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总论第四章_第1页
中药学总论第四章_第2页
中药学总论第四章_第3页
中药学总论第四章_第4页
中药学总论第四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中药性能的含义,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2掌握四气五味的含义,作用,性味之间的关系3升降浮沉的含义、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有哪些?4归经的含义;药物毒性的含义。,第四章中药的性能,一、什么叫中药的性能中药的多种性质以及由这些性质所产生的相应功能即中药的性能.(即药物的药理作用),二、中药性能的内容每种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能,归纳起来四气、五味(作用性质)归经(作用部位)升降浮沉(作用趋向)毒性、配伍、禁忌等。,三、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基本原理)利用药物的各种不同性质和功能1、祛邪去因-祛除病邪,消除病因;2、扶正固本-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3、使之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四、中药为什么能用来治疗疾病?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作用,是由于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即不同的偏性。用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偏衰,即以偏纠偏。,第一节四气,一.四气的概念及起源二.四气的作用三.四气的确定四.四气与功效的关系五.四气与治则的关系,一.四气的概念及起源概念: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又称“四性”注:宋代时寇宗奭改为“四性”本草衍义:“今详之凡称气者即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凉则是药之性也。”起源: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论述来历:来自临床用药的疗效总结。,二、四气的作用寒程度不同作用:阴清热泻火解毒凉寒甚于凉治疗热证(阳证)温程度不同作用:阳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热温次于热治疗寒证(阴证),平性指药物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等.只是相对而言,并非绝对的“平”。有人认为实际上平性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偏凉,炙用偏温,也是相对而言,仍属于四气范畴。,四气所表示的药物作用寒凉药一般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温热药一般具有:温里散寒、补阳助火、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温热:祛除寒凉之邪,补益阳性正气阳、气。现代:兴奋中枢神经、交感-肾上腺系统机能;兴奋呼吸、循环、代谢及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系统。寒凉:祛除火热之邪,补益阴性正气阴、津液。现代:抑制中枢神经、交感-肾上腺系统机能;抑制呼吸、循环、代谢及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系统;抗感染、抗癌。,三.四气的确定: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性,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寒热效应总结而来的,是与病证的寒热相对而言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映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准基。1.四气确定的依据:用药反应2.四气确定的基准:病证寒热3.如何确定?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阳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药物。如黄连、二花都能清热、解毒、疗热性病,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阴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药物。如附子、干姜,对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五.四气与功效的关系(1)药物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2)药物的寒热是从特定的角度概括药物作用的性质,它只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一个侧面,而非全部。,六.四气与治则的关系理论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使用原则:神农本草经“药有寒热温凉四气”“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寒热错杂证寒热药并用,第二节五味一、五味的含义五味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但通常以“淡附于甘”记述药味,往往甘淡并提;而涩味又与酸味作用相似,故习惯上仍用五味而概括。五味的确定:其一,通过味觉直接辨别出来的。(口尝而来)其二,根据疗效中的结果反映出来的。(由作用推定其味),二.五味的作用,五味是药物作用的标志,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1、辛味:能散发散能行行气、行血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适应证表证(含麻疹、风疹等)、气滞、血瘀等。按:多含挥发油,其次为甙类、生物碱等。“辛以润之”: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养补肺。,辛:能散发散(发散表邪、发汗)治疗表证、气滞血瘀证能行行气、行血,如:荆芥味辛、发散表邪,治疗表证木香味辛:行气,治疗气滞证川芎味辛:活血,治疗血瘀证,2、甘味能补补益正气能缓缓急止痛、缓和毒性,解毒能和调和药性、和中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缓解毒性的作用,治疗药物或食物中毒。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适应证正气亏虚、脾胃不和、拘急挛缩疼痛、药性峻烈或方中药性不和。按:多含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糖等。,甘:能补补益(补气血、阴阳)治疗各种虚证能缓缓急止痛(缓和拘急疼痛)能和调和药性(缓解其他药物的烈性、毒性、副作用)、和中,并有解毒之功如:黄芪味甘补气,治疗气虚证;熟地味甘补血,治疗血虚证。甘草味甘调和药性,饴糖味甘缓急止痛,3、酸味能收收敛,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作用收敛固涩。亦即抑制正气耗散,阻止其脱失之势。包括:敛汗、止咳、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止血等。另外,酸味药还具有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适应证正气亏虚,精气滑脱之证。(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按:多含酸性物质、鞣质等。,酸:能收收敛治疗各种滑脱不禁证虚汗、久泻能涩固涩(止脱)滑精、遗尿如:五味子味酸,涩精敛汗,治虚汗、滑精,4、苦味:能泄、能燥、能坚苦泄含义有三通泄通实邪.通利大肠(大便)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降泄降逆气.降脏腑上逆之气机(肺、胃为主)。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清泄清火邪.清热泻火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下焦湿热等。另有破泻破散气血凝结。苦燥即指燥湿作用。分为温化寒湿(苦、温)、清热燥湿(苦、寒)。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盛,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苦味药通过泻火消除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故称之为“坚阴”、“存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味能补阴液。适应证火热上炎、肠胃积滞、肺胃气逆、气血淤滞重证;寒湿、湿热;阴虚火旺。,苦:能燥燥湿,治疗湿证能泄通泄、清泄、降泄通泄:泻下通便治疗热结便秘清泄:清热泻火治疗热证降泄:降气(肺气、胃气)治疗气逆证如:大黄味苦,泄下通便,治热结便秘栀子味苦,清热泻火,治疗热盛心烦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疗肺气上逆之咳喘症枇杷叶味苦,降泄胃气,治疗胃气上逆之呕吐另:木通味苦、利尿通经。此外:前人认为苦有坚阴的作用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痿证,即具有泻火存阴(坚阴)的作用。,5、咸味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作用:软坚散结。泻下在软坚基础上的通利大肠。适应证:癥瘕积聚、瘰疬瘿瘤、痰核等形成坚硬结块者;燥结便秘。6、淡味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用。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作用渗利水湿、利尿。适应证水肿、腹水、小便不利、黄疸、泄泻、痰饮、带下等。按:多含酸性物质、钾盐、利胆成分等。,咸:能软软坚散结治疗瘰疬、瘿瘤、痰核、痞块能下泻大便通秘结大便燥结淡:能渗渗湿治疗水肿、小便不利能利利水如:茯苓、猪芩、薏苡仁等具有淡味,能利水渗湿,、涩味能收敛固涩。作用及适应证同酸,以收敛固涩为功效。常用于遗精、出血、久泻。如龙骨、牡蛎味涩,涩精;赤石脂涩肠止泻本经“涩为酸之变味,涩味能收,与酸味同”。即涩附于酸之意。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涩并称。但涩味与酸味有不同之处,涩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按:另有“香”气,往往有行气、化湿、辟秽化浊、发散、开窍等作用。“性”与“味”形成药物作用的基础,因而是中药性能中最重要的两个成员。要准确、全面地认识某一药物的功效,必须性味合参。,四、性味组合性味结合,共同说明药物的性质与作用:1、性同味异同性的药物,由于五味的差异作用因而不同。2、味同性异同味的药物,由于四性的不同,功能因而有异3、性味相同的药物,其功效相似若性味完全相同,功效将会大同;若性味部分相同,其功效则会部分相同。4、性味不同的药物,功效不同若性味完全不同,功效多会相差甚远;若性味部分不同,则功效会有部分差异。,另:各药性和味取舍不尽相同有的药以性为主,决定其功效有的药以味为主,决定其功效有的药有两种以上味,可诸味并取,也可仅取其一如:桂枝辛甘温,辛温为主(发散风寒)甘温为副(温助阳气)因此,性和味要综合看待。既理解其个性,又理解共性,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才能全面掌握药物的性能,第三节升降浮沉一、何谓升降浮沉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趋向。是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一般可分为升浮和沉降两种。升上升(升提)上升提举作用趋势向上降下降(降逆)下达降逆作用趋势向下。浮向外(发散)向外发散作用趋势向外(向上)。沉沉泄(收敛)向内收敛固藏泄利二便作用趋势向内下病势向上呕吐、喘息-降逆势向下泄泻、脱肛-升提病势向外自汗、盗汗-收敛病势向内表证不解-发散,二、升浮和沉降的作用特点升和降,浮和沉是相对的,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升阳主上行向外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浮涌吐、开窍等功效,适用于病势下陷及病位在表在上者。,沉阴主下行向内具有降逆止呕、止咳平喘、清热降泻下、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收敛固涩等功效适用于病势上逆及病位在里在下者,某些药物作用趋势不明显:如南瓜子,具有杀虫作用。,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四气五味药物的质地轻重炮制配伍1、升降浮沉与性味的关系性温热升浮,寒凉沉降;味辛甘升浮,酸苦咸沉降。凡属辛、甘、温、热一类药物,大都具升浮之性如:麻黄、桂枝辛温,属升浮药凡属咸、苦、酸、寒凉一类药大都具沉降之性如:大黄苦寒、芒硝咸寒,属沉降药,2、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质地轻虚升浮,重实沉降;入药部位头、梢、皮升浮,根、果实、种子沉降。凡属花、叶、及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浮的如:辛荑、菊花、荷叶、升麻,大都属升浮药质轻则升轻虚者浮而升凡属子、实及质重的药物,大多是沉降的如:苏子、枳实、代赭石、牡蛎,大都属沉降药。质重则降重实者沉而降(质重如矿石、贝壳类),以上是总结出来的通性,但在通性之中又有特性:诸花皆升:复花主降诸叶皆散:功劳叶入肾补肾阴诸子皆降:苍耳子主升鼻渊专药诸木皆浮:沉香主降矿物药质重主沉降(海浮石主升),3、升降浮沉与药物的炮制、配伍的关系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能,能够人为的使其改变。李时珍说:“升降在物亦在人也”。通过炮制,使其变化:酒升;姜散;盐沉;醋收通过配伍,使其改变:A.从众效应-升浮药,在同大量的沉降药配伍时可随之下降;反之,沉降药在同大量的升浮药物配伍时可随之上升B.引经药的作用。C.有些药物存在着双向性,同时具有升浮和沉降之性如:麻黄既能发汗(升浮)又可平喘(沉降)川芎既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又能“下行血海”活血调经。,四、临床意义:作用:升浮升阳、发表、透疹、开窍、涌吐、散寒、行气、活血等。沉降降逆、泻下、清热、潜阳、收敛、利水等。药势与病势相对;药势趋向于病位;药势与所治脏腑气机运行的正常趋势相应。文献摘要:纲目:“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备要:“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临床意义:(1)改变病势趋向,纠正机体功能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掌握药物升降浮沉的药性,可以指导临床正确的选择用药。(2)因势利导,祛邪外出,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病变(部位)在上、在表宜用升浮,不宜用沉降。病变在下、在里宜用沉降,不宜用升浮。病势(趋势)逆上者宜降,不宜升。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某些情况必须升降同用,以调节气机,恢复脏腑功能。血府逐瘀汤中柴胡、枳壳的配伍,一升一降。,升降浮沉的运用病位在上在表宜用升浮药:麻黄、桂枝;不宜用沉药:易引邪入内;病位在下在里宜用沉降药:硝黄;不宜用升浮:便秘更甚;病势逆于上者宜用降:肝阳上逆石决明;不宜升:用升则上逆更甚;病势陷于下者宜用升:久泄久痢用参术;不宜降:用降药泻更甚,第四节归经,一、何谓归经概念: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部位。归:是指中药作用的归向(归属)。经:是指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它经则作用小,或没有作用。归经的源流:1).最早在内经有“五入”、“五走”的记载2).伤寒论有六经辨证用药理论的记载,为归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至清代,沈金鳌正式提出“归经”一词。4).在要药分剂一书中,于每味药下均列“归经”一项,用以说明药物的作用范围。至此归经理论得以完备。,二、归经的应用(一)归经理论的形成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肺经病变咳嗽、气喘肺经止咳平喘杏仁心经病变心悸、失眠心经镇静安神朱砂(二)药物归经如何表示归经通常以十二脏腑及相应的十二经脉进行标志如石膏归肺、胃经,也可称归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三).归经的临床意义1.增强用药的针对性。如治内热当用寒凉泄热之品,药有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等,如何选用?归经理论可以给我们以指导:清肺热用黄芩,清胃热用黄连,清肾火用黄柏,清肝胆火热用龙胆草等等。2.执简驭繁。如对黄疸、阴痒、胁痛、目赤、耳聋、惊厥一组症状,逐一地对症治疗就十分复杂,若从归经的观点来看证属肝胆湿热或肝胆实火,治以入肝胆经之龙胆草,清泄肝胆湿热、实火,一药而诸症皆除。3.兼顾脏腑的关联性。脏腑在生理上相互关连,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如治脾虚久泻、肠鸣腹痛一证,常用白术与白芍等配伍(痛泻要方),就是根据脾与肝的联系,并用入脾经之白术和入肝经之白芍,以健脾缓肝。4.拓展药物的适应性。从药物的归经可以探索其新的用途,如现代研究认为衰老与体内激素水平中医归之于肝肾有关,因而从补肝肾药中可发掘出一批抗衰老药;爱滋病与人体免疫功能中医归之于脾肾有关,因而用健脾补肾药可进行有效地治疗。,(四)归经与性味、升降浮沉的关系1.性味、升降浮沉、归经都从不同侧面说明了中药的性能,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2.常常受炮制与配伍的影响。3.综合起来全面理解.如同一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可能有寒热虚实不同。且同归一经的药物,有温、清、补、泻的不同.肺病咳嗽-黄芩、干姜、百合、葶苈子都归肺经,黄芩-清肺热,干姜-温肺寒,百合-肺虚,葶苈子-泻肺实.,第五节毒性,一.毒性与“毒药”的概念毒性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毒药一般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剧毒药物-是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范围,因此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也指毒性对机体组织器官损害剧烈,可产生严重或不可逆的后果。,二、“毒”涵义的演变:古今有关“毒”的含义相差很远古代对于“毒”的概念是广义的。西汉以前:药物的代称。一指药物的总称。二指药物治病的偏性(特性)素问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周礼天官:“医师掌医之政,聚毒药以供医事”。类经:“凡可辟邪安正者,皆可谓毒药”。东汉以后:药物偏性作用。把攻病愈疾的药物称为有毒可以久服补虚的药物看作无毒。毒的大小用以表示作用的强弱。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现代:当今所说“毒性”是指一些药物对机体有一定毒害作用(损害性、毒害性),用得不当,可导致中毒。药物的毒副作用。有效量与中毒量接近;药物对组织器官损伤严重。,三.中毒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毒中药所含毒性成分有生物碱类、毒青类、毒性蛋白类、萜与内酯类等的不同,作用于人体不同的系统或器官组织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道及肝肾等等,而引起不同的症状。中药毒性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如:关木通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朱砂长期服用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巴豆含有致癌成分;白果中毒可出现腹泻、呕吐、烦躁不安、惊厥、昏迷等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四、产生中药中毒的原因:用量不当: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时间过长用法不当;制剂服法不当,“毒”是相对的。关键在于用法是否得当、对象是否准确等。炮制不当;配伍不当;误用伪品;药不对证;“毒”可以利用,如“以毒攻毒”。个体不适应。,药物处置及效应是存在种族差异的。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同种族个体之间同样存在差异,这种个体差异似乎比人群间的差异大得多,所以更加要注重“量体用药”。临床药学的宗旨就是要推进个体化差异化用药理念,从而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地用药。,个体化用药,个体化用药,个体化用药,个体化用药,附:副作用中药的副作用有别于毒性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可自行消失如:恶心、呕吐、胃痛、腹泻、皮肤瘙痒等。副作用的产生原因:1、药物自身特性2、药物炮制3、药物配伍4、患者体质,药品不良反应相关概念,药品不良反应(ADR):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扑尔敏,嗜睡、困倦、乏力,药品不良反应相关概念,截止到目前病例报告累计数量已逾100万份!,病例报告增长情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