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宋明理学资料.ppt_第1页
第3课-宋明理学资料.ppt_第2页
第3课-宋明理学资料.ppt_第3页
第3课-宋明理学资料.ppt_第4页
第3课-宋明理学资料.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宋明理学,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本课探究:,探究一:三教合一1、从汉武帝以后到隋唐期间,儒学的发展情况2、理学产生的背景(历史因素、现实因素)探究二: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影响探究三:对宋明理学的评价(进步性、局限性),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与困境,隋朝:“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吸收佛道的理论唐朝:三教并行,即尊道、礼佛、崇儒,(1)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家交融,(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传播,儒学新发展。,1.发展概况:,2、发展特点:(1)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儒学吸收佛、道思想精华而发展(3)儒、佛、道相互影响和融合,三教图(明丁云鹏),图中的三教是:_、_、_,儒佛道,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探究:你能不能从西游记中找到“三教合一”的痕迹?,西天取经本身就是佛教故事。孙悟空却是道教出身,七十二变就是向菩提祖师学的。孙悟空遇到困难就向各路神灵救援,这里面既有佛教的观音菩萨,又有道教的太上老君。在取经路上伸张正义的浩然之气,唐僧舍生取义的儒家思想。“孙悟空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既体现了佛法无边又存在着一定的等级观念。,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社会动荡不安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传播儒学本身的缺陷,白马寺龙门石窟,东汉时期,明帝遣使西域拜求佛法,为铭记佛教传入之功,修建了白马寺。与孤零零的白马相比,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的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营建,石窟佛像达到十万多尊。气势恢弘的龙门石窟可以说是魏晋时期佛教盛行的写照和缩影。,佛教传入和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传播,在外来佛教传入的同时,在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也在东汉时期形成。东汉末年,神仙方士之说、阴阳五行之学与道家学说的某些部分杂揉起来,形成了道教。,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样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1、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2)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1)“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3)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儒学本身的缺陷),二、理学的兴起和发展,(4)宋代优越的学术环境(经济科技文化、重文轻武政策),2、“理学”的概念,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3、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4、两大流派的主要观点,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材料1: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理学的宇宙观:“理”是宇宙的本原。其实质是超越万物,永恒存在的,先有理后有物。“三纲五常”就是“理”的表现。,理学的宇宙观是什么?,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材料2:“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理学的道德观是什么?,天理即“三纲五常”.应存天理,灭人欲.,要想体悟到天地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欲,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材料2: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怎么才能通达“理”?,格物致知,理学的方法论,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材料一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陆九渊)材料三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理在心中。,材料二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世界”,理在何处?,材料四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材料五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材料六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心学的方法论-如何把握“理”?,不靠“格物”:而靠内心的“自省”,致良知,知行合一。,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4、两大流派的主要观点,“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官方哲学流传海外,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内心反省致良知;知行合一,“存天理,灭人欲”,影响深远,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理”是万物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格物致知(外在),内心反省(内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欲,继承仁、礼思想;世界本原皆理;吸收佛道思想,?,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商场着火了,程朱理学代表,陆王心学代表,反复观察火情,寻找逃生方法(格物致知),闭目静坐,想象着火会自生自灭,千万不能乱了方寸。(内心反省),如何看待宋明理学?,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清人戴震,三从四德“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探究:感悟宋明理学(对宋明理学的认识),(1)局限:三纲五常,维护专制,扼杀人性。,.影响深远,局限不少,仍有可取,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应对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2)可取:,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有利于塑造民族性格:,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的意识;,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道德意识: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实践意识: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宋明理学,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理学的发展,创立:北宋二程成熟:南宋朱熹发展:陆王心学,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背景:,知识梳理,对宋明理学的认识,年画是中国的一种民间艺术。明清时期,民间年画的普遍题材是,把普渡众生的观世音菩萨、以忠义著称的名将关羽和玄坛真君财神赵公明呈现在一个画面上。这反映的历史文化现象是A儒家至尊的地位被打破B佛教开始在中国本土化C儒释道三教本同根同源D三教合流在民俗中映现,巩固练习,理学是儒学融合佛教、道教思想的新发展。宋明理学相比较汉代儒学的突出不同是A.融合其他学说B.强调世界本原C.精密的儒学体系D.吸收外来学说,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C.存天理,灭人欲D.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巩固练习,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巩固练习,“存天理灭人欲,它本来是理学思想中一种卓越的自我修养,属于精神的领域,现在却成为面对广大民众的一种现实的社会伦常,沦落为扼杀人性的软刀子。”导致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A理学的理论缺陷B理学的教条化C理学的逐渐落伍D理学的官方化,巩固练习,1、“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C.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D.朱熹的学说更科学,2、朱熹:“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朱熹之“理”是指,A宇宙万物的本原B“三纲五常”C事物的客观规律D良知,3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