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分析.ppt_第1页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分析.ppt_第2页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分析.ppt_第3页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分析.ppt_第4页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分析.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标要求:列举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与皇权不断加强的史实,认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中,一直有两对矛盾贯穿始终一是皇权与相权之争二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一)、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背景:,汉高祖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平定“七国之乱”,2、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建立中朝(决策机构),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削弱相权,瓦解王国势力,监察地方,中央,地方,这些措施有什么作用?,3、汉武帝集权措施的影响,积极:,消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权力过度集中也带来弊端,导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争权,政局动荡。,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九重城阙烟尘生,千骑万骑西南行。,唐玄宗与杨贵妃,“九重城阙烟尘生,千骑万骑西南行。”唐中叶发生了什么?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安史之乱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败坏,只图享乐,不理朝政,任由奸相当权;节度使地方拥兵自重,结果导致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局面出现,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思考:“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这些现象的出现的本质是什么?说明了什么?,本质就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说明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1、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三)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2、加强中央集权措施,陈桥驿遗址(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封丘县陈桥镇),兵,杯酒释兵权,收精兵,A、三衙禁军统领机构,B、枢密院负责军务,C、“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部兵原则,权,削实权,、宰相相权一分为三,、节度使,、州郡长官,受通判监督,文臣担任,钱,制钱谷,讨论:,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北宋周边少数民族分布情况,守内需外,兵弱,材料二:,宋朝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措施,“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这种运行机制虽然可以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却严重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材料三:,宋初内外官员只有三五千员,由于宋朝实行官职名称与职务分离的官与“差遣”制度,而且官员不问有无才能按年资升迁,加上由于科举及其他途径加入仕途的人数日益增多,景德年间(10041007)已有1万余员,皇祐年间(10491054)多达2万余员,大量的官员享受着优厚的待遇,耗费了巨额经费。-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八卷,冗官、冗费,材料四:,宋初有军队22万,开宝(968976)时增至37.8万,至道(995997)时是66.6万,天禧(10171021)时为91.2万,到庆历(10411048)时竟达到125.9万的最高数额,宋夏战争结束后才略有裁减,亦维持在110余万人。巨额的军费开支占国家总收入的大部分。-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八卷,冗兵、冗费,材料五:,为了维持庞大的开支,只有加紧剥削。据庆历时任主管财政的三司使张方平说:“庆历五年取诸路盐酒商税岁课,比景德会计录,皆增及三数倍以上。”如“景德中收商税四百五十余万贯,庆历中一千九百七十五万余贯”,等等。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八卷,财政危机,利:藩镇割据基本铲除,地方势力削弱,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弊: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机构臃肿,造成“冗官”,效率低下;军制紊乱,造成“冗兵”,战斗力衰退;造成“冗费”,财政危机严重。,议一议:从秦到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来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秦朝在全国实行郡县制,皇帝通过控制郡县长官的任免控制地方大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出现了王国问题和“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和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宋代吸取了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分裂的教训,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宋代以后,地方势力已经无力改变整个中国统一的局面。,君权与相权: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明朝废相。,二、选官制度,西周时期是如何选任官员的?这种制度是如何被破坏的?,结论:西周选官用人的主要途径是世卿世禄制度,这种制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的被破坏而遭到破坏的。,课堂设问一:,军功爵制在战国时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秦朝还以军功作为选官的依据,是否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结论:以军功为升官加爵的标准,能够激励更多的英勇善战的将士为国效力,是适应战国时期社会需要的一种选官制度;但秦朝在完成统一后的和平时期仍沿用军功爵制选官,必将造成秦朝的暴政。,商鞅,课堂设问二:,举荐制形成的背景是什么?你怎样评价这种选官制度?,举孝廉图,汉武帝,课堂设问三:,背景:到汉武帝时期,军功爵制不再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评价: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九品中正制图,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保证世族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东汉末,曹操当政,提倡“唯才是举”。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采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仍保持曹操用人“不计门第”的原则。曹芳时,司马懿当政,于各州设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门担任,选取原则以“家世”为重。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关于科举制,皇榜,金榜题名,会试的朱卷,北京国子监内的元代进士题名碑,宋代科举考试图,唐代长安大雁塔成为当时考中进士者题名以显荣耀之处,你能对科举制的作用作出评价吗?你知道它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吗?,课堂设问,科举制,材料一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材料二“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考试制度虽然产生于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但其“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精神却具有超越封建时代的特性,为世界所接纳,它被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情景材料,使贫寒子弟获得了入仕的机会,有利于统治者延揽人才,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材料三1972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一次对话中说:“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中国的这种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约在2000年的时间里,或大或小,它成了统一中国和巩固秩序的支柱。后来英国也仿效并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今天已经广泛普及。”中国科举文化对东亚文明的发展影响直接而重大日本、朝鲜、越南三国是这个科举文化圈中影响最突出的国家。,情景材料,对西方近现代文官制度的形成起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材料四: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明清时候科举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科技文化的进步,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科举制的评价,二选官(总结),特点:,标准越来越科学,公正,客观,西周以来,战国时期,汉武帝时期,东汉末年,隋唐时期,血缘,军功,孝廉,门第,才学,监察与谏议制度,三、监察与谏议官僚制度的维系,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刺史,意义: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专制制度和人治社会是根本原因)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门下省,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C、已经成为束缚人思想的工具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A,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