2、汉武帝:(1)设刺史,监察地方。(2)“推恩令”,削弱王国力量。(内容?结果?)(3)“酎金夺爵”,废列侯爵位。回忆中央官制:建中朝,加强皇权,(三)两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1、利: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局面;促社会经济发展。2、弊:权力过于集中,带来弊端(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乘机乱政,政局长期动荡),东汉后期皇帝即位年龄表,二、唐末五代的割据混战(宋代集权的背景),1、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等现象出现的本质是什么?,本质: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根本原因:封建经济的分散性。,2、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林立局面,3、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4、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局面形成,三、宋初加强中央集权(960年建立),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楚汉战争时,刘邦分封韩信等七个异姓王,但刘邦当皇帝后要清除这些功臣.结果七个功臣只有只有势小力薄的衡山王吴芮幸免于难.刘邦亲自带兵俘获燕王臧荼胁迫韩王信,韩王信被迫叛逃匈奴借口赵王张耳之子张敖手下人谋反,把张敖贬为列侯诱捕楚王韩信,先贬为侯,后找借口把韩斩首逮捕梁王彭越,先贬为庶人,后流放蜀地,最后被灭族刘邦把彭越的肉酱送给淮南王英布,并借口加害英布,英布起兵反叛,最后被杀,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清赵翼请思考:和历代开国之初“狡兔死,良狗烹”相比,宋太祖的举措高明在哪里?宋太祖在朝中大将势力尚未发展起来时,用怀柔政策解除了朝中大将兵权,避免了历代开国君主用杀戮手段对待功臣导致的社会动荡和矛盾激化,又顺利地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加强了皇权,巩固了统治。,三、宋初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2点,收精兵(军事),削实权(行政),制钱谷(财政),禁军划归“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影响?,削夺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权力。州郡直属中央。置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地方财赋多由中央掌握(转运使)。影响?,杯酒释兵权,2、措施,夺取朝中大将兵权,3、评价,(1)积极:改变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利于经济发展、国家统一。(2)消极:造成三冗,积弱积贫。,特点:分化事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内外相制,自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后,围绕着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斗争一直持续不断。西汉七国之乱;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唐朝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宋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经过汉武帝、宋太祖努力,到宋代以后,中央在地方分权斗争中已处绝对上风。政治制度上体现出新特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变得突出起来。,小结:P15末段,四、元朝有效的地方管理制度(一)背景:1、总结宋朝教训2、元朝疆域辽阔。(二)内容:1、地方设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2、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3、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三)影响: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开端。1.便利中央对地方管理,调整好中央和地方关系2.巩固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五、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分管地方布政司(行政)、都指挥司(军政)、按察使司(监察),元代地方:行省制度。省制开端;地方行政制度改革。,蒙古:,东北:,台湾:,岭北行省,辽阳行省,澎湖巡检司,注意:元朝十大行省及两个单列行政区。,云南:,云南行省,小结: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与地方),1、秦:郡县制2、西汉:郡国并行;推恩令,酎金夺爵;刺史3、唐:设节度使,安史之乱,藩镇割据4、五代十国:分裂割据5、北宋:杯酒释兵权、削实权、收精兵(禁军)、制钱谷(转运使)文官任地方长官;通判;6、元:行省制度,宣慰司、宣政院7.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分管地方,简述秦汉到元明清的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P13知识链接,1.秦至宋:,西汉初:郡国并行制东汉:州郡县三级,唐:道、州、县,宋:路、州、县,秦:郡县两级,2.元朝:,3.明清:,省、府、县,省、道、府、县,注:汉初是郡国并行制。州是汉武帝所设,原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州渐演变为地方行政区。,隋:州、县,广东省名之由来,唐:属岭南道;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东得名的开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单元小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社会基本政治制度1.概念:君主专制:君主决策独断,君权至上中央集权: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的制度2、根本特征:皇权至上3、形成原因:(1)经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要求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维护。(2)政治:巩固统一,镇压农民、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3)思想:法家集权理论,共同文化渊源。(4)地理:疆域辽阔,以农业为主。,4、内在矛盾与发展趋势:(1)皇权与相权:皇权越来越强,相权越来越弱,相权最终被废。(2)中央与地方: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最终无力对抗中央5、演变过程(1)秦确立(2)西汉巩固(3)唐完善(4)宋加强(5)元新发展(6)明清顶峰,6、评价:影响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1)积极:前期积极为主政治: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利于组织生产和水利建设;发展社会经济民族:加强民族交流、团结;利于文明的传承军事:抵御外侵、防止分裂割据(2)消极:后期消极为主政治:中央:易造成暴政、腐败;人民受压迫重地方:自主能动性受压抑思文:禁锢思想、文化专制,抑制科技发展经济:明清时,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外交:海禁闭关锁国,阻碍中外交流,近代落后,从秦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单元学习总结,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夏朝:出现公共权力(王位世袭制),商朝:内服与外服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春秋:宗法分封制遭破坏,大国争霸,战国:宗法分封制进一步遭破坏,各国变法,秦国实现统一,秦朝: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西汉:削藩;中朝、刺史、推恩令,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二府三司制,明朝:废丞相、撤中书省、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确立,不断加强,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元朝:中书一省制。地方行省制,顶峰,早期的政治制度,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基本线索:一、原始社会,权力萌芽。二、奴隶社会,早期政治制度形成。1、夏朝:国家出现,公共权力,王位世袭制。2、商朝:内外服制度。3、西周: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4、春秋:逐渐解体。三、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1、战国:萌芽。2、秦朝:建立。3、汉唐宋元明清:发展完善(三表现).4、两对矛盾。(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2)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明清专制权力达到顶峰。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看课本“导读”一、文明时代的标志:二、政治文明的内涵:三、中外政治制度1、原因、特点:2、概况:(1)古代:民主制、共和制、君主专制等。(2)近代:议会制。(3)现代:社会主义制度。四、理论认识:1、政治制度与经济、文化的关系2、政治文明历程的总趋势、特点,高考例题精练精讲,1、(2006天津文综高考)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颁布“推恩令”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D、颁布“附益之法”,3、(08海南历史)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根本目的在于: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4、(2006重庆文综)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反映的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解析依据材料分析,“通判”、“知州”等职均设于北宋。A、B、D三朝均未同时设立此二职位。5、(2007广东文科基础)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C,A,6、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秦朝行政体制建设的创举彻底解决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ABCD7、自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趋势是削弱地方,加强中央分散地方权力,防止分裂割据加强对地方官吏管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日趋严密ACD,B,C,例题精练精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宋朝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根据以上材料,想一想,这种措施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它有何利弊?,答案提示:特点:中央集权,即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控制地方。利:在防止地方割据势力上很成功。弊:过度限制地方权力,层层严加控制,不利于地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是北宋后来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P18自我测评2: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相同点:目的:都为加强中央集权和皇帝专制。内容:都用分权方法削弱相权;都用和平方式解决地方对中央威胁;都从行政、财政、军事等方面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监察;中央以绝对优势的武力为后盾。,不同点:、在中央:汉武帝通过设立“中朝”决策机构来削弱宰相权力;宋太祖通过分割宰相军权、财权、行政权来削弱宰相权力。、在地方:汉武帝主要是削弱王国势力和建立对地方官的监察机制;宋太祖将地方精兵、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宋太祖收精兵,“统”、“调”分离“三衙”统兵,发兵权在枢密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强禁军(内),弱厢军、乡兵、蕃兵(外),你看过杨门虎将吗?杨七郎救父心切,杀出辽军重重包围,请求枢密使潘仁美发兵救援。但潘仁美公报私仇,拒绝发兵,致使杨门惨败。这个故事突出地反映了枢密使与“三衙”的制约关系,这也是导致宋朝屡战屡败,丧土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采取“内外相维”(“内外相制”或“守内虚外”)的驻军原则。宋的军队分四种:禁军、厢军、乡兵和蕃兵。禁军有二十多万,宋太祖将十万禁军驻扎京城,另十万禁军分散各地驻扎。“京师屯十万,足以制外变;外郡屯十万,足以制内患”(王明清挥尘录余话)。这样使京城禁军能控制外地驻军,会合外地禁军又能控制京师禁军,达到内外军队互相制衡的目的。这被称为“内外相维”或“内外相制”。而京城禁军又多于外地任何一处驻军,这反映了宋太祖“守内虚外”的思想。这样,皇帝可牢牢控制全国军队。但我们应看到,各地和边境地区军事力量弱小,造成北宋军队既不能有效地抵御辽、西夏等侵扰,又无法应付各地爆发的农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转权转让合同范本
- 拆除窗户出售合同范本
- 购房定向开发合同范本
- 个人安全用工合同范本
- 社区工会消防知识培训班课件
- 限期包销房合同范本
- 甲方商铺租赁合同范本
- 施工框架搭建合同范本
- 盖房施工合同范本
- 广告物料结款合同范本
- 水泥生产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
- 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产品技术要求深圳迈瑞
- 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
- 制度编写书写规范
- 安徽涵丰科技有限公司年产6000吨磷酸酯阻燃剂DOPO、4800吨磷酸酯阻燃剂DOPO衍生品、12000吨副产品盐酸、38000吨聚合氯化铝、20000吨固化剂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制造业业务流程
- 《诺丁山》经典台词
- 对铁路机车乘务员规章培训的探讨与实践
- 临床医学实验室 仪器设备一览表格模板
- 《绿色建筑》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课件
-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登记申请表(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