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侨华人史绪论,一、华侨华人的概念“华侨华人”有其特定的内涵,通常是指移居国外的中国人或具有中国血统的人。古代移居国外的中国人并不称为华侨,而是多称为“唐人”、“华人”、“中国人”、“中国贾人”、“北人”、“住蕃”、“中华人”和“汉人”等等。鸦片战争以后,海外中国人被称为“华工”、“华民”、“华人”、“华商”等。直至19世纪末,“华侨”一词才开始使用,到20世纪初即成为海外中国人的通称。,一、华侨华人的概念“侨”字的原义为本为“寄也,客也”。“侨”字最早出现于先秦载籍中,并作为旅寓意思用。据韩非子-亡征记载:“羁旅侨士,重帑在外,上间谋计,下与民间事者可亡也。”这里的侨士,即指“外国来客寓者”。可见战国时代,各国人士,往来流寓,已成风气,当时的“侨”,意指旅寓。三国以后,侨字应用已屡见不鲜。但华侨这个名词的出现和应用却是近百年的事,直至十九世纪末,才把移居外国的中国人简称为华侨。,一、华侨华人的概念“华侨”一词最早出现于1883年郑观应给李鸿章的“禀北洋通商大臣李傅相为招商局与怡和太吉订合同”呈文中称:“凡南洋各埠华侨最多之处,须逐渐布置,亦派船来往。”之后,他多次在文章中使用“华侨”一词。(收编在盛世危言后编)在清朝的官方档案里,关于华侨的记录不多,大多仍然用“华人”“华民”。清实录中最早使用“华侨”一词是在光绪十年(1884年)朝廷颁布的一道命令里。,一、华侨华人的概念“华侨”的国籍华侨的双重国籍一直是困扰和影响我国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的一个敏感问题。在1955年的印尼万隆亚非会议上,为表明我国愿意同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相处的诚意,周恩来总理代表我国政府宣布:“华侨在外国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即自动丧失中国国籍。”华侨:是指侨居国外或在侨胞居地出生,并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华人:是指已加入或已取得所在国国籍,具有中国血统和中华民族特征的人,他们是外国公民,一般简称外籍华人。但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主张,华人系泛指海外华人,即流寓海外的具有中国血统的华人群体的总称。华裔:指的是华侨在侨居国所生而又加入或取得了所在国国籍的子女,或中国血统的外籍人。,二、华侨华人史的研究对象有言云:“有海水处就有华侨”。我国华侨和中国血统的华裔早已遍布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关于华侨、华人的数目,学术界存在许多不同的说法,只能有个大体的估计。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的华侨华人的数目为3500万人。在国内的归侨侨眷也有3000多万,这两个”三千多万”是中国国情的一大特色。华侨史是一门血泪史,创业史,爱国史和与侨居国人民的友好史.,二、华侨华人史课程开设的意义有言云:“有海水处就有华侨”。我国华侨和中国血统的华裔早已遍布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关于华侨、华人的数目,学术界存在许多不同的说法,只能是大体的估计。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的华侨华人的数目为3500万人。在国内的归侨侨眷也有3000多万,这两个“三千多万”是中国国情的一大特色。1、华侨华人史是整个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华侨史是一门血泪史,创业史,爱国史和与侨居国人民的友好史.),二、华侨华人史课程开设的意义2、华侨华人史是世界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3、华侨华人史是中外关系史、中外交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4、华侨华人史是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好教材5、华侨华人史福建地方历史的特色。,福建是著名的侨乡,海外华侨有1000多万人,占全部的1/4强。20世纪末,泉州有620多万的海外华侨华人,其中90%居住在东南亚。泉州的归侨、侨眷有300多万人,占福建省归华、华眷的50%以上,占泉州市总人口的50%左右。1990年泉州市的139个乡镇中75%是重点侨乡。,有些闽南人的族姓,向海外移居的族人已超过了留居在本国的族人人数。如永春东平乡东山村颜姓在国外人口有800多户6000多人,而国内仅有2000多人;城郊乡桃溪村周姓1950年修谱时登记海外人口4000多人,比国内人口多一倍以上。又如永春东门后村郑姓在国外人口达3000余人,而国内人口只有1000多人。在福建有许多风俗习惯、歌谣、建筑与华侨华人息息相关。,华侨歌谣(闽南方音),番客口母(不)来娶(调寄雪梅歌)父母主意嫁番客,番客无来娶,阮一年一年大,在家中,受拖磨,无时可快活,兄弟一大拖,粗细总着我,实在无沓活(奈何),抽签共卜卦,保庇我君早早返来娶。,华侨歌谣(闽南方音),厦门水路透番邦厦门水路透番邦,番邦真正远。离父母无沓活(奈何),离某离子心头酸。铁打心肝也会软,目滓(眼泪)流落到天光(天亮)。,华侨歌谣(闽南方音),番客歌唱出番客有只歌,流落番邦无沓活(奈何)。离父离母离某子,为着家穷才出外。亲象(好象)孤鸟插人群,做牛做马受拖磨(劳累),勤勤趁,不甘(不舍得)开(分)半瓜(分文),华侨歌谣(闽南方音),雨落檐头流雨落檐头流,日头卜落山番客婶,暗暗吼(哭)。番邦无批信,无米也无草。无米吃薯皮,无草有锄头。上山砍柴块,落街卖柴草行偏街,走僻巷不甘目滓流。,华侨歌谣(闽南方音),有趁无惜无采工有趁无惜无采工,我在外面企脚筒,不是坐店开米行。扁担担腌流血汗,一分一文寄唐山。望卜一家日子红。有趁无惜无采工。,华侨歌谣(闽南方音),过番买“大字”布袋衫,百补裤番薯糊,填腹肚。卖田园,拼底置。过番邦,买大字。(护照),泉州洋楼图片,泉州洋楼,泉州洋楼,泉州洋楼,泉州华侨习俗送顺风,泉州华侨习俗脱草鞋,泉州华侨习俗引水魂,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绪论第一章华侨出国史第二章华侨对侨居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第三章排华运动第四章中国封建政府的侨务政策第五章华侨与辛亥革命第六章华侨对抗日战争的卓越贡献第七章近现代华侨在祖国大陆的投资第八章民国时期的侨务机构和侨务政策第九章新中国的侨务政策,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侨民的理论所谓华侨华人问题,在国际法上是属于移民问题的范畴。移民的定义1)移民是以移居为目的的人口流动。2)移民的迁徙必须具有一定的距离。3)移民必须在迁入地居留一定时间。4)作为社会现象的移民要有一定的数量。移民:以移居为目的的,具有一定距离和一定数量并在移入地定居下来的的迁徙人口。,移民的类型划分,按地区划分:国内移民与海外移民按意愿划分:自愿移民与非自愿移民(强制移民、暴力移民)按法律划分:合法移民与非法移民按人数划分:个别移民与规模移民按性质划分:经济性移民与政治性移民(含军事移民)政治性移民,主要有三种情况:1、由于政治动荡或朝代兴废,迫使一部分人口举族、举城甚至举国迁移。(衣冠南渡、靖康之难)2、出于军事行动的需要而带动大量人口迁移。(唐朝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兵入闽;唐末王审知兄弟随军入闽,建立闽国;郑成功驱荷复台)3、政治惩罚性移民。(罪犯发配边地,汉武帝灭闽越国,强制迁民。),经济性移民可分为生存型与发展型移民,生存型移民主要是因为固有的生存环境恶劣,产生向外移民的推力。移民的目的主要是寻找更好的生存环境。发展型移民则主要来自迁入地的拉力,迁入地有较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新的发展。生存型移民与发展型移民二者只是相对而言,并不能截难分开。政治性移民与经济性移民二者也是互动互补的。,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侨民的理论所谓华侨华人问题,在国际法上是属于移民问题的范畴。在马克思主义人口学理论方面是属于侨民和移民范畴的问题。1、侨民的权利与义务侨民,按其定义是指侨居国外的人。侨民(不分民族、种族、肤色、国籍)的基本权利应受侨居国政府的保护,而侨民的母国政府也有权通过外交途径保护侨民的正当权利和利益。侨民应遵守侨居国的法律,承担他们所应承担的义务。,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侨民的理论2、侨民产生的时间侨民开始出现于上古时期,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国家以后,出现了以地域(地区)划分的国家疆域界限,于是就出现了本国国民、公民和外来侨民、移民的正式区分,可见,在国家产生之前是不存在真正科学的侨民概念的。国家的产生是侨民产生的社会政治基础(前提)。“侨民”这个概念,是国家产生之后才有的。自从国家产生之后,世界上在国与国之间来往关系上,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侨民。大国有,小国也有;古代有,近代、现代则更为常见。可见,侨民是世界各国共有的普遍社会现象。,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侨民的理论2、侨民产生的时间马克思主义认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是侨民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国家产生以后,各国之间的商品交换和经济联系,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互相补充不可缺少的条件。而商人就是各国间经济联系交往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最初的侨民,往往就是在国与国之间进行商业交换联系的基础上出现的,商人在国外进行商业贸易时,开始是短时期的贸易活动,商品交易完毕或购得所需的商品后旋即返回本国,后来由于国际间商业贸易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以及海陆交通航运的需要,在一部分商人便暂时逗留、侨居在国外。我国历史文献上称之为“住冬”、“住番”或“越冬”的史实,就是属于这种情形。这就是最初的侨民,即今天华侨的前身。,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侨民的理论3、侨民与殖民者的区别1)产生时间:上古时期与16世纪2)背景目的不同3)在居住国的地位不同4)与母国(祖国)政府的关系不同5)殖民经济与华侨经济的不同,五、华侨的起始问题1、华侨始于商周说台北出版的华侨志-总志即持此说。它引证诗经-商颂“长发”篇中的“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的语句,认为这是殷人与海外发生关系的记载。以及“羁旅侨士”的记载。这说明已有人出国离乡,侨居海外。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殷,箕子义不臣周,遂率其封国(今山东境内)民众徒居朝鲜。今日平壤郊外还有箕子陵、箕子井田的古迹。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兴兵伐越,一部分原居住在中国的“越人”迁到了今越南红河流域一带。,五、华侨的起始问题2、华侨始于秦汉说李长傅先生的南洋华侨史一书书后所附的南洋华侨大事年表,就是从秦始皇三十三年,即公元前214年算起的。刘继宣、束世澄的中华民族拓殖南洋史,何汉文的华侨概况,日本人福田省三的华侨经济史等都持此说。认为:1)古代民族的移动性很大,自秦汉之际汉民族形成开始,就可能有人移居海外,而成为最早的华侨;2)秦代徐福入海到日本。据史记记载:秦始皇遣“徐市(即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相传徐福等人入海之后,漂流到了日本国,并征服了土著,在今歌山县、新官町县长住下来。迄今,日本仍有徐福墓和徐福村,即为一证。日本考古学家在日本西南海南发现了大量的铜铎、铜剑、铜锌,其与公元前43世纪的中国文物极为相似,也从一个角度证明了秦朝已有中国人到日本的事实。秦朝还在岭南设置象郡,今越南北部即属于该郡的管辖范围之内。,五、华侨的起始问题2、华侨始于秦汉说3)汉代海外交通贸易发展就可能有华侨;汉代,随着中国到南洋和印度洋航路的开辟,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商人也渐渐增多,有些商人即留居于当地。后汉书东夷列传还记载了“会稽东冶县(今福州)人有入海行遭风,流移澶州者”的事,有人认为澶州即为菲律宾。今天在苏门答腊、爪哇和加里曼丹等地发掘的大量汉代陶瓷用品也证明了汉代中国与南洋地区的政治、文化和贸易的交往,以及中国最早的华侨的存在。,五、华侨的起始问题3、华侨始于东晋说著名华侨史学家温雄飞的南洋华侨通史写道:“南洋华侨拓殖史,于何时记始,征之记录,以晋僧法显为第一。”根据法显行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洋寄归内法传。认为晋代取道南海前往印度取经的僧徒是最早的华侨。,五、华侨的起始问题4、华侨始于唐朝说日本学者成田节男的华侨史,美国学者宓亨利的华侨志均持此说。我国著名华侨史学家朱杰勤先生在东南亚华侨史中,也持此主张,他在此专著的第三章中写道:“义净在室利佛逝(今印尼苏门答腊)前后住了十二、三年,可以说是印尼华侨了他们在华侨史上应该占有显著地位。”认为第一,海外华侨皆自称为唐人;第二,唐代南海交通贸易空前发达,蕃商蕃舶接踵而至,政府设蕃舶使专理其事;中外史籍如杜环经行记、通考、马素地黄金牧地等书都说在大食、阿拉伯、爪哇和苏门答腊等地可以见到移居海外的华人。,五、华侨的起始问题5、华侨始于宋代说厦门大学著名学者陈碧笙教授在关于华侨和华侨史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主张宋代开始出现了第一代华侨。认为只有在南宋以后经济发生急剧变化之后才有可能出现。理由(1)沿海土地的开发和人口的激增,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人口急剧增加,并日益超过北方,其中福建人口的增加尤其迅速。由于地少人多,许多失掉土地或得不到土地耕种的人们不得不抛乡别井,飘海过番谋生,这是大量华侨出国的根本原因。(2)商品货币经济的空前发展。由于有大量商品可供输出,对外贸易日趋繁荣,市舶贸易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广州、泉州、明州、秀州、温州和密州都是当时的著名贸易港,泉州且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之一。,五、华侨的起始问题5、华侨始于宋代说(3)阶级结构的变动。随着经济基础的巨大变革,统治阶级的结构和活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唐代的世族门阀开始从政治舞台上消失,而代以各种品级的官僚地主。世代为官者为数不多,一般是三世而衰,所享有的特权也日益减少。在被统治的人民方面,随着土地买卖的盛行和私有制的抬头,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削弱。商人力量的增强和地位的提高,使他们能够和蕃商平起平坐,开展竞争,进而把活动范围扩大到海外去。(4)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五、华侨的起始问题6、华侨始于明代说英国伦敦大学东南亚史专家巴素教授所著的东南亚的华人即持此说。认为始于明代郑和下西洋。7、华侨始于清末说原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太平洋研究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著名华侨史专家华裔学者王赓武教授,就持此种主张,他认为以国籍法准则衡量,从清末(十九世纪末)开始清政府才从国籍法角度出发,对海外的华侨实行法律保护,给华侨以权利,也要求华侨尽其义务,至1955年印尼万隆会议开始,中国政府号召海外华侨最好不要保持双重国籍。从此后,大多数华侨纷纷加入了所在国国籍,因此,他提出华侨史的研究范围是1900以后至1955年万隆会议这一时期的事。,六、华侨史的分期问题1、以中国封建王朝的更迭为分期刘继宣、束世澄合著的中华民族拓殖南洋史就把南洋华侨史分为六个时期:隋以前南洋之归化;唐代与南洋之关系;宋代之有南洋经营;元代之南洋拓殖;明代之南洋拓殖;列强瓜分南洋中之华侨。有的著作则干脆按照朝代顺序区分为唐代之华侨、宋代之华侨、元代之华侨、明代之华侨、清代之华侨和民国时代之华侨等等。这种分期法与旧史的分期完全一致,有其简便易懂之处,缺点在于纯粹以封建王朝体系为依据,看不出经济基础和人民群众在华侨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六、华侨史的分期问题2、以中国与西方殖民国家的关系为分期的标准。李长傅中国殖民史就把华侨史分为四个时期:中国殖民之初期;中国势力时代;中西势力接触时代;欧人势力时代。这种分期法把华侨的产生和发展看作中国封建王朝和西方殖民国家在东南亚进行扩张的产物,不仅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而且表现出严重的大国沙文主义的倾向,是不足取的。,六、华侨史的分期问题3、以中国对东南亚的交通贸易为分期的标准。成田节男华侨史分为七个时期:南洋交通的黎明时期;唐代南洋交通时期;市舶司贸易时期(宋元);走私贸易时期(明清);苦力贸易时期(鸦片战争以后);民国革命与华侨;二十世纪华侨激增时期。这种分期法已注意到中南交通贸易在华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六、华侨史的分期问题4、华侨史的分期只能以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为标准。1)从唐代(南宋十二世纪)至明代中叶(十六世纪后半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我国封建经济达到繁荣强盛的阶段,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造船业和航海技术有了很大进步,海上贸易迅速兴起,在江、浙、粤沿海出现了著名的对外贸易港,与南洋、印度洋的海上交通及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六、华侨史的分期问题4、华侨史的分期只能以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为标准。2)从十六世纪后半期明朝开放海禁,到1840年鸦片战争。这个时期的特点是,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社会矛盾激化。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开始向东南亚实行殖民扩张。明朝政府于1567年(隆庆元年)被迫开放海禁,我国东南沿海省份的小商、手工业者和无地可耕的破产农民,为了寻找生计出路,便相率漂洋过海移居东南亚国家,形成了华侨史上的第一次移民高潮。,六、华侨史的分期问题4、华侨史的分期只能以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为标准。3)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由于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奋起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胜利;世界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体系由盛转衰及至瓦解,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剥削压迫,造成城乡人民纷纷破产,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在殖民地掠夺资源,需要大批廉价劳动力为其开矿山修筑铁路,于是从十九世纪开始,每年有大量我国苦力、华工被掠夺、贩卖和拐运到国外,从事繁重劳动,形成了所谓第二次华人移民高潮。,六、华侨史的分期问题4、华侨史的分期只能以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为标准。4)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现在。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也是世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全国解体,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赢得独立和解放的时期;同时,华侨在侨居国的地位也发生深刻变化,正式成为当地民族之一的时期。,七、华侨史研究历史与现状1、明清时期:明代的中国典籍(正史和游记)对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多有记载。明史外国卷记载华人逐渐深入菲律宾内地定居,“先是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者至数万人,往往久居不返,至长子孙。”明代曾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费信和巩珍回国后分别写成瀛涯胜览、星槎胜鉴和西洋番国志,详细具体地描述了爪哇岛北部、苏门答腊南部和加里曼丹西部等沿海地区中国移民村落的生活情况。华人在当地已有一定势力,并在不同程度同化于当地社会。明代福建漳州人张燮的东西洋考记载了17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对侨居马尼拉的华人进行的一次大屠杀以及华人与菲律宾人民共同反抗西班牙殖民者的英勇斗争。,七、华侨史研究历史与现状1、明清时期:清代,关于海外华人的记载更多,包括船员的口述和游者的记录,还有外交官员的笔记。由谢清高口述、杨炳南(一说吴兰修)笔录的海录(后由冯承钧作注,名海录注)较为著名。王大海的海岛逸志(约1791)是较详细记述了爪哇地区华人的生活风尚。陈洪照(1710-1773)的吧游纪略是一部描述18世纪中叶南海交通、印度尼西亚(爪哇)及华侨的中文著作。,七、华侨史研究历史与现状1、明清时期:晚清政府曾派遣一些外交官出外任职或出国访问,他们的笔记真实地记录了途中所见海外华侨的情况。同治五年(1866年),张德彝奉命往外国游历,途经东南亚一带,回国后写成的航海述奇记录了越南、新加坡等地旅居华人的情况。郭嵩焘在使西纪程中也有关于东南亚华侨的记述。陈兰彬的报告书古巴华工口供册现存国家图书馆谭乾初的古巴杂记(光绪丁亥年)。他于1879年任清朝总领事出使古巴中记载了12万契约华工在古巴的惨状。容闳在他的西学东渐记中也提到华工的悲惨境遇。,七、华侨史研究历史与现状1、明清时期:到清末,有的学者或任职于毗邻国家,或任教于东南亚地区,有机会接触当地华侨,对华侨问题渐生兴趣,他们对华侨的境况及当地风情已有进一步了解。李钟珏的新加坡风土记是一部关于东南亚华侨生活的早期记载。许寅辉的客韩笔记(1906)是清廷驻韩官员许寅辉在韩期间的见闻笔记。作者在书中叙述了旅韩华商的悲惨境遇及自己与陈德济致力保护华商生命财产的经过和一些华人在国难当头仍然寻欢作乐的行径,并真实记录了清军溃败后向华商寻求庇护却在得到初步安置后出外滋事的事实。,七、华侨史研究历史与现状中国人从事系统的、专门的“侨史”研究,始于20世纪初。梁启超算得上是中国侨史撰述的开山鼻祖。1903年,他的美国华工禁约记问世,记述了美国华侨的历史。这是我国的第一篇侨史著述。1905年,新民丛报刊载了他的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这是关于侨史人物的专著。他的海外游记汗漫记对檀香山的华侨情况进行了介绍。1910年第2526期的民报,发表了南洋华侨史略,作者署名“羲皇正胤”(易本羲的笔名),这可算是我国的第一部区域侨史著作。,七、华侨史研究历史与现状明清关于华侨问题的著述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大部分著述为关于旅居国外的华侨的报道,包括华侨受歧视和虐待的情况,各国限制华侨的苛例,还有的涉及华侨的社会生活(如提倡办学等)。第二,这些报道大部分为随笔、游记、感想或杂记,或平铺直述,或夹杂个人的看法和意见,均为撰稿人对华侨问题的兴趣所致,是一种描述性的作品。除个别著述外,尚无客观的研究成果。第三,资料性强。正因为这些著述多为华侨本人、华侨调查员或外交人员所写,均为本人的亲身经历,这些报道为后来研究各国华侨和各国的华侨政策提供了资料。第四,梁启超对华侨华人的重视和研究功不可没。他利用所办的新民丛报尽量报道海外侨胞的有关信息,对华侨所在各国的苛例进行揭露和评价,同时还对北美等地的华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他的热心既与一个关心中国国势和国民的近代知识分子先驱的敏锐观察力有关,同时也是在与西方列强碰撞的过程中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中民族主义意识逐渐形成的表现。“华侨殖民论”是这种民族主义意识的典型。,七、华侨史研究历史与现状2、民国时期华侨对民国的建立贡献巨大,民国时期的学者对华侨(主要是南洋,即东南亚地区)较为重视。在民国初期,主要研究成果是发表在一些杂志上的文章。当时已颇有影响的东方杂志继续发表有关华侨的报道或文章,如1918年发表的“华工赴欧之实况”详细记载了华工的来源和待遇问题,还有“华侨调查记”(第九卷第3号)及“中国侨民之统数”(第十卷第12期)等都是较有参考价值的文章。1913年创办的华侨杂志成为中国第一家专门报道和研究华侨问题的期物,这是华侨联合会的会刊。由于华侨联合会是民国政府正式承认的海外华侨与国内联络的总机关,该刊以联络华侨、为华侨谋利益为宗旨,论述政府的华侨政策,发表有关移民事务、华侨状况和侨事问题方面的论文。,七、华侨史研究历史与现状从20年代后期起,我国出现了一批国别史、地区史或通史性的侨史综合研究著作,如:薛平山的华侨与革命(1926)、张相时的华侨中心之南洋(1927年)、瞿世英编华侨与平民教育(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28)、胡炳熊南洋华侨殖民伟人传(1928)、郭韶九的南洋华侨血泪史(1929)温雄飞的南洋华侨通史(1929年)、李长傅的南洋华侨移殖史(1929年)等。,七、华侨史研究历史与现状30年代是华侨研究的一个高峰期。1929年成立的侨务委员会对方兴未艾的华侨研究无疑是一个推动。一批研究成果相继出版:商务的南洋华侨(1930)、张敬熙的华侨问题之研究(1931)、鲍明铃的在外华侨之地位(1932)、王云五、李圣合编的南洋华侨(1933)、王闢尘的各国待遇华侨苛例概要(1933)、中华书局的刘士木和徐之圭合著华侨概观(1935)、刘伯周编海外华侨发展史概论(1935)、刘继宣、束世徵的中华民族拓殖南洋史(1935年)、李长博的中国殖民史(1936年)、朱华雨的华侨社会生活与教育(1936)、陈直夫的澳洲及旅澳华侨(1937)、薜典曾的保护侨民论(1937)陈达的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1937年)、姚楠的马来亚华侨史纲要(1943年)等。,七、华侨史研究历史与现状从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学者的研究转到华侨与抗战这一方面。林云谷于1938年发表了一本小册子抗战与华侨,黄警顽著华侨对祖国的贡献由上海棠棣社于1940年出版。黄警顽还主编了华侨革命史迹(1933)和华侨问题专号(1940)。华侨研究因抗战而日显重要,除上海、广东外,四川重庆、云南昆明、福建建阳、江西泰和等地都出版了有关华侨研究的刊物。抗日战争实际上成为华侨研究一种新的推动力。这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首先,相当多的一批有识之士逃到当时的东南亚地区,这些地区在政治上曾一度相当活跃,成为中国抗日知识份子的大本营,因而推动了对东南亚地区华侨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1940年3月成立的新加坡中国南洋学会。该学会对中国研究海外华人史“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其次,在日本入侵经济衰败时,一些沿海地区主要靠侨汇维生,侨汇也成为后方的重要财政来源。这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中国学者对华侨的研究。再次,华侨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极大的政治热情引起了国人的注意,学者对华侨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更促使他们对这一社会进行研究。此外,一直有的学者从东南亚回国,在后方继续从事华侨历史的研究。1942年,重庆政府的侨务委员会和教育部合办了南洋研究所,这是国内第一家专门研究东南亚的正式机构,为后来的华侨华人研究也打下了基础。,七、华侨史研究历史与现状著述有:姚楠的马来亚华侨史纲要(1943)、马来亚华侨经济概况(1946)和中南半岛华侨史纲要(1946),罗香林的罗芳伯所建婆罗洲坤甸兰方大总制考(1941)丘日庆的华侨保护论(1941)余俊贤的侨民教育实施方案(1943)姚会阴的广东省的华侨汇款(1943)、郑林宽福建华侨汇款(1940)、福建华侨经济(1940)和中国经济研究会出版的钱承绪所著侨务回溯与侨民经济(1940)等著作,七、华侨史研究历史与现状战后的华侨研究并不景气,主要是国内战乱和政局不稳所致。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李朴生的华侨问题导论(1945)、丘汉平的战后华侨问题(1945)、张荫桐译南洋华侨与经济之现势(1946)、中华书局出版的陈里特中国海外移民史(1946年)、刘令编华侨人物志(1949)冯自由也是民国时期研究华侨问题的另一位大家。他的华侨(1940)、华侨革命史话(1945)和华侨革命开国史(1947)至今仍是研究海外华侨与辛亥革命之关系的必要参考书。,七、华侨史研究历史与现状3、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华侨华人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华侨华人研究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资料整理到系统研究的转变。在二十世纪的下半叶,中国大陆的华侨华人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创与封闭阶段(1950-1966);停顿与华工资料整理阶段(1966-1976);系统研究启动阶段(1977至今)。中国学者在这50年里大致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创办有关刊物。第二,收集整理有关华侨华人(历史)的资料。第三,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各种交流与合作,翻译大量有份量的著述。第四,在华侨华人专题(史)、地区(史)和国别(史)方面的研究卓有成效。,七、华侨史研究历史与现状第一,研究机构及相关杂志1956年,福建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成立,开始进行华侨华人历史和现状研究,并出版过华侨问题专号。1959年,中山大学历史系成立了东南亚历史研究室1960年,暨南大学成立了东南亚研究所。这些所、室,出版了南洋问题等刊物。编辑过华侨问题专号、东南亚华侨问题专号。,七、华侨史研究历史与现状70年代末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大大促进了对华侨华人的研究,一批专门的研究机构应运而生。这些研究机构大致有以下三类:1)高等院校中的华侨华人研究机构、社会科学院系统的研究机构、全国各地的华侨历史学会和国家及地方侨办的研究组织。2)社会科学院各所也有一些学者积极参与华侨华人的研究工作,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近代史研究所、世界史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民族研究所等。3)第三类是全国和各地的华侨历史学会和侨务部门。1981年12月全国华侨史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后改名为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华侨华人研究的新起点)。随后,各省(市)的华侨历史学会纷纷成立,,七、华侨史研究历史与现状杂志: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于1981年12月成立,1982年4月即开始出版自己的刊物中国华侨历史学会通讯,1986年4月改版为华侨历史(均为内部发行)。1988年,华侨历史改版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并公开发行,成为华侨华人研究的全国性学术刊物。高校和地方的研究杂志中较具影响的有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的南洋问题资料译丛、南洋问题研究和广西社会科学院的八桂侨史(现为八桂侨刊)等。,第二,资料整理与参考文献早在1950年代后期,中国学者开始有组织地对一些地区和专题进行实地考察(主要是侨乡调查)和资料整理。1970年代末重新开始这一工作,如华侨企业史、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侨乡情况(包括族谱,主要集中在广东与福建等地)、契约华工等方面的调查。资料整理包括四个方面:史料整理、资料索引、工具书的出版和传记资料的汇集。,第二,资料整理与参考文献主要方面有:经济史方面的资料地区、专题(史)资料新移民的资料专题史资料的整理工具书的出版:这包括三个方面:资料索引、辞典年鉴、百科全书。传记资料的汇集对华侨华人中知名人士的资料整理、回忆(或自传)第一类中比较系统的除孙中山、黄兴、梁启超等辛亥革命前后的一些志士和胡适、林语堂等学界泰斗的全集、选集和年谱外,还有其他人物的资料。第二类是华侨华人本人的回忆录或自传。一些著名华侨自己撰写的回忆录、自述或自传也成为华侨研究中的重要资料。第三类是有关著名华侨华人的研究、传记或纪念文集。第四类是近年来出版的华侨华人名人录,为华侨华人研究提供了各方面的资料。,第三,国际交流与学术合作近年来,中国大陆学者与海外华人和外国学者的合作日渐加深。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量翻译或出版了国外的研究著作。第二,积极与国外同行一起进行研究项目。第三,参与或主办国际会议。第四,中国学者的论著以外文发表或在国外引起反响。1)大量翻译或出版了国外的研究著作华侨华人新论(1997)是一部由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的青年研究人员编译的论文集,内容涉及两个方面:关于理论和方法论与个案研究。另一本是华侨华人经济透视,等等。,第三,国际交流与学术合作2)学术交流,包括积极与国外同行一起进行研究项目及参与或主办国际会议。3)学术研究与科研成果专题(史)研究:A辛亥革命与华侨B抗日战争与华侨C华侨华人在中外文化交流史和中外关系史中的作用D华侨华人史也是移民史的一部分E契约华工与出国华工史F侨务政策与移民政策G地区国别史研究与综合研究,地区国别史研究与综合研究朱杰勤东南亚华侨史,1990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黄文鹰、陈曾唯、陈安尼著荷属东印度公司统治时期吧城华侨人口分析(1981)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世界华侨史丛书”由朱杰勤主编,已出版了菲律宾华侨史、印尼华侨史、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美国华侨史、日本华侨史、澳大利亚华侨史等,在海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福建人民出版社的“华侨华人研究丛书”由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田汝康担任编辑委员会顾问,由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前所长担任主编。该丛书中以吴凤斌主编东南亚华侨通史(1993)最为突出。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华侨史丛书的吴凤斌的契约华工史即为丛书中的一部。以及陈碧笙主编的南洋华侨史(1989),地区国别史研究与综合研究印度尼西亚华侨史温广益、蔡仁龙、刘爱华、骆明卿,1985印尼华侨史李学民、黄昆章,1987菲律宾华侨史黄滋生、何思兵,1987南洋华侨史陈碧笙,1989美国华侨史杨国标、刘汉标、杨安尧,1989美洲华侨华人史李春辉、杨生茂,1990东南亚华侨史朱杰勤,1990朝鲜华侨史杨昭全、孙玉梅,1991东南亚华侨通史吴凤斌、庄国土、林金枝、郭梁、蔡仁龙1993“二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史温广益,2000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林远辉、张应龙,1991日本华侨史罗晃潮,1994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黄昆章,1998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张秋生,1998风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智能门铃视频通话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智能调度与分配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仙客来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试卷附完整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自我提分评估附答案详解(b卷)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试历年机考真题集附答案详解(能力提升)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能力检测(典型题)附答案详解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试黑钻押题带答案详解(培优b卷)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前冲刺测试卷讲解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三方商铺二次转租协议书范文
- 卡西欧手表SGW-100(3157)中文说明书
- 南京尚勤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药用表面活性剂研发项目环评报告表
- 【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劳动教育》六上 劳动项目一 《使用洗衣机》 课件
- 医院培训课件:《输血相关法规及输血知识培训》
-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制作汽水》课件
- 眼科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 药理学教案资料
- 江苏省建筑与装饰工程计价定额(2014)电子表格版
- 零基础预算培训课件
- 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